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三都澳海岸带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8917600000014

第14章 三都澳海岸带经济社会发展条件(1)

第一节 人力资源状况

2001年宁德市总人口数为3246930人,市域范围人口密度为241人/平方千米。2001年全市总人口按城乡分类,市镇人口占75%,乡村人口占25%;按经济特征分类,农业人口占84.6%,非农人口占15.4%;按性别分类,男性占53%,女性占47%;按年龄分类,65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7.83%(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各县市区的人口数及人口密度。

近几年来,宁德市各类教育事业全面发展。2001年全市7所大中专学校在校学生7345人,比上年增加475人;职业中学24所,在校学生1.59万人,比上年增加320人;普通中学190所,在校学生22.60万人,比上年增加4095人;小学2136所,在校学生33.57万人,减少5345人;技工学校7所,在校人数1447人;成人中等专业学校在校生2244人,成人初等学校和乡镇成人文技学校毕业生14.74万人。全市学龄儿童入学率99.3%,小学毕业生升学率94.1%。当然,由于种种原因,宁德市的总体教育水平依然偏低,尤其是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规模太小(全市仅1所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数526人),发展缓慢。

在人口质量上,由于农业人口比重大,宁德市人口的科技文化素质总体水平严重偏低。专业技术人员不仅数量少,而且结构不合理,技术含量也低。以专业技术人才最为集中的国有企事业单位为例,据统计,2001年全市上述单位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4.92万人,其中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28万人,只占总人口数的1.5%和0.4%,其结构比例如图8所示;专业技术人员中比重最大的是教学人员,占72.7%,其他各类工程技术人员、农业技术人员、科学研究人员的份额都很低,只分别占7.8%、3.4%和0.2%,至于经济、会计类等专业人员更是少之又少;除此之外,第一线劳动者的技术熟练水平也普遍偏低,高等级的技术工人和农业技术人员严重匮乏。

第二节 市域经济发展现状

一、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

改革开放以来,宁德市经济建设取得一定成绩。有关的统计结果。从中可见,2001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2362256万元,按当年价计算,约为1978年的44.95倍,年平均增长率达11.9%;其中第一产业平均每年增长8.7%,第二产业平均每年增长15.1%,第三产业平均每年增长12.7%;全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7261元,按当年价计算,是1978年的33.16倍,平均每年增长10.4%。与此相应,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也分别由1978年的45.1∶28.4∶26.5与45.1∶28.4∶26.5演变为2001年的28.2∶36.3∶35.3和58.1∶11.2∶30.7。

经过20余年的艰苦努力,目前宁德市的人均收入已基本摆脱贫困,达到小平同志当年提出的小康水平,若按照世界银行标准计算,则已接近于下中等国家的门槛;同时,宁德的产业结构也已基本上完成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过渡,即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已步入工业化初期。

钱纳里认为可以按照人均GDP将工业化分为三个阶段、六个时期。按1982年美元计算,人均GDP364~728美元为初级产品阶段;728~1456美元为工业化初期;1456~2912美元为工业化中期;2912~5460美元为工业化后期;5760~8736美元和8736~13104美元则分别为发达经济的初级和高级阶段。

因此,按照经济发展的阶段理论,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必将是宁德市未来20年内经济发展的主导趋势和主要目标。

二、市域的产业结构特点

(一)第一产业

2001年宁德市第一产业的国民生产总值为666226万元,农林牧副渔业总产值1105509万元,其中农业406666万元,占36.8%;林业129418万元,占11.7%;牧业110643万元,占10%;渔业458782万元,占41.5%。1980年以来宁德市主要年份的农林牧副渔业总产值及其构成,随着经济的发展,宁德市第一产业中农业比重逐年下降,渔业比重逐年上升,林业与牧业比重基本保持稳定;渔业已逐步确立了在宁德市第一产业中的主导地位。

