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在历史与伦理之间:中西方德育比较研究
8920500000062

第62章 中国香港地区的道德教育(4)

香港的心理辅导工作也正是基于这样的一种认识而开展的。它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自我、接纳自我,对自我的形象有着整体的认识,从而实现自我。香港的学校本位辅导工作在校长的带领下,全校教师共同参与,针对所有学生存在的问题,制定出一个共同的目标及工作的重点,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从而促进健康自我形象的形成。在具体的实践中,香港学校会开展各种辅导活动,形式多样,有个别心理辅导、班主任课、小组辅导、举办生活讲座、联络校外团体、全校性开展辅导活动等。同时,逐步建立了学校、家庭、社区相结合的辅导网络。辅导员密切与家长和校外支援单位,如心理卫生中心、家长委员会、管区警察、少先警察队以及其他社区热心人士保持着联系,共同为学生提供辅导服务。在学校里,已经形成了校长、班主任、辅导组主任、辅导教师、学校社会工作者及其他教职员相结合的网络,营造了一个“辅导学生、人人有责”的良好氛围。在这里,尤其要强调的是教师对学生的看法、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和教师之间的人际关系对学生自我形象的建立起着重要的作用。一个好的教师,除了关注学生的学业之外,也关心学生的情绪与态度。他会为学生提供安全的学习氛围。不会贬抑或轻视学生,相反是接纳和尊重他们。他信任学生是各有所长、并各具独特的潜能的,因而强调的是学生正向的素质、他们的努力、成就以及所拥有的潜能,而不是聚焦于学生的不足和错误。在教师的努力之下,学生的自信与自觉就会增强,会变得较有效地去运用自己的潜能来过一个充实而有生命力的人生。

香港学校的心理辅导工作已成为香港德育及公民教育的一个重要领域,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它以增进学生个人发展为最终目标,重视识别和解决学生在生活、学业、人际交往、择业等方面的问题,又帮助学生肯定个人的价值,促进其潜能得到均衡的发展。

四、香港德育及公民教育的特点

1.道德化的公民教育

一般认为,公民教育是包含着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而且政治教育应处于公民教育的核心位置。但香港的公民教育,却是道德教育在其中占了主导地位。香港大多数学校也采纳道德化的公民教育,认为公民教育其实是道德、社会及政治教育的大杂烩,包含了伦理和道德信条、德行、关于政治机构的知识、时事、环境教育和性教育。学校的公民教育计划主要关心的是发展公民的道德价值观、促进与政府的合作关系,而不是一种更富反省和批判的政治文化。在香港课程发展议会2001年编订的《学会学习、终身学习、全人发展——课程发展路向》的报告书中,就建议学校应以宏观的角度来理解德育及公民教育,内容应涵盖各种与培养学生价值观有关的课题,例如性教育、环境教育、传媒教育、宗教教育、伦理及健康生活等内容。可见,公民教育虽然常与“政治教育”、“公民科”、“政治启悟”等词语交互使用,但对香港来说,公民教育是一种道德化的公民教育。

2.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多重身份”角色

不论是在教育理念还是具体的教育实践中,香港德育及公民教育都突出了学生的需要,一切以学生的成长为出发点。《96指引》的封底内页附有一本小册子,用图解的方式来阐明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框架。这个理念就是从培养学生基本的价值观、态度、信念及能力的角度出发,让学生去认清自己在每一个不同的环境中,即家庭/香港家庭、邻里社会/香港行政区、地区社会/香港的社会、国家民族社会/中国以及国际社会/国际组织里承担的角色。在一般处境中,如家庭、邻里社会、地区社会、国家民族社会和国际社会,包含了一般处境的概念,而具体处境,如香港的家庭、香港行政区、香港社会、中国和国际组织,则包含了具体处境的资料和知识。连接一般处境和具体处境的是“反思和行动”,意思就是让公民尝试着应用一般处境中的概念,来反省具体处境,并决定是否须要采取行动来改变具体处境。学校运用学生在生活中碰到的各种事件作为学习的情景,来发展德育及公民教育的课程。因为用生活中所发生的事件来设计课程,生活事件是以学生为中心选取的,这有助于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认同,并能激发他们去主动认识各种与生活相关的事件,反思当中蕴含的价值与态度。香港德育及公民教育的内容不是抽象的,是与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紧紧相关的,是与学生在不同环境中的“多重身份”角色相关的。学生首先从家庭这种最亲近、最直接的关系出发,先学习家庭伦理,再逐步扩展到邻里、社群、国家、国际,学习民族伦理、国家伦理、人类的普世伦理。学生从个人“我”出发,明确在多重身份中自己的角色,运用正确的价值观和态度来解决问题,以面对将来在个人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挑战。

3.丰富的教育资源

香港学校德育及公民教育的教育资源可谓丰富。单就教材而言可见一斑。由于教材是由书店和一些出版商根据教育纲要以及考试局发布的各类公开考试的各科考试要求,组织人力编写的,因而在香港编制德育及公民教育教材的机构和团体有很多,影响较大的有香港廉政公署、各宗教团体和香港教育工作者联会、突破机构、救世军、香港青少年服务处等。有些学校也自行编写教材,非常灵活。

