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被周恩来总理誉为“东方芭蕾”的安徽花鼓灯是传播于淮河流域的一种以舞蹈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艺术形式。
1、“花鼓灯”起源的传说
相传,花鼓灯起源于夏代,在涂山脚下,大禹会诸侯的地方,大禹娶了涂山氏的女儿——女娇为妻,新婚不久,大禹便出征为天下人治水。大禹治水13年,三次路过家门而不入,女娇十分想念大禹,每天抱着儿子启站在山坡上向着远方眺望,祝愿丈夫治水成功,早日归来。由于她望夫心切,精诚所至,化成了一块巨石,后人称为“望夫石”,“启母石”。为了纪念他们,人们盖起了禹王庙,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日赶庙会,打起锣鼓,跳起舞蹈,从此有了花鼓灯。
2、“缀大灯”
至宋朝花鼓灯已发展成为比较系统的艺术形式,在民间舞蹈艺术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每年举行的艺术灯会,花鼓灯都是作为压轴戏,因此被称为“缀大灯”而闻名于世。
3、“花鼓灯”的地域分布
花鼓灯主要流传在安徽蚌埠、淮南、阜阳等地,同时淮河中游的河南、安徽、山东、江苏等地也有传播,它是舞蹈、灯歌、锣鼓音乐和小戏的综合形式。
4、“花鼓灯”表演特色
花鼓灯演出时有着固定的角色分工,多在农村秋收完毕到来年春耕以前演出,尤以庙会、春会为最盛。
【伞把子】是演出中高举灯伞的男演员。他是整个灯班的领舞和领歌者,必须具有调度队形和随口编歌的本领。
【鼓架子】男角的总称,并有大小之分。动作粗犷有力。大“鼓架子”,力大脚稳,能够顶人和做叠汉式的技巧动作。小“鼓架子”则活泼麻利,善于舞蹈,并且会翻跟头。“鼓架子”穿短上衣,灯笼裤,头扎白毛巾。舞起来疾如流星,快似旋风,给人生龙活虎的感觉。
【兰花】是女角的总称。花鼓灯的舞和歌的精华几乎都是由兰花来体现。看一个灯班的水平往往也从兰花的好坏来评价。花鼓灯的兰花在舞蹈时,一手持巾,一手持扇,特有的扇花和步法形成一种很有风格的舞姿;舞蹈动作有凤凰三点头、燕子出水、端扇起步等。兰花的打扮俏丽动人:她们头顶红绸绣球,飘下的两条长带垂于胸前。上身穿紧身彩衣,下穿彩裤,腰扎石榴长裙。演出时左手拿轻软彩金,右手持花扇,舞起来恰似丹凤朝阳,优美抒情,艳丽无比。演出多在广场举行。
5、“花鼓灯”的舞蹈形式
花鼓灯的舞蹈形式有“大花场”、“小花场”、“盘鼓”三种:
(1)大花场
“大花场”是男女集体舞蹈,由能歌善舞的伞把子领舞,表演形式有站肩、饶们转子、扫腿、劈叉等多种。情绪热烈、气氛浓厚,振奋人心,如《欢腾的故乡》。
“大花场”是“鼓架子”引“拉花”出场,接着舞岔伞,最后是变换队形,由数人到十多人表演。
(2)小花场
“小花场”多为两三人抢手帕、抢板凳等有简单情节的舞蹈或歌舞小戏,主要表现男女青年谈情说爱、玩乐嬉戏的情景,有程式表演,
也有即兴发挥表演,有简单的情节和人物性格舞,是花鼓灯舞蹈的核心部分。
(3)盘鼓”
花鼓灯中有技巧性非常强的舞蹈,集中体现在“盘鼓”部分,“盘鼓”是舞蹈、武术、技巧表演相结合的表演形式。它分为上盘鼓、中盘鼓、地盘鼓。“上盘鼓”是“兰花”在“鼓架子”肩上或腰部搭摆成各种姿态的技巧表演。“中盘鼓”是“兰花”在“鼓架子”腰部、腿上、手上做各种武功的表演。“地盘鼓”是“鼓架子”的单人技巧表演。
“鼓架子”的舞蹈动作刚劲矫健、粗壮风趣、多尚武精神。舞蹈动作有挂鞭鲤鱼打挺脊、旱地拔葱等。
6、“花鼓灯”的表演形式
“花鼓灯”的表演分为武场和文场。
武场武场以舞蹈为主,舞姿热烈奔放。刚健朴实、活泼开朗、干脆利落。
文场文场以唱歌和表演为主,一般是情节简单、带有戏剧性质的小节目,其中不少的节目吸收了大量的民间小调,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7、“花鼓灯”的演出
花鼓灯的演出分为:
上三路——“上、中、地盘鼓”部分中三路——对唱和后场小戏部分下三路——舞蹈表演部分程序大体是:开场锣——“文伞把子”或“丑鼓”出场唱——“武伞把子”上场——大花场——转场歌——坐场歌——小花场——盘鼓——后场小戏。
8、“花鼓灯”的音乐
花鼓灯的音乐以节奏明快的打击乐为主。演出时只用打击乐伴奏,虽有“后文场”中采用弦乐(二胡、三弦等)伴奏的,但不多见。乐器运用花鼓、大锣、大钹三大件,及小钹和镗锣等。花鼓是全乐队的指挥,配合演员的歌舞情绪,所有乐器都随它的节奏而变化。
9、“花鼓灯”的歌
花鼓灯的歌,也叫灯歌。它是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语言朴实生动,多为押韵。艺人们编词的智慧更是惊人,见什么唱什么,甚至连唱几个小时,也不重词。有时,两个歌手兴起,对起歌来,更是妙趣横生,高潮迭起。灯歌内容丰富、题材广泛,能在各个时期,代表人民的意愿,倾吐人民的思想感情。
10、“花鼓灯”的舞蹈动作
花鼓灯的舞蹈,在汉族的民间歌舞中,语汇较为丰富多彩。许多优美的舞蹈已经失传,但目前在演出中尚可见到的舞蹈动作,仍有数百种。这些都产生于劳动和实际生活,如“上山步“、“踩水步”“扁担式”等。舞蹈队形的变化有“里罗城、外罗城”、“四马奔槽”、“二龙戏珠”、“鸳鸯阵”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