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青少年应该知道的篆刻(阅读中华国粹)
8932900000009

第9章 篆刻艺术的兴起及发展(5)

李苦李(公元1877年~1929年),名祯,字晓湖,别号苦李,以号行,祖籍浙江绍兴,出生于南昌。幼年丧父,家境贫困,却酷爱书画篆刻艺术,常向邑中藏家借阅书籍。27岁迁居江苏南通,在翰墨林书局任职,对书画、篆刻功力甚深。他的篆刻初学赵之谦,40岁拜吴昌硕为师,作品力追古意,有气有情。

经亨颐(公元1875年——1938年),字子渊,号石禅,晚号颐渊,浙江上虞人。曾留学日本,回国后从事教育工作,1914年在杭州任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校长时,曾与李叔同等组织“乐石社”。他是西泠印社早期社员。他青年时就喜爱篆刻,取法汉印,参以《三公山碑》《开母石阙》意趣,作品端庄清雅,蕴含着派厚的书卷气。经氏的朱文印尽管线条有粗细之别,然而在篆法上却十分强调结构的神态变化;在运用借边、连边技法时,或单独运用,或两者兼用,至于借边与连边的幅度大小,皆因印而异;其边款创作技艺也令人赞叹。

李叔同(公元1879年——1942年),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谱名文涛,幼名成蹊,学名广侯,字息霜,别号漱筒。祖籍浙江平湖,出生于天津官宦富商之家。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他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前驱,在音乐、美术、诗词、篆刻、金石、书法、教育、哲学、法学、汉字学、社会学、广告学、出版学、环境与动植物保护、人体断食实验诸方面均有创造性发展。著名画家丰子恺、潘天寿、音乐家刘质平等都是他的学生。

李叔同的篆刻可谓独树一帜。他早年治印从秦汉入手,兼攻浙派。35岁那年入“西泠印社”。39岁在杭州虎跑定慧寺出家前,将平生篆刻作品和藏印赠与“西泠印社”。该社为之筑“印冢”并立碑以记其事。治英赏英论印,是终其一生未曾放弃的癖好。他在给友人的信中提道:“刀尾扁尖而平齐若锥状者,为朽人自意所创。锥形之刀,仅能刻白文,如以铁笔写字也。扁尖形之刀可刻朱文,终不免雕琢之痕,不若以锥形刀刻白文能自然之天趣也。”李叔同对印学的贡献还体现在他对近代篆刻事业的弘扬上。他亲自发起成立了继“西泠印社”之后的又一印学团体——乐石社,定期雅集,并编印印社作品集和史料汇编。这也是在近代篆刻史上领风气之先之事。

易熹(公元1873年——1941年),名廷熹,又名孺,字季复,号孺斋,又号大厂、韦斋,别号大厂居士,广东鹤山人。早年肄业广雅书院。曾留学日本。后居北京及上海,在北京美专、铸印局、暨南大学及国立上海音乐学院等处任职。他通禅学、音律,善填词作曲,且擅长书画、篆刻,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

他的篆刻最初得力于黄牧甫、赵之谦,后又受到吴昌硕的影响。他刻印所用的刀,钝锈不磨,有人曾问他:“这种刀能刻印?”他回答:“只要功夫深,就是棒杵也可以用来刻印。”他善用钝刀,取法自然,不事修饰,风格高古朴茂,别有风味。著有《双清池馆集》、《大厂词稿》、《大厂画集》、《孺斋自用印存》。

邓散木(公元1898年-1963年)中国现代书法、篆刻家。原名铁,学名士杰,字纯铁,别号且渠子,更号一夔,一足,斋名厕简楼,豹皮室。生于上海,在艺坛上有“北齐(白石)南邓”之誉。擅书法篆放刻,真、行、草、篆、隶各体皆精。从二十年代起,他的书法和篆刻便名扬海内,他由于不满时政,佯狂避世,行为古怪,被称为怪杰。他因喜操刀治印,原先常常用“铁”字来做艺名。与吴昌硕(苦铁)、王冰铁、钱瘦铁,号称“江南四铁”。他将字取为“钝铁”,有自谦之意。他长于诗文、书刻,也能作画。精于四体书,行草书集二王、张旭、怀素之长,旁参明末清初王觉斯、黄道周两家。隶书曾遍临汉碑。篆书初学《峄山碑》,继杂以钟鼎款识,上溯殷商甲骨文。篆刻初学浙派,后师秦汉玺印。早年得李肃之先生发蒙,壮年又得赵古泥、萧蜕庵两位先生亲授,艺事大进,又从封泥、古陶文、砖文中吸取营养,形成了自己章法多变,雄奇朴茂的风格。1931年至1949年之间,曾在江南一代连开十二次展览,艺坛瞩目,有书坛的“江南祭酒”之称,在艺坛上有“北齐(白石)南邓”之称。

