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青少年应该知道的道教圣地(阅读中华国粹)
8933700000001

第1章 人间仙境——道教圣地(1)

道教是我国现存的三大宗教之一,其他两种宗教是佛教和伊斯兰教。道教历来被视为是土生土长的中国宗教,对人们的生活影响深远。她发端于东汉末年,形成于魏晋之际,兴盛于唐宋,鼎盛于元明,在清朝开始衰落。

道教在其两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不断地创新、提升,最终成为塑造中国人性格的一条主流。

和佛教一样,道教也在名山大川中营建自己的宗教场所,其作用与意义主要是:在自然风光较好的地方,能使人精神得到解放,有利于体贴大自然,感悟人生真谛。

道教圣地概述

在道教的宗教场所中,比较著名的,我们就称它作“圣地”。而“宫观”则是道士们从事宗教事务的基本场所,为了达到理想的效果,人们通常把它们建在名山之上,如此便形成了所谓的“道教圣地”。

一、道教

(一)产生

道教产生于东汉末年,“五斗米道”和“太平道”是道教的肇始。其中,“太平道”在东汉末年还酿成了著名的“黄巾起义”,后来,黄巾起义被镇压,于是,来自政治的压力迫使“太平道”销声匿迹了。而“五斗米道”由于投靠了曹魏政权,获得了曹操的支持而发展迅速,经过几代人的发展,“五斗米道”在巴蜀地区形成了很强的一股势力,成为中国道教的开端。所以说,道教最初产生是在巴蜀地区,也就是今天的四川地区,而“五斗米道”的创始人张陵,也被认为是道教的“祖师爷”。

(知识小百科:张陵,又名“张道陵”,东汉末五斗米道的创立者。字辅汉,沛国丰(今江苏丰县)人,生卒年不详。少即研读《道德经》、天文地理河洛图纬之书。曾入太学,通达五经,举“贤良方正言极谏科”。宣扬人君按“道意”治国,国则太平;循“道意”爱民,民即寿考。在养生方面,提出重生、清静、奉戒行善,要从人“命”(人体)和“性”(精神、品德等)两方面进行全面的身心养护锻炼,把导引行气作为主要修炼方法,形成道教的养生传统和特色。道教尊为“天师”。后人嗣袭“天师”号,称“天师世家”。后世帝王对张陵屡加封诰。宋徽宗追封他为“真君”,又追赠为“汉天师正一真人三天扶教辅元大法师”;宋理宗追封为“正一静应显佑真君“;元成宗加封为”正一冲元神话静应显幼真君”。)

(二)发展

道教的发展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讲,其一,地域的不断扩大;其二,教派的不断产生;其三,道教理论的不断发展。道教经由最初在四川地区的发展,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宗教教义,为后来的传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道教随后在北方以及长江中下游地区传播开来。由于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所以传播起来是相当迅速的。

在随后的历史中,道教产生了许多派别,比较著名的有:天师道、灵宝派、茅山上清派、楼观派、龙虎山派、净明道、全真教、太一道、真大道教等,除了以上还有紫阳派、清微派、神霄派、钟吕金丹派、武当派等,正是这许许多多的道派,构成了一部丰富灿烂的道教发展史。

(知识小百科:全真道也称全真教,是中国道教的一个重要派别,于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期间由王重阳于陕西终南山所创。因创始人王重阳在山东宁海(今山东牟平)自题所居庵为“全真堂”,凡入道者皆称“全真道士”而得名。该派汲取儒﹑释部分思想,声称三教同流,主张三教合一。以《道德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和《孝经》为主要经典,教人“孝谨纯一”和“正心诚意,少思寡欲”。早期以个人隐居潜修为主,不尚符箓,不事黄白之术。此外,张伯端一系所创立的内丹修炼为主的教派后来也被划分在全真道,称为南宗,而王重阳这支则称为北宗。)

(三)现状

现在的道教流传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兴盛局面,因为这是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比如道教信仰人群的不断扩大,道教宫观数目的不断增多,这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所造成的局面,经济富裕了,必然要去寻求精神依托,而且现在国家提倡宗教自由,信教人士享有充分的权利。现在中国大陆登记在册的有2000多座道观,正在筹建的还有很多呢。

二、信仰模式

道教追求长生不老,希望在现世世界获得永久的存在,所以道教的信仰模式可能会与其他宗教不同,因为佛教讲究轮回,基督讲究天堂。

道教所创立的神仙理论体系是为了使人们相信在人世间能达到成仙的目的,神仙是什么,神仙就是永生,就是永远幸福,这当然是每个人都会想要拥有的,但这只是为了吸引大众的眼光。而道教说到底,信仰的是一个“道”字,“道”是无生无灭,是宇宙的本源,这也是道教之所以这样命名的原因。除了以上两者,道教涉及到一些伦理宣传、修身养性以及医药炼丹等。

