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考试金融学基础联考重点、难点及模拟考场
8921800000038

第38章 货币政策(2)

货币政策有效性

(一)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

货币政策有效性是指货币政策在稳定货币币值并促进经济增长方面的作用大小和有效程度,即货币政策的实施在多大程度上以尽可能低的通货膨胀来获取尽可能高的经济增长。

衡量货币政策效应,一看效应发挥的快慢,即时滞的长短;二看发挥效力的大小即强度,这或许是更主要的方面。

对货币政策效应强度的判断。一般着眼于实施的货币政策所取得的效果与预期所要达到的目标之间的差距,以评估紧缩性政策为例,如果通货膨胀是由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造成的,而货币政策正是以纠正供求失衡为目标,那么这项紧缩性货币政策效应的大小,甚至于是否有效,就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察:

(1)如果通过货币政策的实施,紧缩了货币供给,并从而抑制了价格水平的上升,或促使价格水平回落,同时又没有影响产出或供给的增长率,那么可以说这项紧缩性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最大。

(2)如果通过货币供应量的紧缩,在平抑价格水平上涨或促使价格水平回落的同时,也抑制了产出数量的增长,则紧缩性货币政策的效应就视价格水平变动率与产出变动率的对比而定。若产出数量虽有所减少,但减少规模不大,而抑制价格水平的目标接近实现,则可视为紧缩政策的有效性较大;若产出减少非常明显,而价格目标的实现不理想,则紧缩政策的有效性就小。

(3)如果紧缩政策无力平抑物价上涨或价格回落,却抑制了产出的增长甚至使产出的增长为负,则可以说货币政策是无效的。这一思路同样适用于衡量其他类型货币政策的效应。

由于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也是其他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因此,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与其他经济政策的实施存在密切关系,准确衡量货币政策的效果,也要求对货币政策与其他经济政策的相互作用及作用大小进行分析。这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是非常困难的。

(二)预期因素与货币政策效果的研究

1.传统的适应性预期模型

弗里德曼认为货币需求函数具有内在的稳定性,实现货币政策的关键是控制货币供应量。

在此基础上,弗里德曼又论述了适应性预期下货币的作用和货币政策的相对重要性。

所谓适应性预期,是指人们通常是一步一步来修改自己对未来前景的看法,以适应物价的变动。人们在进行适应性的预期时,他们的信息是不充分的,他们主要根据自己的经验或记忆来预测未来,并且准备随时调整自己的预期。

在适应性预期的条件下,当货币供应量增长率发生变化后,产量可能增加,失业率有可能发生变化。由于适应性预期的作用,即使不存在长期的菲利普斯曲线交替关系(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存在着某种此消彼长的关系),短期的菲利普斯曲线交替关系也可能存在,即实行“单一规则”,将货币供应增长率作为货币政策的唯一控制目标,在短期内还是有效的。

2.新古典宏观经济模型

现代凯恩斯主义——新古典综合学派否认了凯恩斯的“外生货币论”,也彻底摒弃了新剑桥学派对货币控制问题在形式和内容上的不一致性,鲜明地提出了内生货币论,认为货币供应量主要由商业银行和企业的行为所决定。中央银行无法支配的领域包括:①商业银行的存款派生和信用创造行为;②金融创新能变相地创造部分货币;③企业之间的“非自愿”的商业信贷(即拖欠应付款)也会成为银行贷款的替代融资方式。总之,货币供应量是一个受经济体系内诸多因素制约的内生变量,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量的控制只能是相对的,而不可能是绝对的。

正因为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的控制能力和控制效果是有限的,所以新古典综合学派认为货币当局对货币政策实施的效果是被动的。

3.新凯恩斯主义模型和工资物价粘性

20世纪80年代,为了应对货币主义和理性预期学派对凯恩斯主义的挑战,新凯恩斯主义者又提出了新凯恩斯主义模型和工资物价粘性。

新凯恩斯主义从工资和价格粘性、企业利润最大化和消费者效用最大化以及理性预期这三大假设前提出发,认为即使存在理性预期,货币政策仍能影响实际产出,货币政策仍然是有效的。原因主要在于交错合同未到期的情况总是存在,尽管在单期合同中,由于理性预期的存在,经济主体都能预测下一个时期的货币供给量,工资上涨幅度与价格同步,这时的货币政策并不影响产出。但在交错合同中,肯定会有一部分合同未到期,即使存在理性预期,货币供应量的变动仍能影响合同未到期的那部分工人的实际工资,进而影响实际产出。因此货币政策还是能影响实际产出的。

【本章难点】

本章内容多见于选择题及论述题。货币政策目标为考核重点。

[例题1]利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理论,解释我国自1996年以来选择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所产生的效应,并说说我国货币政策可选择的改革方向。(20分,2003年)

本题考察的是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及我国货币政策调控等内容。首先介绍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然后结合我国的货币政策情况进行相关论述。

参考答案要点如下:

(1)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指各种货币工具的运用引起中介目标的变动和社会经济生活的某些变化,从而实现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这样一个过程。它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内部传导机制,即从货币工具选定、操作到金融体系货币供给收缩或扩张的内部作用过程;二是由中间指标发挥外部影响,即对总支出起作用的过程。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一般分为凯恩斯学派的传导机制理论和货币学派的传导机制理论。前者的理论思想可归纳为:通过货币供给M的增减影响利率r,利率的变化则通过资本边际效率的影响使投资I以乘数形式增减,而投资的增减进而影响总支出E和总收入Y。用符号表示为:M→r→I→E→Y,在这个过程中,利率是最主要的环节:货币供应量的调整必须首先影响利率的升降,然后才能使投资乃至总支出发生变化。与凯恩斯不同,货币学派认为利率在货币传导机制中不起重要作用,而更强调货币供应量在整个传导机制上的直接效果。它认为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主要不是通过利率间接影响支出和收入,而是通过货币实际余额的变动直接影响支出和收入,用符号表示为:M→E→I→Y,由此它们主张将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