2001年,宁德市水产品总产量达717764吨,为1985年的7.2倍,其中海水产品产量688884吨,淡水产品产量28880吨。从蕉城区至霞浦、福鼎的广阔海面上,网箱相连,渔排逐浪。仅三都澳青山海域就有10万个网箱,托起了一座常住养殖户8000多人的海上“浮城”,年产值10多亿元。网箱养殖在特定时期对宁德市的经济发展作出贡献,但从目前开发港口的形势分析,三都澳的网箱养殖对港口的开发将带来不利影响。在宁德的农业生产中,经济作物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其中最值得一提的主要有茶叶、食用菌、水果和太子参这四大类产品。宁德现有茶园面积约4.71万公顷,省级以上名茶产品30多种。2001年茶叶产量和产值分别达4.4万吨和3.9亿元。全市直接或间接从事茶叶生产、加工、包装、运输、销售以及相关的第三产业的人数多达几十万。

宁德市也是中国产量最多、品种最全的重要食用菌产区,银耳、香菇产量均居全国首位。在“全国食用菌之乡”古田县,有一半以上人口从事食用菌生产、经销和科研活动。2002年产量25.6万吨,交易值6.8亿元,是全国规模最大、品种最多、技术最先进、从业人数最多、营销网络最健全、专业批发市场最大的生产基地。素有“中国太子参之乡”称誉的柘荣县,药材种植面积约23333公顷,目前正着力构建“闽东药城”。

以上情况表明,特色农业在宁德已形成一定的集群和规模,商品生产已渗透于农村千家万户。

(二)第二产业

2001年宁德市第二产业国内生产总值857298万元,工业总产值2512565万元,按当年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1.6%,达到1985年的34.5倍。

其中轻工业产值1348133万元,重工业产值1164432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8.7%和14.8%。

宁德市近几年来的轻重工业增长速度、轻重工业比重(霍夫曼系数)以及制造业内部三类产业的构成。可知,直至20世纪末,宁德的轻工业增长速度仍然快于重工业,但进入21世纪以后,重工业的增长速度开始超过轻工业;同时,第一类工业(轻型制造业)的比重逐年下降,第二类工业和第三类工业的比重逐年上升。这表明宁德市的工业结构正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而逐步提升。

但是,从现场调查情况看,不论是制造业内部的行业结构,还是各行业生产的产品档次,宁德市的工业水平仍然很低。大多数企业的技术装备和生产工艺落后,技术创新的主体还没有形成,实用性和管理型的高层次人才严重缺乏。在2001年福建省对各设区市科技进步状况评价中,宁德位于末端。2001年宁德市制造业各部门在福建省内的专业化系数。

可知,宁德市制造业中在福建省内的专业化部门主要有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普通机械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饮料制造业,食品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食品制造业(按专业化系数降序排)等9个部门。显然,即使在福建省内,专业化部门数量偏少、层次偏低,也仍然是宁德市制造业的两个主要特点。

目前,以专业化系数和产值比重为标准,宁德市的主要工业部门有:

(1)食品加工业。这是闽东工业的传统产业,2002年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22%。近年来,经新技术、新工艺、新配方改造,闽东的茶叶、果蔬、水产品、酒类、食用菌、调味品等产品的生产有了很大提高。其中尤以宁德“天山银毫”为代表的闽东茉莉花茶叶系列,以古田银耳、寿宁花菇、屏南夏香菇为代表的食用菌系列,以霞浦海产品加工为代表的水产品系列最为着名。

(2)机电产业。这是闽东工业的支柱产业。闽东电机在国内外都有一定的影响。全市现有电机电器工业企业600多家,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17%,主要基地位于福安、霞浦三沙和福鼎。

(3)石板材。这是闽东重要的资源型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15%左右。主要品种有花岗岩、玄武岩、闪长岩、安山岩、辉绿岩板材、影雕等,产品主要分布在古田、宁德、福鼎、屏南等地。但宁德的石板材以普通板材为主,普遍存在品质不高的问题。

