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情怀中医 精诚妇科
8926900000023

第23章 纪念篇(1)

张兆智工作单位纪念文章

一生无所求 但愿人皆健

——纪念一代妇科名医张兆智诞辰100周年

金华市婺城区罗店中心卫生院

1989年12月6日,这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日子,然而对于罗店中心卫生院的医务人员、罗店镇的老百姓乃至金华人民来说,却是一个令人悲痛的日子。罗店中心卫生院的退休中医师、一代名医张兆智的心脏在这一天永远停止了跳动,终年80岁。狮子山乌云低垂,婺江水呜咽流淌,人们从四面八方涌到了罗店镇他的家中,前来吊唁这位被称为“北山神仙”的一代名医。20年过去了,时光冲淡了许多记忆,然而人们仍清晰地记着张兆智悉心为民众解除病痛的点点滴滴,记着他妙手回春的高超医术,记着他一心为民的高尚医德……人们至今还深深地怀念着他。

医术高超 但愿天下人皆健

张兆智医术高超、声名远播,不仅本省各地、县(市)的求医者络绎不绝,甚至北京、上海、河南、江西、安徽、山东、辽宁、河北等地的患者也纷纷慕名而来,其中妇科病人占了80%左右。

20世纪70年代初,丽水有一位患子宫功能性出血的妇女,她几乎吃遍了丽水有名的中医师开的药,病情总不见好转。无奈之下转到西医治疗,但西医的治疗方案是手术切除子宫,这对于一个年轻的育龄妇女,一个农民家庭来说是无论如何也难以接受的。这时有人向她推荐了张兆智。张兆智在详细询问了她的病情后,开出了一张仅有鹿含草等两味中药的方子。该妇女也是将信将疑,抱着“死马当成活马医”的心态试试看,谁知神了,只服了两剂药就痊愈了。

从此,张兆智“神医”之名在丽水大地不胫而走。

“梅花香自苦寒来。”张兆智的高超医术是与他的刻苦努力分不开的。他15岁随父学医,20岁就自己单独挂牌行医。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他苦读《内经》、《本草纲目》、《伤寒》、《难经》、《金匮要略》等中医药经典著作,有些精辟内容他直到70多岁还能背诵,当年学习的努力程度由此可见一斑。他还虚心求教于民间药农、各路名家,汲取精髓。他广泛收集、整理民间流传的单方、验方,并且善于结合临床,在工作实践中加以总结提高。20世纪50年代中期,张兆智就根据祖传经验,结合自己的临床心得体会,写了一本约7万多字的《中医妇科经验录》。该书较好地体现了他在中医妇科方面的学术思想和成果,对妇女经、带、胎、产等方面的辨证论治有独到之处。

张兆智擅长妇科,对治疗不孕症有很深的造诣。永康有一徐姓妇女,结婚十多年没有生育,期间看了不少医生,吃了不少药,都没有效果。后慕名前到张兆智处求医。张兆智仔细地询问了病史,认真地进行了辨证分析,经他30多帖中药治疗,该妇女喜得一子。为表示对张兆智的谢意,这个儿子就认张兆智为干爹,每年都要和母亲到罗店来看望张兆智。

张兆智不仅是一代妇科名医,也是中医内、儿科的专家,对小儿疳积、婴儿保健、老年支气管炎、风寒湿痹症、胃病、肾病等的治疗均有建树。现年73岁的原兰溪冶炼厂女职工韩女士,产后20天左右受到惊吓导致心神不宁,夜晚睡眠质量受到极大的影响,到处求医问药,吃了很多中西药,经历一年多也无法治愈,后经张兆智的细致问诊,认真搭脉,耐心开导,并指导其如何服用中药以及注意事项。韩女士在吃了张兆智开的20剂中药后心神不宁症状完全消除,睡眠质量也明显有了好转,真可谓是药到病除。后来同厂的其他女工也慕名前来求医,每次都很灵验,并一致称赞张兆智的医术高明。

据不完全统计,张兆智一生中医治病人有200多万人次,他一辈子都在实现着他经常说的那句话:“但愿人皆健。”

医德高尚 有口皆碑众人赞

张兆智不仅医术高超,而且医德高尚。他常说:“人命至重,贵于千金。”人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一些家庭贫困的病人看完病后无钱付诊费,他不仅不计较,而且自己拿出钱来给病人撮药,这种倒贴钱的事对张兆智来说是家常便饭。罗店村的老年协会会长,已80高龄的李大爷至今一说起来还是赞不绝口,说村里有很多人当年都吃过这种不花钱的药。

