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港口物流学
8925800000055

第55章 港口库场管理(3)

②进出分开的堆存方案。有些港口的习惯是指定专门的前方仓库和露天堆场分别堆放进口货和出口货,即进口库场与出口库场分开。虽然这样做可以有很好的货物分隔,但亦会导致操作上的问题。如果一艘船在同一泊位上既装又卸,那末两个作业中必定有一个搬运循环时间很长,因为设备需要在该泊位与其他泊位的库场或港口其他地方的库场之间来回运行。如果卸货应在装货开始之前完成,最理想的是船应在专卸进口货的泊位和专装出口货的泊位之间移动,但这在实际上是较难做到的。

在实际工作中,泊位的作业情况比较复杂,这就要求编制出明智的堆存方案,并且要求经常检查码头搬运作业,确保作业遵循如下基本要求:前方库场内堆存的进口货和出口货只要有可能,就要按流向分开;以将搬运距离缩到最短为原则确定各批货物的堆存场地;正确选择库场大门的数量和位置,库门最好与开工舱口相对应;进、出库场的交通路线应分道,选好交叉道口,减少设备作业时的相互干扰,确保危险地段的保持措施,必要时,应采用单行道方案;应清除港区道路一切障碍,确保设备在码头前沿和堆存地之间的运行通.无阻。

3)计算堆存面积,确定各票货物的堆存货位

计划的编制者要详细计算各票货物所需的堆存面积。如果面积充裕,计算就比较简单;但如果面积紧张,计算就要详细,并作出合理的安排。

10.2.3 港口库场的货物堆存作业管理

库场的货物堆存作业由三部分组成,即货物的入库作业、货物的出库作业和货物的保管作业。

1.货物的入库作业

入库作业包括入库前准备、货物入库验收、货物堆码、单据处理。

(1)入库前准备

货物入库前先要做好收货的准备。

首先,应摸清入库货物情况,一般先要从出口货物的装船通知单入库联(内贸)、装船预报表附页(外贸)、进口货物的分舱单取得入库货物的包装、规格、数量等详细资料,对出口货物还应了解装船舱别、到货港和货物的来源(如是本地区出口货还是中转联运货);对进口货物还应了解出港的流向、在港堆存时间以及卸船作业顺序、进度等情况。

其次,是安排货位,做到先算后堆。一般做到:进口货按入库顺序,出口货按到港顺序及配舱顺序,从里边货位开始逐渐向外开垛脚,不能从外向里堆垛,把门堵死;大票货先确定货位,小票零星货机动安排;大票货不堵小票货,轻泡货不堵重件货,近港货不堵远港货,缓发货不堵围急发货;同一收货人的货物集中堆放;在安全前提下,货垛尽量堆高,利用空间,提高堆存量。货物入库前要匡算每票货所需的货位面积,再根据货位纵深确定开脚数。货位预先安排好后应向作业工人及有关人员交底,讲清要求。

(2)货物入库验收

货物入库验收是指库场在货物正式入库前,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手续,对到库货物进行数量和外观质量的检查。货物验收实质上是一种责任交接。

由于到货的来源复杂、渠道繁多、产地和厂家不同,又都经过不同的运输方式和运输环节的装卸搬运等原因,有可能使到货商品在数量、质量上发生变化,这就决定了对入库货物进行验收的必要性。验收的主要任务是查明到货的数量和质量状态,为入库和保管打基础,防止库场和货主遭受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同时对供货单位的货物质量和承运部门的服务质量进行监督。

库场应凭单收货,没有单据的货物不能验收入库,单据和货物要全面核对。

货物验收的基本内容包括质量验收和数量验收。

货物质量的验收主要是对包装的验收。通常是在初验时进行的,检验包装有无被撬、开缝、污染、破损、水渍等不良情况。同时,还要检查包装是否符合有关标准要求,包括选用的材料、规格、制作工艺、标志、打包方式等。国家或国家主管部门未规定标准的应按交通《水路、公路运输货物包装基本要求》的规定验收。没有标准和要求的应在保证运输安全和货物质量的原则下进行包装。对不符合标准要求的,应该拒收,或由托运入负责加固、整修,并编普通记录随货同行(内贸货物)。当然也应注意包装内货物的异常情况,采用“验、看、听、嗅、问”等不同方法进行验收。

