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在历史与伦理之间:中西方德育比较研究
8920500000050

第50章 新加坡的道德教育(7)

笔者认为,这比举行任何形式的18岁成人仪式都更能促进他们的责任感和成人意识的增强。正如一位中士所言:“在离开家庭和学校的照顾后,我必须为自己作出重要的决定,并负责做自己的事……我比较成熟和独立了。别人把我当男人看待,而不再是一个学童。在这段时间里我已长大成人。”

概括起来说,在新加坡社会中实际上存在着一个全社会参与的大德育体系,这正是新加坡的德育经验中的至关重要的一点。

第四节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新加坡的中小学的公民道德教育不仅仅非常富有特色,如其在世界范围内第一次在学校开设了“儒家伦理”课程,坚决地维护东方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等,而且也取得了很好的成效,这主要表现在:(1)当年接受伦理教育,现在的老一辈人的道德水准一般较高。他们有公德心、有为社会做义务工作的献身精神,这是新加坡各界人士公认的事实。(2)独立后,新加坡人的国家意识已初步树立起来了。如今,他们都自认为新加坡人而不再认作“伪西方人”。(3)在80年代后半期兴起的民主潮流下,新加坡也遭到大冲击,但多数人民能明辨是非,公正对待政府的功过,明了老一辈领导人的贡献,这对最高党政者是最大的回报效果。(4)社会的互助同情心还在。政府团体发起的众多慈善活动,一般都获得相应。(5)人民的公德心和自律性已初步形成,养成遵纪守法讲卫生的习惯,社会秩序井然,使新加坡成为着名的花园式城市国家。

虽然新加坡的学校德育取得了很大成效,但问题也同样存在。由于新加坡迅速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历程,东方的传统价值观受到了很大冲击,相应地出现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和不稳定因素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犯罪率高居不下,其中尤其是青少年犯罪呈上升趋势。一部分年轻人精神空虚,吸毒现象日益严重。(2)青年的价值观念发生变化。在当代新加坡青年社会中,追求所谓的“5C”梦成为相当一部分的人的生活目标。

“5C”即事业、金钱、信用卡、汽车及私人公寓,因其首字母都为“C”而得此名。

他们变得非常现实,很多人没有远大理想,只关心自己的事而很少关注国家和社会问题。他们具有较高的国家认同感,但这种认同感大多是建立在高品质的生活及稳定成长的经济成功上,他们为“新加坡成就”自豪,而不是为身为“新加坡人”而自豪。有的年青人埋怨参军太艰苦,有的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不热衷于社会公益活动,对政府的严格管理也不以为然。年青一代的学生无法感受到国家是脆弱的、经济的霸势并非长久,缺少国家危机意识,而这个正是国家领导人所担心的。在宗教信仰上,越来越多的具有较高社会地位的青年接受并践行着基督教的基本信条,而不是本族宗教信条。

(3)生活方式发生变革。娱乐第一,努力工作为了享乐成为一部分的指导思想。在青年一代中间,钱成为沟通人际关系的最重要工具。有关调查显示,81%的受访者认为新加坡人是物质主义者。(4)新一代新加坡人中很多人家庭观念淡薄,许多人不愿结婚、不愿要小孩,遗弃老人的现象也时有发生,等等。

问题是多方面的,产生问题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社会、时代等外部因素复杂多变,我们暂且不谈,这里只简要分析一下教育内部的原因。

(一)教育思想上实际存在着的实用主义倾向

外交政策上,新加坡无疑是奉行实用主义的典型国家,这种政策使得新加坡巧妙地周旋在世界各种势力之间,保证了新加坡社会的基本稳定。同样,在教育上,新加坡人也奉行实用主义的原则,“他们不大关心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特别注重发展战略和具体政策的实效性和可操作性”。他们不受任何教义或者意识形态的束缚,社会需要什么我就教授什么,教育取向上有些过于市场化。在各级学校中偏重自然科学,忽视人文科学就是这种意识形态下的一种反应。其结果是年青一代普遍缺乏人文知识。据新加坡教育部调查,许多年轻人对新加坡如何取得独立的历史所知甚少,有的甚至根本不知道新加坡马来西亚当年曾是一家。人文知识的缺乏使得新加坡人的精神生活显得不够丰富,而没有人文知识作为基础的道德教育也就显得如空中楼阁般不够坚实。新加坡人发现了这个问题,也开始重视这个问题,吴作栋总理提出创建“优雅社会”的口号。创建“优雅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新加坡人必须具备较高的文化艺术修养。1999年制定的《中学公民道德教育课程纲要》也明确把“精神财富”、“热爱文科”等列为所要传授的价值观,至于结果如何,我们只能拭目以待。

