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小学数学课题研究与论文写作
8923600000037

第37章 小学数学教学评论的写作(1)

第一节 教学短评的写作

对于教师来说,“教学短评”就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而进行全面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它是一种用来提高自身业务,改进教学实践的学习方式,不断对自己的教育实践深入反思,积极探索与解决教育实践中的一系列问题。进一步充实自己,优化教学,并使自己逐渐成长为一名称职的人类灵魂工程师。

一、教学短评的内容

(一)评成功之处

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教学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触;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等,详细得当地记录下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并可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达到光辉顶点。

(二)评不足之处

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对它们进行系统的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今后再教学上吸取教训,更上一层楼。

(三)评教学机智

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

(四)评学生创新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因此,将其记录下来,可以成为补充今后教学的丰富材料。

(五)评“再教设计”

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总而言之,写课后教学短评,贵在及时,贵在坚持,贵在执着地追求。一有所得,及时写下,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以写促思,以思促教,长期积累,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获。

怎样为有评论价值的教学配上一篇好的短评,这是短评写作中的大问题。一篇短评一般500字左右,不超过600字。在这短评中只能说一个教育思想一个教育观点,而这个教育思想或教育观点也是从这篇教学中挖掘出来的,而论证这个教育思想或教育观点的论据材料也是这堂教学事实,或者说短评要充分运用这堂教学事实作为论据材料,这就是说的要尽量依托教学的意思。但是短评既然要挖掘教学中具有启示性、解惑性的思想和观点,评论的目的就不应该是就事论事,而是为了依托个别指导一般。因此,它在论证的方法上就是据事论理,既要依托教学,又要超越教学。所谓据事论理,指的是在正确地阐明蕴含在教学事实中的重要的、鲜明的、有启示性、解惑性的思想和观点时,尽量挖得深一点,扯得远一点。只有据事论理,才能透过现象揭示出事物的本质。

一般来说,教学的评论价值不能脱离教学价值而存在。教学值得配评论,首先应是有较高教育教学价值的,但是有些教育教学价值很高的新闻,观点鲜明,读者一看就清楚明了,也就没有必要再去配评论。因此,必须同时看它有没有评论价值。所谓评论价值,是指有较高教育教学价值的教学蕴含着值得阐明的重要、新鲜的观点,触及了教学生活中迫切需要解决的矛盾,蕴含着有启示性、解惑性的新鲜的思想和观点。有些带方向性、倾向性的教学,有些批评性的教学,有些对比性的教学(或者是由对比性教学而引发出的思想观点,或者先有评论观点而正好“碰”到了对比性教学)等,往往具有较高的评论价值。

配写短评切忌就事论事或空发议论。大凡成功的短评是据事论理,应当是既配合教学,又深化教学;既依托教学,又超越教学,以达到依托个别指导一般的目的。这是配写短评的一项重要原则和方法。

二、教学短评示例

《算术平均数》教学短评

曾听过一节教学算术平均数的课。引入时,教师组织了这样一个学习活动:

让两组学生的代表(各4人)比赛原地踢毽子,教师将各人踢的个数分别记录在黑板上,然后问:现在两组中每位同学踢的个数我们都知道了,那么怎样比较两个组的整体,哪个组踢毽子的水平高呢?学生回答,求总数,看哪组代表踢的总数多。接着,教师又以踢毽子水平较低一组学生的伙伴身份,加入比赛,使该组代表踢的总数大大反超另一组。从而引出问题:当人数不相等时,比较什么才公平?多数学生认为,应当比较平均每人踢的个数。也有个别学生认为,老师踢的不能算进来,同学和同学比较才公平。对这些不同的看法,教师没有理睬,以致坐在笔者前面的一个学生直到下课还在嘟囔“老师偏心眼,老师不公平”。

课后,该教师反思道:

这个引入活动是借鉴了一堂公开课的教学设计。当初观摩时,觉得富有教学艺术色彩,效果不错,学生的积极性被激发起来了。现在用到自己的教学中,没想到会有学生反对,一时不知道怎样引导才好。看来自己不该踢得这么多,引起另一组学生的反感。

有教师建议:可以强调哪一组更弱,老师就帮助哪一组;还可以教育不同意老师加入的同学,让他们发扬风格。这里,让学生发扬风格,能解决问题吗?

[透视分析]

其实,通过适当的现实情境引出数学问题,是小学数学早就经常使用的教学方法。它的功能,不仅仅是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调动学生的相关生活经验,促进对所学数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同时还有利于揭示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让学生逐渐感悟学习数学的实用价值,并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与能力。然而,情境引入的作用,并不是无条件的,处处都能“一石三鸟”的。

再说,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应当有所侧重,每节课都面面俱到是不现实的。

且不说师生踢毽子分散学生注意力,花费时间太多,影响了教学效率,仅从数学或者说统计学的角度来看,它的合理性就值得商榷。

其一,任何统计工作都有特定目的。这里,既然是比较两组学生踢毽子的水平,就应该采集学生踢毽子的个数。因此,个别学生认为教师不应该加入是对的。

否则,为什么体育项目测试要分年龄组呢?

