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业交通运输学
8918100000002

第2章 交通运输的作用与重要性(1)

本章要点

运输经过各个不同的阶段将产品最终送到了顾客的手中,成为物流价值链的一项关键活动,对国民经济产生着巨大的影响。本章系统地介绍我国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状况、运输的定义、作用和展望以及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主要特性,其主要目的是作为全书的开篇,让读者能够了解运输的一些基本知识。

1.1 我国交通运输发展状况

交通运输既是衔接生产和消费的一个重要环节,又是保证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人民生活等方面保持联系的手段之一。现代化交通运输业包括铁路、公路、水运、航空和管道五种基本的运输方式。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交通运输业经过近60年的建设有了较大发展,已经初步形成了以铁路干线、公路干线、长江水运、海运为骨架,由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五种运输方式组成的综合运输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尤其是公路交通得到了迅速发展。以高速公路为例,截止到2006年底,我国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已达到45339公里,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高速公路作为一种现代化的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具有技术标准高、设施完善、通行能力大、行车速度快等特点。由于政治和经济的各种原因,我国内地高速公路建设直到改革开放后的20世纪80年代中期才起步。我国第一条高速公路是沪嘉(上海浦桃工业区—嘉定县)高速公路,全长18公里,1984年破土动工,1988年建成通车。

我国高速公路建设起步虽晚,但发展迅速。自20世纪80年代末起,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先后开始大规模建设高速公路。从1988年至2006年的18年间,我国平均每年新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2511公里,年均增长速度达40.4%。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2006年拥有高速公路里程的情况。可以看出,我国高速公路目前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部地区,已建成高速公路33618公里,占总通车里程的74.15%;而西部地区已建成高速公路11717公里,仅占总里程的25.85%。“经济要发展,交通要先行。”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的重点任务之一是加快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而加强公路尤其是高等级公路建设是开发西部地区的重要条件。随着国家对西部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加大,西部地区高速公路有较快的发展。2001年底,西部地区已建成高速公路4527公里,至2006年底已增长到11717公里,共增长了7190公里。

从需求方面来讲,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对交通运输的需求越来越高。同时,伴随着工业现代化进程和世界范围的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增强,都将促使客货运量大幅增加。

可以发现,在近60年的时间里,我国的客运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虽然铁路仍是国民经济的命脉,承担了中长距离的客运,但其“铁老大”的统治地位已不复存在,铁路在客运中的地位逐渐下降,主要原因是公路(尤其是高速公路)迅速发展。这样,公路客运不仅成为中短途客运的主力,并且开始抢占部分中长途客运市场。公路客运量大幅增长,所占比重从1970年的48%上升至2006年的92%,年均增幅9.4%,分流了大量的短途客运。而水运无论是客运量还是客运周转量,所占比例均明显下降。水运在客运市场中地位的下降是正常现象,无论从时效性、舒适性等方面,水运均无法与其他客运方式竞争(观光旅游除外)。航空运输也得到飞速发展,分流了部分中长途客运量,其周转量已占总周转量的12.3%,但客运量所占划分率仅为0.79%,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航空客运量将会缓步增加。总之,我国客运结构逐渐趋于合理化,使各种运输方式的特点得以充分发挥。

在货运周转量方面,水运占主导地位(62%),而公路增长速度最快;在货运量方面,公路占主导地位(71%),铁路所占比例明显减少,水路则略有下降已趋于平缓。

进一步分析可看出,水路货运量虽略有下降,但周转量却保持上升势头,平均运距增长幅度更大。这表明水路在远洋运输,尤其在粮食、煤、建材、矿石、石油等大宗散货运输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水运和铁路应该是货运的主力,这与它们的技术经济特征是相一致的,与我国的国情及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亦是一致的。

1.2 运输的原理和作用

1.2.1 运输的作用

1.运输的定义

运输(transportation)是指时间和空间效应的创造。当产品因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而价值增加时,运输就创造了空间效应。时间效应则是指这种服务在需要的时候发生。当旅客在需要的时间从他们所在的地方到达他们想去的地方时,运输就创造了时间和空间效应(Coyle等,p.13)。

2.运输的作用

运输的作用是克服产品的生产与需求之间存在的空间和时间上的差异。通过时间和空间的变动,运输对产品进行了增值,也就是创造了时间和空间效应。运输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运输有利于开拓市场早期的商品交易市场往往被选择在人口相对密集、交通比较便利的地方。在依靠人力和畜力进行运输的年代,市场位置的确定在很大程度上受人和货物可及性的影响。对于多数人来说,交通相对便利,人和货物比较容易到达的地方会被视为较好的商品交换场所。久而久之,这个地方就会变成一个相对固定的市场。当市场交换达到一定规模后,人们又会对相关的运输条件进行改进,例如改善道路(或通航)条件,增加一些更好的运输器具,以适应和满足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

随着技术的发展,运输手段不断改善,运输效率不断提高,运输费用也不断降低。运输费用的降低使市场的引力范围不断扩大,商人可以从离市场更远的地方采购货物在市场上出售。由此,运输系统的改善既扩大了市场区域范围,也加大了市场本身的交换规模,为大规模的商品销售提供了前提条件。

A为某种商品产地,在A地商品售价为OC,现运往B地出售,B地可接受该商品的最高价格为OE。在运输系统没有得到改善以前,由A地运输货物到B地的固定成本为CD,变动成本为DH,总成本为CH。

假定原有运输系统得以改善,运输效率提高,使每公里运输成本得以降低,即运输总成本由原来的CH降低到现在的CJ(固定成本为CD,变动成本为DJ),那么,该商品在B地的售价就可降为OJ(或略高于此),从而可以顺利进入B地市场。

