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他吼叫,忽地上来十几个打手,正要拉李得智。只见闪过一位大汉,身高过丈,红脸立眉,口方鼻宽。大喝一声:“我看谁敢抓人?要抓人先留下一样东西!”
“什么东西?”张金贵听此一愣,奇怪地问了一句。
“你的脑袋!”那大汉抽出腰刀,话到刀到,朝张金贵头上劈去。只见一道红光,张金贵人头落地。刹那间,只见一帮卖鱼、卖柴的,个个抽出刀枪,把二三十个打手三下五除二开了瓢,杀得一个不留。那大汉高喊:“冲进张府,速速救出李得智妻子!”人们一拥而进,把张金贵全家杀得孩伢一个不留,救出李得智妻子。那大汉又喊道:“李得智,快快带领你妻回家吧!”那大汉又转对众英雄道:“一不做,二不休,杀人县衙,除掉贪官,为民除害!”
李得智对那大汉言道:“我妻由我母亲领走。晁盖头领,义军为我报了仇,我路熟,带领大家到县衙,我要加入义军!”晁盖道:“好!按计速速前往!”
李得智和三阮、杜迁、宋万等,手起刀落杀了衙门旁值勤的衙役,晁盖等数十人,一拥而到后衙。张知县听到外边叫喊,吓得混身筛糠不知如何是好,晁盖刷地一刀,将张知县劈死床前。
晁盖率领众家英雄,除了东平县两害,立即开仓放粮救济贫苦渔民百姓。遂将布告贴到县衙和要道处,历数知县和张金贵罪恶。人们看了布告,个个欢喜,人人传颂晁盖和义军英勇仗义行为。
老百姓深为晁盖义举感动,众人一合计,决定给梁山义军送幅大匾。那匾根据晁盖身材魁梧,膀阔腰圆,侠肝义胆,有勇有谋,力大无穷,一心为民,绣制而成。那匾上写着“为民除害震八方,威武盖世托天王”十四个大字。
五、升官发财传说
在阶级社会中,升官发财,是老百姓心中的一种愿望,但森严的社会制度与严酷的社会现实,给老百姓升官发财的机会是很少的。因为这种愿望实现的可能性非常之小,这种愿望也就愈发强烈。
《儒林外史》第三回写范进中举后,张乡绅立即送贺仪银和房屋,范的丈人胡屠户也立时变了嘴脸吹捧女婿“是天上的星宿”,范得了消息,高兴得发了疯,说明古代中举后便可升官发财,而这种美梦大多数人都在做着。
民间老百姓是没什么升官的机会的,但他们还有一个更现实的愿望,那就是发财,因此,聚宝盆、摇钱树、点石成金的秘诀等,就成了一般人梦寐以求的东西,有关传说也就自然而然地出来了。
不可否认的是,在现实生活中,因为因缘际会,有一些人确实发了财,其发财的原因也就被传说得沸沸扬扬、五花八门了。当然,那些神仙贵人们也会偶尔眷顾一下一向老实巴交的庄稼人的,而那些贪心的人却要被戏弄,比如以下这则传说:
紫阳山东北不远处有个双山,山脚下有个几十户人家的村庄叫范庄,村头住着一个农户范老实,四十岁上生了个大胖小子,取名范十五。范十五长到十七八岁时,父母双双病故。
一天,范十五正在玉米地里锄田,听到田头有人喊他的名字,他到田头一看是一个黑大汉坐在田埂上。黑大汉双手抱着范十五装有稀饭的瓦罐子,笑眯眯地说:“范十五,稀饭给我吃吧,我有十几年没吃饭。”范十五感到惊奇,有一连串的疑问:这黑大汉怎么知道我的名字?我怎么不认识他?他说他十几年没吃饭了,十几年没吃饭的人怎么能活着呢?憨厚老实的范十五一时找不到答案。
想不通就算了,人家眼巴巴地向你要口稀饭吃是不好拒绝的。范十五也笑着对黑大汉说:“大哥要吃就吃吧,吃不饱待会跟我一道到我家再弄点干的。”那黑汉子双手举起瓦罐“咕咚、咕咚”,不一会瓦罐就底朝天了。
黑大汉抹抹嘴对范十五说:“我也不白吃,我这里有个金蛤蟆给你。”范十五双手接过,不等他开口,那黑大汉又说:“明天你再带稀饭给我吃。”范十五点点头。一阵风吹来,有粒沙子迷了范十五的眼,范十五揉揉眼,再看黑大汉已不知了去向。
范十五掂着手中的金蛤蟆足有二两重,心里直犯嘀咕。一连三天都是如此。几天后,他拿着一个金蛤蟆到城里一家金店,换了很多元宝和散碎银子。用这些钱,他拆了自家的两间茅草屋,盖起了三间高大的青砖灰瓦房。
范十五突然发了,从一个穷小子变成了富户,村里人十分羡慕,可是有一个人由羡慕到嫉妒,此人是村里一个富户,叫范贵才,是个见巧就上,爱财如命之人。一天,他溜达到范十五家和范十五叙起了本家,最后套问范十五发财的原因。范十五原本就是个老实人,说不好谎,把自己遇上黑大汉,稀饭换金蛤蟆的事儿,一五一十地说了出来。
