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小学数学课题研究与论文写作
8923600000032

第32章 小学数学案例研究论文的写作(1)

第一节 教学叙事的写作

教育叙事是从文学叙事迁移到教育研究领域来的一种研究范式。所谓“叙事”,就是叙述故事。在西方的叙事学定义中,是指对“述说”的研究,叙事用来描述教育教学活动的事实、经验、资料数据、过程等,反映人们对教育的认识和理解;在人类的日常生活领域,“叙事”反映的是人们对自己生活事件相关的认知结构,使人更好地理解自己周围的世界。因此,从人类认知和学习的角度看,“叙事”本身就是一个大教育。

一、什么是教育叙事

教育叙事研究是研究者以叙事、讲故事的方式表达对教育的理解和解释。它不直接定义教育是什么,也不直接规定教育应该怎么做,它只是给读者讲一个或多个教育故事,让读者从故事中体验教育是什么或应该怎么做。多数情况下,是教师本人采用讲故事的方式叙述自己的教育经历和体验,实质是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以叙事的方式反思并改变着自己的生活”。

教育叙事相对于人们熟悉的教育科学研究,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范式转变。它更强调教师作为教育发展和教育研究的主体参与,强调人们教育经验的直接联系,将越来越“精细化”和“学术化”的教育研究转向教师的现实生活。让教师叙述自己的故事,并通过故事叙述来描述人们在自然情境下的教育经验、教育行为、教育哲学等。

教育叙事的文体突破了研究论文和实验报告的单一格式,它来自人们生活中熟悉的口述、故事、现场观察、日记、访谈、自传、传记、书信等,用来述说教育主体的经验和实践。亲历性、真实性是教育叙事的基本品格。它靠事实说话、靠真情动人,将教育的直接参与者的内心思想、隐性知识等转化为显性知识,挖掘出教育主体的教育智慧并转化为集体智慧和共享资源。例如下面一则叙事:“纸带游戏”教学叙事

有一天,班上一个孩子突然告诉纸带游戏,当时我教二年级数学,班上一个孩子突然告诉我100和200之间有164个整数,当时我只觉得这个说法十分可笑,但仔细一想,也许是孩子认为随着数的增大,它们排列密度也就越高。孩子们对较小的数往往有较清楚的认识,但当数大到一定程度时,他们就有点糊涂了,所以难免会作出一些错误的判断,由此类推,他们一定认为在900和1000之间的整数一定比100和200之间的整数多。是不是想个办法,让他们对较大的数多一些更感性的认识呢?因为他们马上就要学“万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了,如果对较大的数一点感觉也没有,那怎么行呢?恰巧,班上的一个学生带了废纸卷来玩,好长好长的废纸卷。我对他说,我们一起玩,好吗?于是,我们开始量纸条上点号间的距离(间距为2厘米)。我量了一些后,在每个点号上方标出数字:1、2、3、4、5、……过了一会儿,一些学生像往常一样开始走过来看,问我在干什么。我叫他们先看了再说,他们有的看了一会儿就走开了;还有的不时过来看看后问我:这是什么呢?我觉得他们真正的想法是:“我们也可以这么做吗?”我一般都不回答他们类似的问题,快量到100时,我叫学生过来看我写下这个数,因为这是个很令学生感到惊奇的变动时刻,就像汽车计程仪上的许多个9会一下子转为0那么令人惊奇不已。

这时,已有许多学生加入到我们的“游戏”中,当我怕纸卷不够长,有同学开始自己做成纸条,并接上去继续开始游戏。最后标出的数达1500左右,我们共同把纸卷贴在墙上,让大家欣赏自己的“作品”。许多学生兴致勃勃而又好奇地在纸条附近走来走去,说:“瞧,这儿是200,这儿是400。”一同学兴奋地说:“大家快看,这是我写的,1234!”更令我高兴的是,有两位同学回家后又做了好长的一段纸卷,并带到教室里接了上去,使得纸条上的整数达到2000,当时记得有老师问过我:“这样做有什么意义呢?儿童能学到什么呢?”

