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考试金融学基础联考重点、难点及模拟考场
8921800000044

第44章 金融与经济发展(1)

【本章重点】

1.掌握金融抑制的根源、手段和后果以及金融深化理论,金融创新的理论解释。

2.熟练掌握金融深化的实践问题,金融创新的内容,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

(一)金融发展指标

金融发展指标是金融发展的数量标志,也是对金融发展理论的重要结论(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的基础。因此金融发展指标的设定是否合理,或者说它能否涵盖尽可能多的金融功能,直接关系到实证分析结果的合理性与可靠性。从最初的金融相关比率的提出到现在丰富多样的金融发展指标体系,体现了金融发展指标涵盖金融功能日益丰富的过程。

1.早期的金融发展指标探索

Goldsmith(1969)创造性地提出了衡量一国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水平的基本指标,即金融相关比率(Financial Interrelations Ratio,FIR),FIR是某一时点上一国金融工具的市场总值F(或一定时期内金融活动总量)与实物形式的国民财富的市场总值W(或一定时期内经济活动总量)之比,用公式表示为:FIR=F/W。

为了找出决定金融结构的经济因素以及影响金融发展的种种因素,除了用FIR外,Goldsmith还提出了其他许多的指标来反映金融结构的特征。主要有:①金融机构与非金融单位的金融工具发生额比率。此比率是反映金融过程机构化程度的最通用指标。②金融资产(工具)总额在各个组成部分中的分布,尤其是在债券和股票之间的分布。③各类主要金融中介机构的相对规模,尤其是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储蓄机构和保险组织的相对规模。④分层比率。

金融机构相互间往来资产的总额在金融机构总资产额中所占的比重,反映现存各金融机构之间的相关程度。⑤主要非金融部门进行的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的相对规模,等等。

2.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金融发展指标体系

对于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研究热潮在20世纪90年代重新兴起。这一阶段构造的主要金融发展指标有:①非货币金融深度指标,即为准流动性负债与GDP之比。②国内金融机构的相对地位指标。King和Levine(1992)提出三项指标来表示国内金融机构的相对地位:一是中央银行国内资产与GDP之比;二是存款银行国内资产与GDP之比;三是存款银行国内资产与存款银行及中央银行国内资产之和的比率。③金融资产的配置状况指标。亚洲开发银行(1992)以对私人门的信贷量与名义GDP之比来反映资金配置状况。

3.世界银行的新金融发展指标体系

针对20世纪90年代的金融发展理论大量的实证研究文献,世界银行构建了一个大型数据库,并综合提出了一系列金融发展指标。这些指标主要有以下几类:金融中介的规模与活跃性指标、商业银行的效率与市场结构指标、其他金融机构的规模和效率指标、股票与债券市场的发展指标。

(二)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

金融是经济发展的产物,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同时,金融是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这种因素的作用也越来越大。

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发展,金融发展对经济发展的作用突出地表现在以下方面:

1.金融工具作用于经济发展。金融工具之所以能促进经济发展,是因为:①可作为交易手段和支付手段,构成了社会总需求的内容;②为发行者筹措资本,扩大经营;③为投资者提供获利的机会,从而刺激投资需求;④确立债权债务关系,保障信用关系的稳定;⑤作为调节经济的杠杆。

2.金融机构作用于经济发展。它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①充当信用中介,沟通储蓄者和投资者的联系,提高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效率,提高社会资金积累的水平;②创造的货币供给,为经济体系提供货币和资金资源;③办理支付清算,便利交易及各种货币收付活动;④为经济活动中的信用关系提供保证;⑤提供经济和金融信息,充当经济顾问;⑥提供经济活动的安全保障体系;⑦提供政府所需的宏观经济调控体系。