三、“洞天福地”

道教的信仰大体就是以上所及,而人们为了实现这些信仰,感受到信仰的力量,信仰行为必须在一个场所中进行,于是道观就产生了。所谓的“观”,是一个历史概念,它并不是一开始就叫做“观”的,当初道教创始人张陵在传授道教的时候是在一个叫“静室”的地方,顾名思义,“静室”就是比较清静的房间了,此时“静室”便是他们的宗教场所,后来名称又有了改变,“治”、“庐”,“靖”、“馆”等,在北朝时期,才出现“观”的叫法。

而“洞天福地”也是一种道教的说辞,其产生的年代也较早,是在隋唐时期。这是道教发展到一定程度,发现众多风景秀丽、神秘瑰奇的地方之后,当时的人们所总结的。最早的“洞天福地”是唐代的杜光庭在《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中整理出来的,书中概括了中国境内的各处适合做道教的地方,但由于当时交通不便,所以并不是现在我们所了解的道教圣地。而且,“洞天福地”只是一个概念性东西,它把中国的景致分成“十大洞天”、“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之类,其地域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南方地区,所以“洞天福地”只是我们“道教圣地”内容的一个部分。

(知识小百科:七十二福地分别为:地肺山、盖竹山、仙礚山、东仙源、西仙源、南田山、玉溜山、清屿山、郁木洞、丹霞洞、君山、大若岩、焦源、灵虚、沃洲、天姥岭、若耶溪、金庭山、清远山、安山、马岭山、鹅羊山、洞真墟、青玉坛、光天坛、洞灵源、洞宫山、陶山、三皇井、烂柯山、勒溪、龙虎山、灵山、泉源、金精山、阁皂山、始丰山、逍遥山、东白源、钵池山、论山、毛公坛、鸡笼山、桐柏山、平都山、绿萝山、龙溪、彰观山、抱福山、大面山、元晨山、马蹄山、德山、高溪蓝水山、蓝水、玉峰、天柱山、商谷山、张公洞、司马悔山、长在山、中条山、茭湖鱼澄洞、绵竹山、泸水、甘山、王晃山、金城山、云山、北邙山、卢山、东海山。)

北方圣地

之所以要单独划出北方圣地与南方圣地,是因为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北方和南方的道观在形式上有一定的差别,北方地区由于比较干旱,所以植被覆盖率较之湿润多雨的南方要低一些,所以,大部分的道观看上去是比较“光秃秃”的,建筑与自然看上去不是结合得很好,具有北方独特的粗犷风格,这是应引起注意的一点。

(一)吉林玉皇阁

玉皇阁位于吉林省吉林市北山公园,在北山的最高处。创建于清朝乾隆年间。

玉皇阁为依山而建的两进院落建筑,包括大门、朵云殿、老郎殿、胡仙堂等。其中祖师庙最为特别,殿中供奉着儒教、佛教和道教的祖师神像,体现了玉皇阁三教合一的主题。除此之外,玉皇阁还有一处供奉唐明皇的建筑,你猜这是为什么,因为,玉皇阁的创建者是清朝的一位戏剧表演者,而唐明皇是“梨园鼻祖”呀。

朵云殿为主殿,共二层,一层殿中供奉玉皇大帝的铜像,两侧分立千里眼和顺风耳的神像。此外还有太白金星、财神比干、地藏王菩萨、道明和尚和闵公长者等的塑像陪祀。二层供奉云霄娘娘、琼霄娘娘和碧霞元君三位女神像。在她们的两侧,还分别供奉着痘疹娘娘、眼光娘娘、天花娘娘、子孙娘娘、送子娘娘、胎气娘娘、乳娃娘娘等,主要为女性信众提供服务。

作为吉林省最为著名的道观,许多名人都有墨迹题刻,如徐世昌的“泰华西莱云似盖,大江东去浪淘沙”的对联反映了他那个时代的情况。还有建造者宽真大师亲手种植的柏树,已经有几百年的树龄。

玉皇阁是比较“年轻”的一处道教宫观,反映了道教在东北地区的发展情况。

(二)辽宁太清宫

又名“太清丛林”,东北地区道教圣地,位于辽宁省沈阳市,是一所平地建筑,就建在沈阳市区西部的顺城街。创建于清朝康熙年间,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初名“三教堂”,后来遭水灾,被淹没,之后又重修,改名“太清宫”。

现存主要的建筑有“灵官殿”、“关帝殿”、“老君殿”、“玉皇殿”、“三官殿”、“吕祖楼”、“郭祖殿”、“邱祖楼”等,都是中国传统的道教建筑。其正门设有“太清丛林”大匾,是东北地区道教中心。现在辽宁省道教协会便设立于此。

