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考试金融学基础联考重点、难点及模拟考场
8921800000058

第58章 国际资本流动(4)

3.政治风险和国家风险

(1)政治风险和国家风险的含义

政治风险(又叫国家风险)是每一个从事跨国经营或涉外交易的主体必然遇到的问题。国家风险是指由于国家的强制因素使交易对方无法履约而给银行的资产和负债带来损失的风险。国家风险是一种特殊的信用风险,它是由于国家的因素而不是交易对方本身因素造成的。

国家风险主要表现为主权风险和转移风险两种形式。所谓主权风险,是指作为直接借款人的主权国家政府或其政府机构与部门,因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拒绝履行偿付责任或拒绝承担担保责任的风险;而转移风险则是指主权国家的政府部门制定有关政策法规限制银行资金转移的风险,如借款国对资本输出入进行严格管制、对外国投资资本和利润的调回进行限制等。

(2)政治风险和国家风险的评估与管理

国家风险有两种评估方法,一种是从国别角度测定的宏观分析法,它主要依赖于国家风险的分析;另一种是从企业角度,以特定行业和企业为对象的微观分析法。

①宏观分析法

一般有许多指标,这些指标是对国家风险的一种量化。《欧洲货币》杂志于1979年10月公布的国家风险评级指标,通过向许多不同领域的专家做咨询调查,征求他们对每一个国家就一个方面或多个方面的观点,通过加权平均,得出三类指标,包括分析指标、信贷指标和市场指标。它们在国家风险中的权数分别为50%、30%和20%。在分析指标中,经济因素和政治因素各占25%;信贷指标主要反映一个国家的偿债信用,即其债务清偿情况、债务重新调整能力和信用评级;市场指标反映该国的资金筹措能力,如获得银行贷款、发行债务和福费廷融资能力。这些指标对跨国公司直接投资下的政治风险的评估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②微观分析法

评价国家风险的另一条途径是微观分析。由于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对国家风险的敏感程度不同,从行业、企业的角度评估国家风险,可以进一步把握投资项目上的风险,作出正确的投资决策。

(3)政治风险管理

①投资前的规划

跨国公司在投资前面临实际政治风险时,通常可采取回避、保险、达成特许协定和进行特殊的投资安排等来防范政治风险。

第一,回避(即放弃投资项目)是政治风险管理最简易的方法,并为许多企业实际运用。

第二,保险是目前较为有效地避免政治风险的方法,通过对处于有政治风险的财产进行保险,企业可以集中精力从事海外的经营活动。

第三,跨国公司在投资前,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与东道国政府谈判,就其投资项目可以享受的一些保护性政策,以特许协定的方式确定下来,从而为跨国公司在当地的投资经营活动提供某种法律保障。特许协定包括:允许资金汇回、转移定价的规定、征税办法、当地资本投资、股权投资的规定等。

第四,跨国公司在投资前还可以对项目的各个重要方面做一些富有远见的安排,以对付将来万一发生的政治风险。这些安排包括:保持当地子公司对其他子公司的市场或产品的依赖和控制;采用集中研究、开发设施和技术及控制专利、商标与专有技术、货运、销售市场与原材料供应等方法,来提高东道国国有化成本。

②投资后的经营

投资后的经营包括:第一,有计划的安排投资;第二,短期利润最大化;第三,改变征用资产的成本收益率;第四,发展当地股权投资者;第五,提高应变能力。

③政治风险的事后控制

在政治风险到来之际,跨国公司应迅速采取和运用灵活的谈判策略。通常,在政府采取征用和国有化行动前,企业能事先得到一些政府的意图或提示,只有极少的情况,在未予以警告的情况下便发生征用。当获知消息时,企业应立即同东道国政府进行联络,展开合理谈判,以劝说政府对企业提供进一步的保护,争取其放弃征用。

