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建筑营造法式与江南建筑
8915700000051

第51章 《营造法式》与江南宋元时期木结构建筑(1)

20世纪50年代以来,文物工作者和建筑史学者在江苏、浙江、福建等地陆续发现了宁波保国寺大殿、苏州虎丘二山门、苏州玄妙观三清殿、吴县甪直报圣寺大殿(已毁)、福州华林寺大殿、莆田元妙观三清殿、泰宁甘露庵(已毁)等一些宋代的木结构遗构。同时也发现了浙江武义延福寺大殿、浙江金华天宁寺大殿、上海嘉定真如寺大殿等元代建筑。其中福州华林寺大殿建于吴越钱弘俶十八年,即北宋乾德二年(964),苏州虎丘二山门建于北宋至道年间(995-997),宁波保国寺大殿建于北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三座建筑地域相邻,同处五代宋初的吴越国故地,且时间相近,它们的建造年代都早于《营造法式》的颁行时间。这为我们进一步探讨江南建筑传统与《营造法式》关系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

第一节 江南宋元时期木结构建筑受自然环境条件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因素的影响,江南地区能相对完整保存下来的宋元时期木结构建筑与中原及北方地区相比,在数量上要少得多,在建筑规模上也要小得多,但是,现存的江南地区宋元时期木结构建筑无论是在时代特征方面还是地方特色方面都十分明显。正因为如此,这些留存至今的宋元时期木结构建筑显得格外珍贵。通过它们既可以大致了解宋元时期江南地区木结构建筑的一些地方性做法,也可为研究宋元时期建筑的全貌提供必要实物资料。这也为《营造法式》与江南建筑的关系研究,提供了可能性。在此,我们首先对福州华林寺大殿、宁波保国寺大殿、苏州玄妙观三清殿、莆田元妙观三清殿、上海嘉定真如寺大殿、武义延福寺大殿、金华天宁寺大殿等宋元时期建筑进行一介绍与分析,以便为江南建筑与《营造法式》的比较研究提供必要的基础。

一、福建福州华林寺大殿

华林寺位于福州城南北中轴线北端的屏山南麓。屏山,原名越王山、越山。根据宋淳熙《三山志》、明万历《闽都记》、清乾隆《福州府志》等文献的记载,华林寺旧名越山吉祥禅院,建于五代吴越钱弘俶十八年(964),为钱氏守臣鲍修让所建。钱弘俶十八年,亦即北宋乾德二年,虽然当时吴越尚未纳土,但从时间上讲已进入北宋初年,故现存的华林寺大殿既可视为五代时期建筑,也可归入北宋初期建筑。华林寺大殿的所在地福州虽不是传统江南之地,但华林寺大殿是吴越时期所建,因此也可纳入广义的江南建筑范畴。

越山吉祥禅院的规模已不清楚,除了文献所提到“佛庙”及“环峰亭”、“绝学寮”、“胜会亭”等少量附属建筑物外,其他已无考。但从现存的华林寺大殿体量来看,越山吉祥禅院的规模不会太大。根据《八闽通志》“华林寺”条的相关记载,明宣德六年(1431)越山吉祥禅院曾重建,正统九年(1444),越山吉祥禅院改名为华林寺。此时的华林寺有山门、大殿、法堂、回廊等建筑构成。入清以后,华林寺在顺治、康熙、乾隆、嘉庆、道光、同治年间有多次修缮,其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是嘉庆二十三年至道光六年(1818-1826)的重修。这次修缮除了大殿、天王殿、山门,还增建了准提楼、文昌阁、火神庙、金佛殿、大士阁和僧寮等。至20世纪70年代,寺内建筑大部分被毁,仅余大殿一座,80年代,大殿落架,迁移到原址前方重建。

迁址重建之前的华林寺大殿,虽经明、清两代重修扩建,但殿身构架仍为五代、宋初原构,仅附加了一圈下檐。作为我国南方地区现知年代最早的木构架建筑实例,华林寺大殿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唯近年遭到破坏性的重建而大损其历史价值和风貌。

华林寺大殿原构面阔三间,进深四间,八架椽前后乳栿用四柱,单檐九脊殿。当心间广6.51米,次间广4.68米,通面阔15.87米;山面前间与后间各深3.84米,中间两间各深3.50米,通进深14.68米;平面近方形。