第二年夏天,又到了锄玉米的时候了。范贵才主动义务包锄范十五家的那两亩沙岗地。一日,火辣辣的太阳晒着,范贵才在玉米地里热得快昏了过去,几次都想丢下锄头跑到大树下凉快凉快。眼看快坚持不住了,突然听到田头有人喊:“范贵才,范贵才。”这范贵才像是猛抽了口大烟,顿时来了精神,三步并着两步跑到田头,见一个和范十五讲的一样的黑大汉,双手捧着装稀饭的特大号瓦罐,还没等黑大汉说话,范贵才就迫不及待地说:“吃吧,吃吧,全吃完,稀饭就是为你准备的。”黑大汉吃完稀饭还没抹嘴,范贵才的双手就伸过去,范贵才接过一看和范十五的一样大,忙说:“给错了,给错了,带的稀饭比范十五带的多三倍。”黑大汉没等范贵才说完,顺手又掏出两个金蛤蟆给他。就在范贵才高兴得直流口水的当儿,黑大汉一阵风似的走了。
范贵才捧着金蛤蟆一路小跑回了家。当晚,两口子计划好了如何用这三只金蛤蟆。天亮后,范贵才带着三只金蛤蟆进了城找了家最大的银号。当他把三只金蛤蟆送上时,掌柜的拿过三只金蛤蟆也不答话,喊了几个人抓住范贵才一顿暴打。
范贵才被打得鼻口流血青头紫脸,拼命喊冤问为什么打他。银号掌柜的说,在本县十里八乡谁敢到他的银号搞欺诈,拿着三个铜蛤蟆敢到这里冒充金蛤蟆。范贵才又拿过金蛤蟆又是掂又是咬,怎么试还是金蛤蟆。但到了掌柜手里确实又是三只铜蛤蟆,范贵才又被一顿打。
后来,掌柜的看这范贵才如此固执,忽然想起了二十年前的传说:好心善良的穷人得到了金蛤蟆就是真金的,贪心的人得到的金蛤蟆,自己看是金的,别人看却是铜的。范贵才听后,觉得故事里的贪心人就是自己。
第三节中国民间风物传说
一、自然景观传说
自然景观的神奇,源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比如峨眉山金顶佛光,就是一种神奇的自然现象。按照现代物理学的解释,佛光其实是一种彩光环,是日光在传播过程中,经过障碍物的边缘空隙间产生的展衍现象,即衍射现象形成的。佛光的神奇之处在于,它的出现要有阳光、地形和云海等众多自然因素的结合,因此,只有在极少数具备了以上条件的地方才可欣赏到,比如峨眉山、黄山等地处温湿气候的大山。
而要解释这种现象,在没有现代物理学知识的情况下,只有借助于神仙了:
相传东汉永平年间,在峨眉山的华严顶下面,住着一个姓蒲的老人,大家都叫他蒲公。蒲公祖辈都是靠采药为生。他一年到头在峨眉山上到处采药,结识了宝掌峰下宝掌寺里的宝掌和尚。时间长了,两人的交情慢慢好起来。蒲公采药,常去宝掌和尚庙歇歇脚,宝掌和尚也常到蒲公家里谈古论今。
一天,蒲公正在一个名叫云窝的地方采药,忽然听见天空中传来了音乐声音。他忙抬头一年,只见了一群人马脚踏五彩祥云,直往金顶方向飘去。其中有一人,骑了匹既不象鹿又不象马的坐骑。蒲公心想,这些人能在天上驾云,不是神也不是仙。于是跟着那片祥云,往金顶追去,想看看究竟是些啥子人。
蒲公来到金顶,见摄身岩下云海翻卷,彩虹万道。在五彩光环中,有一人头戴束发紫金冠,身披黄锦袈裟,骑了一匹六牙大象,头上有五彩祥光,脚下是白玉莲台。蒲公认不得是哪个,就赶着回来问宝掌和尚。刚到家里,就见宝掌和尚早已在等他。
宝掌和尚见蒲公回来就问:“今天你到哪里采药去了?怎么一去就是半天?”蒲公把在金顶看到的事告诉了宝掌和尚。宝掌和尚一听大喜,忙说:“哎呀!那是普贤菩萨嘛!我就想见普贤,求他指引佛法,走,我们再去一趟!”说完,拉着蒲公就向金顶跑去。
走到洗象池,宝掌和尚指着池旁边一片湿象蹄印说:“你看,这不是普贤菩萨骑的白象在这里洗过澡么?”说着更加快了脚步。不一会儿他们就到了金顶。宝掌和尚到摄身岩上往下看,只见岩下一片茫茫云海中,有一团七色宝光?宝掌和尚说:“那七色宝光就是普贤菩萨的化身,叫做佛光。”
这时,蒲公忽然看见光环中又出现了普贤的金身,就忙叫宝掌尚看。可是等宝掌和尚看时,光环中却只出现了自己的身影。蒲公感到很奇怪,就问宝掌和尚:“怎么光环中只出现你自己的影子?”宝掌和尚对他说“你每天采药,救人苦难,为大家做了许多好事,所以感动菩萨,向你现了金身。我做的好事还不如你多,所以不能看见菩萨的金身,只能看见菩萨头上的宝光。”