同时,跨国公司在这一过程中还需要调动各种力量对东道国施加影响,如国际组织、母国、本国一些权威机构和人士等的影响力,还可借助法律手段配合等等。不过在当今跨国经营的条件下,发生征用的可能性逐渐减少,但跨国公司资金被冻结现象却屡有发生,一些国际收支状况不佳的国家,可能实行严格的外汇管制,这时,如何使冻结的资金“解冻”或“激活”成为跨国公司政治风险事后控制的关键。一般来说,要激活冻结资金,可使用转移定价、提前或延迟估算、平行贷款等手段,但运用这些手段,需要投资前做好准备工作。

【本章难点】

本章内容多见于选择题及论述题中。其中债务危机、货币危机等为考试重点。

[例题1]试论述第二代货币危机理论的理论框架和政策建议,并将其与第一代货币危机理论进行比较。(20分,2006年)此题考察的是货币危机三代模型中的第一代和第二代模型相关内容。按常规答题方式回答即可。

参考答案要点如下:

(1)货币危机的含义

货币危机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两种。从广义来看,货币危机是指一国货币的汇率在短期内波动超过一定幅度。而狭义的货币危机主要是指在固定汇率制下,市场参与者对一国的固定汇率失去信心的情况下,通过外汇市场进行抛售等操作导致该国的固定汇率制度彻底崩溃、外汇市场持续动荡的带有危机性质的事件。至今已有三代货币危机理论,第一代危机理论以克鲁格曼模型为主;第二代理论以“预期自我实现”模型为代表;第三代为货币危机新论。

(2)第二代货币危机理论的理论框架和政策建议

①理论框架

这种理论认为:货币危机的发生不是由于经济基本面的恶化,而是由于贬值预期带来的投机性冲击引起,是贬值预期自我实现的危机。从理论上讲,当投机攻击爆发后,政府可以通过提高利率以抵消市场的贬值预期,吸引外资获得储备来维持平价。但是,如果提高利率维持平价的成本大大高于维持平价所能获得的收益,政府就会被迫放弃固定汇率制,反之,投机者是否继续攻击也视攻击对投机者带来的成本收益而定。

a.货币危机发生的隐含条件是宏观经济中多重均衡的存在。这种多重均衡既可能是一种“好的均衡”,即预期贬值为零,汇率稳定;也可能是另外一种均衡,即政府不断提高利率以维护平价直至最终放弃平价,允许汇率自由浮动。后一种均衡就是所谓货币危机。

b.政府为抵御投机冲击而持续提高利率直至最终放弃固定汇率制是货币危机。

c.货币危机发生的根源不在于经济基础,而是由于市场投机者的贬值预期。这一预期通过名义利率机制发挥作用,最终迫使货币当局放弃固定汇率制,使这一预期得到实现。

②政策建议

a.重视信息的透明度,定期公开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其他政策的目标,努力消除高阶不确定性和各种噪音信息,促进常识的建立,扭转预期。

b.提高交易成本,当投机攻击能为投机者带来的利益相对来说较小时,在较小程度上提高交易成本就会较大地削弱投机行为;但是当投机者的预期收益很高时,提高交易成本的作用就比较有限了。同时,提高交易成本一般都采取对交易征税或是提高利率等方法,在长期内会带来副作用。

(3)与第一代货币危机理论比较

两者的区别在于:

①危机发生的原因不同。

第二代货币危机理论主要强调危机的爆发是由贬值预期的自我实现导致,并不是由经济基础的恶化引起。而第一代货币危机理论则强调政府过度扩张的财政货币政策导致的经济基础恶化是引发对固定汇率制的投机攻击并最终引发危机爆发的基本原因。

②危机发生过程中的关键变量不同。

第二代货币危机理论论述的货币发生过程中,利率是中心变量,而第一代理论的论述中,一国的外汇储备才是关键变量。

③政策建议不同。

第二代货币危机理论的政策建议主要是要提高信息透明度和提高投机者的交易成本,而第一代货币危机理论则主张要实施紧缩性财政货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