由此可见,当使用低效运输系统时,A地的商品将无法在B地市场出售,而在对原有运输系统改善后(降低了A、B两地间的运输费用),A地的商品就可以顺利地在B地销售。运输创造了“空间效用”,扩大了商品的市场范围。

运输在开拓市场过程中不仅能创造出明显的“空间效用”,同时也具有明显的“时间效用”。

运输的时间效用与空间效用密切相关。市场上对某种商品的需要往往具有很强的时限性,超过了这一时限,商品的需求量就会大大减少甚至完全消失。一种商品如果因为时间关系失去了市场需求,这种商品在特定的时间内就不再具有价值,或者其价值大打折扣。高效率的运输能够保证商品在市场需要的时间内适时运到,从而创造出一种“时间效用”,繁荣市场。与运输的空间效用一样,运输的时间效用同样可以开拓市场。

例如,当某地区急需一种产品时,这时产品的运输速度就成为最关键的因素(假定该产品需要从外地调入)。

(2)运输有利于鼓励市场竞争并降低市场价格

运输费用是所有商品市场价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商品市场价格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所含运输费用的多少。运输系统的改革和运输效率的提高,有利于降低运输费用,从而降低商品价格。运输费用的降低可以使更多的产品生产者进入市场参与竞争,也可以使消费者得到竞争带来的好处。因为如果没有运输,离市场近的厂商就可以影响甚至垄断市场,他们可以决定商品的市场价格,而高效的运输系统和廉价的运输可以扩大市场销售范围,使离市场更远的厂商进入市场并参与竞争。这样,商品的市场价格将通过公平竞争和市场机制决定。实际上,由于劳动分工和地区专业化的作用,商品的市场价格很可能是由远方供应者决定的,因为他的生产成本最低。因此,正是由于运输系统的存在鼓励了市场竞争,也降低了商品价格。

运输与土地利用和土地价格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高效、廉价运输可以使土地获得多种用途,如果没有运输将产品送到远方市场,很多土地将变得无用或用途很小。运输条件的改善可以使运输延伸到的地区地价增值,从而促进该地区的市场繁荣和经济发展。

(3)运输有利于劳动的地区分工和市场专业化

运输有利于生产劳动的地区分工,一个较为简单的情形是:假设A、B两地各生产某种产品(a和b),A地生产a的成本较低,因此价格低廉,而B地生产b的耗费也相对较低,同样能以较低的价格出售。在这种情况下,每一地区生产它最适宜生产(劳动耗费低)的货物并相互交换是对双方都有利的事情。但如果A、B间的运输费用非常高,以至于抵消了专门从事该种产品的生产和交换所能得到的利益,那么两地间的交换就不会发生。结果是A、B两地都必须拿出一部分土地、劳动力和资金来投入对方生产成本较低的那种产品的生产。这时,运输就成了地区劳动分工和贸易的障碍。然而,当A、B两地间存在高效、廉价的运输后,这个障碍就会被解除。由此,根据比较利益原则,运输能够促进生产劳动的地区分工。在劳动的地区分工出现后,市场专业化的趋势也会逐渐显露,这就使某一个地区的市场在产品的销售上会更加集中在某一类或某几类产品上。市场专业化将大大减少买卖双方在收集信息、管理等方面的成本支出,减少市场交易费用。

3.运输在物流中的地位

运输是物流的支柱。说到物流,人们就会认为“那是运输产业”。物流过程的其他各项活动,诸如包装、装卸搬运、物流信息情报等,都是围绕着运输而进行的。所以,运输是物流过程各项业务活动的中心活动。可以说,在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生产的社会化和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的今天,一切物质产品的生产和消费都离不开运输。物流合理化,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运输的合理化问题。所以,在物流过程的各项业务活动中,运输是关键,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是运输成为物流的动脉系统;二是运输是创造物流空间效用的环节;三是运输降低了物流费用,提高物流速度,成为发挥物流系统整体功能的中心环节;四是运输加快了资金周转速度,降低了资金占用时间,是提高物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重点所在。

在物流过程中,直接耗费活劳动和物化劳动,这些劳动的综合称为物流总成本。物流总成本主要由运输成本、保管成本和管理成本构成。其中,运输成本所占的比重最大,是影响物流成本的一项重要因素,特别在我国交通运输业还不很发达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因此,在物流各环节中,如何搞好运输工作,开展合理运输,不仅关系到物流时间占用的多少,而且还会影响到物流费用的高低。不断降低物流运输成本,对于提高物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所谓物流的“第三个利润的源泉”,其意义也在于此。

1.2.2 运输基本原理

1.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的特点是随着装运规模的增长,使每单位的运输成本下降。运输规模经济之所以存在,是因为有关的固定费用可以按整批货物的重量分担。有关的固定费用包括运输订单的行政管理费用、运输工具投资以及装卸费用等。规模经济使得货物的批量运输显得合理。

2.距离经济

距离经济的特点是每单位距离的运输成本随运输距离的增加而减少。距离经济的合理性类似于规模经济,尤其体现在运输装卸费用上的分摊。距离越长,可使固定费用分摊后的值越小,导致每单位距离支付的总费用很小。

3.运输作业的关键因素

从企业物流管理的角度,成本、速度和一致性是运输作业的三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1)运输成本

运输成本是指为两个地理位置间的运输所支付的款项以及管理和维持转移中存货的有关费用。物流系统的设计应该利用能把系统总成本降低到最低限度的运输,这意味着最低费用的运输并不一定导致最低的物流总成本。

(2)运输速度

运输速度是指为完成特定的运输作业所花费的时间。运输速度和成本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运输商提供的服务越是快速,它实际需要收取的费用也就越高。其次,运输服务越快,转移中的存货就越少,可利用的运输间隔时间越短。因此,在选择最合理的运输方式时,至关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平衡其服务的速度和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