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农民医药保健260问
8922700000024

第24章 常用药物的正确使用(2)

祖国医学认为,中药有辛、甘、酸、苦、咸五味。其中,辛能散,甘能缓,酸能收,苦能涩,咸能入肾,不同口感的中药具有不同的药效。比如苦味药,有些是医生特别加用的,为的是利用苦味来刺激消化腺的分泌,起到健胃的作用。如果在汤剂中加糖,就会改变汤剂的药性,使汤剂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影响疗效。

另外,红糖中的铁、钙等元素以及其他物质,能与中药里的蛋白质和鞣质等成分发生化学反应,使中药中的有效成分凝固变性,出现混浊、沉淀等。这样既影响药物吸收,降低药效,又会危害人体健康。

如果确有必要加糖,服药前应了解所服汤剂的药性。

中药药性有“寒、热、温、凉”的差异。从中医观点来看,糖也是一味药,白糖性凉,红糖性温,凉性药物可加白糖,热性药物可加红糖。如果把白糖加入温热药剂中,或把红糖加入寒凉药剂中,就会减弱药性,阻碍药效的充分吸收,影响疗效。

因此,服用中药汤剂时是否可以加糖,最好询问医生,不要擅自做主。

问题222:为什么感冒了不能乱用抗生素?

答:一旦感冒,出现发热、咳嗽症状,许多人习惯吃点抗生素,想早早将感冒“压”下去,就连医生也会开一点抗生素来预防继发感染,缓解病情。这种做法是不对的。

我们知道,所有的感冒都是由病毒引起的,而抗生素只对细菌有效,对病毒是无效的。感冒患者一般经过3~5天的发热期后,体温会逐渐降至正常。若没有继发感染,一星期左右就会恢复健康。因此,感冒症状轻的患者,只要多饮水,多休息,即使不用药物,随着人体免疫力的恢复亦可自愈。症状明显的患者,除了多休息、多饮水外,还要进行一系列的对症处理,如服用抗病毒药物,发热头痛者用解热镇痛药物,鼻塞严重者用麻黄碱滴鼻液等,咳嗽者用止咳药等。

如果没有细菌性继发感染,就没有必要使用抗生素。

用抗生素来预防感染,无异于给细菌打预防针,提高细菌的耐药性,这会给以后疾病的治疗增加难度。而且,感冒初期人体本身是有抵抗力的,这时候使用抗生素反而会杀灭人体内的有益细菌,引起体内菌群失调,降低人的抵抗力,感冒反而迁延不愈。所以,感冒后千万不要乱用抗生素。

问题223:怎样对待补药?

答:随着医疗模式由治疗型向预防型转变,保健意识深入人心,如何运用补药来进行保健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所谓补药,是指能够补充人体气血阴阳、增强正气以及治疗虚证的药物。中医认为,补药是用来治病的,只适用于虚证患者。身体健康或无虚证者服用,反而会破坏机体阴阳之间的相对平衡,影响人体健康,甚至引发疾病。因此,在服用补药前,首先应了解自己的身体是否虚弱,是否需要服用补药。

中医学上,根据虚证的不同临床表现,把它分成阴虚、阳虚、气虚、血虚、脾虚、肾虚等不同类型。因此,在选用补药时,要根据自身的体质特点,辨证论治,“虚什么,补什么”。

“补”是针对“虚”来说的。当阴阳已达平衡,虚证已纠正时,就应停止服用补药。若继续服用,则会造成体内新的阴阳失调,导致其他病症。

小孩的生长发育,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不能人为地、随意地加以改变。身体健康的孩子说明脏器功能和生长发育正常,不需要加服补药。盲目服用补药,则会造成机体内分泌功能紊乱,促使假性性早熟等。

“药补不如食补”。身体健康的人或无虚证的患者,千万不要随意服用补药。若确实有病需要服用补药,切莫自作主张或听信别人之言,应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选用。

问题224:怎样看药品说明书?

