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苗族“鼓舞”的历史脉络
苗族是歌舞的富有民族,仅苗族鼓舞这一项,就近十种之多。苗族鼓舞在唐代《朝野金载》上就有“五溪蛮,父母死,于村外闾其尸,三年而葬,打鼓路歌,亲戚饮宴舞戏一月余日”的记载。
苗族的“鼓舞”是一种边击鼓边舞的传统民间舞蹈,鼓为木制,以牛皮蒙于两端,放在架子上敲击。苗族的“鼓舞”有近十种之多,历史悠久。主要种类集中在湖南省西部、贵州省东南部清水江流域一带。
2、“苗鼓”的产生与苗民起义
湖南湘西苗族的鼓舞是最为普遍的舞蹈形式,每逢春节或苗族盛大节日,男女老少都要集中到坪场跳起鼓舞。苗鼓的产生原因有征战、祭祀之说,当然与苗族的历史有很大的关系,苗族历史上常因反抗压迫而起义,特别到了明朝,苗民起义大大小小有近百次,其中历时最长的一次达16年之久,明朝廷调集十余万兵力的征剿就有数次,湘西还有镇压苗族之用的长城。在这个过程中,苗鼓和号角一样对苗族人民起到了巨大的号召与凝聚作用。
3、湘西苗鼓的种类
湘西苗族鼓舞的种类多达几十种,常见的有花鼓舞、猴儿鼓舞、女子单人鼓舞、男子单人鼓舞、团圆鼓舞。湘西的苗鼓有庆年、祭神两种,一般在农历“四月八”、春节前后、赶秋、丰收喜庆、婚嫁、迎宾等重大活动里出现。
4、独特的演奏形式
湘西苗鼓演奏最突出的形式为打鼓和打边,这是其他民族鼓乐所没有的表演方式。打鼓和打边是鼓点和鼓边相互配合的演奏方法,一人打鼓,一人打边,鼓点为主奏,鼓边为伴奏。在打鼓面时,鼓点有时会有些变化,但大部分仍有基本节奏型。打边可以单打,也可以双打,在固定的节奏中起着指挥鼓乐的作用。在打鼓的过程中,有相应的、具有规范套路的舞蹈动作相配合,内容主要是生产劳动、生活习俗、武功拳术和动物动作,体现了苗族鼓乐的表演性和叙事性。
第一节苗族“花鼓舞”
1、“花鼓舞”的表演特色
花鼓舞是湖南省凤凰、保靖、花垣等县苗族人民欢度农历“六月六”“八月八”“赶夏”“赶秋”等传统节日时,必有的自娱性舞蹈。届时,在举行盛会的广场中央,架起一面鼓,由三人负责敲击鼓帮。参加集体跳舞的人们,没有人数和男女的限制。跳舞之前,击鼓者用本民族语言歌颂发明木鼓者的功德,以此作为对祖先的祭奠。然后,众人便在鼓点的伴奏下围成圈翩翩起舞。这些跳舞者的基本舞姿多来源于各类生活动作的模拟,其中还加入一些武术成分,使舞蹈动作柔美而刚劲。
2、“花鼓舞”的特点
花鼓舞的特点,是两位击鼓者在旋转、翻身或跳跃下表演多种对称性舞姿的同时,还能敲击出和谐而统一的鼓乐。
第二节苗族的猴儿鼓
苗族民间舞蹈猴儿鼓,是以三人或多人模拟猴子各种习性与击鼓姿态的男子表演的舞蹈。表演时,由一名鼓手在鼓后击鼓作乐,另一鼓面朝向穿猴装、画猴脸谱的舞者。舞蹈动作多为模拟猴子啃吃包谷、荡秋千、看鼓、试鼓、惊鼓。相互嬉戏。扮演猴子的舞者可用拳头敲击鼓,也可以槌击鼓。整个“鼓舞”不但风趣、热烈、技艺性极强,而且具有一定的戏剧情节。
第三节苗族的踩鼓舞
1、女子舞蹈
苗族民间自娱性舞蹈踩鼓舞,是年节、喜庆集会,尤其是农历三月“姊妹节”时必不可少的女子“鼓舞”。
2、自由的舞蹈特色
舞蹈时,先由一名少女边歌边走入场内,然后继续歌唱并击鼓伴之。歌词内容基本为召唤,如姊妹们不要错过时机,快来跳舞等。随后,众多盛装的苗族姐妹便聚拢在鼓架周围,面对皮鼓踏节而舞。在舞蹈进入高潮时,外围的男女老幼观众也可进入舞场,组成若干层同心圆圈共同起舞。舞蹈动作自由、欢快,时有两腿抖动而带动全身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