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小学数学课题研究与论文写作
8923600000006

第6章 小学数学课题研究概述(6)

(一)启动一般课题研究

1.理论与物质准备

在课题研究具体实施之前,研究者要做好各方面的准备。首先是理论上的准备,主要是检查所设计的方案是否严密,概念的界定是否科学,假设是否合理,变量的操作性指标是否已具体化、可操作化。同时要检查课题组成员是否了解了课题研究的意义、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是否掌握了课题研究的相关理论和本课题研究所需的相应技术。做好课题实施所需要的各种具体的必需的设备、工具的准备工作。

2.搜集、分析与研究课题有关的资料

启动研究阶段的重点工作应该是搜集、整理和分析针对研究的问题,围绕已确定的研究变量、研究对象在研究活动中所产生的资料,与课题相关的经验以及有关的数据资料。资料搜集的策略是根据课题研究的目的和研究的范围,在数学教育文献、刊物上搜集相关的资料,尤其是数学教学活动中对研究对象进行观察、开展调查、进行测试,对相应的结果作记录,对自己的研究情况进行反思等。资料的整理与分析,则要做好资料的审核,分析资料的适用性和统一性;对资料进行分类,使有效的资料条理化;对资料进行汇总,使资料具有系统性和完整性。

3.调控研究过程

课题研究的时间跨度一般在半年至两年。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将要做许多工作,如教学测量、调查、实验、各种数据的统计分析、总结已取得的成果或经验等。诸多方面的工作都要协调好。应注意:一方面要正确执行研究方案,围绕研究方案所确定的研究目的落实研究措施和方法,并定期检查各阶段研究任务的完成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另一方面要注意根据具体情况不断修订和完善研究方案。课题的研究,有时并非按制定好的方案一一执行就可以。越是大的课题研究,越是想获得丰硕的成果,越有可能对方案或计划进行调整。有时需要对研究的目标和内容进行调整,或聚集过于宽泛的研究目标和内容,或对研究的目标和内容进行适当地扩充。有时也要根据需要增加一些研究所必须的措施,改变研究所需要的方法,以促进课题研究取得更好效果。

(二)启动实验课题研究

1.培训参与课题研究的成员

在课题立项之前的工作,如课题的确定、实验方案设计等是由课题负责人完成的,课题组成员及其他参与课题研究的人员,对实验的方案缺乏理解。较少或从未参加过实验研究的教师,对实验的目的意义、实验对象的选择、实验的步骤与方法、实验过程中变量的操纵与控制、变量的测试等比较陌生。因此,对课题组成员进行培训是启动实验研究阶段的一项极为重要、必不可少的工作。对课题组成员进行培训,也是顺利开展研究乃至是实验成功的保证。如前所述的对课题组成员的培训是实验起始阶段的培训。如果在实验中出现偏差,要开展研讨与交流,在交流中纠正问题或弥补偏差。

对课题组成员的培训,也可在结题之前,如在实验结束时,参与者集中在一起对实验材料进行定性、定量的分析与评价,总结实验的结果与结论,讨论实验存在的问题,这不仅仅是对实验研究的一次总结,更是为了推广实验而进行的一次培训。

2.设立实验组与对照组(控制组)

实验研究要设立实验组和对照组。为了确保实验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在设立实验组和对照组时,按照科学的抽样方法选取实验的对象,如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等,以保证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对象作为研究对象。采取合理的设计方法安排实验对象,使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基本条件相一致,排除实验对象间差异的影响。

3.实验资料的搜集、整理与分析

实验课题研究启动阶段搜集资料的方法有很多,如对实验对象进行相应的测试,如实验前的测试即前测,实验开展一个阶段后的测试即中测,及实验结束时的测试即后测,平时对学生进行的学科学习测验等。对实验对象进行观察记录,做教学、实验、反思笔记,“探究”课的教学,总结教学、实验的经验等。对搜集来的资料按类型或按性质进行分类,如按类型分为文字资料和数字资料,按性质分为男生测试数据和女生测试数据。在实验课题实施的过程中,应该对搜集到的数据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关注实验的整体性和可靠性。

