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现代服务业:特征、趋势和策略
8926700000052

第52章 现代服务业科技支撑体系战略研究(3)

(1)根据技术创新内容的不同,技术创新分为产品创新、工艺创新、服务创新和组织创新。(庄卫民,2005)(2)根据技术创新途径不同,技术创新可分为自主创新、模仿创新、协同创新、引进创新和全球化创新。(凌云,2004)(3)根据技术创新的演变过程,技术创新体系的实现路径可分为技术推动模型(第一代模型)、需求拉动模型(第二代模型)、联结模型(第三代模型)、平行模型(第三代模型)及系统集成和网络模型(第五代模型)。(刘振武刘炳义董秀成等,2004)

2.我国现代服务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框架

现代服务业是一个不断发展、产品丰富的产业体系,应该根据科技创新的理论分析、结构建设和实践平台来构建现代服务业的科技创新体系框架,并在此框架基础上探索我国现代服务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实现路径。我国现代服务业技术创新体系包括以下三大部分。

(1)现代服务业科技支撑体系。它是科技创新体系的基础,也是科技创新体系中最重要的部分,是整个科技创新体系得以顺利运行的根本,包括科技投入、科技组织和科技产品。

(2)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它是现代服务业科技创新体系的两大支柱,是科技创新体系运行的驱动力。

(3)实践平台。以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唐地区为代表的区域创新体系。

从横向上来看,这三大部分是科技创新体系的构成要素,从纵向上来看,这三个部分依次为前一部分的基础,是前一部分的发展。

3.现代服务业整体发展模式研究

现代服务业是一个范围广泛、产品丰富、不断发展的产业;科技创新路径也有多种形式,且这些路径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因此,现代服务业技术创新不能依赖某一单一的路径,必须融合多种创新路径。根据现代服务业技术创新体系的框架,我们可以通过微观和宏观两个角度来探讨创新的实现路径。

(1)宏观路径——“引进-模仿-自主创新”。

从宏观角度出发,技术创新体系的实现路径是指一个国家所采取的主要技术创新方式。根据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亚洲国家的发展经验,以及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发展的基础和经验,我国要建设一个知识型、创新型的国家,应该走以自主创新为主,模仿创新和合作创新为辅的技术创新路径。

从产业角度出发,技术创新体系的实现路径是指一个产业为了自身的技术进步和经济效益而采用的科技创新方式。现代服务业作为一个范围广泛、产品丰富的行业,我们要对它做进一步的行业划分,并根据这些行业来探讨技术创新路径。

在基础服务领域,我们应该改变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通过国际贸易和FDI进行技术引进的模式,“以市场换技术”的思路,加强自主创新。中国要从大国走向强国,需要同时也应该在某些科技领域在世界科技丛林中处于领先地位。虽然欧美国家在通信和信息网络等领域具备了强大的实力,但这一领域又可以细分为很多子领域,因此,中国完全有可能也完全有能力在某些子领域的科技创新方面形成自己的比较优势,这也是我们国家实现科技飞跃,甚至是打破欧美国家在某些技术上垄断的突破口。例如我国的航天技术、生命科学技术和以3G为代表的通信技术就取得了大量可喜的成就。

对于生产和市场服务、个人消费服务和公共服务,可以走一条动态的“引进-模仿-学习-再创新-提高R&;D能力-自主创新”的一种不断螺旋式上升的科技创新路径。因为我国在这些产业领域发展得比较晚,同时考虑到技术的外溢性和公共产品性质,可以采用后发优势和动态演变进程:经济发展处于起步阶段适宜采用技术引进;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采用模仿创新和自主创新相结合的方式;当知识、技术、人力储备充实后开展自主创新为主的技术创新活动。

(2)微观路径——“龙头企业-产业联盟”。

现代服务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实现路径在宏观上主要表现为“引进-模仿-自主创新”。在宏观表现形式下,现代服务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微观路径往往就是以“龙头企业”为先导,以此引导和促进其他服务业企业的科技创新,加快整个行业的创新速度和频率。现代服务业的科技创新体系的实现路径除了依托龙头企业技术创新外,还需要通过制度创新来加以实现。制度创新主要通过产业联盟的形式出现,即现代服务业各行业之间的技术创新存在一定共性为其成立产业联盟奠定了基础条件,也就是通过突破现代服务业共性服务技术、电子商务与物流关键技术、数字内容关键技术,建立现代服务业共性服务技术支撑体系。

