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小学数学课题研究与论文写作
8923600000012

第12章 小学数学论文写作概述(4)

(三)摘要

摘要以简短而易懂的文字直接陈述论文的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清楚而完整地显示出论文的概貌。摘要既是标题的放大,又是全文的浓缩。在高级别的论文评比和重点刊物上发表的论文都要求有摘要。撰写摘要的目的是传达原文的主要信息,为读者阅览起引导作用。写得好的摘要可以让读者很快了解论文的内容和结果,从而决定是否需要通读这篇论文。换句话说,多数读者不是盲目读完论文后才断定它与自己的工作和学习有多大关系,而是在读了摘要后就做出这种判断,以免无谓地花费许多时间,做太多的无用功。摘要的另一个作用是为编制文稿的索引提供信息和依据,也为文摘报刊和资料转载带来方便。此外,还有一个附带的实际好处,好的摘要可以给论文的第一个读者——审稿人留下好印象。因为每个作者都希望自己的文章能从原稿变成印刷品,而好的摘要往往能使审稿人很快抓住问题的重要性,进而仔细审查原稿,对它的质量做出实事求是的评价,如果发现一些小问题,也会提出修改建议,不至于草草退稿。

摘要放在作者署名之后关键词之前位置,偶尔也有放在论文正文之后。

论文的摘要不用“概要”或“内容提要”字样表示,也不必在“摘要”二字前加“内容”字样。

1.摘要的内容

摘要的基本要素包括研究的目的,即为什么要进行此项研究;采用的方法、取得的主要结果和结论;在必要情况下,摘要可包括研究工作的主要对象和范围,以及具有一定价值的其他重要信息;此项研究的价值和意义。这些内容在不同情况下会有所侧重和取舍。重点应突出作者研究结果,特别是本研究的新发现、新规律、新关系等。主要结果和结论应交代清楚。摘要应具有独立性和自明性,并拥有与该论文同等量的主要信息。

如论文《小学生数学学习焦虑与数学能力的相关研究》①的摘要:“运用测验法、问卷法和现场观察法,考察分析了小学生数学学习焦虑与小学生数学能力间的关系,得出以下结论:(1)不同类型学校学生的数学能力及数学学习焦虑的相关程度存在着明显的差异;(2)数学能力与数学学习焦虑的关系呈负相关关系,数学学习处于低、中等焦虑程度的学生数学能力较强,高度焦虑的学生数学能力较弱。”交代了研究所采用的方法及研究得到的结论。

2.摘要的类型

根据摘要的结构特点或内容特点,摘要通常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报导性摘要、指示性摘要、报导-指示性摘要。

报导性摘要,是一种能指明论文主题范围及内容梗概的简明文摘,它需要对论文作高度概括,必须是论文内容的完整体现,应具备研究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四要素或侧重于其中的某几个要素。

指示性摘要,是指明论文的主题及取得成果性质和水平的短文。如指明解决了什么问题而不给出具体结果;指明论述了哪些问题而不给出具体论点。可采用“对……进行了研究”、“报告了……现状”、“进行了……调查”、做了……、分析了……、提出了……叙述方法来表明论文的性质和主题。

报导-指示性摘要,它综合了上述两种摘要的基本写作方法,常以报导性形式表述论文中信息价值较高的部分,以指示性表述其余部分。它适用于因受原文类型或文体的限制,有必要对原文的基本成分作报导性介绍,而对其他内容以指示性语句来表述的情况。

如《对数学教学设计的思考》一文的摘要:通过一则教学案例引发了思考:

从学生学习时的视角去理解他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把数学教材中形式化的表述顺序颠倒过来,把数学知识的学术形态转化为教育形态;在教学的展示过程中不是设置“陷阱”,而是师生互动的动态生成。教学设计只有从数学知识形成过程出发,并符合学生学习数学的规律,才能有效地促进数学学习。

本摘要是一篇指示性摘要。从学生学习的角度,解决了教材的表述顺序和数学知识的形态问题,反映了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得出了教学设计只有从数学知识形成过程出发,并符合学生学习数学的规律才能有效地促进数学学习的结论。