因为声名远播,从全省乃至全国各地赶来找他看病的人很多,所以张兆智基本上是不能按时下班的,最多的时候一天看了200多号病人。罗店镇中心卫生院的退休中药工,今年已70多岁的倪大伯说,那时他常常要半夜起来撮药,因为当时的交通不好,有些外地的病人找到张兆智时已很晚了,但张兆智绝对不会叫病人第二天再来看,总是毫不推辞地连夜看病开方,所以也就苦了中药房的工作人员。据倪大伯讲,在他印象中张兆智是从来没有休息天的,只要有病人找他,他就看,不管白天黑夜,无论酷暑寒冬,无论风霜雨雪,总是有求必应,即使过年也是一样。对他的医德医风老百姓是有口皆碑。

张兆智竭尽所学服务于民,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平易近人,和蔼可亲。

他常常告诫学生,作为一名医生,与患者沟通也是一门很重要的技能。他说:“多听病人说几句,多给病人讲几句,既能获取更多的信息,又融洽了与病人的关系,有利于医生诊断病情,对症下药。病人则容易增强对医生的信任感,能积极配合治疗,提高疗效。”难怪有老百姓说“张医师一席话就顶十剂良药”。张兆智在开处方时总是为病人着想,采用效果好、价格低的药,他说:“中医自古以来讲究‘验、便、廉’,还要注意安全。我们做医生的,既要疗效明显,还要病人少花钱。”

张兆智退休以后仍然心系病人,坚持每天到卫生院上班,直到暮年仍老当益壮。后来因患心脏病、下肢静脉曲张不得不在家休息,但有病人找上门来仍热心医治。66岁那年,他因下肢静脉曲张手术后在家卧床休养。一天,他闻知有许多病人在卫生院等着他前去看病时,就不顾术后身体未完全恢复,在走路还困难的情况下,拄着拐杖到卫生院去看病人。等到全部病人看完,他的腿已肿痛得不能走路了,那天他是被他人从卫生院用担架抬回家的。

悉心传教 誓把医术留人间

俗话说“教会徒弟,饿死师傅”,说的是有一些手艺人在带徒弟时总要留一手,怕学生学了本领抢了师傅的饭碗。而张兆智带学生却恰恰相反。他悉心传教,倾其毕生所学,恨不能把自己的一身医术全都授予学生。他一生带教过的学生有30余人,其中从头到尾带出师的学徒有10余人,至今已有15人取得了中医高级职称,评为了中医主任医师和副主任医师,成为各地中医界的骨干。

张兆智深深地懂得,要教学生看病的本领,更要教学生做人的道理,所以他在传授医术的同时总是传授医德医风。他常对学生说:“病人述说病情时,医生要好好听,绝不能打断病人的说话开处方。如没听仔细就开处方,往往会导致诊治质量下降,有时还会误诊,病人对医生的信任就会打折扣。”他还说:“一个人生了病来找我们,就是对我们医生寄予了极大希望,把性命交给了我们,因此我们必须全心全意为病人着想,哪怕只有百分之一的希望,也要满足他。”

张兆智对学生要求严格,倾囊传授自己的毕生所学,以“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为座右铭,以身作则,每天一大早就到卫生院给学生上课,然后带着学生一起看病,晚上还要到卫生院为学生们解答书中和临床遇到的问题,言传身教,努力培养中医事业接班人。按惯例,学生出师时师傅都要送礼物表示祝贺,而张兆智送的礼物是胶鞋一双、雨伞一把、手电筒一支,别有新意,寓意深长。即要求学生以病人为重,只要病人需要,不怕山高路远,一双胶鞋踏遍万水千山;不怕风霜雨雪,一把雨伞为你出诊遮风挡雨;不怕夜深天黑,一支手电筒照亮漫漫行医之途。一切为人民健康着想,24小时全天候为病人服务。

值得高兴的是张兆智的精湛医术终于薪火相传,后继有人。他的儿子张丹山、侄子张华山两人都得到了张兆智的真传,对不孕症、习惯性流产有着很深的造诣,一个是主任中医师,一个是副主任中医师,均获得“金华市名医”称号。每天求医者都是门庭若市,患者遍布全省各地,省外也经常有人慕名而来。许许多多经他们治疗而喜得子女的患者,在送上锦旗和感谢信的同时,往往也会送上一张娃娃的照片,在他们的办公室和家里,都可以翻出一大叠经他们治疗后出生的娃娃照片,被人们称为“送子观音”。看到这一切,张兆智的在天之灵也一定会感到欣慰的。

