青庙音乐中的吹腔是法事人的纯器乐曲。主要曲目有《上经台》《秘摩岩》《普庵咒》《云中鸟》《进兰房》等40余首,它们有的来自佛曲,有的来自古典乐曲,有的来自民间俗曲,一经佛乐队演奏,既有较为浓郁的民族民间音乐韵味,又有鲜明的佛乐特色。黄庙音乐中的吹腔用于黄庙各种殿堂仪式和各种佛事活动。乐曲有的来自青庙音乐如《秘摩岩》《上字翠黄花》《六字真言》等,有的来自古典乐曲如:《如意歌》《四字月儿高》等,也有一部分来自民间乐曲。
历史上,五台山的青庙、黄庙都有自己的乐队。除日常殿堂诵经吹奏之外,各种法会都会有乐队吹奏。以后,庙堂音乐留传于民间,祝寿、葬仪等也请和尚喇嘛念经奏乐。
所以说,佛乐在佛教活动中,那抑扬顿挫的诵经节奏,或配以伴奏,或单独清唱,或经停乐起,唱念结合,声乐相间;忽儿深谷溪泉,忽儿高岭鸿雁,其水乳交融的演奏,具有十分浓郁的古典风味,不禁会令人想起唐诗宋词元散曲的格调。
三、传承意义
五台山佛教音乐是随着佛教的传入兴盛起来的。原有的印度梵乐佛曲、呗赞转读,汲取中国唐宋曲牌、元代杂剧散曲以及民歌、民间器乐等音乐养分,便发展成为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寺庙音乐。寺庙音乐在国内分南北两个系统,北方又分东西两路流派。五台山佛教音乐属北方系统,但独立于东西两路之外,自成体系,曲调古雅。
五台山佛教音乐是音乐艺术与宗教相结合的产物,是社会发展中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也是五台山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被认为是北方佛教音乐的代表,除五台山所属地域外,在整个北方及全国都有较大的影响。
在中国音乐文化里,五台山佛教音乐也占有一席重要的地位。1958年,五台山青黄两庙的18位僧人,组成乐队,赴省城太原演奏庙堂音乐,荣获嘉奖。1989年3月五台山佛乐团首次抵达香港演出大型佛教音乐,引起轰动,反响很大。
八十三岁的常治法师是五台山上教授佛家吹奏念唱传统文化资历最老的法师之一。他说,现在五台山上会佛乐的僧人不过五十余位。培养一个能演奏乐器并会唱经的僧人要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而训练班里的僧人流动性很强,这使得大多数乐曲已不能被完整地演奏。他表示,云游四方是不少僧人乐意选择的生活方式,但继承五台山千年不息的佛乐文化遗产却需要一份持久的耐力与恒心。
释昌圣法师,原名牛志红,俗名李娜,曾经是20世纪80-90年代中国歌坛优秀的歌手,在事业的颠峰削发出家,隐居于五台山修行。1998年远赴美国洛杉矶潜心研究佛学。2004年应邀回国参加佛事活动,在北京佛教协会协助下,为她录制了新版《念佛仪规》和《一声佛号》,她天籁般凄婉纯美的音声,为佛子带来另一种绝妙感受,使人体会到佛教音乐的神圣意境。2007年应佛曲爱好者的请求,法师录制了《阿弥陀佛圣号》专辑。
第三节河南开封大相国寺音乐
位于开封市中心的大相国寺,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寺院。它既是佛事活动的圣地,又是社会文化、经济活动的聚集区,宋朝时被钦命为皇家寺院,成为天下首寺。
一、笙管幽婉述说千年灿烂