建立“龙头企业-产业联盟”的微观路径还需考虑另一个问题,即,由于科技创新需要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资本的投入,中小企业一般很难有这个实力进行单独研发,因此,大企业的科技创新可以通过产业联盟的形式传导至中小企业,实现整个行业的科技创新。但是,建立产业联盟、实现技术共享的前提是要解决大企业因科技创新而形成的收益权问题,科技创新产品形成的专利在一定时期内具有排他性,如何缩短这个排他期,成为建立“龙头企业-产业联盟”微观路径的关键所在。因此,本书认为可以考虑产业联盟内的中小企业对大企业进行一定时期的反向补贴,这样既可解决大企业的投入产出问题,又可降低中小企业独自研发的风险,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建立整个现代服务业良性的科技创新体系。

4.讨论

现代服务业作为产业发展的新形态,其科技创新体系的实现路径和发展模式必然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具体可以通过“引进-模仿”或“龙头企业-产业联盟”等形式加以实现。每大类的科技创新体系的实现路径和发展模式各不相同,因此,我们在推动现代服务业科技创新方面应该实施差异化战略。

11.3.2 现代服务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对策措施

1.科技创新环境系统建设

良好的制度环境与合理的制度安排能够提供一种经济秩序的合作和竞争关系,这种关系能为现代服务业的创新体系中的各个行为主体的创新活动提供激励与保护功能,从而提高生产率和促进经济增长,不断实现技术创新。

(1)建立竞争性的市场制度。对技术创新而言,竞争性的市场制度是一种实施费用低、效率高的激励制度。首先,市场机制通过竞争会给企业带来巨大压力,使得企业不得不进行设备更新、工艺更新和产品更新。优胜劣汰的竞争迫使企业有效利用资源配置。其次,市场机制对创新活动具有激励的作用,能够使企业愿意从事风险性的创新活动。再次,市场制度有助于培育创新的主体。企业家是创新活动的组织者,在市场机制下,通过竞争才能凸现一批具有才能的企业家。最后,市场可以减少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而不确定性是制约创新的一大因素。市场经济允许多个企业进行竞争性的研究开发,必然会形成一个竞争性的大环境,这将有助于尽快找到创新的捷径,从而提高创新的效率。

(2)确立明晰的产权制度。明晰的产权和完善的权利保障体系是技术创新的制度性基础。创新活动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获得创新带来的收益。创新主体的最终收益能否得到保障是创新活动的直接原因。因此,有关创新主体与创新成果之间的产权制度必然成为激励创新的最根本制度。其中最为重要的产权制度是知识产权制度和人力资本产权制度。

(3)构建形式多样的风险投资制度。风险投资是投资人把风险资本投向具有巨大竞争潜力、快速成长的中小型高科技企业,在承担风险的基础上,为融资人提供长期股权投资和增值服务,孵化企业快速成长,出炉后再通过上市、兼并或是其他股权转让方式得到高额回报后撤出资金的一种投资方式。风险投资制度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强大动力,而资本的顺利流动是风险投资保持活力的基本前提。显然,风险投资制度是有利于技术创新的重要制度创新。高技术知识与金融方式的交叉,股票市场与技术市场的融合,风险投资家与风险企业家联手已经成为推动该地区高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4)搭建产、学、研合作创新制度。产、学、研合作创新就是在科技与经济一体化过程中,企业与大学、科研院所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以技术合约为基础,依据各自的优势分担技术创新不同阶段所需要的投入资源,相互合作进行技术创新活动。产、学、研合作是当今世界各国科技与经济结合的一种重要且有效的形式,其主要形式包括技术转让、合作研究、合作开发、共建实体、人才交流与培训、信息交流、设备仪器共用、技术服务与咨询等。

