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现代服务业:特征、趋势和策略
8926700000038

第38章 我国公共服务业发展战略与科技支撑体系研究(4)

(3)公私功能互补模式。卫生服务体系由公立和私立双重系统组成,公立系统由公立医院和联合诊所组成,私立系统由私立医院和开业医师组成。医疗服务提供的分工比较明确,初级卫生保健主要由私立医院、开业医师、公立医院及联合诊所提供,住院服务主要由公立医院提供。政府通过卫生部对医院进行政策指导。

9.3.6 医疗卫生公共服务支撑技术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面向公共医疗卫生的信息系统已由过去的单纯医院信息系统和临床信息系统等事务管理的模式,发展成为面向医疗服务、卫生监控,集病人信息、医学图像信息和医疗管理信息为一体的新一代的综合化医疗信息系统。

(1)高精度医学图像处理技术。医学图像主要用于医生工作站,为医生诊断提供更加方便、灵活的图像操作工具,使他们能够更加清晰、有效地观察和分析图像,主要功能包括图像的空间变换、图像的增强技术和特征参数测量等。

(2)虚拟现实的核心由一些三维的交互式计算机生成的环境组成。这些环境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想象的,其目的是通过人工合成的经历来表示信息。

虚拟现实通过给用户同时提供诸如视觉、听觉、触觉等各种直观而又自然的实时感知交互手段,最大限度地方便用户的操作。

9.4 电子政务公共服务

电子政务的核心价值就是以公众为中心改善政府的公共服务,提高公共服务的水平和质量,服务将成为电子政务发展的主要内容。

9.4.1 电子政务公共服务发展现状

随着政府职能转变,各地方、各部门更加注重提供面向公众的公共服务。政府利用多种手段,及时、准确地发布政府信息,逐步增加网上服务项目、增强网上办事能力,切实解决群众关心的问题。许多地方政府还搭建起统一的、多功能高效率的电子政务公共服务平台,进一步开辟和扩充公共服务的渠道,使得政府与公众之间的沟通渠道更加.通。

政府公共信息服务能力明显加强。我国政府网站建设整体上进入内容导向的关键发展阶段。政府门户网站体系建设逐步健全,拥有率稳步提高。政府通过门户网站发布政务信息,为企业和社会公众提供公共服务,使得门户网站成为当前政府大力推进政务公开、提升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促进人民群众更广泛的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有效途径。

行政审批推动政府服务方式不断改进。政府部门利用电子政务进一步简化了行政审批手续。网上审批、网上监控等现代高技术手段在行政管理等领域的创新性运用,是政府行政管理手段的一次变革,也是政府管理创新的成功实践,进一步提高了行政管理和为民服务的水平。

公共服务内容日益丰富。随着政府门户网站建设逐步走向成熟,政府部门基于互联网提供的公共服务项目日益增多。目前,电子政务的公共服务已经扩大到包括城镇居民、企事业单位、农村人口和外籍人员在内的几乎所有群体,针对不同类别的服务对象,提供差异性的、内容丰富的公共服务。

面向外籍人员提供的服务出入境、商务投资、旅游观光、文化教育、在华就业等各级政府网站的信息和服务数量均快速增长。中央部委和省级政府电子政务公共服务发展速度很快,成为推动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的主要力量。

与国外相比,我国的公共服务的内容和覆盖面还比较窄,提供的服务质量远未达到社会公众对政府的要求,因此,还需要花大力气提高公共服务的水平。

9.4.2 电子政务公共服务发展方向

为了更好地利用信息技术,电子政务建设的方向应该放在信息资源共享和整体提高电子政务应用的效率上。

重视信息共享与互联互通。电子政务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实现跨时间、空间和部门的网络互联、信息互通和业务互动,并以此保证政务处理的高效性。互联互通分为横向互联互通和纵向互联互通两个方面。横向互联互通指同一级别的不同政府,或同一政府下不同的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纵向互联互通指本级政府和下级政府之间的,或同一系统内的上下级之间的信息共享。