货物数量验收是保证货物数量准确不可缺少的重要步骤,是在初验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的货物数量验收,即所谓的细数验收。在进行数量验收时,必须注意同供货方采取相同的计量方法。采取何种方式计数要在验收记录中做出记载,出库时也按同样的计量方法,避免出现误差。货物数量的验收主要是件数的验收,凡按件交接的货物一定要认真点清件数,成组货物既要点清关数,又要注意每关细数。通常情况下,国内商品只检查外包装,不拆包检查,而进口商品则按合同或惯例办理。按重量供货或以重量为计量单位的货物,做数量验收时,有的采用检斤称重的方法,有的则采用理论换算的方法。按体积供货或以体积为计量单位的货物,做数量验收时要先检尺,后求积。

(3)货物堆码

应按照货物性质、作业要求和堆码标准化要求进行堆码。

货物堆码是根据货物的特性、形状、规格、重量及包装质量等情况,同时综合考虑地面的负荷、储存的要求,将货物分别叠堆成各种码垛。科学的货物堆码技术及合理的码垛,对提高仓容利用率、提高收发作业及养护工作的效率,都有着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

堆码操作的要求:首先是安全。堆码的操作工人必须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使用各种装卸搬运设备,严禁超载,同时还须防止建筑安全负荷量。码垛必须不偏不斜、不歪不倒,牢固坚实,以免倒塌伤人、摔坏货物。其次是合理。不同货物的性质、规格、尺寸不相同,应采用各种不同的垛形。货垛的高度要适度,不压坏底层的货物和地坪,与屋顶、照明灯保持一定距离;货垛的间距、走道的宽度、货垛与墙面、梁柱的距离等,都要合理、适度。垛距一般为0.5~0.8米,主要通道为2.5~3米。再次是方便。货垛行数、层数,力求成整数,便于清点、收发作业。若过秤货物不成整数时,应分层表明重量。第四是整齐。货垛应按一定的规格、尺寸叠放,排列整齐、规范。货物包装标志应一律朝外,便于查找。最后是节约。堆垛时应注意节省空间位置,适当、合理安排货位的使用,提高仓容利用率。

库场货物堆码应实行标准化,把货物堆码工作置于严密的标准基础之上是实行科学管理的基本要求。货物堆码的规范要求主要是指“五距”,即垛距、墙距、柱距、顶距和灯距。叠垛时,不能依墙、靠柱、碰顶、贴灯;不能紧挨旁边的货垛,必须留有一定的间距。

要设计一种货物的堆码标准,必须考虑该种货物的性质、包装种类、包装材料、数量、成组方式等条件。同一种货物在不同的库场可能有不同的堆码标准,这是因为各港口库场的结构不同,使用的装卸、码垛机械和存放地的自然条件(如温度、湿度)也有所不同,因而码垛标准可以因地制宜、多种多样,只要堆码的形式能符合保证货物质量、合理利用仓容、便于理货和有利于快装快卸等条件,就是合理的堆码形式,各库场应根据本港的情况予以标准化。

对于包装货物,堆码形式有:

平台垛——底层件数与上层件数相同,成长方形或正方形,常见于库内堆存箱装货物。其特点是整齐,计数方便,占用库场面积少。

起脊垛——底部堆成平台,接近顶部堆码成屋脊形,特点是加盖油布后便于排泄雨水。这种形式多用于露天堆场存放袋装货物。

行列垛——有单行垛、双行垛等。进口的小票杂货多采用行列垛形式堆放。这种码垛形式的优点是便于分票、计数和提货;缺点是占用库场面积大。

对于散装货物,其堆码可根据货种、场地条件、通道位置等情况,堆放成有规则的几何台形体,这样便于理货计数。货堆的倾斜角要小于货物的自然倾角,以保持货堆平稳和不倒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