佛乐作为一种弘扬佛法的形式,历来为大相国寺所重视。北宋时期,由于朝廷对寺院的崇奉,国家许多重大活动和典礼都在寺院举行,寺院为适应朝廷礼仪的需要,无论是乐队还是所演奏的佛乐,都必须更专业、更规范,演奏的技艺也必须更高超、入微和庄严。因此,大相国寺重视音乐教育,培养专职乐僧,严格的训练技巧和认真演奏乐曲的优良传统自然形成。另一方面,由于朝廷的参与以及在财力、人力方面的支持,大相国寺自北宋初期就组织起庞大的专业乐队。在朝廷的支持和安排下,寺内还修建了演奏七弦琴的佛乐专业“剧院”——维摩院。在大殿前修建专供一般游人和香客欣赏佛乐演奏的广场——乐棚。寺内有庞大的乐队编制,常设乐僧30余人,最兴盛时期乐僧有上百人。佛教每年有许多特定的节日,其中四次最为隆重。大相国寺作为中原地区的佛教中心,每逢盛典,寺内僧人一两个月前就开始筹备,数百里以外的著名乐僧也来演奏、献乐。最多时人数在200人以上,大雄宝殿容纳不下,就将吹管乐器及轻型敲击乐器移至殿外,弹拨乐器及指挥乐器(振金铎)仍留在大殿内,室外乐队跟随室内乐队演奏,规模宏大,气势恢弘。善男信女,数以万计,焚香礼佛,香烟弥漫,笙管齐鸣,钟鼓震天。
伴随着改朝换代,战乱黄患,大相国寺佛乐走过了一路坎坷,有过低谷,也有过辉煌。明代,开封作为河南省的省会,周王建府所在地,成为中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明太祖本人出身皇觉寺,对佛教甚为崇奉,周王又是颇有造诣的音乐人才,这一时期,大相国寺大规模的修葺就有10多次,佛乐也大放光彩。清代统治者大力提倡佛教,先后数次修葺大相国寺,乾隆帝钦赐匾额,今天的寺院建筑多是在这个时期修建的。清代的大相国寺是中原一代佛事活动的中心,香火极盛,每次佛事活动都有专业乐僧进行佛乐演奏。1927年冯玉祥(民国时期著名的军阀,与蒋介石是结拜兄弟)废寺逐僧,大相国寺1300多年的佛寺历史结束,成为市民游乐交易的场所。这次变革也使具有历史传统的大相国寺佛乐遭到了毁灭性打击,人员解散,乐谱流失。
二、重续雅音一切从头开始
1992年,大相国寺在60余年无僧人断绝香火之后,恢复了佛教活动。现任方丈心广大和尚不忘大相国寺文化寺院的历史传统,立志挖掘和发扬大相国寺的传统文化。在修复一系列文化事业的同时,于2002年恢复了大相国寺佛乐团,请回老僧人,寻找失散的曲子,吸纳佛乐团学员。80多岁的隆江法师6岁开始在大相国寺学艺,被称为全国佛教界唯一的筹乐老人。筹之韵律兼具箫之哀婉和笛之悠扬,又独具一格,闻之有超尘脱俗之感。1957年,隆江法师曾赴北京演出,精湛的吹筹技艺得到极大好评,受到朱德、刘少奇、周恩来的接见,周总理对隆江法师说这门技艺千万不要失传。大相国寺佛乐团恢复后,隆江法师被请回来传授年轻僧人技艺。佛教界目前只有大相国寺保存有筹,它的吹孔大,吹起来特别费力,学起来难度很大。目前仅有源悟等少数学员经过艰苦学习,初步掌握了吹筹技艺,成为筹的第四代传人。
除隆江法师外,大相国寺还从社会上聘请专业的音乐指导。一位姓徐的老师说,佛乐和民乐的差别很大,曲子的意境处理完全不一样,它不像民乐那样欢快嘈杂,怎么好听怎么来,这种意境特别难以捉摸和把握。源杰法师解释佛教音乐的特质时用了赵朴初先生的8个字:“梵音海潮,虚远淡静。”区别于世俗音乐的内容和形式,使佛教音乐有了明确的界定标准和审美观。为了体味这种境界,佛乐团的学员要过僧人的生活,才能逐渐入路。经过数年培养,大相国寺现有专职乐僧25人,年龄在30岁以下,每人能演奏一种或数种乐曲。在收集整理大相国寺传统佛乐的基础上,吸纳融合了其他寺院的佛教音乐,开始了大相国寺佛教音乐新的历史阶段。截至目前,已经编排了《驻云飞》《相国霜钟》《菩提树》等40余个曲目。