走差别化发展战略。电子政务管理理念、服务内容、提供方式的创新是电子政务差别化发展战略的核心。基于移动通信开发电子政务,既能深化发达地区的政府服务方式和范围,也能克服经济落后地区所面临的数字鸿沟,是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子政务”的有效途径。随着3G的实施,手机功能会进一步增加,移动政务的效果也会进一步改善;通过与现有计算机网络的结合,移动政务对经济落后地区以及特定的政府管理内容的适应性也会进一步增强。移动政务将成为促进三网融合的有力手段,成为改进电子政务社会应用环境、实施差别化发展战略的重要工具和手段。

9.4.3 电子政务公共服务发展目标

电子政务未来的发展目标是提高公共服务效率和提升执政能力。

通过开展绩效评估有效提升政府公共服务效率。目前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多是外评估,这种评估从外部评价电子政务的发展,难以对电子政务项目的成本进行有效监督和控制,更难以结合电子政务项目自身的目标进行绩效管理和绩效改进。电子政务项目是一项投入资金多、技术要求高、业务需求层次丰富的系统工程,加强项目管理是落实电子政务建设决策和规划,确保电子政务取得实效的关键一环。未来,电子政务绩效评估问题将得到政府部门更多的关注,评估的范围将不再局限于网站提供的服务内容,而是从项目管理的角度,进一步扩大评估范围,丰富评估体系。

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提升执政能力。电子政务是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方式的电子化、网络化,提高政府部门的执政能力。政府应紧紧围绕总体目标,把着力点真正放在转变政府职能、重组政府业务流程和精简政府组织机构、加强政府有效监管和提供政府优质服务上,真正做到通过电子政务提升政府的执政能力。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在改进政府对企业和公众服务的同时,必须对政府的业务流程进行重新设计,对政府机构进行兼并重组,在信息技术手段的帮助之下简化政府与企业、与公众的互动,从而降低政府运行成本。

9.4.4 电子政务公共服务发展重点

电子政务发展经历了全面建设阶段后,需要把建设重点集中在标准规范、制度建设和统一平台上来。

1.通过标准化实现电子政务的规范化

标准化是国家电子政务建设的基础性工作。通过标准化,可以将各部门业务、各级政府的管理与服务有机地联系起来,为彼此间的业务协同与信息资源共享提供技术与管理规范;通过标准化,可以保证电子政务建设少走弯路,提高行政管理效率,确保信息网络系统的安全可靠;通过标准化,可以规范政府行政审批行为、推行行政审批表格化,构建政府行政管理的程序化和标准化体系,为实现行政管理现代化提供基础保障。因此,我国的电子政务要加快标准化进程,为此要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①技术标准和政务标准之间的关系。由于政务标准化的特殊性,可以考虑首先从有关公文流转、档案管理、信息公开等相对容易规范的政务过程和领域入手,通过积累经验,逐步推进其他领域的政务标准化。②国外技术与国内的信息网络安全之间的关系。我们一方面要制订电子政务信息与网络安全等级,以及完善的分级管理制度;另一方面,通过电子政务的分散采购,鼓励国内企业的技术创新和电子政务工程项目中的主导作用,逐步化解跨国公司IT技术的安全隐患。③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关系。应该根据IT产业和电子政务的特性,不断完善标准化形成机制,充分发挥企业或企业联盟在电子政务标准化过程中的作用,通过国家电子政务标准化推动国产IT技术和民族企业的快速发展。④标准与应用之间的关系。技术标准应服从于应用,要结合技术的成熟度和地方电子政务建设的实际需求来确定我国的电子政务标准,不应照搬照抄国外标准。

2.建立和完善电子政务法律框架

就支撑条件而言,法律法规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特别是随着电子政务的深入,对法律法规的要求也更高,其目标是最终形成电子政务法律框架。从有关国家的电子政务法制建设进程来看,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后,电子政务的实施会对立法产生重大的需求。我们必须完成有关信息基础设施、政府信息公开及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方面的立法工作;尽快出台有关网络安全的法律《电子签名法》以及应用于政务活动和其他社会活动中的具体办法等;完成有关“政府组织法”、“机构编制法”、“电子行政法”、“阳光政府法”、“行政程序法”和“隐私保护法”等的立法或法律修订工作。此外,还有关于电子政务工程项目(软、硬件系统)建设的“政府采购法”、“信息系统工程管理法”甚至是“电子商务法”以及“信息资源管理法”等的立法或修订工作。

