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现代服务业:特征、趋势和策略
8926700000034

第34章 我国信息服务业发展战略及科技支撑体系研究(4)

(6)智能信息处理和无处不在的通信网络技术。

进行智能信息处理和无处不在的通信网络技术的研发,重点研究以车载通信(包括汽车、船舶等)为代表的智能信息处理和物与物(M2M)通信技术,解决其中的移动通信与网络、定位、多媒体通信、导航关键技术问题;研究RFID和传感器网络等无处不在的网络技术,研究RFID、传感器网络与信息通信网络的无缝结合和应用;形成一大批有示范效应的应用范例,形成国际一流的产品能力和较为完善的产业链。

3.信息技术服务业技术支撑

信息技术服务业技术主要是软件技术。软件技术主要包括基础软件技术、开发及管理工具、应用软件技术和嵌入式技术等,主要关键技术如下。

(1)网络化高可信基础软件。

网络化和高可信是基础软件系统的主要发展方向。研发自主的网络化高可信基础软件,对于保障我国信息安全和国内软件产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重点研发方向为网络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和中间件等。

(2)高效软件开发工具。

软件技术和软件应用的日益复杂性不但使软件开发工具形成一个可观的市场,更对相关软件产品的推广和应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未来5-10年,围绕高效软件开发工具开发相应的建模工具、软件过程工具、软件质量及度量工具、软件测量工具、软件配置管理工具、软件资源管理工具,以及集成化的软件工程环境等都成为发展重点。

(3)嵌入式软件新技术。

嵌入式系统开发的成功与否极大地依赖于嵌入式软件的质量优劣。未来5-10年,传统软件的设计方法和技术诸如分层抽象控制、面向对象软件设计技术、组件化技术、基于模型的设计与分析、设计模式、可重用框架设计、系统结构设计等都将应用于嵌入式软件的开发。在嵌入式软件设计、实现和验证等方面形成一批嵌入式软件新技术,以解决因嵌入式软件的各种特征引起的软件复杂性问题。

(4)信息智能处理技术。

信息检索与智能处理正成为新时代人们获取信息不可或缺的途径和方法。

在未来5-10年内,开发信息智能处理技术将成为发展重点;信息智能处理将围绕全文检索、内容管理、智能搜索、自动文摘、自动分类、各种文字间相互翻译、手写文字识别、语音合成、语音识别及语言理解等多领域展开广泛研究。

4.IT咨询服务业技术支撑

IT咨询服务业的主要技术包括数据库技术、数据挖掘技术和数据存储技术等。

(1)数据库技术。

对数据库技术发展影响较大的技术领域包括磁盘组、大规模并行处理技术、光纤高速传输网、高性能微处理器芯片、人工智能和逻辑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开放系统和标准化等。目前,数据库技术的主要方向为分布式数据库系统、面向对象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多媒体数据库、数据库中的知识发现、专用数据库系统。

(2)数据挖掘技术。

数据挖掘技术根据工作过程分为数据的抽取、数据的存储和管理、数据的展现等关键技术。数据抽取在技术上主要涉及互连、复制、增量、转换、调度和监控等几个方面的处理,未来的技术发展将集中在系统功能集成化方面,以适应数据仓库本身或数据源的变化,使系统更便于管理和维护。在数据仓库的数据存储和管理中需要解决的是如何管理大量的数据、如何并行处理大量的数据、如何优化查询等。数据展现的主要方式有查询、报表、可视化、统计、挖掘等。

(3)数据存储技术。

存储技术的主要目标是实现数据存储的安全性、高效性、可靠性、可管理性以及快速恢复能力和强大的网络特性。目前,存储备份技术、数据复制和同步技术、网络存储技术、虚拟存储技术等成为存储领域的研究热点。存储备份技术并不仅仅指数据的简单备份,还包括内容及备份的管理等多方面。随着数据在地理上越来越分散,在不同的地域之间提供存储数据的复制和同步服务变得至关重要,需要专业的数据复制和同步技术来实现地理上分散的服务器之间的同步。

网络正成为主要的信息处理模式,需要存储的数据量大大增加。虚拟存储正成为一种智能、有效地管理存储数据的方式,克服了物理存储的局限。

8.6 我国信息服务业发展保障措施

随着信息服务业的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新时期,应该紧密围绕产业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进一步发展的需要,研究制订进一步扶持信息服务业发展的政策。

1.建立跨部门跨地区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

明确信息服务业相关管理部门的职责分工,建立对信息服务业的统一规划与协调管理机制,加强对信息服务业的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科技专项和扶持政策等重大问题。研究建立科学、统一、真实反映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和水平的信息服务业统计调查制度以及相关的指标体系。

强化对三网融合等新技术、新领域的统筹管理,促进建立统一的产业政策。提高政策执行力度,不断改进相应的监管和服务方式,提高政府服务效能。

2.设立信息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

建议国家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支持信息服务业发展,主要用于:支持信息服务业的关键共性技术、服务产品的开发以及产业化;支持产业基地、园区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支持国家级重大项目建设;支持品牌培育、标准制订等产业环境建设等。要充分发挥专项资金的引导作用,通过直接投入、补贴、贷款贴息、奖励等多种方式,引导社会资源积极参与信息服务业发展。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对发展信息服务业的扶持力度,科技三项经费、自主创新资金、技术改造资金、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和关键领域重点突破资金的安排都要向信息服务业有所倾斜。鼓励企业提高技术创新意识和能力,将自主知识产权创新列入考核指标,作为政府支持的依据。

