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阳花鼓流传于河北区席场。舞蹈内容主要是表现梁山英雄乔装改扮攻打大名府的一段故事。舞蹈里的人物有李逵、燕青、顾大嫂等。舞蹈时演员扭着优美而缓慢的步子,舞动着钱鞭与双扇,载歌载舞,用锣鼓四件伴奏。
附:汉代舞蹈
(一)汉代“建鼓舞”
1、粗犷豪放的汉代建鼓舞
汉代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发达,为歌舞艺术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歌以咏怀,舞以宣情,太平盛世,使得乐舞百戏得以极大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出土的汉代画像,所表现的乐舞内容进一步丰富了史料记载。而汉画中刻画众多、史料记载阙如的“建鼓舞”,以其多样的形式,栩栩如生的舞姿,给人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说明在汉代表演艺术中,建鼓舞相当普及,同时也具有相当高的艺术造诣。
2、“建鼓”的形状和起源
“建鼓”是中国古代特有的打击乐器。“建”是“树”的意思,这种鼓是以木柱贯穿鼓的腰部将鼓树立起来,柱下有十字形的四足跗。建鼓起源于殷商时期,汉代建鼓多以流苏装饰,华丽无比,立柱顶端还有华盖作饰,有的还在立柱顶端和流苏上饰祥鸟瑞兽。从出土文物和文献记载看,建鼓多用于征战、礼仪性庆典、祭祀和巫乐中。
3、“建鼓舞”的表演形式
“建鼓舞”融宫廷雅乐与民间俗乐于一体,成为汉代社会各阶层最常见的艺术表演形式。各地汉画中描绘大型、小型的乐舞场面,均不乏建鼓舞出现。而大量刻画双人或单人在建鼓旁,一边击鼓一边做出各种生动的舞蹈动作形象。这充分说明了建鼓舞在汉代民间相当普及,是人们非常喜爱的艺术形式。但汉代以后建鼓又进入庙堂之中,同时也失去了汉代的轻快热烈、生动活泼的表演方式。
4、“建鼓舞”的表现形式
从表现形式上看,建鼓舞是由单纯的击鼓伴奏发展而来的,边击建鼓边舞蹈。建鼓舞具有舞、乐结合,技、艺并重的特点。双人对舞是建鼓舞的主要表现形式。多数为男子双人舞,舞风粗犷豪放,偶见单人鼓舞、女子双人舞、男女对舞和骑马击鼓,同时还要配合其他乐舞的表演。
5、“建鼓舞”的作用
建鼓在百戏和乐队中起着控制节奏、指挥全局的作用,相当于现在的乐队指挥。不仅如此,建鼓两旁的鼓员还要变换着不同的舞步,用双手持桴敲击鼓心、鼓边、鼓身以及旁置的小鼓(或其他击打物),击打不同的地方,发出不同的音响,就能敲击出抑扬顿挫、复杂激昂的鼓点,产生不同的音律,充分激起观者的情绪,渲染演出气氛,再加上舞者那矫健的舞姿和精湛的舞技,使表演者和观众产生强烈的共鸣。参与表演的艺人们随着鼓声铿锵。和着繁杂多样的鼓点节奏,伴以悠扬的乐声,和谐地融合在整个舞乐场面之中,各自进行着不同的表演。
(二)汉代“盘古舞”
1、独具特色的“盘古舞”
“盘古舞”是一种踏在盘子和鼓上表演的舞蹈,在汉代十分流行。舞时将盘子和鼓排列在地上,舞者在盘子上纵横舞踏,表演各种舞蹈技巧。因为一盘用七盘二鼓,所以又称“七盘鼓”。舞者有男有女,在盘、鼓上高纵轻蹑,浮腾累脆,踏舞出有节奏的声响。舞蹈中的二鼓分别代表日、月,七盘则代表北斗七星,七盘二鼓的设置象征这日月星辰,体现出中国人“天人合一”的朴素思维方式。
2、汉代“盘古舞”的形象
汉画像砖石有十分丰富的“盘古舞”形象,或飞舞长袖,或踩鼓下腰,或按鼓倒立,或身府鼓面,手、膝、足皆触及鼓面拍击,或单腿立鼓上,或正从鼓上纵身跳下。舞姿各异,优美矫健。
山东沂南汉画像中的百戏图中,就记录了汉代著名的“七盘鼓”。画面中有一男舞者,前面有七盘分两行盘到地上,还有一鼓放在盘前,舞者似正从盘上纵身飞跃而下,右腿“登弓”,左腿伸直贴地,足近鼓边,挺身回头,他的长袖舞衣和帽带随势力飘起,显出一个健美的形象。
3、“盘古舞”的风格
盘古舞常常和百戏中的弄丸、跳剑、走索等同时演出,吸收了杂技的技巧,加强了舞蹈动作的难度,将舞蹈和杂技巧妙结合,体现了中国传统舞蹈的特殊风格。
4、汉代“盘古舞”的造型
从盘古舞的汉画像砖上,我们能看到许多挥舞长袍、细腰摧折的动态舞姿。事实上“翘袖折腰”正是汉代舞蹈最为显著的一个造型特征。“翘袖折腰”不是一个舞蹈的名字,而是以腰、袖的各种动姿为基本语素的舞类,长袖细腰的舞蹈造型和飘逸轻柔的舞姿舞态在整个两汉的舞坛上占据统治地位。历史上记载汉高祖刘邦的宠姬戚夫人“善为跷袖折腰之舞”,从出土文物上我们也能清晰地看到折腰、舞袖是汉代舞蹈的一大特征。舞者们都突出了“腰”和“袖”的风格特点,特别是舞者腰部各种“折”姿,显示了舞者高超的技艺和独特的风格。我们从中可以看出“跷袖折腰”之舞不是叙述有情节的故事,仅“跷袖”与“折腰”的动律风格变衍出千姿百态的舞蹈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