3.建设区(县)电子政务公共服务整合平台

为了实现电子政务建设目标,结合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思想,我们需要在现有电子政务应用系统的基础上,利用电子化手段,加快政务系统有效集成与整合,建立健全基础性、战略性的电子政务应用整合平台。

区(县)电子政务公共服务整合平台的纵向应用主要分为两个层面。①平台截流了自上而下的所有应用系统。在现阶段,通过提供不同类型的数据接口连接所有应用系统,把上层提供的数据和需要获得的数据统一起来。

平台以上的数据通道整合上层来的不同标准的数据格式,下传成为平台处理的标准数据。②平台截流了自下而上的数据采集通道,根据平台的统一标准划分不同的业务对象,分割不同的业务模块,解决“千条线与一根针”的问题。平台通过标准化上层业务系统数据,重新组合和生成交互界面,把涉及社区服务、政务公开、行政审批、基础数据等不同业务和应用对象的数据分发到直接使用者。

区(县)电子政务公共服务整合平台的数据整合层由四个业务单元组成,即上层数据转接单元、标准数据单元、下层数据转接单元和基础应用数据单元。

上层数据转接单元包括数据转接与标准化层、数据交换层、信息分发层和数据汇集层。“条”状业务系统通过数据通道下传到平台,平台应用系统要分解业务数据把下传和上传数据标准化,标准化的数据通过数据交换层导入到标准数据库中。在该单元的上行方向,标准数据单元根据上行业务系统所需的数据重新组织数据库中的标准数据,通过数据汇集层完成标准数据的汇集工作,然后信息分发层组合数据形成报表上传到“条”状业务系统中。

下层数据转接单元包括系统制表层、系统界面分发层、数据汇集层和信息分发层。标准数据单元根据数据需求在数据汇集层整合基本数据和需求数据,通过信息分发层整合交互界面并分发到不同的基层业务系统中。基层上报的业务数据通过系统界面分发层直接上传到系统制表层,制表层系统会根据标准数据的要求形成不同业务类别的表格,然后上传到标准数据库中。在下层数据转接单元中还要处理单向下行数据,标准数据库中的数据通过系统制表层编制下行数据,这些下行数据一般是政务公开和职能业务的信息,不需要数据回传,只需通过系统界面分发层分发到不同的行政业务部门和基层业务系统中。

标准数据单元的系统功能相对较弱,主要负责数据输入和输出,同时监控数据流动的合理性。

基础应用数据单元在标准数据库的基础上形成基础数据库,一般包括四大基础数据库和共享数据库。这些数据库业务系统会根据上下业务的需要输入和输出数据,同时同步更新数据。

9.4.5 电子政务公共服务发展模式

电子政务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建设工程,单靠政府投资是不行的,必须充分发挥政府、企业和个人三者的作用。建设模式决定了建设资金的来源和政府投入部分的比例和投向,也决定了对信息服务业的拉动效应的大小。一个好的建设模式是电子政务长期、健康、稳定发展的保障。

自建模式是指政府通过投资建设自己的主服务器和电子政务系统来实现内部业务或公众服务电子化的一种建设模式。在该模式中,电子政务系统一般通过招标的方式委托第三方建设,政府自己(也可能委托第三方)维护、管理和更新,系统产权属于政府。

外包模式是指政府以租赁方式获得第三方(应用服务提供商,即ASP)服务,进而实现内部业务或公众服务电子化的一种建设模式。在这种模式中,从硬件平台到应用软件,不是发生在政府本地的设施上,而是由所委托的ASP提供,并由ASP进行维护、管理及更新,政府和公众通过网络获得服务。费用由政府按租赁方式向ASP支付。

外包和自建整合模式。虽然电子政务的建设分成外包和自建两种模式,但两种模式不是相互割裂、相互对立的,而是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必须有效地融合这两种模式。不只是网络在物理上、逻辑上是整合的,更重要的是业务流程在纵向、横向上的高度集成,不仅做到政府部门之间的交流.通无阻,而且市民和企业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流.地与(虚拟)政府交互,从而方便、快捷地查到所需的各种政府相关的信息,高效率、高质量地获得各项公共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