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三都澳海岸带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8917600000006

第6章 海岸带特性和海岸带开发的理论基础(4)

(五)公众参与原则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环境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人人具有享受良好环境的权利和保护环境的义务。公众参与原则是指通过教育和引导,使公众正确认识和运用可持续发展理念,从对环境本能、自发的关注转变为主动、自觉的参与,积极地参与到环境保护与建设中去。只有具有环境意识的公民才能表现出有利于环境的行为倾向和价值取向。虽然我国在有关法律法规中也有公众参与的相关规定,但目前公众参与大多是在发生了与自己切身利益有关的环境污染或生态破坏后才开始的,在对与环境有关的事项,例如重大决策、规划制定,以及开发项目实施之前的参与则相对薄弱。因此,必须下力气加强环境宣传教育,使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树立于公众的内心深处,使每一个人都能意识到他们的责任和义务,都能自觉地保护资源环境、节约能源、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共同为共创、共建、共享优美环境贡献力量。

(六)生态安全原则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态安全已与国防安全、经济安全、政治安全等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的生态安全原则是指国家生存和发展所需的生态环境处于不受或少受破坏与威胁的状态,国家资源环境的有效管理和合理使用,以及对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具有良好的支撑和保障能力。生态安全可以说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个核心问题。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大,生态环境相对脆弱,如果再不注意保护生态环境,不控制生态恶化的趋势,经济和社会发展必将受到严重制约。生态安全问题不解决,就保证不了社会的安定、稳定,可持续发展也无从谈起。因此,要通过各种方式来保证区域的生态安全,三都澳海岸带开发要把生态安全作为重要的内容之一。

(七)区域性原则

我国疆域辽阔、人口众多、地形复杂多样、资源丰富且分布不均,区域差异性较大。这种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状况决定了地方必须在管辖区域的范围内对地方性环境与自然资源的保护管理做出具体规定。区域性原则是指把一个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条件有机结合起来,视为一个有机整体,用系统论方法进行全面分析和思考,立足区域特点,利用区位优势,创造比较优势,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全面持续发展。因此,在生态省建设过程中要考虑全局性、区域性问题,有针对性地制定适合本区域发展的生态省建设地方性环境法规,为地方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

(八)发挥地方环境资源优势原则

事物之间的差别在于它有不同于其他事物的本质规定性,不同的自然条件就会产生不同的环境资源特点。发挥地方资源优势原则就是指要充分考虑当地环境资源特点,充分发挥当地的环境资源优势,创造优美环境,提高吸引力,将环境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提高经济效益,更好地为经济发展服务。因此,在生态省建设过程中要挖掘地方环境资源优势,合理开发利用资源,调整环境资源结构,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提高生态效率,促进生态良性循环。

四、资源开发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协调发展

(一)海岸带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特征

根据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结合海岸带区域经济的资源与环境特点,海岸带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特点可归纳如下。

1.持续性

地区经济各子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是首要特征。历史上一个区域的存亡盛衰,就是区域经济各子系统发展不可持续的结果。区域文明的中断,直接呈现的是社会子系统的非持续性。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经济子系统的非持续性,最根本的是生态子系统的非持续性。反过来,区域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特点,首先取决于生态子系统的可持续性,接下来才是经济子系统和社会子系统的可持续性。可持续性不等于没有变化,相反,可持续性必须经过有益的变化才能实现。

生态子系统的可持续性包括物种生命的延续与进化,有的需要转型,从野生转为人工养殖,包括环境的演变能保持其应有的生态功能。环境在时间上是连续的,在其演变中要以生态功能来衡量其质量,当代环境的质量优劣必定影响到下一代环境的质量。优良的环境是当代人留给后代人的最宝贵的遗产,恶劣的环境是当代人留给后代人的沉重负担。

经济子系统的可持续性是在自然生态不恶化的基础上,依靠自然资源的基础作用,通过生产力的持续发展,通过经济关系与制度性资源的积累,使经济增长得以持续进行,社会的物质力量得以逐年增加。

社会子系统的可持续性是在消除重大的社会动乱基础上,使社会文明有序地发展演进,人们的生活方式适应生态经济效益的要求,人口再生产与自然生态和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相一致,人们在体力与智力上都不断改进,一切有用的历史文化遗产都能得到保存与发扬。

2.协调性

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正是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题中之义。区域系统中生态、经济、社会三个子系统在结构、功能上相协调,方可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结构上,自然结构与经济结构,主要是与产业结构相适应,有助于自然结构的稳定、演进与完善。经济结构与社会结构主要与人口智力结构相适应,并促进产业结构得以不断升级。社会结构适应生态环境得到维护的要求,人们的生活方式与意识形态都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在功能上,自然生态以其稳定、消除灾害而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发展,使社会环境、物质财富和良好的自然环境呈现共同演进的趋势。

3.整体性

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运动。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进展,同时有着各方面的改进与进步;而可持续发展受阻的问题,背后都有着各种牵连。当经济行为与生态环境不相符合时,其原因可以从居民的生活需要、生产力水平、思想观念、经济体制、智力、素质、社会状况等一系列环节来寻找,解决这个问题也不是从一方面着手,而是要综合治理。一般来说,为使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我们尽量从多方面努力,但很难在所有的地方同时下功夫,这就使得可持续发展经常呈现事倍功半、进三退二的曲折过程。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受到人的知识、精力、社会组织性等种种因素的制约,只有当这些条件都实现的时候,其成效才会更为显着。

