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小学数学课题研究与论文写作
8923600000034

第34章 小学数学案例研究论文的写作(3)

(二)案例主题的提炼

案例主题的提炼要以案例为基础,不能脱离案例,随意提炼主题。提炼的主题要新颖,要反映当前教育教学急需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要符合课改的需要和教师专业素质发展提高的需要;反映新课程理念、新教育教学观念、新教育教学组织实施方法、新教学关系的处理。提炼的主题要体现出有一定的理论高度,要能反映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规律、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论的基本原则。

在撰写案例分析时,要对案例所反映的主题和内容,包括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过程、结果以及利弊得失有一定的看法和分析。在记叙基础上的议论,进一步揭示事件的意义和价值,可以从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不同的理论角度入手,揭示成功的原因和科学的规律。从以上的解释中我们也能看出做教学案例的价值。

(三)案例主题与问题

案例是由围绕案例主题展开的体现几个案例问题的事件。主题是案例的灵魂,或者说是案例的精髓,问题是案例主题的支脉。例如围绕“如何处理好放与牵的关系”这一案例主题可以写以下案例问题:如放的时机、方式、放的时间与度的把握,如何能“放”得恰到好处,如何通过“放”创设宽松的氛围,保护学生问题意识的问题,如何在放的同时,适度有效地发挥教师“引导”作用,激活学生的有效思维等。

通过阅读这个案例,其他教师可能就会围绕如何处理好“放”与“牵”这个主题中的各种问题,进行教学设计、教学观察,进行教学叙事,再对教学叙事进行整理,将他们串成一串反映解决这一主题多个问题的案例。

五、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的特征

(一)素材真实性

案例所反映的应该是一个真实事件,即案例描述的是真人、真事、真情、真知,要能激发起大家的思考。

(二)选材典型性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叙述的是一个数学教学的典型事例,这个事例要有一个从开始到结束的完整情节,并包括一些戏剧性的冲突,这些冲突主要集中在数学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数学思维上的冲突。

(三)情节具体性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的叙述要具体、特殊,要能够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数学思维活动生动地描述出来。例如,反映某一个数学教师与学生围绕一个特定的数学教学目标和特定的数学教学内容的双边活动,不应是对活动总体特征所作的抽象化的、概括性的说明,而应是对双边活动的具体情节展示叙述,做到翔实、有趣。

(四)时空广延性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的描述要把事例置于一个时空框架之中,也就是要说明事情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等。案例的描述要放在一个现实的生活场景之中,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五)目标全面性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对行为等的叙述,要能反映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特性,涵盖教学目标的全部,揭示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如数学认知的思维活动,对教学的态度、情感,学习数学的动机、需要等。

六、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的功能

小学数学教师写作案例具有以下功能:

(一)记录功能

案例写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提供了一个记录自己教学经历的机会。案例写作实际上是对教师职业一些困惑、喜悦、问题等的记录。如果我们说一个数学教师展示其自身生命价值的主要所在,是在课堂、在学校、在与学生的交往的话,那么,案例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教师生命之光的记载。在案例中,有教师的情感,同时也蕴涵着无限的生命力。案例能够折射出教育历程的演变,它一方面可以作为个人发展史的反映,另一方面也可以作为社会背景下教育的变革历程。

(二)导向功能

案例写作可以促使小学数学教师更为深刻地认识到自己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能够成为案例的事实,往往是小学数学教师工作中魂牵梦绕的难题,或者是刻骨铭心的事件。如果你对案例写作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一种工作方式,那么随着案例材料的增多,你就会逐渐发现你自身工作的难点在哪里,今后努力的方向是什么。

(三)反思功能

案例写作可以促进小学数学教师对自身行为的反思,提升教学工作的专业水平。如果把反思当成数学教学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不是一时冲动或岁末特有的行为,就可以极大地促进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发展,促进其向专业化水平迈进。