答:现实生活中,服药前不看说明书或看不懂说明书的现象比较普遍,这就给安全用药带来了隐患。无论是处方药还是非处方药,服用前都应该先看明白说明书。

药品名称分为通用名、化学名和商品名。同一种成分的药物,不同的厂家会给它取不同的商品名,出现“同药不同名”。如果只注意商品名,不好好看说明书,就有可能同一种药多次服用,造成重复用药,导致药物过量而中毒,或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

(1)了解药品的性状:可以观察药品有无变质。

(2)药品的适应证:是指药物的作用和用途,病情是否适合使用。

(3)用法用量:不同的药物有不同的用药方法,即使是同一种药物,也有不同的使用方法,应根据说明书上的要求使用。药品说明书上明确规定了药物的用量,不可擅自增减。

(4)药物的不良反应:要仔细阅读,并做到心中有数,服药过程中如出现说明书上标明的轻微不适反应,不必太紧张,但若有较强烈的不适,需马上停药,并及时去医院诊治。

(5)禁忌证:强调了不能应用该药品的人群或疾病情况。

(6)注意事项:写明了使用该药品时必须注意的问题,如服药期间的饮食禁忌、需要慎用的情况、用药过程中需要观察的情况和用药对临床检验的影响等。

(7)药物的相互作用:可了解服用该药会不会与已经在用的药物发生冲突;哪些药物或食物与该药不能同时服用;药物服用后需做哪些检查等。

(8)药品的有效期:是药品标签和说明书上标注的有效期,必须在这个时间内使用,超过期限就不能服用。

问题225:血压多高时需要服药?

答:高血压是指收缩压≥140mmHg(毫米汞柱)或舒张压≥90mmHg,也包括服用降压药后血压控制正常的人群。

如果血压控制不好,持续升高,会使得心、脑、肾等器官的功能发生改变,出现多种高血压并发症,如脑卒中、心力衰竭、肾功能衰竭等疾病,危害健康与生命。

现代医学认为,高血压是一种身心疾病,应进行综合性的康复治疗,不仅仅是药物治疗,还应包括健康教育、心理调节、运动疗法等。在什么情况下,高血压需要用药物治疗呢?我们依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年修订版)血压水平的定义和分类来讨论。

世界卫生组织推荐,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可从以下四方面着手:一是合理膳食;二是适量运动;三是戒烟限酒;四是心理平衡。如果做不到上述四点,或按上述四点做了,但3个月后血压仍不能回到正常水平,就要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降压药物了。

“2级高血压”和“3级高血压”,在改变不良生活方式的同时,就要求用药了。

问题226:服用降压药有什么讲究?

答:降压药使用不当,非但不能降压,反而会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因此,服用降压药要注意以下事项:

(1)用药个体化。降压药种类很多,加上高血压也有不同的类型,不同的药对不同类型的高血压有效。因此,高血压用药要因人而异。每个患者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自身的病情选用降压药物,不能听信旁人之言,跟着旁人用药,或擅自用药。

(2)先单一后联合。发病初期,先用一种药物,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药量。若血压控制不理想,没有达到目标,考虑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类别的降压药联合使用。

切忌一种药物大剂量使用。

(3)不能随意增减药物。有的患者用药不规则,血压高了就吃药,血压一低马上停药。更有甚者降压心切,血压一高就随意加大药物剂量。这样非但不能稳定血压,反而会加重病情,还容易诱发其他心脑血管疾病。专家建议:

短期内降压幅度不要超过原血压的20%。药物的增减应由医生来决定。

(4)根据血压水平调整用药剂量。患者要学会自测血压,定时测量,随时观察血压情况,有需要及时调整药物剂量。不能凭自我感觉服药,因为自我感觉与病情轻重往往并不完全一致。

(5)尽量选用长效降压药。所谓长效药,就是具有24小时平稳降压作用的药物,可有效控制24小时内的血压,避免血压一天之内大幅度波动。

(6)选好用药时间。每天需服用一次的长效降压药适合早上6:00-7:00服用。每天需服两次的中效降压药适合早上6:00-7:00和下午16:00-17:00服用。每天需服三次的短效降压药适合早上6:00、中午12:30和傍晚19:00服用。

(7)终身服药。高血压是不能根治的,终身用药可以减少高血压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问题227:如何正确使用紧急避孕药?

答:紧急避孕药,是在没有任何避孕措施下进行性生活,或常规避孕方法失败后,在短期内所采取的一种紧急避孕方法。它的作用是:用大量的雌激素来抑制或延迟卵巢排卵,影响子宫内膜发育,使受精卵不能着床,产生避孕效果。

紧急避孕药对女性的月经周期与内分泌系统均有一定的影响,再加上用药量大(一次紧急避孕的药量一般相当于8天的常规短效口服避孕药量),如果超量或频繁服用,将会影响身体健康,如出现月经提早或延迟、出血延长、闭经、宫外孕、卵巢早衰、卵巢囊肿等,严重者可导致不孕。

紧急避孕药只是一种应急措施,不能作为常规避孕方法。平时应正确选择适合自己的避孕方法。确需使用时,应在性生活后72小时内服用,超过72小时失败率较高。

一次服用后,只对此次的性生活起避孕作用,服药后进行性生活仍要采取其他避孕措施。服药后若出现呕吐,需要加服一片。服药后若有少量阴道出血,不像平时月经,表示避孕可能不成功,应尽早去医院检查。因紧急避孕失败而怀孕者,须终止妊娠。一个月经周期中只能用药一次,一年最多用三次,每次用药间隔不能小于两个月。

为确保避孕效果,应正确使用紧急避孕药,最好能在妇科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问题228:怎样预防药物性耳聋?