从此以后,人们就把能看见佛光当作一种吉祥的象征,并且给它起了个名字叫“金顶祥光”。峨眉山也发展成普贤菩萨的道场,历代修建寺庙时,都以普贤菩萨为中心,并发展成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
关于峨眉山名字的由来,也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从前,峨眉山只是一块方圆百余里巨石,颜色灰白,高接蓝天,寸草不生。为了建设美好的家园,一个聪明能干的石匠同他的妻子巧手绣花女,决心用他们的双手巨石打凿成一座青山。天上的神仙为他们的决心和努力所感动。在神仙的帮助下,石匠把巨石凿刻成起伏的山峦和幽深的峡谷;绣花女把精心绣制的布帕和彩帕抛向天空,彩帕飘向山顶,变成艳丽无比的七彩光环;布帕飘舞在石山上,变成苍翠的树林、飘的彩云、飞瀑流泉、怒放的山花,变成欢唱的飞鸟、跳跃的群猴和游走的百兽。一座座青山起舞,一道道绿水欢歌。因为这座青象绣花女的眉毛一样秀美,所以人们把这座青山叫峨眉山。
总之,我国地域广大,拥有无数的秀美河山,也有着无数的山水风景传说。这些美丽的传说,增添了大好河山的诗情画意,赋予了明媚山川迷人的魅力,也让我们这些炎黄子孙更加热爱这块养育了我们的土地。
二、人文景观传说
中国人文景观遍布全国各地,如群星般璀璨夺目,也是我们民间传说的重头戏。如与岳阳楼、滕王阁并称中国三大名楼的黄鹤楼,就有许多的民间传说流传,其中蕴含着深厚而丰富的仙道文化、民间智慧、文人流韵等传统文化内涵。
关于黄鹤楼的传说,最早见于公元502年左右的《南齐书》,书中有“世传仙人子安乘黄鹤去”的记载。《齐谐志》则说,仙人王子安乘黄鹤经过这里的一座山,因此山名黄鹤。后来有人在山上造了一座楼,名为黄鹤楼。《述异记》上说,荀环喜好神仙之术,曾在黄鹤楼上看见有仙人乘坐黄鹤从天而降,仙人同他一起饮酒,然后乘鹤而去。《鄂州图经》说,费文祎登仙之后,曾经乘坐黄鹤到此休息。
而黄鹤楼名称由来的传说,以“辛氏修楼谢恩”与“吕洞宾乘鹤飞天”的故事流传最为广泛:
古时候,蛇山一直伸到江水里,临江的石壁象刀削斧砍的一样,被称为黄鹤矶。人们都喜欢登上黄鹤矶观赏长江的风光,每天游人如织,十分热闹。
黄鹤楼有个姓辛的寡妇,见这里好作生意,就东拼西凑借了些钱,在黄鹤矶头开了一家酒店。尽管酒店的陈设简单,但是坐在店里可以一边饮酒,一边观赏江上风光,游人到了这里,谁不想来饮上几杯呢。
辛氏的生意日渐兴隆,她常常暗中感谢神仙保佑了她。有一天,一个老道走进酒店向她讨酒喝。辛氏见他衣衫破烂,骨瘦如柴,很是可怜,就笑脸相迎,以礼相待,给他端来了好酒好菜。谁知道老道吃饱喝足以后,连个招呼都不打就扬长而去了。
第二天,老道又找上门来,辛氏仍然用好酒好菜招待他。以后每天如此,辛氏从来不要他一文钱。不知不觉过了一个多月,一天,老道喝完酒对辛氏说:“我要到远方去云游了。蒙你一向照料,不能不谢。”说着,拿起一块桔皮,在墙壁上画了一只黄鹤,说道:“这黄鹤送给你了,以后有客人来喝酒,你只要招招手,黄鹤就会下来跳舞。”然后又指指店后的水井说:“那水也会变成酒,怎么都打不完的。”辛氏正要拜谢,那老道却忽然不见了。
自从出了这样奇怪的事,谁都想到酒店来看黄鹤跳舞,尝尝仙酒的滋味,黄鹤矶上整日里人山人海。辛氏赚的钱像潮水般涌来,简直成了一步登天的活财神。
天长日久,辛氏变得越来越贪心,再也不把穷苦人放在心里,甚至把老道也忘记了。谁知,有一天老道突然回来了。辛氏见到老道,始终没提黄鹤和酒井给她带来的好处,还要求老道再给她变出些好东西来。老道沉思片刻,掏出一只笛子,用笛声唤下墙上的黄鹤说:“这里不宜久留,我们走吧。”黄鹤展开双翅,驮着老道,飞向了遥远的天边。
黄鹤飞走了,酒井里的酒也还原成了水。辛氏后悔不迭,决心痛改前非,就用全部家产在黄鹤矶头建了一座高楼,供游人登临观赏,也以此纪念老道和黄鹤,这楼就是著名的黄鹤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