3.将信息服务业企业纳入软件企业等优惠政策范畴

国家对软件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的鼓励扶持政策有力支持了相关产业发展。应利用现有的针对软件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的优惠政策,调整和完善相应的认定标准,扩大对信息服务企业的覆盖范围,对符合条件的信息服务业企业可按软件或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享受相关优惠政策。同时,目前对软件研发和服务、产品技术研发和工业设计服务、信息技术研发服务、信息技术外包服务、技术性业务流程外包服务等五类技术先进性服务企业,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只在个别地区进行试点。建议有关部门对试点政策的执行效果进行总体评价后,并适当推广,进一步扩大到重点领域的信息服务业企业。

4.积极拓宽投融资渠道

制订《信息服务业发展投资指导目录》,明确鼓励、允许、限制和禁止投资的项目和领域,引导资本投向。支持金融机构对鼓励发展的项目予以重点支持,对产业基地、公共平台、产学研项目建设和关键共性技术产业化等加大扶持力度。

以企业为主体,完善中小企业行业担保机制,为中小型信息服务企业提供融资担保。完善风险投资机制,鼓励、支持国内外风险投资基金投向信息服务业。进一步支持符合条件的信息服务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融资,通过股票上市、债券发行、项目融资、资产重组、股权置换等方式筹措资金。

重点推进信息网络基础设施、产业基地(园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技术标准体系等建设。①加强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完善光纤骨干传输网,优化网络结构,实现主要城市城域网高速互联。建设城市无线宽带工程,完善新一代无线通信基础设施,重点城市要率先实现无线宽带全面覆盖。积极推进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推动电信网、有线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②加快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区建设。在有条件的地区,如长江三角洲地区、环渤海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等,建设区域特色信息服务业产业基地,建立信息服务业示范园、产业基地。③推动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依托产业基地、产业园区、中介机构和龙头企业,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基础性、公益性和示范性的公共服务平台,如测试认证平台、共性技术与应用开发平台、新技术推广应用平台等。探索创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运营、服务和发展的商业化运作模式,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和研发支撑服务。④推进技术标准体系建设。组织制订国家信息服务业标准规范的总体规划。提出信息服务业标准规范的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和方法步骤,统筹信息服务业标准制订工作,支持建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服务业技术标准体系。加快信息服务业行业统一标准的制订,如制订统一的系统集成和应用标准,统一的结算、支付、电子证据、物流配送标准等。研究建立通信服务、软件服务、信息安全服务、移动终端内容服务、互联网信息内容服务、业务流程外包服务、IT咨询服务、个人数据保护等领域的标准规范。加强标准制订的开放性,鼓励和支持企业主导和参与信息服务业国家与行业标准的制订,并积极推动自主技术标准上升到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

6.推进大企业大集团培育

在产业政策、重大工程、科研开发、对外合作、投融资、政府采购、税收政策、财政资助等方面,对创新能力强、管理水平高、产品市场前景好、有持续发展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的优势企业给予重点扶持。培养和扶持一批重点信息服务业企业,使其加速发展,率先突破,成为我国信息服务业发展的龙头企业。鼓励骨干企业开展产、学、研、用相结合的联合创新,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和服务,以品牌占领国内外市场,实现规模经营与品牌经营相结合的发展战略。

7.加强多层次人才培养力度

加大各类高等院校、高职、中等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力度,充分利用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开展信息服务业从业人员分层次、分类型的再培训、再教育。充分发挥各类软件学院和软件职业技术学院的作用,建立高水平的实训基地,重点培养国际化复合型软件技术人才,探索信息服务业实用人才培养的新路子。建立健全人才培训体系和评价体系,确保培训的质量和效果。完善信息服务业专业技术人员从业资质管理制度,全面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培训、考核市场化机制。加强对培训项目、培训证书和培训机构的管理。对信息服务企业引进外国专家、留学人员或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各级人事部门要在立项、经费等方面给予必要支持。国家人才资源开发专项资金、博士后专项经费、引进海外人才工作经费等要向信息服务业倾斜。

8.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

鼓励国际着名信息服务业企业来华设立产业园、分支机构、研发中心和运营中心,扩大投资规模和生产规模,尤其鼓励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与海外信息服务业研究开发机构建立联合实验室或研究开发中心。加强对信息服务业出口骨干企业的支持,鼓励企业通过ISO9000、CMM系列认证,提高企业的管理能力,增强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鼓励企业设立海外机构,收购、并购国外相关企业。建立国家统一的信息服务业出口推介促进平台,扩大对外宣传,树立中国信息服务业统一的国际形象。支持信息服务业企业在海外积极应诉知识产权纠纷,及时提供海外法律、知识产权等方面的咨询。

参考文献

[1]国家信息中心,中国信息协会.中国信息年鉴2008.北京:中国信息年鉴期刊社,2008

[2]北京市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北京市信息服务业发展报告2007.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8

[3]上海市信息化委员会.上海市信息服务业产业地图2007-2008.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4]邹生.广东省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研究报告.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5]中国通信企业协会.2007中国通信业发展分析报告.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

[6]信息产业部,中国软件行业协会.2008中国软件产业发展研究报告.2008

[7]卢峰.服务外包的经济学分析:产品内分工视角.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8]江小娟等.服务全球化与服务外包:现状、趋势及理论分析.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9]张文俊.数字新媒体概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10]张凯.信息资源管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11]刘渊.互联网信息服务理论与实证.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12]王守法.现代服务产业基础研究.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13]李朝鲜.理论与量化:现代服务产业发展研究.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14]谭仲池.现代服务业研究.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15]张秋生.面向2020年的“十一五”期间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纲要研究报告.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16]夏杰长等.高新技术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研究.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