张兆智以其高超的医术、高尚的医德赢得了人民的爱戴和尊敬。他生前曾多次当选为省、县(市)人大代表,1956-1987年连续七届担任县(市)政协委员。他虽然已离我们远去,但他的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为解除病人痛苦而不懈努力,把他的医术发扬光大。

亲属纪念文章

忆不断 思无限

——缅怀我敬爱的父亲

金华市妇幼保健院 张丹山

敬爱的爸爸,今年4月24日是您诞辰100周年。您是位享誉大江南北的医坛骄子,是一代妇科名医。您逝世21年来,您的音容笑貌常在我们脑海中浮现,我们都深切地怀念您。我从小亲聆您的教诲,耳濡目染,您高尚的医德与精湛的医术在我幼小的心里播下了立志从医的种子。从1978年起正式跟随您学医开始,自幼得您嫡传,您对我精心培养,您的业绩是我永久的骄傲,我对您怀着无尽的思念。

您的业绩,我不懈追求

爸爸,我自1982年出师后,初步了解、掌握了中医各科常见病,特别是妇科的治疗知识和技能。您逝世后,我勇敢地挑起您最为关注的罗店医院中医科诊疗担子。1991年至1992年,承蒙组织的关怀,我有幸到浙江中医学院学习深造。面对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我刻苦学习,努力做到四多:多读,博览中医古典名著;多思,思考您生前对我嫡传的中医知识与技能,汲取全国著名老中医裘笑梅、全国名中医妇科专家盛玉凤的医术精华;多问,主动向名医、浙江中医学院授课老师与同行请教关于中医妇科,特别是妇科诊治中的各种问题,探讨如何诊疗;多用,在临床实践中多使用,做到及时总结。经过进修,不管是在中医理论研究还是在临床实践探索上,我都有了显著的进步。学成回院后,我丝毫不敢懈怠,愈发勤勉地工作。经过几年的努力,得到了组织领导、同行、病人的一致公认,看着患者痊愈后欣喜的笑容,我内心自然地萌生出从医者无比自豪的情愫,我为自己能接好您的班,能成为罗店医院中医科的顶梁柱感到欣喜。

1992年,我有幸成为罗店医院副院长,并被推选为婺城区第三、四届人民代表。

由于努力秉承您的医术医风,使南京、上海、安徽、江苏、江西及本省各地区的患者,特别是妇女患者一批又一批来罗店医院投医,中医科门庭若市,日就诊达80号以上,每年达13000人次以上,我也成为金华中医界的骨干和知名人士。

1995年10月,我从罗店医院调入金华市妇幼保健院任中医科主任、副主任中医师。我的工作量比在罗店医院更大了,我仍孜孜不倦地将您的精湛医术发扬光大,做到诚信为患者服务,诚信诊疗,诚信用药,解除了成千上万妇女的病痛,拯救了大量因不孕不育而濒临解体的家庭,用中医中药为患者免除了手术之苦。我的门诊量在全市同行中排名第一,受到了大家的一致公认和好评。

人们说,我的医术、医风完全和您一样,是您的传人,被患者称为“华佗再世”、“送子观音”。病人送来的锦旗挂满了诊室四周的墙壁,1998年我被评为金华市名中医师。

在金华地区,我可谓是家喻户晓,临证精致入微,每每药到病除,享有盛誉。

常有省外、海外华侨等病人慕名而来。一位香港居民伊女士,结婚11年未生育,曾在香港、深圳、广州等多家大医院治疗过,也曾做过试管婴儿,均未成功。

她听到我擅长治疗不孕不育症,便于2003年3月专程来金华求医于我。令人称奇的是,吃了一个疗程中药就有了身孕,并于同年12月剖腹产下一个重3800克的胖小子,全家人欣喜不已。为了表示感激之情,伊女士特制一面“华佗再世”的锦旗,委托公婆漂洋过海恭敬地送到我的手里。从此,我的名字在香港人中口耳相传,不远万里前来看不孕不育的人越来越多。很多患者为了挂我的号,天未亮,甚至半夜就来排队,日平均几乎都在85~90号人次,最多一天达100多个,年门诊在20000余人次。您教导我要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为此,我几乎每天都是超负荷工作,没有一天能准时下班。

我从医30多年了,同您一样,刻苦学习、潜心钻研,掌握了较为过硬的技术,特别是对女性不孕妇科病,如子宫肌瘤、卵巢囊肿、月经病等的诊治有独特之处。在您嫡传的理法方药的基础上,兼容并蓄,博采各地名中医的医术之长,也包括现代西医妇科的理论与实践,对妇科的常见病、疑难病及新发病总结出了一套非常实用有效的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