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考试金融学基础联考重点、难点及模拟考场
8921800000047

第47章 国际收支(1)

【本章重点】

掌握主要的国际收支理论与国际收支分析方法,并能够分析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和提出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对策。

国际收支理论

(一)国际收支古典理论

1.国际收支古典理论的基本思路

国际收支古典论是由英国经济学家大卫·休谟于1752年最早提出,后经李嘉图等人补充发展并不断完善的“物价-金币流动机制”,它揭示了在金本位制度下的价格变动对国际收支失衡的自动矫正作用,成为西方各国制定自由放任国际收支调节政策的理论基础。

2.物价-金币流动机制

物价-金币流动机制是金本位制度下的国际收支自动调节机制,其基本思想为:在金本位制度下,当一国出现国际收支逆差时,就意味着本国黄金的净流出。由于黄金外流会导致国内黄金存量的减少,国内货币供给量就会下降,从而引起该国物价水平的下跌。物价下跌将提高本国商品和劳务在国际市场的国际竞争力,削弱外国商品和劳务在本国市场的竞争力,从而使该国商品和劳务的出口增加,进口减少,直至消除该国国际收支逆差;当一国出现国际收支顺差时,黄金的净流入将导致国内黄金存量的增加,国内货币供给量会相应上升,从而引起该国物价水平的上涨,物价上涨将提高外国商品和劳务在本国市场的竞争力,削弱本国商品和劳务在国际市场的国际竞争力,从而使该国商品和劳务的进口增加,出口减少,该国国际收支顺差会减少直至消除。因此,在国际金本位制下,无论出现国际收支逆差还是顺差,只要允许国际金本位制度的内在调节机制自动发挥调节作用,无需政府的干预,国际收支失衡现象都可以自动得到纠正,国际收支均衡可以自动恢复。

3.对国际收支古典理论的评价

作为最早对国际收支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国际收支古典论,“物价-金币流动机制”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从理论上看,与重商主义的国家干预对外贸易理论主张相反,“物价-金币流动机制”倡导自由放任、自动调节的理论主张,成为20世纪30年代以前西方各国制定自由放任国际收支调节政策的理论依据。从国际金本位制的实践来看,由于自动调节机制发挥作用,在国际金本位制下,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国际收支状况确实也大体上保持了均衡状态,“物价-金币流动机制”较好地反映了当时各国国际收支的实际情况。因此,国际收支古典论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但它也存在明显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要使该机制真正发挥自动调节国际收支失衡的作用,必须具备以下前提条件:①该理论依赖于国际金本位这一基础前提条件,要求各国必须自觉遵守金本位制度下的货币纪律;②要求具有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如果存在不完全竞争或者垄断,该理论将无法正常发挥作用;③要求经济中不存在大量的失业,否则货币供给量的变化只会引起国民收入的变化,而不一定会导致物价水平的相应变动;④要求赤字国和盈余国的进出口必须具有较高的价格弹性,进出口数量应该能够对价格的变动做出迅速和有效的反应;⑤要求在一国出现国际收支失衡时,不对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实行冲销政策、施加反向的影响,这就意味着赤字国必须紧缩信用而盈余国必须放松信用以实现国际收支的自动均衡,而各国都将失去自行选择国内经济政策的自主权。

随着1929年世界性经济危机的爆发和20世纪30年代国际金本位制度的崩溃,国际收支古典论发挥作用的环境和条件渐渐消失,“物价-金币流动机制”也就很难继续起到自动调节国际收支失衡的作用,从而逐步地被其他国际收支理论所替代。

(二)国际收支弹性论

国际收支弹性论由琼·罗宾逊(C.J.Robinson)和A.勒纳(A.Lerner)在马歇尔微观经济学和局部均衡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弹性论着重考虑货币贬值取得成功的条件及其对贸易收支和贸易条件的影响。

其假定前提是:①其他一切条件不变,只考虑汇率变化对进出口商品的影响;②贸易商品的供给几乎有完全弹性;③充分就业和收入水平不变,因而进出口商品的需求就是这些商品和其替代品的价格水平的函数;④没有资本移动,国际收支等同于贸易收支。