(5)加强技术创新体系的法律制度建设。虽然我国已经制定了专利法、版权法、商标法等知识产权方面的法律,但有关商业秘密和技术秘密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则基本上处于空白,需要使技术创新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趋于完整。梳理创新政策,改进创新的法律环境。已经有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由于客观条件变化或设计时的局限性导致与实践不适应。另外,由于有权制订政策的部门很多,导致一些政策措施相互矛盾,给创新主体传递的政策信号发生混乱。建议以行政许可法实施为契机,对国家创新政策进行全面梳理,改善创新的政策法律环境。

2.科技创新支撑系统建设

(1)加强国家现代服务研究中心的建设。

集中力量重点支持一批基础比较好、在行业上有重要影响且已建立良好的运行机制的国家级现代服务研究中心,国家财政适当投入进行二次建设,增强其持续创新能力,其研究重点应当放到产业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上。

重视发挥龙头企业和重点科研院所在国家现代服务研究中心的作用。在新选择建设国家现代服务研究中心依托单位时,应当特别重视发挥龙头企业技术中心和转制的产业重点科研院所的作用。国家现代服务研究中心应按照机制企业化、服务社会化方式运作,任务主要来自市场,以任务带学科技术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对于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类型的国家现代服务研究中心,以政府的投入为主来建设,国家还应设立固定的运行经费渠道,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建设和资助运行;对于产业技术创新类型的国家现代服务研究中心,通过政府鼓励和资助,引导各种拥有这些能力的社会组织参与建设并支持运行,或者在年税收方面给国家现代服务研究中心以优惠。

(2)以公共平台建设为契机,推进创新平台的开发。

实践表明,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对提升中小企业技术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建议成立中国现代服务技术研究发展中心(或平台),该平台作为非营利机制运行的创新服务机构的联合体。要以现有面向行业的服务为基础组成,除了为各自行业服务,同时应发挥交叉学科的优势,承担现代服务科技基础技术和共性技术研究、跨行业的重大现代服务关键技术和成套设备的开发或消化吸收的研究、技术创新服务工作的组织并开展建议、咨询等活动,培养交叉学科人才。

(3)整合各方资源,充分利用多方面科技资源。

构建国家现代服务业技术创新平台,整合并优化科技资源配置,从法律和国家管理层面上规范技术创新体系,规范国家创新体系各部分功能,并建议明确对国家现代服务业创新体系的协调管理机构,从体制上解决技术创新体系各部分相互衔接配合问题。

整合并优化技术创新资源。对已建的各类技术创新平台进行评价,明确作为国家创新平台应当承担的服务于行业和社会的责任,按照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和优势互补的原则整合并优化科技资源配置,使布局比较合理。在国家技术创新平台中应以国家重点传统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为重点。

(4)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发挥企业技术中心的作用。

支持龙头企业建立企业技术中心,对支撑产业技术自主创新有重要意义。

对行业有辐射作用但投资较大依靠市场手段难以解决的试验装置和实验环境的建设,国家在经费上给予适当资助。对为国家重点现代服务建设提供配套设备和技术的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在下达相应任务或订货的同时,以资金或优惠政策等手段支持企业技术中心加强创新能力基础设施的建设。

支持高等学校在龙头企业建立技术创新教学实验基地。通过高校与龙头企业的高层次的产、学、研合作,提高产业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的供给能力。

发挥行业协会联系和推动企业技术中心交流与合作的作用。加强企业间在技术创新和创新管理上的交流与合作,以政策引导推动共性技术的扩散,促进产业创新能力和区域创新能力的提高。

(5)注重创新人才培养。

改善创新环境,吸引大批优秀留学人才回国创业,营造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社会氛围。从本科生教育做起,增加现代服务管理和科技产业化的课程,改革高校的考评体制,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鼓励在龙头企业设立博士后工作站,鼓励高等学校和国立科研院所设立面向企业技术带头人的高级访问学者和客座研究员制度,鼓励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研究生,对企业技术中心的青年技术带头人带开发项目到重点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进行科研工作发生的费用给予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