(四)经济危机主要表现为金融危机

在现代经济条件下,经济危机主要表现为金融危机。对这个论点的理解有两个方面:一方面,20世纪所发生的经济危机中,金融危机的次数最多,震荡最为强烈;另一方面,引发金融危机的因素,多在金融自身。爱德华兹研究了1954-1975年的87次货币危机,这些危机的一个共同特征是,都伴随着巨额的财政赤字,而这些赤字往往通过中央银行对政府的扩张性信贷政策来加以弥补。因此财政赤字与货币危机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明显的。但是,80年代以来的有些货币危机却是在财政状况良好的情况下爆发的。80年代以后的情况说明,引发金融危机的因素多在金融自身,金融危机成了经济危机的主要表现。这从反面证明了金融对经济稳定发展至关重要,建立一个高效、合理、稳定的金融体系对于保证经济的发展是必须的。

金融抑制

(一)金融抑制概念

金融抑制是在市场机制不能发挥主要作用的情况下,为了使稀缺的资金资源更多地由国家集中配置,政府实行严格的金融管制、利率限制、信贷配额等一系列做法。多在发展中国家存在。

(二)金融抑制的根源

金融抑制是与发展中国家的基本经济状况分不开的。在广大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落后,金融体系不健全的状况是金融抑制产生的基本根源。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货币化程度远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在国民生产总值中货币交易总值仅占很低的比重。

2.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金融部门都具有明显的二元结构特征,即现代金融部门与传统金融部门同时并存。

3.现代金融部门也存在着显着的不平衡发展现象。

4.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政府当局通常对利率和汇率实行不同程度的管制,对金融活动也干预过多。

总之,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的金融体系处于落后的状态,经济的货币化程度低,金融机构不发达,金融中介活动的效率差,这些都导致发展中国家采取抑制性的金融政策。

通过对以上各方面的分析,我们不难理解发展中国家金融抑制产生的根源。

(三)金融抑制的手段和表现

1.金融抑制的主要手段

(1)利率管制。在这种管制下,利率丧失了根据经济发展调节货币供求的重要功能,丧失了鼓励人们积累金融资产的作用。

(2)对投资选择的限制。严重限制了许多中小企业的发展。

(3)储蓄要求和税收负担。大大限制了银行自有资金的积累,削弱了银行运用资金的能力。

(4)对替代性金融市场的限制。

(5)对银行业的集中管理。过度的垄断大大降低了银行业的效率,从而也使整个金融业的发展受到了明显的抑制。

(6)进口替代战略和严格的外汇管制政策。

2.金融抑制的主要表现

(1)对存贷款利率实行高限,通常低于市场平均利率。

(2)对贷款额及贷款增长率进行限制。

(3)政府对金融机构的设立以及经营活动严加管制,各种金融业务必须由规定的机构在批准的业务范围内进行,结果形成金融市场的分割,使整个金融业效率。

(4)限制股票、债券等资本市场工具的发展,对国际资本流动实行严格管制,限制本国居民购买外国金融资产,并实行外汇管制。

(四)金融抑制的后果

1.负面的收入效应。由于通货膨胀很高,这些国家的公众和企业持有的实际货币余额很低,因为货币持有过多,受通货膨胀的损害就越大。货币余额越低,越不利于储蓄和投资,进而不利于经济发展。因此,从长远来看,这些国家的收入增长缓慢。

2.负面的储蓄效应。由于通货膨胀,再加上低利率政策,给储蓄者带来很大的损害,因此储蓄增长缓慢,甚至是负增长。

3.负面投资效应。在金融抑制下,传统部门的投资受到影响,也伤害到农业的投资,进而增加了对粮食和原材料的进口。而本币高估又影响了出口。出口增长缓慢或者下降,对出口投资需求也下降。而由于储蓄增长缓慢,那些旺盛的投资需求也无法得到满足。

4.负面的就业效应。由于传统部门发展缓慢,这些部门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受到伤害。资本密集产业的发展吸引的劳动力数量有限。因此,这些国家失业现象严重。

金融深化

(一)金融深化的内容

放弃存款利率高限,使利率由负实际利率向正实际利率转变;放松对金融机构设立和业务活动范围的限制,取消信贷管制,降低存款准备率,使金融机构能自由进入金融市场,自由从事商业化金融活动,增强竞争性和提高效率;放开汇率和外汇管制,鼓励贸易自由化,鼓励资本的国际流动;鼓励发展资本市场,丰富金融工具和融资方式,改善货币资金供给,解决经济体系的货币资金长期短缺问题,等等。