通常论文的摘要较多的是报导性摘要。除上述三种摘要类型外,还有一种摘要写法比较常见,即在摘要中直接给出具体结果或给出具体的论点。

如论文《学优生与学困生情绪、注意力障碍的比较研究》的摘要是一篇报道性摘要:目的 探讨情绪困扰与注意力障碍对学生的影响。方法 选取Rutter儿童情绪问题量表和DSM2IV注意缺陷障碍量表对155名小学生进行测试,问卷由小学生的家长和任课教师完成,并进行了相关比较。结果 ①在注意及多动问题评定中,无论是教师评价,还是家长评定,学习困难学生(学困生)的得分均显着高于学习优秀学生(学优生);在情绪评定中,教师评定显示,学困生的情绪困扰显着高于学优生;②教师评价时,注意力问题与情绪困扰的相关显着,但多动因子则与情绪困扰关系不大;③注意调节失常是影响情绪困扰、注意力障碍出现的共同因素。结论 研究表明注意力障碍、情绪困扰及其相互关系对学困生有重要的影响。

(四)关键词

关键词可以看做以词语形式表达的论文摘要,是反映文章最主要内容的术语,对文献检索有重要作用,是学术论文进入流通和引用的窗口。关键词是论文内容、观点、涉及的问题和类别等方面的标志和提示,属于主题词一类,它是反映论文主要内容的名词性术语。可以从标题中选取,也可以从论文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词,但必须是能表示全文主题和核心内容的规范词或术语。

一篇论文关键词的个数根据文章内容需要可多可少,一般3~5个为宜。

(五)引言

引言又称前言、引论、导论或绪论。它是论文的起始部分,写在本论之前。

论文引言的内容,一般包括介绍论文的背景、缘由、意义和目的,或研究的目的、范围、方法、所取得的成果,这其中也包括说明这项研究的理论或实践意义;与课题相关的历史回顾,同时与自己的研究进行比较,突出自己撰写的意图与分析依据,包括论文追求的目标与创新,研究范围和理论、技术方案选取与确定,研究结论等。通俗地说,引言的内容包括:为什么要进行这项研究?

理论或实践依据是什么?理论与(或)实践意义是什么?告诉读者你为什么要进行这项研究是引言的主要内容。

(六)本论

本论又称主论或正文,它是论文的主体部分。论文所体现的创造性成果或新的研究结果,都将在这一部分得到充分的反映。在本论中,研究者证明自己提出的论点,即对论点进行论证。根据层次之间的不同关系,可以把本论部分的结构划分为并列式、递进式和混合式等三种形式。

1.并列式结构

并列式结构又称横式结构,这种结构较受一线教师青睐。它的特点是围绕中心论点设立若干个分论点,这些分论点与中心论点的关系是垂直关系,各个分论点之间的关系是并列关系。这种结构是围绕一个中心论点,把若干个分论点和层次平行排列,分别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论证中心论点,使文章呈现出一种多管齐下、齐头并进的格局。如下面摘录的关于《数学课堂教学要讲究“实”》的本论部分:

(1)铺垫练习要练在“实处”。数学严密的逻辑性特点表明,一切新的有意义的学习都有是在原有的学习基础上产生的。因此,教师要善于抓住新知识的连接点,设计好铺垫练习,为学生学习新知做好心理上、知识上和能力上的准备。

(2)新课讲解要联系“实际”。新课讲解中,教师若能有意识地把数学知识与儿童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不仅能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而且让学生学起来自然、亲切、真实,易于接受。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我根据学生认识长方体实物的实际,设计如下教学过程:教师先出示火柴盒、粉笔盒、砖块等学生熟悉的长方体实物,让学生列举自己生活中熟悉的长方体实物,教师引导学生从实物过渡到几何图形,引导学生得出长方体的特征。

(3)课堂评价要结合“实情”。教师要正确地运用评价机制,结合学生的具体实情,科学地、艺术地进行评价。对优等生,教师要让他们得到精神上的鼓舞,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和快乐,引导他们向着更高的目标继续努力;对后进生则要多帮助、多指导,鼓励他们在横向或纵向的比较中发现自己进步的地方。

(4)巩固练习要讲求“实效”。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了许多课本知识后,需要及时巩固才能牢固掌握,并且要实现由知识向技能的转化,这主要由巩固练习这一环节实现。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巩固练习,要注意体现针对性、阶梯性、思考性,练习形式要多样化,避免单调、陈旧,要讲求练习的实效。