4.控制实验过程

实验研究要求遵循实验的规范,在选择实验对象、操纵自变量、测量因变量、控制无关变量方面,尽可能达到科学的要求。如选取与实验班条件大致相同的学生组成对照班;选取水平相近的老师任教实验班和对照班;严格控制因为实验而加重学生的负担;用科学的量表和方法对实验对象进行测试;科学分析实验过程中的理论和经验的关系,避免“以偏概全”或轻率地做出结论。

5.进行实验测评

实验测评是对实验过程中的某一部分、某一阶段进行检测,对实验的目的、过程和效果随时作出客观、公正、科学的价值判断。实验测评是实验实施中的重要环节,它是在明确实验测评的基础上,遵循一定的测评原则,选择恰当的测评方式,设计明确的测评指标后进行的自评与他评。

二、整理研究成果

课题研究结束或临近结束,课题组要召开总结会议,汇总各子课题、各阶段所取得的成果,并找出研究中还存在的主要问题。其中最主要的工作是整理研究成果。总结研究成果时一要对研究方案所确定的研究目的的实现情况和研究任务的完成情况作全面检查与总结。二要认真分析取得成果与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为后面撰写研究报告做好准备。在总结中还要对研究过程中所积累的资料进行分析,特别是一些重要数据要分类整理并进行必要的统计分析,用于准确反映研究成果。三要撰写研究报告。一项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按计划完成后,需要对整个过程及其成果进行分析、总结,用文字记载下来。

在全面总结的基础上,由课题组指定专人撰写能全面反映研究过程及结果的研究报告——是该阶段最重要的工作,因为研究报告是研究成果的主件,一项课题是否有研究报告或研究报告质量的高低决定着该课题是否能按时结题。

三、结题鉴定

立项课题完成研究任务之后,对所获得的研究成果是否有价值,有什么价值,价值有多大,有没有创新性、应用性,研究的方法是否规范进行鉴定。结题鉴定的基本过程主要包括课题组提出申请、鉴定小组初评、学术委员会评定。

(一)课题组提出申请

课题组要根据要求填写申请表,研究目标、方法、过程、结果等方面填写清楚,并向专家呈送课题结题报告,提供其他所有能反映研究成果的相关材料,如课题研究论文、研究成果集、专着、课件以及与课题研究相关的获奖证明材料等,以供专家评审鉴定时参考。

(二)鉴定小组初评

鉴定小组对提出申请的科研成果进行认真审阅并提出个人意见,然后汇总成小组评语,决定是否提交学术委员会评审。

(三)学术委员会评定

学术委员会集体研究后,写出评语,采取无记名投票、举手表决或民主协商等方式确定课题是否通过鉴定。

课题鉴定可采用“通讯鉴定”或“会议鉴定”的方法进行。通讯鉴定是把研究成果的主件及若干附件寄给鉴定专家,请他们在约定的时间内,把书面鉴定结果寄回。会议鉴定是请选定的专家出席成果鉴定会。会上由课题组负责人作报告(主要内容是“结题报告”),请专家们提问,课题组成员作答,在鉴定会上进行现场答辩,专家们逐个发表对成果的鉴定意见,并在会后写出鉴定结果,表明是否同意结题。如果通过了评委的鉴定,则标志着课题研究已完成研究任务,获准结题。

课题组要对专家们的鉴定认真研讨,在此基础上写出“自我鉴定”,并把它与专家们的鉴定、本项课题的研究成果,一并上交科研主管部门。

【结题报告示例】

“提高小学生合作交流效率的策略研究”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杭州市卖鱼桥小学教育集团 魏巍

一、课题的立题背景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倡导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并通过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创新能力的提高以及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主体性的发挥。其中的合作交流,不仅作为一种学习方式,也作为一种教学策略被提出来了。由于其在改善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促进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的形成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且具有易操作性,而成为新课程改革中的热点问题。可以说,合作交流是新课程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着力点。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合作交流这一新的学习方式和教学策略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接受并且运用到课堂教学当中。活跃的课堂气氛,激烈的讨论,使整个课堂都活跃了起来,改变了原来死气沉沉的“一言堂”