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原名闻家骅,又名多、亦多、一多,字友三、友山,湖北浠水人。清华大学毕业,学生时代参加过“五四”运动。后赴美留学研究文学与美术。归国后历任武汉大学、清华大学教授。曾与徐志摩合办《新月》月刊,著有《死水》、《红烛》等诗集。抗日期间,目睹社会腐败,民不聊生,参加民主运动,为民盟中委,鼓吹民主,揭露黑暗,不遗余力,乃遭特务暗杀于昆明。他生前在昆明时,因物价飞涨,为供养八口之家,业余挂牌刻印。他的篆刻能汲古出新,布局奇妙,突出疏密对比,颇有特色。辑有《闻一多印选》。

吴泽(公元1898年——1935年),字公阜,浙江鄞县(今宁波)人。早年跛脚,又患肺结核症,家居自学,对经史、词章、金石等学问无不钻研,又孜孜不倦于文章、书法、篆刻。医生嘱他多休息,他却勤学不遗余力,因此在各方面突飞猛进,朋友看见无不为之惊服。他的篆刻,在1984年时由他的好友秦彦仲编成《吝飞馆印留》出版。

马万里(公元1904年——1979年),江苏常州人,原名瑞图,字允甫,别号曼庐,晚年自号大年,齐名去住随缘室、九百石印精舍,满洲正白旗人。毕业于南京美术专科学校,毕业后留校任教。又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国画系教授,中华艺术大学国画教授。1934年到广西创办桂林美术专科学校,并任校长。解放后任广西文史研究馆馆长。擅长中国画、金石、书法。

他的篆刻体质纯正,妙造自然,非常重视章法的布局;用字很严格,大小篆从不混杂在一印之中。著有《小中见大说治印》一文,阐明对篆刻艺术的见解。

钱瘦铁(公元1897年——1967年)名崖,一署崖,以字行,一字叔崖,号瘦铁,别号数青峰馆主、天池龙泓斋主等,江苏无锡人,曾被誉为“江南三铁”(吴昌硕称“苔铁”、王冠山称“冰铁”)之一。他少年时家境清寒,14岁入苏州汉贞阁碑帖铺当学徒。他很好学,一面向郑文焯学书法,向吴昌硕学篆刻,一面又向俞语霜学绘画。从多师中各取所长,融会贯通,自成一家。

他的篆刻有很深厚的汉印基础,虚实布置自然,曾在日本东京展览,得到极高评价。1953年侨居日本,受聘为日本《书苑》杂志顾问。

韩登安(公元1905年—1976年),原名竟,一字仲铮,号耿斋、安华、印农,晚年又号无待居士、本翁,浙江萧山人,世居杭州。

韩登安平生以篆刻一门最为人所称道,从艺时间垂50年,作印二万余方。篆刻以浙派为根底,上下求索,问上溯源周秦两汉,崇占玺、汉铸印、汉凿印,下及西泠八家、邓石如、吴让之、徐三英、黄牧甫诸家、广采博收,体貌多样,在后浙派印人中,以他在继承万面用力最勤,是现代印坛工稳一派的代表人物。沙孟海评价其篆刻“海内外论印者方以韩老为西泠印派之后劲、余乃举述本社前辈,即已示人有继承有发展,不拘一格,各逞专长。登安之学不尖为当今玉严静穆一派之代表”。一方面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创作,以细朱文为基点,着力建构带有西泠印社社特色的浙派风范。另一方面,他又分盅精力用于对年轻一代印人的培养,使西泠印社在人才资源上后继有人。在特定时限内,韩登安通过本人的努力,并以可操作性极强的篆刻创作带起了一批人,成为当时西怜印社驻社成员中的一面旗帜。

来楚生(公元1903年——1975年),原名稷,字初生,晚年更字初升,号然犀。别号很多,有负翁、一技、木人、非叶、楚凫、怀旦等。书斋名有然犀室、安处楼。浙江萧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