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哈魁明的“和合二仙”风筝】
哈魁明所作“和合二仙”风筝是哈氏风筝的传世之作。他将民间传说中的人物和故事彩绘于风筝,使放飞活动更具观赏性。
一、“和合二仙”的民间传说
“和合二仙”是民间传说之神,主婚姻和合,又称“和合二圣”。相传唐代有一姓张的人,因其兄远戍安西,父母挂念,整天哭泣,便让他前去探望。早晨,他备好物品出发,结果傍晚就返回来,一天走了一万多里路。于是,人们就叫他“万回”,民间俗称“万回哥哥”,以其象征家人之和合。自宋代开始,他被祭祀为“和合”神。至清代雍正时,以唐代师僧寒山、拾得为“和合二圣”。相传寒山、拾得同居北方某村,虽异姓而亲如弟兄。寒山年略长,与拾得共同爱上一个女子,但互相不知道。后来,拾得要和那女子结婚,寒山知道后便离家来到江南苏州何山枫桥削发为僧,结庵修行。拾得知道后也舍下这女子前去寻找寒山。后来,他打听到寒山的住地,便折了一朵盛开的荷花前去礼之。寒山见拾得到来,也急忙拿一个盛斋饭的盒子出来迎接。相会后,二人异常高兴,相向而舞。从此,拾得也做了僧人,两人开山立庙,称做“寒山寺”。从那以后,世代相传的“和合神像”便成了两个人。可是,僧人的形象还是蓬头的笑面神,一个持荷花,一个捧圆盒。直到现在,(苏州)寒山寺里还存着一块青山碑,碑上刻着兄弟俩的形象,上面写着寒山、拾得的名字。由于老百姓多不识字,历代来只知道一个拿“荷”,一个捧“盒”,便称之为“和合二仙”,意为“和(荷)谐合(盒)好”。故事经过长期流传,“和合”辗转成为掌管婚姻的喜神。在我国传统的婚礼喜庆仪式上,常常挂有“和合二仙”的画轴,以祝贺新婚夫妇白头偕老、永结同心。
二、“和合二仙”风筝
风筝“和合二仙”上绘两位活泼可爱、长发披肩的孩童,一位手持荷叶,一位手捧圆盒,盒中飞出蝙蝠。他们笑容满面,相亲相爱,十分惹人喜爱。人物姿态自然,衣纹线条挺括,借鉴民间色彩,采用传统工笔重彩画法,画面鲜丽,在装饰性很强的白云衬托下,人物形具神完,呼之欲出,是不可多得的风筝彩绘精品。
风筝的分类
我国的风筝,种类繁多,千姿百态,因地区不同,风俗习惯不同,使用材料和扎制技艺不同,风筝的样式和风格也就有较大的差异。从不同的角度对风筝进行分类,自然有不同的种类。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种类:
(一)按外形分类
1.动物形状类
如沙燕、蝴蝶、鹰、鸢、鹞、金鱼、蜻蜓、蝙蝠、蜈蚣等,以及想象中的动物,如凤凰、双鱼等风筝。
2.植物形状类
如桃子、大白菜、莲花、葫芦、萝卜形等风筝。
3.人物形状类
多为神话传说、文学作品和传统戏曲中的人物,如白娘子、天女散花、孙悟空、钟馗、七品芝麻官、胖娃娃、美人、童子、戏剧脸谱以及传说中的仙人——寿星等。也有动物和人物配合在一起的,如“仙鹤童子”;也有吉祥寓意的,如“连年有余”。
4.物品形状类(包括几何图形)
如花瓶、蔬菜瓜果、日月星辰扇子、挂钟、花篮、宫灯、三角、四边、五角、六角、八边形等风筝。
5.其他形状类
如八卦、七星、字形等风筝。
【第二节哈亦琦的“肥燕”“彩蝶”风筝】
一、“肥沙燕”风筝
沙燕是北京风筝中最常见、也最具代表性的造型,对其他地区的沙燕风筝制作起到重要影响作用。沙燕的制作,最初趋于写实,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逐渐转向写意。其符号元素有蝙蝠、寿纹或寿桃、铜钱等,基本造型为剪尾、双翅的燕子。翅扇最早也较写实,后多改用蝙蝠突凸。
哈亦琦的肥沙燕风筝“福如东海”,风筝面上彩绘了二十只蝙蝠和很多的盘长图案,以蓝色及其水纹象征东海,表达了人们渴望十全十美的美好愿望。在民间传说中,蝙蝠是偷吃灯油的老鼠变化成的,又叫做“飞鼠”、“仙鼠”,寿命极长,食之可以延年益寿。民间艺术多描绘蝙蝠,是由于“蝠”与“福”谐音,取“幸福”之意。哈氏风筝中的蝙蝠图案采用变形手法,作为沙燕风筝画面主题或风筝局部装饰,是对人们追求幸福的民俗心态的表达。“福如东海”风筝中的蝙蝠用红色绘成,又有取“鸿(红)福(蝠)”之意,带有很强的民俗文化色彩。