在我国,中国人民银行根据国家制定的年度国民经济增长计划和物价涨幅控制目标以确定相应的信贷规模和货币供应量控制目标,这是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现状。

(2)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

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指在货币政策实施过程中选定出来用来反映货币政策实施进度的指标,通过政策工具影响这些指标,并能够借这些指标观测出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通常认为中介指标的选取应符合可控性、可测性、相关性和抗干扰性等条件。根据这些指标,通常选取货币供应量和利率作为中介指标。

自1996年以来,我国就选用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指标,即以基础货币作为操作目标,以M1和M2作为效果目标(短期主要看M1,长期主要看M2)。这种选择是由中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所决定,即中国的金融市场还不够发达,市场决定机制还不够成熟,利率的生成还未完全市场化,这决定了利率还不能担当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任务。同时,我国目前的金融创新还不多,货币供应量的层次可以较好的分清,因此我国目前选用货币供应量而不是利率作为中介指标。

(3)我国自1996年以来以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的货币政策的效应

货币政策效应指货币政策的实施对社会经济生活产生的影响,是货币政策传导作用于经济过程的必然后果。我国自1996年以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以来,其效应并不十分理想。

自1997年中期我国出现总需求不足、物价总水平持续下跌、经济增长势头减缓的通货紧缩以来,中央银行从1998年开始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扩大货币供应量、改善信贷结构、降低利率水平、提倡消费信贷,以改变这种形势,促进经济增长。近几年货币供应量保持较高增长速度,1998-2001年,M2的增长速度分别为15.4%、14.7%、14%和14.4%,用M2与GDP作比较,从金融相关率看,我国的货币供应量不能说是不足的。但社会投资增长却始终不理想,人民币降息导致的资金分流并没有同等程度地增加产业投资,居民消费需求也没有得到相应增长。结果通货紧缩形势没有得到明显好转,货币政策效果不如预期。同时,一大批需要发展的部门、行业和企业却难以筹措到足够的资金。其中的根本原因只能是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够健全,绝不是货币供应量不足。

目前,我国货币政策以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基础货币投放总量表现出较强的内生性;货币乘数和货币流通速度不稳定;金融开放使得现有的货币供应量的可控性有所减弱;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率、物价的相关性减弱。

(4)我国货币政策可选择的改革方向

我国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应该逐渐转向利率等质量型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①继续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充分发挥利率杠杆作用,加强利率目标效力。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虽取得一定进展,但还未完全市场化,有待于建立起由市场资金供求双方共同决定的金融产品定价机制,使货币市场利率真正发挥中介作用,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完全由市场决定,使利率充分反映经济信息。

②逐步放开外汇市场,发挥汇率在中介目标中的辅助作用。

③健全金融市场,使各子市场协调发展,为中介目标作用的发挥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继续发挥公开市场业务的功能,加强中央银行吞吐基础货币的市场载体功能;增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之间的联系,构建两个市场间的资金合理流通渠道;提高金融市场尤其是资本市场的质量,使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顺畅,发挥资本价格等信息在财富效应和资产价格效应作用机制下,拉动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增长的作用。

④深化微观主体的改革,规范其经济行为,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商业银行是货币政策发挥作用重要的中间环节及关键所在。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需求解决商业银行利益机制和发展动力问题,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增强核心竞争力。企业是货币政策发挥作用的最终环节,也是经济基础,只有从根本上使企业成为市场经济主体,才能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达到货币政策的意图。

[例题2]试述什么是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与中介目标,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标准是什么?并说明中央银行在制定货币政策时,能否同时确定货币供给目标和利率目标?(选答题,17分,2004年)

此题与2003年的上一题有许多相似之处,仍然考察货币政策目标相关内容。相对来讲,联系现实较少。

参考答案要点如下:

(1)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为实现其特定的经济目标而采用的各种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或信贷规模的方针和措施的总称。包括货币政策目标、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货币政策的效果等。

(2)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及标准见本书中相关内容。

(3)中央银行在制定货币政策时,可以选择货币供应量或利率作为中介指标,但不能同时选择货币供应量和利率。

①选用货币总量的目标会造成利率失去控制。

在确定货币供应量目标时,货币的需求不是固定的,虽然可以预期社会需求量,从而根据货币需求等于货币供给得出利率水平,从而确定在此水平上的货币供应量和利率。但由于产出量的意外增减或物价水平的变动,货币需求会在预期货币需求上下波动,在货币供应量目标确定的情况下,利率水平也会在预期的利率水平上下波动,所以选用货币总量目标会使利率失去控制。

②选用利率目标会造成货币供应量失去控制。

在确定利率目标时,货币需求会由于产出量、物价水平、公众持有货币偏好的意外变动,在预期货币需求量上下波动,为了保持利率目标,货币供应必须随货币需求的变化而变化。即货币供给在预期的货币供给量上下波动,所以利率目标会造成货币供应量失去控制。

从供求分析中得出结论,利率目标和货币总量目标互不相容。中央银行可以达到其中任何一个目标,但很难同时达到两个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