其二,平均数作为一种最常用的集中量数,其最大的局限性在于,当一组数据中出现了极端值之后,它的代表性会大受影响。很多比赛之所以采取去掉最高分、最低分,再求平均分的措施,不仅是为了从心理上给评分者公正评分施加一种制约,还为了减少一大一小这两种极端数据对平均数的影响,以提高平均数刻画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有效性。因此,为了便于学生感悟平均数的统计功能,引入时,较为明智的策略是有意识地避免极端数据,而不是尽情发挥教师踢毽子的水平,故意人为制造一个极端数据。

如果为了引入中位数、众数,或者为了比较平均数与中位数、众数各自特点的需要,而有意设置极端数据,则另当别论。

我们怎么办?首先必须明确,并不是所有的数学教学内容都需要情境引入。

有如下两方面的理由。

一方面,数学知识的来源具有多样性。除了源于广泛的现实世界,由实际问题抽象出来之外,还源于数学内部的矛盾或数学研究的需要,由数学自身纯逻辑地提出。这就是思维对于现实的能动性。比如,在我国家喻户晓的“哥德巴赫猜想”,耗费了几代数学天才的心血,历经358年终于得证的“费马大定理”,都是这样的例子。小学数学中也有这样的例子,比如素数与合数,就是出于研究整数的需要引进的概念。只是后来科学家才偶然发现自然界里就有素数,如某些昆虫的生命周期正好是素数,从而有利于躲避天敌对其繁衍后代的威胁。

另一方面,情境引入又是一把“双刃剑”。有时它会带来一些负面效应。情境选择不当会产生牵强附会现象,这是显而易见的。即使情境设计恰如其分,有时也会使原本可以“各个击破”的难点相对集中。比如二年级下学期教学混合运算顺序,原来针对式题讨论,比较顺利。现在由实际问题引入,不得不将列综合算式与混合运算顺序两个内容整合在一节课内,客观上加大了教学难度。又如教学方程,原来先学怎样解方程,再学怎样寻找等量关系列方程,同样可以联系实际,培养应用能力。现在为了从现实情境引入方程,只能合二为一,这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学习能力,都是一种考验。有这必要吗?

如果把“完整的数学过程区分为抽象、符号变换和应用三段,以往的数学课程却以处理中间一段为原则,这导致了数学教学脱离实际的倾向。现在,强调数学抽象和数学应用已成为国内外课程内容改革的共同取向”[1]。有人把数学过程喻为一条鱼,过去是宰头去尾只烧中段,现在则主张“烧全鱼”。但课程改革绝不是简单地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关注数学抽象也不是教条,不论条件,不讲实事求是。只要哪个内容不从实际情境引入,就扣上“没有体现课改理念”的帽子,一概否定,这是典型的形而上学。我们不应画地为牢,自设禁区,“烧全鱼”,与“鱼头、鱼尾分开吃”都是可以的,一切从实际出发,这是再显然不过的道理。

三、教学短评的写作要点

要写好教学短评,除了把握一般短评的写作要点,即做到观点鲜明,语言简洁,突出重点、抓住关键进行评论外,还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深入教学,占有材料

教学是评论的基础。如果对教材读得不深,读得不透,就很难科学而充分地加以评论。所以,写作之前,首先要反复阅读教材,占有充分的材料,深刻领会教材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

(二)巧妙叙述,精当评论

教学短评是针对教育教学进行评论,所以对教育教学的叙述是必不可少的。

但教学短评中的“叙”不同于一般记叙文中的叙,它叙述的是教材中的部分内容,或是复述,或是节录。节录只需截取关键性的语句,不能大段大段的照搬;复述则要力求概括,避免繁琐零乱。复述虽不受原文语言的限制,但要受到内容的约束,不能对原文内容进行创新。

短评短评,重在一个“评”字。叙只是手段,评才是目的。短评应以评为主,即主要表明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在评论时要注意观点和材料的结合,既有作者的观点,又有作品中得来的材料;分析和评论结合,既有对教材内容或形式的分析,又有作者的理性判断。或先叙后评,或边叙边评,叙议结合,评析结合,从而更透彻地分析原文内容,更深入地阐明自己的观点。顾名思义,就是要“评”,要议论,要论述,要讲道理。说理是短评的重头戏,决定着一篇短评的价值高低和分量轻重。要写好说理部分,除了注意议论的三要素和运用各种逻辑推理外,关键是要说新理,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令人耳目一新、为之一震。人云亦云和老生常谈的理,引不起读者的兴趣。

(三)选好角度,集中评论

教学短评,是就对教学的思想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发表评论,说出教学的成败得失,就教学而言,可供评论的方面也很多,我们不能面面俱到加以评论,最好只选一个方面或从一个角度进行评论。选择的论题尽可能集中,所选角度要尽可能小点,千万不要贪多求全、面面俱到。选择的论题应是自己阅读或欣赏感受最真切的,认识最深刻的一点,诸如感人的形象,动人的情节,壮观的场面,新颖的开头,耐人寻味的结尾,富有哲理的语言及独具匠心的艺术构思或表现手法等。针对什么进行评论,往往会从文中体现出来。

练习写教学短评,能帮助我们了解教学的得失,提高自己教育教学的能力。

“兵不在多,独选其能,文不贵繁,唯取其效”,在短评的写作中,我们一定要抓住关键性的语句,用简洁明快的文字,并带着自己的情感作分析评论,表达出自己独特的看法,使短评显几分生动,亮几分精彩。

第二节 教学综述的写作

一、教学综述的定义和特点

(一)教学综述的定义

教学综述是查阅了某一教学专题在一段时期内的相当数量的教育教学文献资料,经过分析研究,选取有关情报信息,进行归纳整理,作出综合性描述的文章。

(二)教学综述的特点

教学综述具有以下特点:

1.综合性

教学综述“纵横交错”,既以某一教学专题的发展为纵线,反映当前课题的进展;又从本市、省内、国内到国外,进行横的比较。对文章占有的素材,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消化鉴别,进而把握本教学专题发展规律和预测发展趋势。

2.评述性

是指比较专门地、全面地、深入地、系统地论述教学某一方面的问题,对所综述的内容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反映作者的观点和见解,并与教学综述的内容构成整体。一般来说,教学综述应有作者的观点,否则就不成为教学综述,而是手册或讲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