不仅制订教材的机构和团体是多样化的,而且教材的内容也是丰富多彩。香港廉政公署主要编写道德教材。教材分为文字教材和视听教材两类,还有德育方面的辅助教材。这些教材的内容涵盖了人类生活领域各个方面的道德规范,与学生有着切身的关系。香港天主教教育事业处主要制作公民教育方面的教材。它制作的《香港情·中国心》系列教材,这一教材以国民教育为重点,分高小、初中及高中三个程度,使学生从感性和理性两个层面来认识中国,帮助学生获得正确的国家民族观念,了解民主、自由、人格及法治的重要性,更好地为香港社会及国家作出贡献。香港宗教团体也积极编写各种德育教材,非常有影响的是香港公教真理学会出版、由徐锦尧神父所着的《伦理教程》和圣公会宗教教会编制的《宗教教育课程》。《伦理教程》共有6册,分别从社会学、心理学、逻辑学、政治学等人文科学为基础来编制,但核心却始终围绕德育问题。教程从生活处着眼去体验人生、阐释伦理,从而让学生去理解圣经、深化信仰,让信仰去指导自己的行动。在版面设计上,这一教材讲究图文并茂,有300多幅精美漫画和照片,并配有相应的名言警句和宗教训诫,既有趣味性,又有很强的说理逻辑性。而《宗教教育课程》则取意于新旧约圣经,进行了实际生活化的处理,以信仰为中心,从传教信仰的主题出发,把儿童信仰推到儿童的生命中去,强调先有信仰后进入生活,把信仰与生活结合了起来。除了宗教团体之外,香港学校自己也会编制所需的德育教材。香港圣公会主风小学就编写了《公民教育素材特辑》,它是从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出发,在学校中进行主题一样但程度不同的价第七章中国香港地区的道德教育371值观教育,教材设计了三项14个主题的公民教育课程,课程形式多样,非常适合小学生使用。有学者曾把《公民教育素材》与我国1994年版的《思想品德》教科书作了比较,认为香港教材在教育目标上主要关注个人与自我、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比较偏重个体德性的培养,使学生做一个有德性的合格公民。在内容取材上,基本上是编制的儿童小故事,从学生的现实生活中选取,并且大都以卡通连环画的形式呈现,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在道德规范的呈现方式上,香港教材采用了间接呈现的方式,在许多现实道德问题之后,都有3~4个答案,供学生来选择,而不是通过文字直接告诉学生应该履行什么道德规范。在学习形式上,采用了集体游戏、角色扮演等方法,始终贯穿着“从活动中学习”的思想,透过活动来带出主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香港教材除了用语言文字与视觉图像来编排外,还运用了声音媒体。在版面设计上,教材以文件套活页形式来印刷,突破了传统的书本设计。我国德育教材的编写可以从中得到很多有益的启发。另外,德育及公民教育的网络媒体资源也是不可小视的,非常生动和精致。

第四节香港地区德育及公民教育的趋势与经验

由于特殊的政治社会环境以及东西方文化传统对其的影响,香港的德育包括了道德教育(狭义的德育)和公民教育这两大部分。香港当局认为道德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儿童形成良好的德性,具备正确的道德和社会价值观,成为奉公守法的好市民。品德的培养和政治教育是分开的,道德教育不存在着泛政治化的倾向。因为香港当局认为泛政治化很可能使学校德育失去自己的目标,德育内容会依政治形势的变化而变化,学生道德品质的教育会被弱化,政治的目的会凌驾于道德教育之上,从而可能损害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和发展。从这一点考虑出发,香港的德育内容关注的是学生个人成长经历中所面临的众多生活情境,从个人最亲近、最直接的家庭关系出发,再扩展到邻里、社群、国家、国际等较远、较间接的社会关系,从先学习家庭伦理开始、再学习民族、国家伦理和人类的普世伦理。最终达到这样一个目标,即每个人在德、智、体、美、群各方面得到全面而具个性的发展,同时,为香港社会的繁荣进步、自由民主不断努力,为国家及世界的前途作出贡献。

香港的公民教育有自身的特点。它不同于英美等国的公民教育。在美国的文献中,政治教育通常被称为“公民教育”,它与“公民身份”的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而香港在回归祖国之前,公民教育的特征是集中在个人与社会、与公民范畴的联系上,而不在个人与政治活动的密切关系上。公民教育的课程也主要涉及政治制度的结构、程序和法律方面,而避免讨论有争议的课题。1996年颁布的《学校公民教育指引》,公民教育的重点已包含了民主教育、人权教育、法治教育、民族教育、全球教育和批判思考。公民教育与参与式民主的观念联系在了一起,指引所要求的课程也倾向于以问题为基础,正面对待有争议的课题,强调批判和反省。公民教育在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责任感和对国民身份的认同及承担精神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香港未来的德育及公民教育,在面对层出不穷的新的问题和挑战的同时,将适时和恰当地不断修整和完善其自身的目标、策略和经验,来谋求香港社会的蓬勃发展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