殿身共用柱18根,柱网布局规整,无减柱或移柱现象。4根内柱高7.20米,4根角柱高4.86米,其余柱子高均为4.78米。从平柱与角柱的高度差可以看到,角柱生起8厘米。与《营造法式》规定的“三间生高二寸”基本相符。柱身无侧脚,但内外柱的形制均为梭柱,做法古朴。檐柱柱头间均用阑额连接,其中前檐阑额为月梁造,阑额至角柱均出头约20厘米,垂直斫截,额上无普柏枋。

殿内构架主要由两缝横架与两缝纵架组成,纵横相交呈“井”字形。左右两缝横架(进深方向)构造相同,都是在前后两内柱柱头的栌斗口,各出单材偷心华栱三跳以承四椽栿。栿上两端用栱一层以承中平槫,栿背上用驼峰承重栱,上承平梁。平梁两端承上平槫。平梁背上置散斗三个,斗口内用驼峰承脊槫。前檐乳栿两端,与内外柱上承前廊平棊的斗栱相交,栿尾插入内柱,栿中部卷杀作月梁。后檐乳栿,栿尾插入内柱柱身,下用丁头栱两跳承托,栿首伸入后檐铺作。

前后两缝纵架(面阔方向)构造有所不同。前纵架两根内柱柱头上用内额两层,各广30厘米,厚16厘米,两层内额间隙为14厘米。内额下用门额一根,广45厘米,下皮距地4.93米。内柱柱头栌斗上,用单栱三层,素枋两道,上承中平槫。前内柱与两山檐柱间,各用内额一层,广42厘米,厚17厘米。外檐柱头铺作乳栿分位处,出素枋两道,广厚如栱,枋尾插入内柱柱身。枋间缝隙为一栔,下层枋入内柱处,用丁头栱两跳承托。后纵架两根内柱柱头间用内额一根,广34厘米,厚17厘米。柱头栌斗上所用单栱素枋同前纵架,不同之处在于,柱间施襻间铺作,在内额上皮正中置一方形驼峰,上用令栱素枋重复叠置,至中平槫下。后内柱与两山檐柱间不施内额。柱头铺作里转两跳华栱上施乳栿,栿首入铺作,栿尾插入内柱,下用丁头栱两跳承托,栿上置方形驼峰。

外檐柱头铺作与补间铺作均为七铺作双杪双下昂。其中第一、三跳偷心,第二跳跳头施重栱承罗汉枋,第四跳跳头施令栱承橑檐枋。与令栱相交的耍头也做成下昂状,故外观似为双杪三下昂。第一层昂下为华头子。柱头及补间铺作华头子为垂直斫截。转角铺作昂下华头子为两卷瓣,华头子或为乳栿出头,或为内檐栱枋出头。昂下所出两跳华栱,柱头与补间铺作为单材栱,转角铺作角华栱为足材栱。柱头缝扶壁栱为单栱素枋重复叠置,共计三层令栱,四道素枋。

柱头铺作里转依所在柱子位置而异。前檐当心间平柱铺作里转,用华栱两跳承乳栿,下一跳偷心,第二跳跳头施瓜子栱、慢栱承算桯枋。瓜子栱与乳栿相交,瓜子栱上又出华栱一跳,与慢栱相交。跳头承与算桯枋相交的横枋,第一层昂尾伸到横枋下,第二、三层昂尾伸到下平槫下,与内柱柱头上所出素枋交错叠压。后檐当心间平柱与山面后次角柱铺作,里转两跳华栱偷心,第二跳跳头承乳栿,三层昂尾均伸到下平槫下,与内柱柱头上所出素枋交错叠压。

山面前次角柱铺作,里转华栱两跳偷心,承乳栿分位处两层素枋,三层昂尾做法同后檐当心间平柱铺作。由栌斗口向前廊内斜出45度方向虾须栱两跳,第一跳偷心,第二跳头承交角令栱。两跳均为足材,各广47厘米,厚17厘米,栱尾出头长约30厘米,垂直斫截。山面中柱铺作里转出八铺作五杪单材偷心造,第五跳跳头承下平槫缝令栱,第一层昂尾伸过下平槫缝,垂直斫截,第二、三层昂尾直抵中平槫分位,第二层昂尾承挑出际梁架。这种连续五跳单材华栱偷心,昂尾承挑中平槫分位梁架的大胆结构手法,在国内现存遗物中,是十分罕见的。