4.开放性

这个特点表明区域经济系统在多层次的相互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中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封闭条件下人与自然的结合总是低水平的,人的社会经济活动规模的增大造成对自然的消耗与损害不断加深,人需要有“反哺”自然界的活动。增大摄取量与增加反哺量是一对矛盾,解决这一矛盾与人自身的能力和生产生活方式密不可分。增强人的能力和改进生产生活方式都离不开开放,即与区域的外界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在开放中,包括自然资源在内的各种资源才能得到调剂、优化组合,适应生态可持续性的产业结构才能得以建立,更重要的是当地居民的可持续发展意识与本区域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智力才能够产生和发展起来。

5.梯级性

这个特点表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动态性。鉴于当代社会经济尚未摆脱非持续发展的趋势,在走向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必然分为不同的阶段,从而使迈向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过程呈现若干梯级。

(1)处在未能持续发展的阶梯上,社会经济面临着生态环境恶劣的状态,经济系统内仍采取粗放式增长,或者是资源浪费型的区域经济。如果是贫困地区,则存在着贫困与破坏生态环境相互促进的恶性循环关系;如果是较富裕的地区,则是由于以往不注意可持续发展而耗竭了资源的老本。由生态失衡大规模、大面积影响经济发展的事情已经发生,潜在的危机正或快或慢地转为表面的危机。人们已经意识到这些问题,并将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到了日程上,然而要遏制非持续发展的趋势颇不容易。

(2)处在可持续发展的徘徊阶梯上,社会力争由限制持续发展的因素来推进可持续发展。现在的社会经济实力与机制,都只能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局部环节进行调整,还未能从根本上对整体进行系统调整,资源利用仍不尽合理,边污染边治理的情况普遍存在。但是社会积累了改善生态环境的经济与手段,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改进的互动关系开始形成。贫困地区从经济、社会、生态三个子系统的协调发展中开辟了脱贫致富的新路,较富裕的地区也扭转了靠消耗资源老本来取得经济增长的旧局面。但是,对于历史上遗留下来的生态环境旧帐,影响可持续发展的深层次问题仍是不可忽视的威胁(不排除由于区域内外的影响,在一段时期有倒退的情况发生)。

(3)处在可持续发展的强劲阶梯上,社会已经能够对妨碍可持续发展的因素进行全面限制,较大规模地建立、产生和发展直接增加生态资源、化解破坏可持续发展因素的事业与产业,开始对本区域进行全局性的、方向性的调整。当资源利用基本合理、环境污染受到控制,可持续发展会成为强劲的势头。然而,可以预料,对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来说,很可能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产生,要达到理想的包括生态文明在内的高度的社会经济文明,还需要不懈的、持久的努力。

(二)经济可持续协调发展

为了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人们需要创造相应的条件。这些条件可以概括为三大系统相互起良性作用,三类资本相互增值,三种可持续性相互适应,三套目标相互配合。

1.生态、社会、经济三大系统相互起良性作用

地区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从生态、社会、经济这三个子系统组成的复合系统来认识,三个子系统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客观联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总的来看,经济子系统是主导,它的状况与人们所期望的社会生活发展目标最直接相关,其状况由区域内的生产力水平、产业系统与经济规则来体现;社会子系统是条件,它决定着区域内经济主体的结构、数量、质量以及发挥作用的直接条件,即制度、组织效能、管理水平与精神条件;生态子系统是基础,它决定着区域内经济社会的运行是否有良好的资源条件、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这三大子系统要能够起良性作用,就应当做到:

(1)经济子系统必须能够确立科学合理的社会生活发展目标,经济活动不给生态环境造成超负荷,并通过高效率的投入产出不断积累财力,为培育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提供雄厚的物质力量。(2)社会子系统必须能够提高区域内的劳动力再生产质量。为区域提供越来越多的人力资源,社会环境表现为有安居乐业的社会生活,劳动者能发挥最大的积极性、创造性,留得住本区域的人才,并能吸引区域外部的人才来此地。通过人的智慧与主观能动性,创造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度条件。(3)生态子系统必须体现自然再生产顺利进行,区域内自然环境不是趋于恶化而是保持稳定或者趋于改善,人工环境在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前提下不断扩大和取代自然环境,但并不失去应当保留的自然生态功能,于是承载经济社会发展的自然基础能够得以不断增强。

2.生态、人力、物质三类资本相互增值

我们把存在于区域经济系统中一切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具体要素分为生态资源、社会资源、经济资源三类。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要获取这些资源并运用于宏观或微观的发展项目中,是要付出代价并且要有取得回报的预期。

因此,我们在分析可持续发展的运动时,将进一步从资源的观点进入资本的观点,对可能无偿供给、不考虑回报的资源存而不论。这样,就需要将原有的三类资源具体化为生态资本、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

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求三类资本都有所增值,其必要性不言而喻。

然而,这当中有复杂的关系。除了短时期的特殊情况外(比如人们忍饥受冻来发展教育),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的增值呈正相关,而现代经济增长已经昭示不仅要有物质资本的投入,更重要的是要有人力资本的支持。但是,生态资本的增值却往往游离于经济增长视野之外,物质资本的增值的自然后果是生态资源的减少,这是生态资源不断地转化为经济资源的结果,客观上要求生态资本增大来与经济增长相适应。然而,生态资本不是货币,长期对生态资源的补偿不足将导致生态资本没有增加的实际可能。这种前景导致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可持续。对付这个前景的基本途径,就是将越来越多的物质资本增加到经济活动中去,使生态资本得以在经济发展中增值,物质资本的自我增值要受到限制。为此,在一段时期,特别是在生态资源已经被严重耗竭的情况下,为了生态资本的增值,物质资本的增值程度要减缓。但是,从长期来看,物质资本只能在与生态资本共同增值的过程中推进区域的发展。正确处理两类资本的相互促进,需要智慧与理性行动,这要由人力资本的增值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