现象。然而,在这看似可喜局面的背后,由于教师对于合作交流缺乏实质性的了解,从而导致合作交流在实施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如教学目标不明,课堂散乱无序,教学效率低下,学习结果评价不当。这种所谓的“合作交流”只是流于形式,只注重合作交流的外在形式,而忽视合作交流的实质,从而导致合作交流的低效和无效。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合作交流的实施,影响教学质量,进而影响了新课改实施的效果。作为课程的实施者,只有教师对合作交流这一学习方式、教学策略有了清楚的认识和了解才能保证合作交流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实施。但是,对于在课堂教学中开展有效的合作交流的基本策略,比如如何选择合作的主题和合作时机、如何制定合作的规则、如何激发学生合作交流动机、如何对合作过程实施有效监督和评价等等,大多数教师可能还有误解、困惑,甚至茫然。因此,认识合作交流实施的现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进而提出有效可行的策略,为广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实施合作交流提供借鉴有着积极的意义。

二、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合作交流的基本涵义

本研究中的合作交流即指合作交流学习。合作交流学习自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美国,至今已有近三十年的研究历史了。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对合作交流学习进行了实践和研究。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对合作交流学习的认识视角和实践都有着很大的差别,对于合作交流学习的概念化的理解也不尽相同。

1.国外学者对合作交流学习的理解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合作交流学习中心”的约翰逊兄弟认为:所谓合作交流学习就是“在教学中采用小组的方式以使学生之间能协同努力,充分地发挥自身及其同伴的学习优势”。杰克布斯等人则认为:“合作交流学习是帮助学生最有效地协同努力的原则和方法。”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斯莱文教授认为:合作交流学习是指使学生在小组中从事学习活动,并依据他们整个小组的成绩获得奖励或认可的课堂教学技术。他认为,合作交流学习的共同特征表现为以下六个方面:

①小组目标;

②责任到人;

③公平的成功机会;

④小组间竞赛;

⑤任务专门化;

⑥适应个别需要。嘎斯基对合作交流学习的看法是,从本质上讲,合作交流学习是一种教学形式,它要求学生在一些由2~6人组成的异质的合作小组中一起从事学习活动,共同完成教师分配的学习任务,在每个小组中,学生们通常从事各种需要和互动的学习活动。加拿大的文泽认为:合作交流学习是由教师将随机地或有计划地分配到异质团队或小组中,完成所布置任务的一种教学方法。

2.国内学者对合作交流学习的界定

山东体育学院基础部副研究员高艳认为,合作交流学习就是以小组为基本的组织形式,小组成员互相帮助,共同达成学习目标的活动。内蒙古师范大学杨伊生教授对合作学习的界定是,所谓的合作交流学习指的是一种互动性学习方法,即以小组为学习单位,小组中的每个成员对总的学习任务的某些方面负责,最终使本组的每个成员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浙江大学教育学院盛群力教授的理解是,合作交流学习指的是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将6名学生按性别、能力、个性特点、家庭社会背景等混合编组,形成一个异质的学习团体。它具有十大特点:

①组内异质,组间同质;

②目标依赖,利益一致;

③责任明确,义务感强;

④参与度大,沟通面广;

⑤集体奖励,共享成功;

⑥公平竞争,合理比较;

⑦角色轮换,分享领导;

⑧既有“帮助”,又有“协同”;

⑨过程评议,注重实效;

⑩学生自主,教师促进。山东教育科学研究所王坦所长则认为,合作交流学习的内涵至少涉及以下几个方面:①合作交流学习是以小组活动为主体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

②合作交流学习是一种同伴之间的合作互助活动;

③合作交流学习是一种目标导向活动,是为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而展开的;

④合作交流学习是以各个小组在达到目标过程中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

⑤合作交流学习是由教师分配学习任务和控制教学进程的。因此,他将合作交流学习的概念进行如下表述:合作交流学习“是以合作交流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