2.递进式结构

递进式结构又称纵深式结构。本论部分分为若干层次,各层次之间是层层深入的关系。这些关系表现为由浅入深,由因到果,有的由策略到效果到对问题的进一步思考。各层次之间呈现一种层层展开、步步深入的逻辑关系,从而使中心论点得到深刻透彻的论证。如,《演绎智慧的数学课堂——谈“三角形的特性”的教学》,本论分为三个呈递进关系部分。第一部分:归纳综合,建立三角形的概念;第二部分:对照比较,反思三角形的稳定性;第三部分:动手操作,探求三边间的关系。

3.混合式结构

混合式结构也称并列递进式结构或纵横交叉式结构。有些论文的层次关系特别复杂,不能只用一种单一的结构形式,需要把并列式和递进式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混合的结构形式。它或以“递进式”为主,在论述过程中又局部采用“并列式”;或以“并列式”为主,局部采用“递进式”。混合式结构比前两种结构更复杂,也更难掌握一些。

(七)结论

结论是论文的结晶,是在对全部研究内容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基础上得到的。它以研究成果为前提,经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和论证所得出的结果,是针对研究问题作出的答案。在结论中一般应阐述:

①研究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及所揭示的原理和规律;

②在实际应用上的意义和作用;

③与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比较,有哪些异同,做了哪些修正、补充和发展;

④本研究的遗留问题和展望。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结论写作都要具备上述内容,写作时可根据研究结果的具体情况而定,但第①点应是必不可少的。论文中已有分步结论的可不再在文章结尾处写出结论。文章结尾时如果不能导出条理性结论,则可写成结语,即在文章结尾时对文章已解决和有待研究的问题进行必要交代,也可以提出建议、设想、改进的意见。

结论写作有以下几种类型:

①分析综合,即对正文内容重点进行分析,并进行概括,突出作者的观点。

②预示展望,即在正文论证的理论、观点基础上,预见其生命力。

③事实对比,即对正文阐述理论、观点,最后以事实做比较形成结论。

④解释说明,即对正文阐述的理论、观点做进一步说明,使作者阐述的理论、观点更加明朗。

⑤提出问题,即在对正文论证的理论、观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与本研究结果有关的有待于进一步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结论应准确、简明、完整、有条理。对论文结论的要求:

①结论作为论文正文的最后一部分,应单独排写。

②结论篇幅短于引言,有时用短短的几句话作为结论。

③结论撰写应起到结束全文的作用。一般不要提出新的观点或材料。

(八)引文加注与参考文献

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必定阅读许多文献资料,参考已有的研究成果。凡是参考或引用了他人的材料或研究成果,都必须加以说明,注明出处。这既表示文章作者言之有据、对他人研究成果的尊重,又有助于读者对所论课题作进一步探讨。

1.引文加注

引文加注的内容包括作者姓名、书刊名称、文献篇名、卷数、册数或期数、页码(期刊可不注明页码)、出版单位和时间等。

引文加注(注释)最普遍使用的方法有:

(1)夹注。写在引文后面的括号中,即在正文中直接加注说明出处。(2)脚注。又称页注,在引文后的右上角用[1][2][3]……或①②③……表示,写在引文所在页的下方,用一条横线与文章的内容隔开。即在本页中加注说明出处,注在正文的下方。(3)尾注。即在全文末尾加注本文中曾使用的引文出处。

对引文加注的要求:

①正文中出现的引文注码序号应与脚注或尾注的序号相一致。

②采用夹注时,先后两条引文出处相同时,可注“同上”或“同上书第××页”。采用脚注和尾注时,出处相同的引文可放在一起。

③在作脚注或尾注时,应按引文出现顺序标明数码,即在引文右上角用小圆圈和阿拉伯数字标注,然后依次加以注释。

④引文为外文资料时,注释中的书名、篇名等可以用原文,也可以用译文。但如用的是译文,则还需注明译者姓名,及译文刊载的书刊名称、期数或卷数、出版年月等。

⑤引文注释不但可以注明材料出处,也可以对所引用的材料加以解释或说明。还可以用加注的形式对正文中的某个观点做进一步阐述。但这种解释或阐述,都必须言简意赅,不宜在引文注释中展开过多的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