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从关键的时间进行控制和监督。譬如学校上电脑课前不能让学生提前进教室自由玩。有的学校多媒体教室的窗门没关上,学生就会提前爬进去玩电脑。在电脑课上,教师也要严格巡视,观察有无随意玩电脑的学生,一经发现要严肃批评或惩罚。也可安装一个“网络安全过滤器”,过滤掉不健康的内容;课后要让学生及时离开教室。据我了解,有些农村来的学生,本来对电脑一窍不通,更不会玩游戏,后来在电脑课上从同学那里学会了玩游戏,结果假期回家就到镇上玩电脑去了,渐渐就玩上了瘾。对于已有网瘾的学生,班主任与家长要密切配合,什么时候学校放学,什么时候到校双方都要交代清楚。尤其临时提前放学或推迟放学,学校更要及时与家长联系。有的学校采用“周末彩虹桥”的书面签字形式,有的采用家校通发手机短信的形式与家长联系,效果较好。
4.正确关注和对待原有网瘾的学生。初中阶段的学生好胜心强,“谈网色变”,严加控制不能完全杜绝网瘾,只有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注意与学生的交流,要经常提醒学生“电脑要为我所用,而非我被电脑控制”,把注意力转移到现实中来,多与同学交流,用真诚的态度获得同学的友谊。可通过主题班会等形式,阐明网络的负面影响,让学生不去尝试。同时要关注原来有网瘾同学的行踪,一旦发现有不良苗头,就要将其消灭在萌芽状态中,不能让其蔓延,带动其他同学去玩游戏。如果长时间聊天或打游戏,则与这样的学生约定:事后要惩罚自己。如:比平常多复习一小时功课,或写一篇反思日记或到操场上跑几圈。
5.要加强文体活动。现在中考、高考竞争激烈,学习负担重,精神压力大,如果不开展适当的文体活动,学生会觉得学校生活枯燥压抑,一些身心需求没地方发泄。有网瘾的学生,当上网反复敲击键盘时,快乐的感觉就会刺激大脑分泌出一种叫“多巴胺”的物质,没有“多巴胺”的日子,大脑就不舒服,这时网瘾就产生了。因而一想到网络或一有同学引诱,就容易走向网吧。
因此,学校和老师要多开展文体活动,转移产生“多巴胺”的诱因,并改变评价机制,让学生从多方面体验到成功,这有利于学生远离网吧。如果叶林飞父母让叶林飞晚上去练武术、跆拳道、街舞什么的,叶林飞就不会想到夜间去玩游戏了。
6.教师要加强学习,善于运用网络。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要努力成为网络应用的高手,多注意了解学生上网中碰到的问题,在上网过程中及时与其交流,把他们的心理导向正确的方面,并一起制定有力措施,让网络成为学生的好帮手。如果很有把握的话,可以利用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签订协议进行较量,把学生从游戏中PK“出局”。
教师也可提供一些优秀网站供学生选择。搜索资料可找百度;综合网站找网易和新浪;平时关注学校信息可登录学校网站,还可在电脑上设置防火墙,防止学生受到不良文化和信息的影响。
7.和家长演“双簧”,“逼”孩子自省。当一个学生又去网吧玩游戏时,只要他还想读书,老师就可以与家长合演“双簧”。即老师假装坚决不让这位学生上学,要他留在家里反省或“转学”。家长又逼着他找地方上学或不管他。如此这般几个回合后,孩子就会在痛苦中感觉到问题的严重性,或认清应该努力的方向。家长乘机“献计”:带他到班主任那儿求情,让班主任同意他重返课堂,而班主任则要求他写保证书,这样学生就会感到在校学习的不易,就会珍惜学习机会。这样做不是为了骗学生,而是一种策略,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学生的进步。案例中的宋狄就是如此。当然,这样的学生也有故伎重犯的时候,实在难改,只能按协定执行。宋狄本来已失去在这所学校上学的机会,但余老师出于对他的同情,最后还是给了他一个试读的机会,“浪子”终于回头。
理论拓展
互联网以其网络的开放性、信息传播的交互性等特点,广泛渗透到政治、经济、社会、军事、科技、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网络不仅对人类社会的外部组织和运行形式产生了重要作用,同时,对于人类自身,从心智的发展到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方式,都有着不可忽视的潜在影响。作为年轻一代的学生,他们接受网络这一新生事物,并融入这一新生事物的灵敏度是成年人所不及的。随着社会的网络化进程,学生的成长环境除了现实生活空间外,还出现了虚拟的网络空间,网络已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互联网正改变着莘莘学子的学习、生活方式,对他们的成长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据大量相关案例分析,网络的信息化特征使学生不断接触新事物、新技术,接受新观念的挑战,为学生形成全球意识、拓宽求知途径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有数据表明,美国学生利用网络最主要的目的是获取信息以及做研究性和创造性的工作。孩子利用电脑,学习速度快三倍,原因是画面的动感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香港的一项调查显示,经常使用电脑的男孩表现活跃。