(四)传播功能

案例为教师间分享经验、加强沟通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教师工作主要体现为一种个体化劳动过程,平时相互之间的交流相对较少。案例写作是以书面形式反映某位或某些教师的教育教学经历。它可以使其他教师有效地了解同事的思想行为,使个人的经验成为大家共享的财富。同时,通过个人分析、小组讨论等,认识到自己所从事工作的复杂性,以及所面临问题的多样性和歧义性,并且可以把自己原有的缄默的知识提升出来,把自己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或不证自明的知识、价值、态度等,通过讨论和批判性分析从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

七、如何写好案例

撰写案例一般有以下基本步骤:①了解教学背景;②观察教学过程;③课后访谈调查;④资料整理分析;⑤整理撰写初稿。案例的写作方法分为两种:一是写自己亲自经历的案例;二是采访编辑案例。采访编辑案例是到实地采访、观察、收集一些事实、公开发表的资料和数据后写作而成的,为了保护个人隐私,则可以将被采访者的名字和有关数据进行掩饰性处理。

写好案例不仅要知道案例写作的一般步骤、写作方法、写作要求,还要做好以下方面:

(一)学会积累,养成写教学日记、教学随笔的习惯

只要我们开展教学活动,只要我们与有着丰富情感和敏感心灵的孩子打交道,我们的教学生活中肯定就会发生各种各样的故事。有意识地把这些零星的、散乱的教学事件随时记录下来,那么许多精彩的案例可能就蕴蓄在其中。一线教师,每天身边都发生着各种各样的教学故事,其中就存在许多有价值的研究案例。一线教师的最大优势就在于此。作为一线教师,就应充分利用自身这一优势,从身边发生的教学故事写起,养成写教学后记的习惯,把自己课堂中的“精彩”记录下来。

一线教师,写作、研究的时间一般难于集中,这就要求及时做好记录。

在写教学后记时,我认为要注意以下一些事例或情节的记录:①教师自身的独创教学以及课堂效果,包括寻求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疑难问题所采取的办法、对策等。②学生的独到见解,包括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独特解法、独创思维等。

③精彩的教学片断,包括课堂中有亮点的教学情节与过程,精彩的答问、语言等。

这往往是智慧的火花,它常常是突然而至的,一闪而过。若不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④自己课堂教学中不足之处的反思与分析。写教学后记应追求“短、平、快”,短小精简,平中见奇,快捷及时。若时间有限,还可以超越文本,创造性地利用课本、教案、备课参考书为载体进行加以记录或旁注。

(二)学会发现

你的教学日记、教学随笔中所记载的教学故事,并不是都有意义,我们应当定期整理,善于从中发现有研究价值的故事,加以反思性研究。当然,我们研究的不一定全是成功的教学故事,许多失败的教学故事可能同样具有反思的价值,能给人以更多的启迪。

并非所有的教学故事都能成为有研究价值的案例,因此要求教师应善于发现身边有研究思考价值的案例。什么样的案例有研究的价值?一是带有问题性。

有价值的教学案例记录的应是一些含有问题或疑难情景在内的事件,包含着一些深刻的教学问题,它能够引发人们的思考。二是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这些事例能针对教学存在的问题说明一些道理,或验证某些理论,解决某一实际问题。三是典型性。教学案例所选择实例应是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事件,这也是教学案例的生命。只要多写一些教学后记,素材多了,写教学案例时选择典型事例就有余地了。

(三)学会多渠道收集记录案例材料

在教学实践中可采取多种方式收集纪录案例素材,如通过平时撰写教学日志、教育叙事,将自己认为对自己专业素质发展提高有益的经验、一些教学中成功的做法如实地记录下来,将自己经历的记录下来,也可以通过听课、课堂观察、座谈、讨论、观看教学录像,将别人的经历记录下来。收集的案例素材可以是宏大的、微小的、粗略的、精巧的、正面的、反面的、成功的、失败的,也可以是发人警醒的、达成共识的、存在争议的,但收集的素材应有以下的特点:①要能反映教育教学实践中问题发生的特定教育教学背景,能隐含普遍存在的、大家关心的、重要的问题,能体现问题的深刻性,有实用价值的信息。②要有比较明显的矛盾冲突,真实、具体、生动、形象,包括一些戏剧冲突。③寓意要明确,要能够让阅读者看出“故事”揭示的某个规律、概念、关系及本质,对教育教学实践工作有指导作用。