其实他们的言外之意是这和考试有什么关系呢?我不能确切地说学生能学到什么,因为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收获。我当时只是直觉地认为,这样做会使他们更形象地理解许多数的含义,同时只要孩子有兴趣,觉得新奇,多花点时间又有什么关系呢?把好奇心留给孩子,把童趣留给孩子,这才是最重要的!我通过不断地研究与思考,发现这种“纸带游戏”的作用大着呢!我们还可以利用它教学生乘法、因数、比例、测量、制图等多项知识和技能,再后来,因为我没有继续教这个班,也就没能把这个游戏进行下去。现在回想起这个故事,我发现这个故事中反映的教学思想与新课程理念竟然不谋而合!

二、教育叙事的特点

1.真实性

教育叙事研究所叙述的是来自已经发生过的教育事件,是真实可信的教育故事,不是设计的事件。因此,教师平时要善于捕捉这些教育故事的“源文件”,只有“原汁原味”的教育事件才有特定的意义。例如以上一则叙事便是由“纸带游戏”而产生的对大数认识的真实故事。

2.人物性

在教育叙事中,叙述者既是说故事的人,也是他们自己故事里或别人故事中的角色。叙述者将自己放到故事中,用自己的视觉去观察和体验,对事件中的某个角色(学生等)做出较为科学与合理的行为和心理的“假想”,从而使故事的人物角色“更饱满”。例如以上一则讲述了“我”的发现和思考,学生们做游戏的新奇与兴奋,人物活灵活现。

3.情节性

叙事谈论的是特别的人和特别的冲突、问题或使生活变得复杂的任何东西,所以叙事不是记流水账,而是记述有情节、有意义的相对完整的故事。通常有与所叙述的教育事件相关的具体人物、事件发展的情节。例如以上一则叙事便是学生对稍大一点数的模糊,学生纸带游戏,通过学生的标记活动,使学生对数有一个表象,进而产生抽象,从而对大数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4.可读性

阅读者可以从叙事报告的故事情节中看到教学影像,清楚地把握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用内省、比较的方法去解释故事中的问题。这种影像化的故事情节提供给阅读者身临其境的感受,对于教育者而言,这种感受对教学观念、方法的改进影响会更具体,更深入,因为我们知道,具体经验对于学习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

“大数的认识”如何上?文中并没有枯燥的定义、法则,而是通一则叙事,让读者领略到了“我”的匠心之处,自然亲切。

5.感悟性

教育叙事研究获得某种教育理论或教育信念的方式是归纳而不是演绎。也就是说,教育理论是从过去的具体教育事件及其情节中归纳出来的。例如从以上这则叙事中,数学的教育教学合理抽象性原则、循序渐进性原则便清晰凸现出来,淡化数学形式注重数学本质的教学理念历历在目。

三、教育叙事的基本内容框架

(一)问题产生的背景

背景是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但不必面面俱到,关键在于说明故事发生有何特别原因和条件。

(二)问题情境描叙

每个教育叙事都必须有一个鲜明问题或矛盾。不能杜撰,但可以对实际情节进行选择,目的凸现焦点。要有细节的描写,描写生动,引人入胜。描写一般采取叙议结合,即描叙+分析,描叙夹分析。

(三)问题解决结果或效果的描述

主要内容结构:背景、问题、细节、结果。

四、优秀教育叙事的标准

如果叙事可以达到这样的境界,即不仅在讲述某个人物的教育生活故事的过程中揭示了一系列复杂的教育场景与行为关系,而且“照亮”了某个人物在此教育场景中的“心灵颤动”,可以给读者一种精神震撼,那么这就是非常好的叙事了。因此,好的叙事=生动的故事+精彩的内心活动。具体可分解为以下几项:

(1)事件真实。

(2)描述的情境有意义,抒发独到思考。

(3)叙述清晰,细节描写生动,揭示人物的心理,细腻刻画冲突情节。

(4)叙述的问题对他人有思考价值和启发意义。

五、撰写教育叙事的要求

(1)“教育叙事”必须基于真实的课堂教学实践。对真实的课堂教学实践可以做某种技术性调整或修补,但不能虚构。

(2)每个“教育叙事”必须蕴涵一个或几个教学事件,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某一个有意义的“教学问题”或发生的某一种意外的“教学冲突”。