(二)在教学内容上,过于重视公民训练而忽视了对学生个人的品德教育

纵览新加坡建国以后的公民道德教育课程,除了开设“儒家伦理”教育时期比较重视个人道德品质的培养以外,多是强调作为一个国家的公民所应具备的公民素养,强调爱国心的培养、多元民族文化融合所需要的对于别的种族和文化的尊重和了解、新的时代所要求的合理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技巧等,而相对忽视个人道德修养的养成、个人幸福的获得所需要的道德情感的培养,忽视道德内省的重要作用。国家主义的倾向在道德教育领域里的影响过大,就使得道德教育的效果难以达到大家所希望的理想水平。

(三)教学方法上存在的问题

在公民与道德教育课程的教授上,多种方法都有所运用,但主要的、最常使用的方法还是灌输。其他如价值澄清法,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的应用非常有限。在公民与道德教育的配套教材中,有内容非常详细的《教师手册》,教师自己发挥的余地较小。同时,课程性质对相关的教师队伍的业务素质水平要求较高。这也是个难题,就像吴作栋总理在1996年9月8日在教师节大会上所讲的那样:“国民教育不能在我们的学生中间被灌输,除非它首先在教师中间得到灌输。教师在他们确信能教之前必须充满热情地为国家着想……我们有很多教师——有40%的教师——要么是太年轻不记得那些艰苦的日子,要么是出生在1965年以后,他们也必须学习从而获得历史感,分担谆谆教导我们的学生的任务。”教师素质结构的局限也给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与革新制造了某种限制。

(四)母语的衰落

母语对于传授文化价值观的意义我们已不必再谈,历史上的各族母语教学对新加坡人的道德修养的养成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是,从殖民地时代开始,英语就已成为优势语言,懂得英语能够获得较好的生存条件。

尽管独立后,新加坡政府推行双语政策,推广讲华语运动,但华文、印度语等母语成为弱势语言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新加坡统计局发表的《2000年人口普查》统计报告表明,新加坡人的语文背景同社会阶级画上了等号。社会阶级和教育程度越高的新加坡居民,他们在家里更多是讲英语。新加坡政府认为,家庭是传授价值的重要渠道,华族家长的语言文化基础可以辅助学校的母语教学,但就调查数据来看,情况不容乐观。1979年开始推行的讲华语运动,统一了华族各方言,使他们能够用标准的华语进行交流,但英语却成了另一个分化新加坡社会的因素,因为英语实际上已成为上层社会的语言,华语只有在对象是老年人或者中下阶层人士的时候才派得上用场。另有调查数据表明:“在高档次的百货商店里,英语是最常用的语言。如果用华语或方言便给人土包子的感觉。……相对之下,小贩食物中心主要语言是华语。”在学校里面,英语与母语教师的地位也有所不同,因为“强调英文教学的结果是学校中的第二语文教师有被歧视的感觉,认为教学前途黯淡,不能与其他教师平起平坐,影响教学心情”。

母语的衰落导致许多问题的出现,人才外流就是其中之一。由于青年一代大都有较高的英文水准,向外移民没有语言障碍。更重要的是,由于没有相应地重视母语教育,他们相当程度上接受了西方的价值观念,认为新加坡的体制不够民主、自由,结果就导致他们在国内接受教育以后,却到西方文化国家寻求发展,造成了新加坡教育的浪费,形成人才短缺的局面。

客观来讲,新加坡是中国以外推行华语教育的最为突出的国家,无论是教育体制还是国家政策,都体现出了对华语的重视。但是,由于外部经济、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使得华语在推广过程中遭受了一些挫折。近年来,随着中新合作的日益紧密和广泛,客观上又为华语教育的振兴提供了某种契机。相信新加坡政府会把握好这个机会,在积极推广各族母语教育的基础上,把东方的传统价值观进一步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