“五福捧寿”肥沙燕风筝,体态丰满,制作厚实,飞行稳健,给人以不畏风暴的感觉。
彩绘使用单色——蓝色,称为“蓝锅底”。蓝色在古代称为“青”,是代表东方的色彩,在民俗中是一种吉祥、高贵、庄严的颜色。与五彩过于华丽不同,其色淡泊而不失高雅。风筝纹饰有五福同寿、福到眼前的吉祥寓意。
二、“彩蝶”风筝
“彩蝶”风筝是对自然中写实蝴蝶的仿真和放大,既逼真写实,又充满了艺术性。这种风筝的扎制采用软翅技术,飞行中尾翼飘飘,轻盈灵活,飘逸俊美。其彩绘细腻,色彩明丽,对比鲜明。特别是蝴蝶的眼睛,橘红色在群青的衬托下,柠檬黄在蓝色或紫色的衬托下显得格外突出。加之眼睛可以转动,并通过装置使之能够发出鸣响,更使风中的“蝴蝶”显得活灵活现。多只彩蝶同时放飞形成五彩缤纷的场面,更是美不胜收。
风筝的分类
(二)按形象分类
1.鸟类风筝
如鹰、燕、鸽、雁、鹦鹉、凤凰、海鸥、仙鹤等风筝。
2.虫形风筝
如蜻蜓、知了(蝉)、甲虫、蝴蝶等风筝。
3.水族形风筝
如金鱼、蛙、蟹等风筝。
4.人物型风筝
如孙悟空、飞天、胖娃娃、老寿星、散花天女等神话故事人物风筝。
5.字形风筝
如双喜字、福、寿字等风筝。
6.器皿型风筝
如花篮、扇子、钟、宫灯等风筝。
7.其它变形图案或几何图形的风筝
如瓦片、屁股帘、八卦、五角星、六角形等风筝。
【第三节孔令民的“一团和气”风筝】
一、《一团和气图》
《一团和气图》在民间流传甚广,其创始人为明宪宗皇帝朱见深。正统十四年,瓦拉也先犯边,明英宗朱祁镇带兵亲征,于土木堡被俘。出于国家不可一日无军的想法,于谦等名臣拥立英宗的弟弟朱祁钰即位,立朱见深为太子。之后,在英宗执掌朝政的数年内,由于同胞争夺皇位,朝廷内部的力量分成两大派,互相勾心斗角,导致全国各地都有代宗和于谦的余党势力仍在对抗朝廷,国家也因此动荡不安。景泰三年,废太子朱见深为沂王;景泰八年,英宗夺门复辟,朱见深复立为太子。天顺八年甲申正月,英宗皇帝驾崩,皇太子朱见深即皇帝位。随即,他为被其父冤杀的于谦平反,并为死去的朱祁钰恢复皇帝名号,使原先朝廷中的矛盾逐步化解,国家逐步恢复安定团结。宪宗皇帝绘《一团和气图》并制《一团和气图赞》,表明他欲消除父亲与叔叔之争引起的国家动荡的决心和对国家和谐团结的期望,体现了三教合流、和睦相处的思想宗旨。此图以其构图巧妙、和气喜人,被民间作为年画广为流传。
二、“一团和气”风筝
孔令民所制风筝《一团和气》,画面彩绘取材民间年画,构图和三人为一体,布局妙思绝伦。画面所绘三人,一为笑面米勒盘腿而坐,体态浑圆,手搭在两人肩上,头脸被遮,只露出光光的头顶;左右各为一老者,二人团膝相接,侧脸相对,画面借用东晋儒生陶渊明、和尚慧远、道士陆修静“虎溪三笑”的典故,以儒、释、道三教合一的理想,寓意“社会和谐安定,家庭和睦安康”的主题。
典故“虎溪三笑’,说的是晋朝高僧慧远居住在庐山东林寺三十余年送客不过虎溪。一日,陶渊明与道士陆静修来访,临行慧远相送,不知不觉间送过了虎溪,引起虎啸声声,三人相视大笑,世传为”虎溪三笑”。
风筝的分类
(三)按功能分类:
1.玩具风筝
作为一般玩具的风筝,往往没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没有特殊的性能,但是制作简单,成本低廉,易于普及,是数量最多、流传最广的风筝品种。
2.观赏风筝
艺术价值较高,有着诱人的图案、色彩和造型,不仅放上天空十分优美,挂在屋子里也是很好的装饰品。
3.特技风筝
注重于特技性能,如能进行空战的,能上下翻飞的,能在空中变色的等等。这是一种技巧性很高,竞技性很强的风筝。
4.实用风筝
能够完成一定工作任务,如进行空中摄影、通讯、救生、科研、气象探测,或作为无线电天线,牵引车、船等。
【第四节魏国秋与“送饭龙睛鱼”风筝】
一、魏国秋
魏国秋,1961年出生于“风筝魏”世家,自幼年受家庭环境的熏陶,十八岁随祖父魏慎行和父亲魏永昌学习风筝技艺,系统地继承了“风筝魏”的制作技术,并在全面继承传统的基础上,锐意创新,从而设计制作的风筝既传统又现代。他制作的风筝,可以折叠、便于携带;造型结构繁多,图案以手工描绘为主,富有民族特色;色彩艳丽,装饰性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