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提及的秧歌,一般是指北方秧歌。到清代时期,“秧歌”已在全国各地广泛流传。为了区别,人们常把某地区或形式特征冠于前面。如山东的“鼓子秧歌”、陕西的“陕北秧歌”、河北的“地秧歌”、辽宁的“满族秧歌”等;而南方的“花鼓”、“花灯”、“采茶”以及广东与香港流行的“英歌”,其名称虽异,但都属于“秧歌”这一类型,是从秧歌中派生出来的形式,是从北方传入和受到北方秧歌的影响而形成的。
1、广东英歌的地域分布
“英歌”,又称“因歌”、“秧歌”、“莺歌”,广泛流传于潮汕地区普宁、朝阳等地农村,尤盛于普宁、朝阳两市,邻近的惠来、揭阳、揭西等地以及汕头市附近和海、陆丰等县也有活动。现代化城市的香港也有此形式的流传。福建、台湾有一种名为“宋江阵”的娱乐形式,亦为英歌。
2、英歌的表演形式
英歌的表演分为前棚、中棚、后棚、拍竹马。
前棚,为男子群体舞蹈,一般由24名或36名演员组成。舞者扮成武士,画脸谱,身上系着写有《水游传》人物名字的小竹牌,领舞者必挂拉髯口,黑髯为李逵,红髯为杨志或秦明。另有一名扮时迁者,手持木制长蛇道具弄蛇起舞,在表演队伍中穿插往来。其他人物尚有武松、鲁智深、史进以及女将孙二娘、顾大嫂等人物。演员持两棍木棒或小鼓,边击边舞,围绕进退,变换队形,动作英武勇猛,犹如冲锋陷阵。据说,以此表现“攻打大名府”的故事。
中棚为小演唱、小戏或戏曲片段,后棚为武术表演“拍布马”,最后必演“拍布马”,一人穿清代官服系马形道具(如“竹马”),手执双锏,另一人庶民打扮,持棍棒,两人互相追打、阻拦,奋死拼杀。最后,官员战败,落荒而逃。表演的内容与所使用的道具,都与秧歌相似。
3、脸谱和英歌
“英歌”脸谱多以黑、白、红为主要颜色,配以青、蓝、黄等色,对比鲜明,色彩光艳。绘脸谱的艺人属于有技术专长之人,有祖传,有曾在戏班习过艺的艺人,还有以漆画、泥艺为业的民间工匠。在绘脸谱的颜料使用上也历经了从腊画到水画直到现在用的化装油彩的多次变化。“英歌”的表演者大部分都绘脸谱,经过长时间的流传演变,“英歌”的脸谱已经成为具有潮汕风格的民间艺术种类。
第一节普宁英歌
普宁英歌是普宁民间广为流传的一种民间舞蹈样式,迄今也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它被认为是扬正压邪、吉祥平安的象征,深受群众喜爱和推崇,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
普宁英歌的表演特色
普宁英歌是一种壮美阳刚的汉族男性群体舞蹈,主要表现梁山泊英雄攻打大名府的豪情斗志和英雄气概。普宁英歌表演风格威猛、雄浑、粗犷、豪迈,体现了中华民族果敢、坚强、团结战斗、勇往直前的可贵品格和精神风貌。
1、队伍组成
表演队伍人数少则24人、36人,多则72人,最多可达108人。
2、独特的角色装扮
表演者勾画风格独特的脸谱,按梁山泊英雄形象造型,着武士服,紧身短打,手执特制双短棒叩击起舞,并配以锣鼓、螺号节奏。
3、丰富的队形样式
表演时队列图形变化丰富,有“双龙出海”、“猛虎下山”、“麦穗花”、“田螺圈”等样式。
4、形态各异的舞姿动律
动作套式亦五花八门,有“布田”、“洗街”、“旋槌”、“槌花”等形态各异的舞姿动态,形成特有的动律,场面恢宏,气势磅礴。
第二节潮州英歌
潮阳英歌是汉族民间广场舞蹈和傩文化形态的延续,在延续中有一定变化,至明代吸收北方大鼓子秧歌,逐渐演化为英歌舞,成为潮阳地区一种具有独特表现形式的民间舞蹈艺术。
1、潮州秧歌的表演特色
(1)流派风格
潮阳英歌集戏剧、舞蹈、武术于一体,极具阳刚之气。它在实践中形成一些不同的流派风格,按舞蹈节奏的板式划分,大致可分为慢板英歌、中板英歌和快板英歌三种。
(2)舞法动律
慢板英歌节奏较慢,所用舞棒比其他流派长,其基本舞法是三下槌或四下槌构成一组动作,慢中见势,势中显气,凝重古朴而又舒展优美。此外,还有“醉槌”英歌,舞时舞者形似醉汉,别具神韵。慢板英歌主要流传于文光、棉北、城南一带。
中板英歌节奏较之慢板英歌略快,基本舞法有打五棒、七棒(英歌舞)构成一组动作的,也有打八棒、十棒、十一棒、十三棒构成一组动作的。其锣鼓点与慢板英歌有明显的不同,前者鼓点中间有停顿和拉长,后者则是连续敲点。中板英歌主要也流传于文光、棉北、城南一带,其特点是于稳健中见潇洒,古朴中现圆活。
快板英歌的节奏快,鼓点紧,并随着队伍的阵势开合而多生变化,所用的英歌槌较短,运槌灵便。快板英歌一般分为对打套式、南山文派和南山武派三类。
2、“小车旱船”、“跑竹马”
(1)小车旱船
关于小车旱船的记载。在唐代已经有了。唐郑处海(约841年左右在世)《明皇杂录》中就有“乐府教坊,大陈山车旱船”的记载。说明在唐代小车、旱船已广为流行了。旱船在陕北叫水船,在南方叫采莲船。是用布扎成彩船系在女子的腰上,行走起来好像小船在水上漂游一般。另有一男子扮作艄公或是青年船工,作划船的舞蹈,两人忽前忽后、忽左忽右地舞动,并对唱小曲。小车,过去是一个妇女坐车,一个老汉推车,后来改为一个小姑娘拉车,老汉推车,表演小车上坡下坡和在平路上行走,边走边唱。
(2)跑竹马
跑竹马,在河北也叫跑驴。将布扎的马系在女子腰间,另一男子赶马,表演新媳妇回娘家沿途所见所闻和喜悦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