(3)由于它是对具体的教学事件的叙述,因此要有一定的情节性和可读性。

叙述要有一个从开始到结束的完整情节,突出戏剧性冲突,有人物的语言、内心活动,要揭示故事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不是记流水账。叙述要具体、生动,讲究文笔的清新优美。不应该是对活动的笼统描述,也不是抽象化、概括化说明,应具体。它不同于教学之前的“教学设计方案”(或“教案”),也不同于教学之后的“教学实录”(或“课堂实录”)。

(4)每个“教育叙事”所叙述的教学事件必须具有一定的典型性,蕴含一定的教学理念、教学思想,具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5)要有问题性,不是简单地把一天的事情原原本本地记录下来,这样做没有意义。而应该是捕捉教育教学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如有意义的教学问题、教学冲突,反映以自己的方式化解教学事件之后获得的某种教学效果,也可以反映教师忽视了教学事件之后导致的某种教学遗憾。要有解决问题的过程、采取的方法措施与效果。

(6)“教育叙事”的写作方式以“叙述”为主,夹述夹议。这种“叙述”可以是上课的教师本人在反思课堂教学的基础上以第一人称的语气撰写的“教学事件”。要尽可能地“描写”教师自己在教学事件发生时的“心理”状态,常常用“我想……”、“我当时想……”、“事后想起来……”、“我估计……”、“我猜想……”、“以后如果遇到类似的事件,我会……”等句子。此类心理描写实际上是将教师的个人教育理念、个人教育思想渗透在某个具体的教育事件上,体现了教师在“反思”某个具体的教育事件时显露出自己的教育理念以及个人教育思想。

(7)一份完整的教育叙事必须有一个照亮整篇文章的“问题”。这个“问题”常常是一个教学理论中已经在谈起、讨论的问题,这个“问题”是所叙述的教学事件中产生、蕴含着的,而不是将某个理论问题作为一个“帽子”,然后选择几个教学案例作为例证。

六、如何写好教育叙事

(1)经常有意识地随时收集让你感到有趣或震撼的教育教学事件资料或存在新问题的教育事件资料。收集的资料可以是你个人经历或别人经历的;可以是课堂上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可以是对学生教育方面的,也可以是在学校活动、学习工作中自己发展中遇到的事。

(2)采取多种方法收集教育教学事件资料。如记日记、写教学日志、做听课观察记录、与观察对象开放式的访谈。日记可提供个人对即时事件的描写、感受。

日志可提供对事件的回顾,如发生的过程、处理的方法、反思和评价。事件观察记录既可以由研究者自己进行观察时撰写或拍摄录像,也可以由研究者草拟思路,由参与者撰写或拍摄录像。事件观察记录主要纪录教学情景的发展变化,当事人的态度、情绪与行为反应,学生的反应和学习的结果。课堂观察记录可提供描述性记录、理论备忘录(由观察而联想到的相关理论观点)、观点摘录、一己之见和推论等。与观察对象开放式的访谈,可通过与参与者的对话,了解参与者的内心世界,深入揭示许多关于他个人思想的知识和社会背景方面的信息。

(3)注意收集与教育教学相关的背景资料。如与所叙事相关的日期、作者、任务、背景事件、政策、观点氛围等信息,这对于研究者对叙事背景和阐述具有重要意义。图片资料与反映事件结果的实物和文字资料。与所叙事主题或问题有关的理论资料。

(4)注意思考和寻找身边平常事件中蕴含的规律、问题、新观念和真理,善于发现教育教学活动中出现的新问题,并不断地对与问题有关的因素进行观察,进行理论学习和理性思考。

(5)注意对资料的整理和分析。每经过一段时间,就要对收集来的所有故事和叙事素材进行比较,分析每个故事的主题,然后将这些互不相同的主题重组成一个完整的事件发展过程。

(6)写作时,首先要能够提出问题,明确你所研究和希望表述的问题。其次,要按问题的产生-问题解决的过程-解决的结果这一主线,将问题细化,把问题清晰地表达出来。再者,要对不同类型的关键事件(成功型事件、挫折型事件、启发型事件、感人型事件)的重点方面进行重点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