三、梵音海潮盛名再播海内
佛乐演奏时的乐器除笙、管子、箫、笛、云锣、唢呐外,还有古老乐器筹以及作为佛教音乐符号的磬、木鱼。几声清扬纯净的磬声后,笙开始起调,管子紧衔其后,木鱼声声掌控节奏。几件简单的乐器,交汇出无以言说的美妙,像无声的诗,如有韵的禅,给人一种荡涤尘埃的感觉。透过层层声波,展现在眼前的,是万里无波的碧海深潭,是白露润湿的梨花青苔。演奏的年轻乐僧,神态肃穆,物我两忘,远近听众,或静坐,或肃立,面容沉静安详,如痴如醉。
大相国寺佛乐团恢复后,第一次演出是2002年9月,地点就在寺院隔壁的人民剧院,演出一个多小时,现场的四五百名观众,感觉很新鲜。2004年9月20日,应有关方面的邀请,大相国寺佛乐团赴贵州省进行演出。这是大相国寺佛乐团自成立以来,首次走出河南省,对外进行表演。2004年12月4日,为配合澳门回归5周年庆典活动,大相国寺梵乐表演团一行53人,赴澳门进行为期3天的演出访问,为1000多名澳门观众献上了一台精彩的佛乐、武术表演,并再现了难度较高的筹、锡管等佛教艺术的风采,令澳门观众大开眼界,专业人士高度认可,听众好评如潮。2005年和2006年,大相国寺佛乐团还分别到福建厦门南普陀寺和海南三亚南山观音苑广场及广东顺德宝林寺演出。2006年10月,大相国寺佛乐团一行18人到韩国釜山参加东北亚佛乐研讨会,与韩国、日本和中国台湾佛乐界人士同台演出,是目前我国内地唯一代表佛乐界参加国际交流的团体。这些演出在表现形式上增加了武术表演,文武结合,有静有动,沁人心扉的佛乐与精湛洒脱的僧人形象,相互辉映,相得益彰,体现了中原佛教文华武彰的风貌。
四、通盘筹谋再现唐宋神韵
大相国寺是和少林寺、白马寺并称的中原三大寺院之一,目前少林武术已经成为一张王牌,如何使大相国寺的佛乐远追唐宋遗风,极富胆魄和慧眼的大相国寺方丈心广大和尚经过深思熟虑,有了通盘计划。目前不少著名寺院都恢复了佛乐演奏,但因为经费问题,人员不固定,多是临时组合的,很少有寺院像大相国寺这样有专职的佛乐团。组建佛乐团,是大相国寺恢复和扩建计划的一部分,希望将来能够留下这样一句话:“少林寺里看打拳,相国寺里听佛乐。”
目前要做的一是培养人才,二是寻找人才。学员年龄大了,更替在所难免,要及时补充、培养新人。佛乐中断那么多年,老僧人不好找了,需要社会上懂导演和包装的专业人士协助。原来在大相国寺流传的佛乐曲子,有500多首还没有挖掘出来,这些都必须抓紧进行,时间越长,难度越大。
要在大相国寺设一个音乐厅,经常演奏佛乐,让来大相国寺的人都有机会聆听。佛乐、武僧表演和僧人唱念放在一起,是很好的一台节目,除了对游客演出外,还要走向社会,走出国门,融入民间。
少林武术是在政府持续不断的支持下闯出来的牌子,大相国寺佛乐的发扬光大,也离不开政府的帮助和支持。把大相国寺佛乐发展起来,传承下去,可以产生无与伦比的吸引力和带动力,推进整个开封文化产业的大发展。
赵朴初是当代最权威的佛学大师,一生为佛学事务奔波,深得佛学精妙。他长期研究佛理佛法,造访名山古刹,与各地高僧谈经论道,也曾漫游海外的古老佛教国家,见识广博,不拘一格。他对佛学的理解超越了历代高僧因偏执修行而产生的孤陋见识,真正和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从更广阔的方面揭示了佛学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