答:药物性耳聋,是指使用某些药物或接触某些化学制剂而引起的耳聋。能诱发药物性耳聋的药物称耳毒性药物。耳毒性药物有近百种,包括抗生素和非抗生素两类。

抗生素类以氨基糖苷类为多见,常见的有庆大霉素、链霉素、卡那霉素、妥布霉素、氯霉素、新霉素等;其他还有四环素、红霉素、万古霉素、多黏菌素等。非抗生素类有:解热镇痛药、利尿剂、抗疟药、局部麻醉药、抗心律失常药、抗肿瘤药、重金属制剂、口服避孕药等。

人类听觉形成的过程:耳廓(收集声波)-外耳道(使声波通过)-鼓膜(将声波转换成振动)-耳蜗(将振动转换成神经冲动)-听神经(传递冲动)-大脑中枢(形成听觉)。

耳毒性药物专门伤害耳蜗中的毛细胞,使声音的振动不能转换成神经冲动,人就听不到外界的声音。毛细胞是神经细胞,而神经细胞一旦受损死亡,就很难再生。因此,这种耳聋是不能恢复的。

药物性耳聋重在预防,关键是早发现、早采取措施。家族中有后天性耳聋者,孕妇、儿童、老年人、体弱及肝肾功能不全者,不宜使用耳毒性药物。若病情需要必须使用该类药物时,应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用药后一旦出现头痛、头晕、耳鸣等症状,及时停用并就医。

问题229:有哪些错误的用药方法?

答:随意更改用药方式,不仅影响药物的疗效,还危害人体健康。常见的错误用法有:

(1)药物掰开来吃(如肠溶片、缓释片和控释片、胶囊)。肠溶片和胶囊掰开服用,会使药片刚进入胃部就被溶解,无法安全抵达小肠。这不仅影响药效的正常发挥,使药效降低,还会刺激胃黏膜,引起胃部不适。缓释片和控释片掰开服用,达不到缓释、控释的目的;有时还会使体内药物浓度突然升高,引起药物中毒。

(2)压碎服用(如糖衣片)。药片的糖衣被破坏,就失去了特定保护、遮味、隔离等作用,不但会降低疗效,还可能对胃黏膜产生较强的刺激作用,出现恶心、呕吐,甚至胃出血。

(3)含片改口服。含片分为口含片和舌下含片两大类。口含片在局部发挥消炎、消毒作用,主要用于口腔和咽喉疾患。舌下含片通过口腔黏膜吸收,在2~3分钟内发挥药效。这两类含片,都需要在口腔内完全溶解。如果改为口服,不但吸收慢,还会被胃液破坏,影响药效。

(4)口服改外用。外用药是通过与体表局部直接接触而起治疗作用的,口服药是通过胃肠道消化吸收而起作用的。若将口服药改为外用药,药物在局部不能崩解吸收,药效的发挥就大打折扣。

为了用药安全,应在医生指导下、按照说明书正确服用。

问题230:吃药还是输液?

答:生了病,用药方法不外乎口服、打针和输液。口服用药方便、较为安全,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给药途径。输液是临床治疗和抢救患者最有效、最重要的一种措施,由于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吸收快、发挥作用迅速、对胃肠道刺激少,越来越受到患者的青睐,以至形成一种错觉:“不管什么病,只要输液肯定好得快。”输液被视为“万能处方”。一旦生病,强烈要求输液;有的医生也顺水推舟,乐得做人情,依患者要求开输液处方。

输液虽好,但风险很大。输液是所有给药途径中引起不良反应最多、最严重的一种。输液的不良反应包括:发热反应,如发热、发冷、寒战、头痛、恶心呕吐等;过敏反应,严重者导致死亡;静脉炎,输液处静脉局部发红、肿胀、疼痛、灼热;循环衰竭,患者突然出现呼吸困难、气急、咳嗽、咳粉红色痰。

因此,有专家说:用药能口服的,就不要肌肉注射;能肌肉注射的,就不要静脉输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