但让人忧虑的是,网络也带给学生巨大而无形的消极影响。首先,网络资源内容良莠不齐。互联网所传递的信息中,夹杂着大量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因素,而目前的技术还不能对信息进行全面的有效筛选和过滤。网络的开放性和匿名性,使网民可以自由浏览、下载和利用信息,由此,学生的心理、精神健康都面临极大的潜在风险。大量调研结果表明,学生在接触和使用互联网的过程中,很容易把网络当作游戏和聊天工具,课外下载游戏,课后交流闯关。上课难忘网上经历,以至于为去网吧上网频频旷课逃学;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学业水平明显下降,往往与沉迷网络有直接关联。最让令人担忧的是,有学生在好奇心驱使下,从网上下载不健康信息私下传播观看,甚至迷恋色情、暴力、迷信等不良信息,导致学业荒废,与家人朋友关系疏远,身体健康状况下降,犯罪行为相应增多。1999年公安机关立案侦查的计算机违法犯罪案件仅为400余起,2000年剧增到2700余起,是上一年的6倍之多,学生犯罪者大有人在,由此我们进一步意识到科学引领学生网络生活的迫切性和紧迫性。
多个领域的专家表示,防范青少年网瘾是一项综合性社会工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行动。这是毫无疑义的。但我们应坚信,学校教育在一个人的成长发展中起主导作用,防范学生多种网络行为偏差,最有效的契机是各级各类学校的班级建设,在班级授课制条件下,班级责无旁贷地成为科学引领学生网络生活的主战场。
一、建立班级网络精神家园,网上唱响教育主旋律
班级是学生校园生活的主要场所,因而成为科学引领学生网络生活的主战场。每一个班级都应建立代表班级主流意识的网上精神家园,比如班级论坛、班级博客,这是科学引领学生网络生活的最有效方法。
班级的网络精神家园的建设,类似于由来已久的班级小报,发动全体学生参与构建本班积极健康的网络生活,在这里凝聚精神,汇聚情感,师生、生生、亲子、家校毫无障碍地互动交流,成为建设优秀班集体的强大而有效的精神力量。我们可以回顾诸多班主任的工作经验,一般都会提到自己精心培植的班级小报,陈述其在班级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而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已经为班集体建设的方式、手段的全面变革提供了可能。班级建设中要主动利用计算机、互联网、虚拟现实等现代数字技术,全面优化班级建设的方式手段,实现信息网络环境下班级建设的改革与创新。由来已久的班级小报,也应借助现代数字技术,使它更鲜活生动,起到科学引领学生网络生活的作用。
二、将学生的网络生活纳入班主任工作的视野
学生的网络生活样态随着社会信息网络化进程和他们的成长进程,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并呈现个体差异。课题研究调研表明,目前学生的网络生活样态,已经逐渐从盲目的聊天交友向着多元娱乐方向转型:游戏仍是学生的热衷追求,聊天、交友非常普遍。还有不可忽视的一点,是少数学生寻求网络色情信息。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在北京、上海、重庆、广州等12个城市进行的实地调查发现,在上网目的方面,网瘾青少年较倾向于娱乐性目的,其中,以上网聊天或交友为主要目的占49.2%,以玩网络游戏为主要目的占40.8%。
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中国青少年网瘾数据报告(2008年1月)》(以下简称《报告》)发现:超两成网瘾青少年人际关系不和谐,近半网瘾青少年上网为聊天或交友,有11.3%的网瘾青少年经常使用网络购物、缴费、交易等社会服务功能(非网瘾青少年则只有不足6.1%的人使用此项功能)。