(四)学会写作

案例的写作和记叙文有许多共同之处:有人物、有时间、有地点、有事件,这些要素构成一定的情节;叙述情节要特别注意形象生动。和记叙文的写作不同,案例中要加入分析或反思,分析或反思是案例的重点部分,它的作用是画龙点睛:以精练的语言揭示故事中蕴含着的教育智慧、教育理念。分析或反思不必面面俱到,可以抓住最重要点,引申开来,深入挖掘。学会撰写教学案例需要一个过程,需要教师平时对自己身边发生的教育教学故事,多思、多记,及时抓住灵感。一篇写出来不怎么样,二、三篇也一样,可写了几十、上百篇,也许质量、水平就不同了。我们也高兴地看到了,一些一线教师写教学案例,越写越好,越写越爱写,质量、水平越来越高。

(五)学会学习

有理论素养,才有案例的质量。写好教学案例,教师自身的理论素质是非常重要的,没有一定理论素养,往往就难于发现和抓住有价值的事例;没有一定理论素养,对一些教学事例的归因往往缺少理论的支撑。只有具有较高的理论素养,才能使自己身边发生的教学故事擦出问题的火花,对发生的教学问题能作出深刻的反思,对事例中启示的道理进行有理有据的分析,提出可行的解决问题的方式。要写好教学案例,必须重视理论学习。作为教师,除了加强对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习之外,应该认真学习、掌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目标与要求,正确理解和掌握学科课程标准,关注新课程实施过程的案例,学习别人的经验。如下面一则教学案例:

四则运算的教学案例

在二年级下学期教学混合运算顺序“先乘除,后加减”,学生课本中的例题是两道计算式题。教师觉得太陈旧了,改用新一轮课改试验教材上的情境题:“问题1:小胖、小丁丁、小亚、小巧4人一组玩‘激流勇进’,小胖是组长,负责买票,每人6元。他口袋里有156元,买票后还剩下多少元钱?”

“问题2:小胖小组还走了‘勇敢者之路’,小胖又买了4张票,每人7元。小胖为两个游戏项目一共付了多少元钱?”

两个游乐项目本身就富有刺激性,加上多媒体课件的视觉冲击力,学生被深深吸引住了。他们非常投入地、也比较顺利地解决了这两个问题。从学生的汇报来看,他们都采用分步列式。在教师的引导下,部分学生也能将两个分步算式组成一个综合算式。即

156-6×4=132(元)

24+7×4=52(元)

于是教师问:“通过这两个实际问题,我们知道了在一个有加、减法,又有乘法的算式里,必须先算什么?”学生异口同声:“先算乘法。”正当教师要求学生完整叙述并记忆这一“结论”时,一个学生举手说:“老师,我的计算是先算加法,后算乘法。”原来,该生解决问题2的算式是6+7×4=52(元)。老师应答:“你要先算加法,必须添上圆括号。”学生没再说什么,教师就把教学引向了预设的练习。

下课了,我问学生,为什么24+7×4,乘法在后,可以先算;而6+7×4,加法在前,却不能先算呢?大家都一脸茫然。一位大胆的学生说:“老师讲乘法先算嘛,它就先算了。”执教教师在旁补充道:“有的参考书上说,因为在实际生活中需要先乘除的问题比需要先加减的问题更多,所以规定先乘除、后加减。”这种说法恐怕只是一种估计,要统计是很困难的,即便确实如此,它是规定先乘除的依据吗?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有效地激发了小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问题在于:混合运算顺序的规定,是否应该由现实素材导出?一般来说,是否所有数学知识都需要由现实情境引入?

[评析] 通过适当的现实情境引出数学问题,是小学数学早就经常使用的教学方法。它的功能,不仅仅是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调动学生的相关生活经验,促进对所学数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同时还有利于揭示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让学生逐渐感悟学习数学的实用价值,并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与能力。然而,情境引入的作用,并不是无条件的,处处都能“一石三鸟”的。

再说,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应当有所侧重,每节课都面面俱到是不现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