(二)金融深化理论的贡献和影响

1.金融深化理论

1973年爱德华·肖和罗纳德·麦金农分别出版了《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和《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两本着作,标志着金融深化理论的建立。

金融深化是解除金融抑制的结果。在政府放弃对金融的过分干预和管制,取消对利率和汇率的人为压制,使利率和汇率真实地反映资金和外汇的实际供求状况的前提条件下,一方面,健全的金融体系和活跃的金融市场能有效地动员社会闲散资金并使其向生产性投资转化,还能引导资金流向高效益的地区和部门;另一方面,经济的蓬勃发展,通过增加国民收入和提高各经济单位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又刺激了金融业的扩展,由此形成金融-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一个国家金融深化的程度如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衡量:

(1)通货膨胀受到控制,实际利率为正数;

(2)利率弹性大,金融资产吸引力强;

(3)货币化程度稳定上升;

(4)对外债和外援的依赖性下降;

(5)汇率自由浮动,不存在黑市和倒卖;

(6)多种层次多种类型的金融机构并存和竞争。

如果一个国家实现了上述六点,那么该国的金融和经济发展之间必然呈现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的状态,即实现了金融深化。

2.金融深化理论的贡献和影响

(1)它强调了金融体制和政策在经济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在经济和金融理论中第一次将金融业与经济发展密切地结合起来,克服了传统经济发展理论对金融部门的忽视。

(2)在货币和金融理论方面,该理论批判了传统的经济理论,如新古典学派和凯恩斯学派关于货币与实物资本是相互竞争的替代品的假设,认为这不适合于落后经济,所以只有进行大量的货币积累才是最有效增加投资和扩大生产的前提。

(3)它还剖析了信赖外资和外援的危害性,指出过多的外资和外援反而会削弱本国的经济基础,加剧对本国金融的抑制和扭曲,带来周期性的市场波动。

(4)它指出在发展中国家的“割裂性”经济结构中,资本的报酬率在不同部门、不同地区和不同规模企业之间,存在着社会差异,经济发展就是要消灭这种生产力的差异,以提高资本的平均社会报酬。

(三)对金融深化理论的不同意见

金融深化理论推动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改革和发展,在全球金融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世界范围内兴起一股放松金融管制、推行金融市场化的浪潮。但对此也有不同意见,主要表现在放松金融管制、推行金融自由化对经济的影响方面。

1.放松金融管制,使金融业摆脱政府的过分行政干预,因而对其发展有积极的刺激作用,主要结果有:①促进了金融市场一体化,推动了市场竞争,提高了金融运行效率。②促进了金融创新。③加速了国内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的融合。

2.放松金融管制也带来种种负效应,主要表现有:①加大了金融体系的风险,为金融危机的产生创造了条件。②金融监管和货币政策操作变得十分困难和复杂,加大了社会管理成本,削弱了中央银行控制货币的能力。③金融市场投机行为增多,更多的人才和资金流入金融服务业,削弱了实际产业部门和行业的发展,产生经济“泡沫”。

(四)金融深化实例

1.发展中国家的金融自由化改革

在工业化国家自由化浪潮的冲击下,发展中国家纷纷进行了以金融自由化为核心内容的金融改革。其改革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放松利率管制,实行利率自由化;缩减指导性信贷计划;减少金融机构审批限制等。

(1)阿根廷、智利、乌拉圭和新西兰的金融自由化改革

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上述四个国家进行了金融自由化改革试验。它们改革的措施主要有四项:取消对利率和资金流动的控制;取消指导性信贷计划;对国有银行实行私有化政策;减少本国银行和外国银行登记注册的各种障碍。

(2)亚洲国家和地区的金融自由化改革

大多数亚洲国家和地区的金融自由化改革是依照金融自由化的理论来进行的,其核心是更多地依靠市场的力量来提高金融体系的效率和充分发挥货币政策的作用。自由化改革的重点是放开利率,实行利率自由化;减少对信贷的控制;增加金融体系的竞争和效率;促进金融市场的发育,放松对国际资本流动的限制;增加汇率安排的灵活性。与此同时,加强监督和相应的法律法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