1.国际收支弹性论的基本思想

在以上假定条件下,探讨汇率变动对国际收支的调节作用,主要是围绕进出口商品的供求弹性展开,把调整汇率作为调节国际收支的手段,考虑汇率变动对国际收支的影响。弹性论认为,贬值能否改善贸易收支,取决于需求与供给的弹性,包括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出口商品的供给弹性,进口商品的需求弹性,进口商品的供给弹性等等。

2.马歇尔-勒纳条件

在弹性论中,假定供给具有完全弹性,那么贬值的效果取决于需求弹性。若进口需求弹性与出口需求弹性的总和大于1,即满足所谓的马歇尔-勒纳条件(Em+Ex>1,其中,Em为进口需求弹性,Ex为出口需求弹性)时,贬值才能达到改善贸易收支,从而改善国际收支的目的;若进口需求弹性与出口需求弹性的总和小于1,贸易收支恶化。

发展中国家的进出口多是低弹性的商品,所以货币贬值的作用不大。改变进出口商品结构,由出口低弹性的初级产品转为出口高弹性的制成品,才是改善国际收支的根本途径。

3.J曲线效应(本币贬值后使本国贸易收支恶化,然后再改善的过程)

在现实经济中,当汇率发生变化时,即使在满足马歇尔-勒纳条件的情况下,贬值也不可能马上改善贸易收支,相反,货币贬值的头一段时间里,贸易收支反而可能会恶化,贬值对贸易收支的有利影响要经过一段时滞后才能反映出来。这是由于:第一,在贬值前已签订的贸易协议仍须按原来的数量和价格执行。贬值后,凡以外币定价的进口,折成本币后的支付将增加;凡是以本币定价的出口,折成外币的收入将减少。也就是在贬值前已签订但在贬值后执行的贸易协议下,出口数量不能增加来冲抵出口外币价格的下降,进口数量不能减少来冲抵进口价格的上升,于是贸易收支趋向恶化。第二,即使在贬值后签订的贸易协议,出口增长仍然要受认识、决策、资源、生产周期等的影响。至于进口方面,进口商可能认为当前的贬值是以后进一步贬值的前奏,从而加速订货。

在短期内,由于上述种种原因,贬值后可能使贸易收支首先恶化,过了一段时间后,待出口供给和进口需要作了相应的调整后,贸易收支才慢慢开始改善。整个过程用曲线描述出来,成J字形,故在满足马歇尔-勒纳条件的情况下,贬值对贸易收支改善的时滞效应,称为J曲线效应。

从t1至t2这段贬值初期,Bt2>At1,表示贬值后贸易收支恶化,逆差扩大;随着时间的推移,从t2至t3这段时间里,逆差逐步减少;t3以后,逆差开始转为顺差。不过由于存在着各种使贬值倾销政策失败的因素,所以在实际中J曲线效应并不明显。

4.国际收支弹性论评价

国际收支弹性论运用价格弹性分析贸易收支,反映了世界市场的一些实际情况,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它也有很大的局限性:

①它是一种局部的均衡分析,以收入不变和非贸易商品价格固定为前提,只考虑汇率变动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其他一切条件都是不变的,这不符合实际情况。事实上贬值的影响很广,在整个进出口市场都会引起连锁反应,从而对整个经济产生影响。②它是一种静态分析,没有考虑时间因素。在短期内,贬值并不能立即引起贸易数量的变化,从进出口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动到贸易数量的增减,都需要一段时间,存在着时滞。③它假定贸易商品的供给有完全弹性。这个假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有一定道理,但不符合战后的实际情况,从生产初级产品的各国情形来看,供给弹性有限。

总的来说,货币贬值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改善贸易收支,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国际收支问题。

(三)国际收支乘数论

1.国际收支乘数论的基本思想

国际收支乘数论的基本思想是:进口支出是国民收入的函数,自主性支出的变动通过乘数效应引起国民收入的变动,从而影响进口支出。一国可以通过需求管理政策来调整国际收支。

2.哈伯格条件

出口和自主性进口的变动除了直接带来国际收支的变动外,还会通过国民收入的变化,导致诱发性进口的变动,从而进一步影响国际收支状况。它将贬值由弹性论所说的需求替代效应与这一收入效应结合起来,修正了贬值能够改善国际收支的条件,这一条件不再是马歇尔-勒纳条件,而是更严格的哈伯格条件:

Ex+Em>1+m

式中,m为本国的边际出口倾向。

哈伯格条件考虑了贬值通过收入的变动对国际收支所产生的影响,并且出口供给弹性无穷大的假定更接近于非充分就业的现实。

3.对国际收支乘数论的评价

乘数论建立在凯恩斯宏观经济分析框架上,从国民收入恒等式出发,着重从收入角度研究贸易收支问题,揭示了国际收支的收入调节机制,是国际收支理论的重大进展。

但乘数论也有与弹性论一样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该理论仍然建立在局部均衡分析的基础上;

(2)该理论仍然没有涉及国际资本流动;

(3)该理论只是一种比较静态分析,在现实世界中本币贬值对贸易收支的影响是一个动态过程。

(四)国际收支吸收论

国际收支吸收论有时也称支出分析法,是1954年西德尼·亚历山大(S.Alexander)在凯恩斯的国民收入方程式基础上提出来的。它强调对国内产品的国内支出如何相对于国内产出发生变化,并认为贸易差额是一国的产出与该国对产出的使用量或吸收量之间的差距。

1.国际收支吸收论的基本思想

在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分析中,总收入Y等于总支出加上贸易收支差额,即:

Y=C+I+G+(X-M)(1)

式中,C是消费;I是投资;G是政府支出;X是出口;M是进口;亚历山大定义A为总支出,A=C+I+G,是国民收入中被国内吸收的部分,国际收支差额(X-M)用B表示,即B=X-M。

将A、B代入(1)式,得Y=A+B,于是B=Y-A。

因此,吸收分析法认为,当国民收入大于总吸收时(即Y>A),超过的部分就会被出口,导致贸易收支顺差;反之,当国民收入小于总吸收时(即Y<A),国内的过度需求将被进口所弥补,导致贸易收支逆差。

由此,要改善国际收支,无非两条渠道:增加收入或减少吸收。如果国内已实现充分就业,所有资源均被充分利用,那么使净出口(即B)增加的唯一途径是减少吸收(总支出)部分;如果国内并未实现充分就业,总收入(总产出)没有达到最大可能值,那么A(总吸收)可以保持不变,则Y可以由出口的增加而增加。

2.货币贬值效应

国际收支吸收论还分析了货币贬值对贸易收支的影响。在非充分就业的情况下,由于Y能够增加,在满足马歇尔-勒纳条件的情况下,贬值会增加净出口,并且在吸收部分不变的情况下产品也可增加。如果经济一开始就处于充分就业,不可能生产更多的商品和劳务,此时若贬值,净出口会增加,结果却是通货膨胀。

3.对国际收支吸收论的评价

国际收支吸收论侧重于国内需求水平而不是相对价格水平;此外它是建立在一般均衡的基础上,比弹性分析法的局部均衡分析前进了一步。但它也有局限性,亚历山大以国际收支中的贸易账户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不够全面,因为在近些年来国际游资急剧增长,资本流动大量增加,资本账户在国际收支中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吸收分析法恰恰忽视了资本流动因素;此外,在吸收分析法中,相对价格的变动对贸易收支的影响没有受到旧有的重视。

(五)国际收支货币论

随着货币主义的兴起而出现,20世纪60年代后期,芒德尔(R.Mundell)、约翰逊(H.Johnson)和弗兰克尔(J.Frenkel)等人将封闭条件下的货币主义原理引申到开放经济中来,从而发展了国际收支货币分析法。国际收支货币分析法有三个基本假定:①在充分就业均衡状态下,一国的实际货币需求是收入、价格和利率等变量的稳定函数;②从长期看,货币需求是稳定的,货币供给变动不影响实物产量;③贸易商品的价格是由世界市场决定的,从长期看,一国的价格水平和利率水平接近世界市场水平。

1.国际收支货币论的基本思想

货币论认为,国际收支主要是一种货币现象,影响国际收支的根本因素是货币供应量。只要保持货币供给的增加与真实国民收入的增长相一致,就可以保持国际收支的平衡与稳定。

货币论认为货币需求等于货币供给,即MS=MD,其中MD=pfy,i;MS=mD+R,式中,p为本国价格水平;y为国民收入;i为利率;D为国内提供的货币供应基数,即中央银行的国内信贷或支持货币供给的国内资产;R为来自国外的货币供应基数,它通过国际收支盈余获得,以国际储备作为代表;m为货币乘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