《报告》还发现,男性青少年比女性青少年更易于沉溺网络。男性青少年上网成瘾比例为13.3%,女性青少年上网成瘾比例为6.1%。在网瘾青少年中,男性比例达68.6%,女性比例31.4%。
这些均体现了学生网络生活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具体到某一个班级,学生网络沉迷的情况各有不同,班主任只有在深入了解学生网络生活样态的基础上,才能有针对性地引领学生的网络生活,恰到好处地解决诸多现实问题,诸如互联网到底给我们的教育对象带来了什么?学生进入互联网世界,要告诉他们关注什么?在指导男女生健康上网时,如何照顾到男女生在心理、行为方式以及个性偏好上的差异等,有效地引领孩子正确使用、驾驭互联网。
三、系统持久地进行班级网络道德教育活动
随着社会网络化进程的推进,德育的时空已发生根本性改变,越来越多的学生接触和使用电脑与互联网已成事实,上网已成为当今学生一定频率的、可持续的生活方式,网络已成为学生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他们的成长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互联网作为一个独特的信息工具和高度商业化的信息来源,如果离开了持续的科学引领和成人监管,学生在接触和使用互联网的过程中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偏差,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
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系统全面的网络道德教育的最主要场所,而在现实中认为他们所在的学校对自己上网的帮助很大的为数并不多,很多学校对网络道德教育认识不到位,学校网络道德教育缺乏明确的规范要求和理论指导的情况至今仍然没有改变。由于受片面升学率的影响,网络道德教育千呼万唤,但多年来还未真正成为现实,对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仍显得紧迫而必要。
从另一角度来看,大多数学生也急切地希望教育工作者进行网络德育方面的引领。
调研结果表明:学生认为学校应该增设网络课程,举办网络德育教育活动,提高教师网络指导能力,网络道德教育教材也应及时跟上,基本上保证学生在网络生活中健康成长的需要。
班主任在日常的班级管理中,应有意识地将学生的网络生活从多种现实生活中分离出来,给予特别的审视,这样有利于深入洞察网络生活中德育对象的思想道德特点,主动回应这种新的生活形态给学校德育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科学引领学生的网络生活。
加强网络道德建设,营造健康网络氛围,积极组织实施“绿色班级网络”创建活动,引导学生自觉遵守国家法律和有关政策,规范上网行为,不链接不健康网站,不运行、不传播有暴力色情内容的游戏、图片、视听节目和文学作品,自觉抵制有害信息和低俗之风等。这些系统的、形式多样的网络道德意识和责任的宣传,有利于提高学生网络道德自我教育能力。
《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规定: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
四、作为家长,要培养子女延迟满足
按照心理学者米歇儿的定义,“延迟满足”是一种心理成熟的表现。具体来说,这是专指一种甘愿为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放弃即时满足抉择取向,以及在等待期中展示出来的自制能力。
现在的孩子往往在被溺爱的环境中长大,他们的各种需求都能得到即时满足,许多父母可能因为自己小时受过苦,而不愿欠缺孩子什么,对孩子有求必应、有求速应,以为这样做给了孩子莫大的幸福。但有时候,事与愿违,说不定却给了孩子温柔一刀。如子女提出来要买电脑或玩游戏,或作业做好后让他(她)玩游戏,有的家长就满足了他(她)的要求,结果子女慢慢地目无学业,整天沉溺于网络游戏而不能自拔。
因此,作为家长,要悉心教育子女学会延迟满足,培养自己的自制力。有心理专家做过实验和追踪调查:小时候克制力强的孩子到了中学,显得社会适应力较强,较为自信,人际关系较好,也较能面对挫折,学习成绩普遍较好。而自制力不是天生的,是经过锻炼养成的。纵观古往今来乃至我们身边的成功人士,他们往往就具有这样的特质:抑制冲动,以达到某种目标。在这声色世界里,面对各种甜蜜的诱惑,他们也曾有过心动,但他们抑制住了,这些牺牲是值得的,因为他们最终得到更多,虽然这种收获延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