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港口物流学
8925800000061

第61章 港口物流信息管理(5)

(4)用于铁路运输管理

我国铁路开发的基于GPS的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可以通过GPS和计算机网络实时收集全路列车、机车、车辆、集装箱及所运货物的动态信息,可实现列车、货物追踪管理。只要知道货车的车种、车型、车号,就可以立即从近10万公里的铁路网上流动着的几十万辆货车中找到该货车;还能得知,这辆货车现在在何处运行或停在何处以及所有的车载货物发货信息。铁路部门运用这项技术可大大提高其路网及其运营的透明度,为货主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

案例分析

连云港港口信息化案例

连云港港口位于太平洋西海岸、中国黄海之滨,与韩国、日本等国家主要港口相距在500海里的近洋扇面内,现为江苏最大海港、苏北和中西部最经济便捷出海口、新亚欧大陆桥东桥头堡,是我国沿海主枢纽港和能源外运的重要口岸之一,以腹地内集装箱运输为主并承担亚欧大陆间国际集装箱水陆联运的重要中转港口,集商贸、仓储、保税、信息等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大型沿海商港。

谈到港口信息化建设的背景,连云港港口集团通信信息工程公司总经理助理王兴好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国际化,信息技术逐渐成为了企业改进作业流程、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的强有力手段。我们港口在装卸运输快速发展的形势下,也深切感受到了传统的运作模式越来越难以适应港口发展的需要。”于是,“以信息化推动管理现代化,以信息化推进产业升级”自然而然地成为连云港港口发展的一项重点工作。

连云港港口信息化建设起步于1982年,以生产系统为重点不断拓展计算机应用的范围和深度,逐步构建了完整的、集成化的港口业务信息系统;以办公自动化应用及网站信息发布为突破口来加快实现港口管理领域的信息化;总体规划、分步实施逐步推出若干个应用系统,实现连云港港口的信息化达到了全国沿海港口前列的水平。然而在这些成绩的背后,同样夹杂着很多得与失得故事,值得我们去深思和借鉴。

“港口的信息化建设也算是一波三折,我们起步比较早,虽然走的弯路比较少,但中间也一度走走停停。比如20世纪90年代末港口的效益不是特别好,我们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资金投入也就力不从心。有的项目资金即使到位了,上了之后的效果又不是特别理想。”连云港港口集团通信信息工程公司总经理助理王兴好深有感触地说。

“我觉得信息化每个项目最大的风险还是在应用上,第一是员工思想观念转变不过来,第二是员工IT技能跟不上,这是两个非常大的瓶颈。”王助理说。比如当时自主开发的一套煤炭公司业务管理系统,这套覆盖整个煤炭公司的系统包括堆场管理、计费管理等众多模块。但是这些系统上了之后使用的实际效果并不是太好,和预期要达到的效果相差很大。“分析主要原因,仍然是因为人员IT素质跟不上,思想观念转变不过来。这些因素在前期的评估中我们也考虑到了,但是估计不足。”王助理说。这种情况下,整个系统运行了一年之后就被迫中止使用。

“为了解决这些瓶颈我们也采取了很多的措施,比如向员工宣传信息化的思想,加大员工信息化方面的培训力度,要求员工必须达到与其岗位相适应的计算机应用水平等等,也收到了明显的效果。”王助理说。信息化建设中不可能每一个信息系统都会成功,关键是不成功之后应该痛定思痛、汲取教训,找出失败的原因,为以后的信息系统项目少走弯路保驾护航。

“我们进行信息化建设和改造的目标就是提高港口的作业效率,有的系统可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有的则是通过间接的方式产生经济效益,但是其经济效益总归都是能看到。”王助理说。

“我们做的绝大部分信息系统在应用上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也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效益。再比如给我印象最深的集装箱码头业务管理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和港口的船舶调度系统等都是很成功的。”王助理显得有点自豪。集装箱码头业务管理系统是在1996年由港口集团自己开发的,中间经过不断的完善和维护,一直使用到2004年才被新的管理系统替代,这套系统对集装箱码头的业务管理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办公自动化系统软硬件投资120多万元,一年就能节约成本40多万元。

王助理着重强调了港口的船舶调度系统,船舶进港之前得先由船舶进港代理公司提出进港申请,在上这套管理系统之前,这种申请主要是通过传真或者对方人员到港口办理。“这种流程一是效率比较低,二是信息不准确。上了管理系统之后所有这方面信息的处理都在网上受理,通过我们提供的表格由对方直接录入信息,准确度非常高,时间也特别快。”王助理介绍说。另外,对方也可以从网上查询到自己船只在港的状态,比如作业的完成度等。

