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小学数学课题研究与论文写作
8923600000021

第21章 小学数学论文写作(4)

二、小学数学教学研究论文的特点

(一)凸显应用性与探究性

小学数学教学研究论文都为解决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优化教师、学生的教与学行为,提供可操作的思路、方法和经验,都具有改进课堂教学实践的应用价值。

探究性是教学研究论文较为突出的特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获得某些见解,对教材上的内容产生不同的看法或体会,是教师对使用教材的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进行探究的结果。教师对教学进行全面而深入的总结,教学反思、教学随笔、教学感悟,都是经过对课堂教学的探究获得的成果。新的策略教学思想的形成,新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成果的出炉,也都是对课堂教学探究的结果。

(二)体现规范性与灵活性

教学研究论文内容丰富、形式、写作的方法都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小学数学教学研究内容涉及各个知识领域、各种不同的问题。因而,教学研究论文有方法型论文、观点型论文、随笔型论文、学术型论文等。教学研究论文的写作与表述,在结构、语言、风格上一般是因人而异,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另一方面,教学研究论文又反映出一定的规范性。现行期刊对发表论文在格式上有特殊的要求。

三、小学数学教学研究论文写作要求

(一)总结反思,提炼主题

总结反思、提炼主题,是指通过对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反思,提炼出研究的主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理念的思考、内容的实施、过程的审视,对教育对象的观察,对成功案例的思索,都会产生或遇到许多问题和现象,研究的议题也十分丰富。一些问题并非都要经过研究才能解决,有些议题也未必值得研究。教学研究的议题应是教师能研究且应该研究的,富有理论或实践意义的问题。所以,教师要对众多的教学问题进行反思,从中提炼出恰当的研究主题。

需要指出的是:并不是所有的“教学问题”都可以转化成“研究主题”。在提炼研究主题时,应把握以下要点:

(1)把“教学问题”按不同的方式(如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分类,进而确定哪些问题能转化为研究课题以及研究主题的主要内容。

(2)分析“教学问题”是否具有创新性和应用价值,深入了解同类研究主题研究的前沿,分析本研究主题的特点,明确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3)进行研究主题的论证。在确定主题名称和研究内容后要进行研究的意义和可行性论证。如通过研究、探讨,能否实现解决问题、达成教学目标、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实现教师的专业成长;是否符合教师自身的写作兴趣、知识能力以及能否获得专家的指导等。

(二)针对问题,选择素材

教学论文的写作,需要有素材作支撑。一旦确定了研究的问题,就应该围绕“问题”,通过不同的途径搜集和选择写作素材。在此过程中,确认自己将要研究的问题是否已有人做过研究;决定用何方法进行研究;用哪些资料佐证哪个论点;教学实践中积累的材料用在何处;需要哪些理论支持等。把通过收集、汇总、整理得到的许多资料中富有典型性的论据、体现各自特点的合理论证摘录出来,把与自己想法吻合的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等挑选出来,用于自己写作参考。

(三)实践问题,理论提升

小学数学教学研究主题来源于教学实践,研究论文产生于教师的教学实践之后,是教研成果和经验的概括。教学研究论文的写作,不仅要考虑文章的主题、内容结构和文字表述,更为重要的是要从理论高度对教研成果和经验进行审视,概括出理论上有前瞻性、实践上有指导性的科学规律。把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提高到理论高度进行研究。

四、案例赏析

新课程下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反思

椒江区第二实验小学 戴华炳

摘 要:新课程实施后,给教师的教学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不少教师把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全部打包封存,重起炉灶,在教学中重形式,轻实效。笔者再次解读新课程标准对应用题教学的要求,反思小学数学传统应用题教学的优缺点和当前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结合教学实例提出应用题教学新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新课程

数学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的中心环节。随着全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如何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改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把先进的教学理念融入日常的教学行为之中,已日益成为广大小学数学教师和教学研究人员关注和探讨的热点问题。《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指出:要使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这是进行应用题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一、当前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应用题教学,许多教师在教育教学方式上追求“花样百出”,尤其是一些作为样板,起着示范作用的公开课,注重课堂的形式,忽视数学的实质。很多教师对新课程理解得不够深刻,导致课堂上把握不准,而又否定了传统的一切。

(一)情境创设过度

“创设情境”成为当前数学教师煞费苦心的一件事,老师们在赛课或上公开课时,如果没有创设情境,都会担心听课者会怎么评价这节课,总是挖空心思去思考。生动有趣的情境,能使得课堂更有活力,但忽视情境创设的目的。

有些教师不管是什么内容,片面追求情境,为采撷、提取数学素材,把教材丢于一边,甚至把购物作为必不可少的情景,片面追求教学的生活化而忽视学生生活经验与知识基础,脱离教学内容,脱离学生实际。有些教师把情境的创设作为课堂教学的摆设,光注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上,很少考虑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数学活动充满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切性”,创设的情境没有或不能很好地服务教学目标,有些更是流于一种形式。有些教师创设的情境设计不严密,不能在短时间内把知识的发生过程详尽地展示在学生面前,时间过长,或过程乏味,起不到预期的效果,甚至浪费了教学的时间。

(二)教材把握不准

新教材不单设章节教学应用题,分散到例题和练习题中;不分类型出现应用题,不同类型的应用题会同时出现;新教材中很多以图画形式出现,条件和问题在画面中,不同序的应用题特别多。以前教师感觉应用题教学难,现在教师心里更不明确了,不知道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不知如何面对不分类型的应用题教学。我们部分老师不适应新教材应用题教学的编排特点,不能准确把握教材,在教学中削弱了应用题教学。新教材常将应用题作为第一情境,但在实际教学中,有些老师仅仅把“第一情境”作为一种“导入”手段,或作为一块“敲门砖”。不能很好地把握应用题在学生构建数学模型过程中的作用,有些老师只要活动的过程,不去引导学生构建数学模型,其结果是学生的每一次活动都只是一个孤立的“个案”,没有及时加以必要的“梳理”与“整合”,没有通过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索并构建数学模型,缺乏引导学生构建数学模型的策略与方法。

(三)对传统精华的否定

新课程实施后,教师的教学的理念发生了重大的转变,但对传统教学的精华,许多老师全盘否定,教学往往另起炉灶。虽然新课程理念下的应用题教学在教学理念和教学组织形式上与传统应用题教学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传统应用题教学的许多优良传统是值得继承的。但很多教师不敢用,也不想用。比如过去强调学生认真审题,重视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分析,教给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如整理数据、用示意图表示、列表的方法等),现在教师更多地重视学生个性化的处理问题,对解决问题的基本技能不够重视。在传统应用题教学中以指导思考方法为重点,最为典型的是分析法和综合法,让学生掌握解答应用题的基本规律,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传统课堂中这样的精华,在新课程中很多教师不敢把运用到自己的课中,特别是上公开课,怕别人说自己理念落后,在实践中失去自我,这实际上是对新课改的亵渎。

二、新课标对应用题的要求

《标准》的“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笔者用“应用题”这个词表述),是《标准》的一个特色。对这部分内容的总体要求是:帮助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具有一定挑战性和综合性的问题,以发展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内容的理解,体会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