(三)辽宁北镇庙

北镇庙,是古代祭祀“北镇”——闾山的山神庙,位于辽宁省北镇市市区和闾山之间的山岗上,是辽西走廊上一处重要的道观。

闾山风景秀丽,和长白山、千山一起并称为“东北三大名山”。闾山石景特别出名,因为造型奇特历来受到重视。

北镇庙是幸存下来的五座山神庙中的一座,有山门、神马门、钟楼、鼓楼、御香殿、正殿、更衣殿、内香殿、寝殿等建筑。其中正殿是主体建筑,但并没有道教神仙供奉,殿内墙壁上画了三十二位人物,当然也蔚为壮观,这三十二个人物都是东汉时期的,据说他们是帮助东汉光武帝打下天下的功臣,被称作“三十二星宿”。

闾山因为是以石闻名,所以石头是这里的主角,号称“闾山第一石”的望海峰绝顶,飞腾突兀、令人称奇。还有“补天石”,传说是当年女娲炼过的。

除此之外,北镇庙还保存有众多石碑,有祭山、封山碑十多块,祭祀、修庙碑十多块,还有其他的题诗、祷告、重修碑,总共五十六通,可是说是一处碑林了。所以北镇庙俗称“碑子庙”。

因为闾山以石闻名,所以这里是一个绝佳的旅游胜地,而古时候这里的宗教场景已不复存在。我们经常看到的一个风景——石马,就是这里的“将军拜母峰”了,喜欢石头的朋友不妨到这里游玩,一定不会让你失望。

(四)辽宁无量观

又称“无梁观”。位于辽宁千山北沟,是一座山地建筑。清康熙年间建造。无量观为单檐硬山式建筑,分上下院,今只存上院,即现在的无量观。

无量观内有很多陈设值得一提。“三官塑像”是镇观之宝,三官是道教神仙人物,分别是上元赐福天关尧、中元赦罪地官舜、下元解厄水官禹,也就是尧舜禹了。而在三官塑像东侧便是八仙过海群像,三官塑像西侧则为瑶池金母塑像,在其余的墙壁上绘满尧王仿舜、禹王治水的画面。

无量观建于山间,附近的陪衬有很多,著名者如“西阁”,依山势而建,精巧构思,与周围环境融合得很好。

无量观内外还有诸多道教建筑,如观音殿、老君殿、大仙堂、玲珑塔、葛公塔、聚仙台等,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

(五)北京白云观

白云观,很出名的,被称为“全国第一观”,属于全真派祖庭。

它之所以这么出名,是因为一个人的缘故,他就是金元时期的著名道士“邱处机”。他曾去面见忽必烈,大受欢迎,从此他所宣扬的全真道派全面兴盛,形成元代全真派一统天下的局面。而邱处机也在当时的元大都安下身来,北京白云观就是他传教的地方了,他死后葬在那里,现在白云观内依然保留着他的遗骸。

白云观的中心建筑是“邱祖殿”,邱祖殿共三间房,是北方典型的歇山式建筑,殿内供奉着邱处机的塑像和牌位,而邱祖殿的核心就是邱处机的遗骸了,他的遗骸就在香案下面的一个石座中。为了保持邱处机独尊的地位,殿内再没有其他的装饰壁画、塑像之类。

白云观规模是比较宏大的了,有好几进四合院,主要宫殿除邱祖殿外,还有灵官殿、玉皇殿、老律堂、七真殿、三清殿、四御殿、祠堂院、八仙殿、吕祖殿、元君殿、文昌殿、文辰殿等。下面介绍一下老律堂和元辰殿。

老律堂之得名是比较晚的,它一开始叫七真殿,殿内供奉着邱长春(处机)、谭处端、刘处玄、马钰、郝大通、王处一、孙不二等七位全真道真人。后来之所以改名是因为它的用途,他是历代老道说律教法的地方,所以为方便起见,便改叫老律堂了。至今,老律堂依然是白云殿内最热闹的地方,是道士们从事宗教活动的主要场所。

白云观内留存多处碑刻,老律堂殿外还有两通石碑,分别叫做《长春真人行道碑》、《七真行道碑》,通过碑文我们可以了解到全真道大体的传教历程。而白云观最著名的石碑是位于祠堂院的《道德经》和《阴符经》,是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fú)的手笔。

元辰殿,又名六十甲子殿。此殿建于金代,殿内的塑像很多,共有六十多座,原来,这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刚刚塑造的,内容就是古代天文学上的六十星辰了,塑像共有六十座,分别代表六十星辰。这里也很热闹,因为据说,叩拜自己相应的星辰,就可获得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