“另外,为了方便口岸代理企业,我们还做了一些报检系统。以前,有的企业或者货主来港口看一次,来往的花销最少也得两三千元,一年下来的花费也是很大的。上了系统之后,有些业务不需要再到港口办理,为企业和货主节约了资金和时间。”王助理说。

同时,港口的效率也得到了提高,整个船舶作业时间缩短,总体上缩短了船舶的在港停留时间,比如一个码头原先一条船作业需要5个小时,现在从进港到出港整个过程可能只需要4.5小时,缩短了时间,间接地提高了泊位的数量。“泊位的利用率提高了,经济效益也就随之而来。”

信息化发挥效力。“2000年以来,我们港口的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开始逐步加快速度,软硬件累计投资达到了4000万元。”王助理说。先后建成投入使用的大型信息系统主要有:集装箱管理系统、散杂货公司调度与商务系统、港口货源信息系统、港口计划统计系统、港口物资管理系统、港口计件工资系统、港口机电设备管理系统、港口海关监管系统、港口主题数据库、港口信息门户网站、港口船舶调度系统以及轮驳公司与引航公司等衍生系统、港口边检业务网上受理系统、港口理货业务管理系统等近二十个系统。

王助理说:“这些系统已经基本成为港口集团各单位支撑业务运作的核心系统,也给连云港港口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除了自主研发部分信息系统之外,港口集团也引进了部分通用商品化软件产品,比如金蝶集团财务系统、金蝶集团办公自动化系统、金益康集团人力资源系统等。目前,这些商品化软件通过二次开发已经作为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融入了港口信息体系中。

截至2004年,港口计算机网光缆总里程已达60余公里,覆盖了码头作业公司和主要口岸单位、主要货运代理单位。网内单位均可通过此光纤网络实现数据联网以及互联网宽带接入,初步具备了为口岸单位提供互联互通的条件。网内计算机站点数已达1200余台。为保证访问互联网的速度要求,目前港口拥有的电信、网通、联通多条100兆互联网光纤专线都在满负荷运转。开通了港口内部宽带网,小型单位或集团员工既可以通过港内宽带上网,也可以访问局内网或运行内部信息系统,譬如港口OA系统以及内部邮件系统,网络应用范围大大拓展。港口信息系统和网络硬件平台的建成使用,切实保障了连云港港口生产和管理活动正常高效进行。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港口功能进一步提升,实现吞吐量4352万吨,集装箱运量50.2万标箱。以港口为中心的区域性国际物流中心建设全面展开,开通了连云港至日本、韩国、美西、地中海、欧洲一线和二线、中国沿海支线、内贸航线等多条集装箱航线,月航班密度已经突破150班。

2004年5月,国家出台了支持重点行业信息化建设的政策。连云港港口综合信息平台项目投入建设。连云港港口综合信息平台主要建设两大平台共五个分系统。一是港口业务信息平台。包括港口业务管理信息系统和港口网络化视频监控系统两个分系统。

二是港口电子商务平台。包括口岸物流信息平台、口岸电子数据交换平台(EDI)、港口电子商务应用系统三个分系统。连云港港口信息平台主要建设目标是:建成集成化、网络化的港口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及决策支持系统;以互联网为基础,以港口生产业务信息为核心,建立起面向全球的物流信息服务网络。具体为:(1)港口业务流程基本实现电子化,集团内部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水平大大提高。建立起完善的港口管理信息系统,建成网络化视频监控系统,数据与场景信息有机融合,港口内部业务信息平台基本形成。

(2)建立港口电子商务应用环境,口岸具备实现商务活动电子化的能力,应用状况争取达到国内同行业领先水平。以港口内部信息系统为核心,口岸数据交换的电子化得以规模化发展,口岸物流体系基本形成,进而整合连云港市及周边地区、陇海沿线省份的内外贸信息资源,逐步建立起一个良好的电子商务应用环境,形成面向全球的物流信息服务网络。

港口的物资采购管理系统在引入之前基本上维持在1500万元左右的库存,引入之后库存减少了将近8%。

物资综合管理系统信息化之后在报废品的处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等方面估算挽回的经济损失每年达50万元,而整个系统只投入40多万元。办公自动化系统软硬件投资120多万元,一年就能节约成本40多万元。

案例问题:请分析连云港港口信息化建设的经验和港口信息化发展的趋势。

思考题

1.如何建设港口物流信息平台?

2.货运代理信息管理系统的主要目标和功能有哪些?

3.EDI、GIS、GPS在港口物流中分别有那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