(4)船舶修造。这也是闽东工业的传统产业,主要分布在福安赛江两岸,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6%。目前船舶工业“修、拆”的比重比较大,今后将朝着“修、造”并举、以“拆”为辅的方向发展,以提高产业的技术构成和产业规模。

(5)冶金业,以周宁的铁合金为代表。闽东水力资源丰富,发展电铁合一项目得天独厚。目前冶金业的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8%左右。

(6)医药化工。这是闽东工业中的新兴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3%左右。医药工业主要生产各类针剂、抗菌素等药用品;化工业初步形成了化肥、农药、无机盐、有机化工、石油化工、染料、化工制品、化工机构等八大类,50多种产品。榕屏化工厂是当今全国最大的氯酸钾生产基地,有可能成为闽东工业发展的重要龙头。

(三)第三产业

近年来,宁德市第三产业增幅显着,2001年国内生产总值达838732万元,占GDP总量的35.5%,按当年价计算,是1978年的60.3倍。不过,从内部结构看,宁德的第三产业仍然以传统产业为主。其中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比重最大,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36.8%;其次是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占25.4%。①按四个层次分类的宁德市近3年来的第三产业内部构成。

从中可知,宁德市第三产业的内部构成十分稳定,且第一层次的比重远大于第二层次,说明第三产业内部的新兴产业仍然相当弱小。

(四)1978年以来三大产业对宁德市经济增长的贡献1978年以来三大产业对宁德市经济增长的贡献。可见,相比之下,第一产业的比重依然不小,而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重大致相当,且第二产业的增长尚未能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强有力的带动作用。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当时宁德市的经济正处于从农业化向工业化的转轨过程之中。这一点也可以从不久前结束的2003年宁德国际投资洽谈会上正式公布的对外招商项目中得到进一步的印证。

(五)对外经济开放度

2001年宁德市外贸出口首次突破亿元大关。据海关统计,全年自营外贸出口总值1.05亿美元,按当年价,比上年增长41.8%。其中内资企业出口4616万美元,增长30.5%;外商投资企业出口5881万美元,增长52.0%。

同时,利用外资有一定增长,全年新签利用外资合同项目24项,合同外资金额6205万美元,增长12.1%;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5985万美元,增长8.3%。展现了宁德市近十年利用外资情况。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宁德市利用外资的总体情况并不尽人意。对此应积极总结经验,创造条件,挖掘潜力。

2001年的数据是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不包括间接利用外资。

进一步计算了宁德市近年来的经济外向度和国际投资开放度这两个指标,来分析宁德市近几年的对外经济开放总体状况。这里,经济外向度是指出口总值占GDP的比重(缺进口总值的数据);国际投资开放度是指外商实际投资额占GDP总量的比重(由于国外投资数量都很小,因而在计算时予以省略)。显而易见,宁德市的经济外向度和国际投资开放度都处在较低的水平,但有逐步加强的趋势。

(六)所有制结构

2001年宁德市工业总产值2512565万元。按所有制结构分,国有经济77680万元,占3.1%;集体经济16247万元,占0.6%;其他各类经济452004万元,占18%;城镇个体和村及村以下工业1966634万元,比重最大,占78.3%。分别给出了近十年来不同所有制的工业企业总产值的变化状况。从中可见,在国家政策的鼓励和支持下,民营经济近年来在闽东异军突起,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全市目前共有个体私营企业5.71万户,其中民营工业企业3700多家,从业人员15万多人,注册资本23亿元,经营领域涉及三大产业,涌现出了一批科技型农业、高新技术制造业、中介服务业等新兴产业。目前民营经济总量已占全市经济总量的89%,民营工业占全市工业的比重为90%。去年全市民营经济共创税收6.31亿元,占全市税收总额的61.7%。非公经济自营出口1亿多美元,占全市出口总值的74.8%,出口供货6亿多美元。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民营企业无论是在企业规模、技术能力上,还是在经营管理水平上,都还存在很多缺点和问题,急需进一步改进和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