转角铺作外转,于正侧两面各出七铺作四跳。第二跳头所承重栱,下层瓜子栱与第二跳角华栱上所承瓜子栱作连栱交隐,上层慢栱与角华栱上慢栱通连在一起,昂下第一跳华栱与泥道栱相列,第二跳华栱与柱头枋相列,三层昂尾伸过罗汉枋缝,与柱头枋端头交错叠压。

外转45度方向出足材华栱两跳,角昂两层,由昂一层,第一、第三跳偷心,第二跳跳头承交角重栱,第四跳跳头承交角令栱,令栱上承橑檐枋头,枋上置生头木。

前檐转角铺作里转出足材华栱两跳,承交角令栱,角昂第一层昂尾伸至算桯枋,第二、三层昂尾伸到下平槫下。后檐转角铺作里转出八铺作五杪偷心角华栱,下两跳为足材,其余均为单材栱,第五跳跳头承下平槫缝交角令栱。三层昂尾,均伸到下平槫下。转角铺作下两跳足材华栱,均广47厘米,厚17厘米。

两山与后檐各间均无补间铺作。前檐当心间用补间铺作两朵,两次间各用补间铺作一朵。补间铺作栌斗置于阑额上,外转同柱头铺作,里转五铺作出双杪,下一杪偷心,第二跳跳头施重栱,承算桯枋,第一层昂尾伸至算桯枋,第二、第三层昂尾伸到下平槫下。

殿内为彻上明造,原构仅在殿前敞廊内设平棊,但平棊原状已不知,现在只剩下算桯枋。

前廊内顺身置算桯枋两根,至梢间在角华栱与虾须栱第二跳跳头所承交角令栱上,置鸳鸯交手栱,栱上承横枋一道,与算桯枋端头相交,加上两横架缝上所施与算桯枋相交的横枋,使前廊内两根算桯枋与四道横枋,略呈“目”字形交圈。算桯枋置于前廊内外柱斗栱上。前檐柱头铺作与补间铺作里转第二跳华栱跳头上重栱,承外侧算桯枋;内柱柱身所出第二跳丁头栱跳头上重栱,承内侧算桯枋。第三跳丁头栱与檐柱铺作第三跳华栱一起,承与算桯枋相交的横枋,横枋下皮凹刻线脚。

寓装饰于结构,是华林寺大殿建筑艺术处理的主要特点之一。大殿内外的各种结构构件大多经过细致的艺术加工。其中,除了斗栱与梭柱外,月梁、驼峰与昂嘴的造型处理最具装饰意味。殿内月梁,包括四椽栿、平梁、前后檐乳栿、两山后次角柱上乳栿和前檐当心间与次间阑额,计七种13根,均用粗大的原木制成,断面近圆形,直径都在54厘米左右,造型丰盈浑圆,极具装饰趣味。后檐与两山后次角柱乳栿上,各有巨大云形驼峰一个,总长2.84米,高1米,厚约10厘米。其不对称的曲线,自由流.轮廓,像一飘逸的云朵,动态感极强。

外檐铺作各层昂嘴,造型自由活泼,曲线分三段,上为一枭,下为一混,中间为一枭混。沿曲线轮廓,微刻线脚一道。除昂嘴外,殿内平梁两端,平梁下栱尾出头,前廊平棊两端横枋下鸳鸯交手栱尾出头,也用了与昂嘴基本相同的曲线轮廓。

华林寺大殿原构,曾经用浅雕团窠与遍装彩绘,装饰相当华丽。大殿团窠,与《营造法式》卷十四中所说的大体相同,区别在于前者是浅雕,边缘用单混线脚圈之,后者是彩绘,边缘用青华、绿华或朱彩圈之。团窠的分布,仅可见于殿外四周及殿前敞廊内光线较好,而又视线可及的诸枋木上,与《营造法式》规定团窠用于殿身外的做法相同。大殿中团窠又因所在枋子的层数而不同。第一层为阑额,包括前内柱间门额与两侧内额,团窠四入瓣,长58厘米,宽35厘米,内结四朵芝草花纹。第二层为檐柱上第一道柱头枋,窠分八瓣,长42厘米,宽28厘米。柱上第二道柱头枋为第三层,窠分十二瓣,四出尖,长48厘米,宽28厘米。第四层为铺作外跳的罗汉枋与里跳的算桯枋,团窠四入瓣,长42厘米,宽28厘米。二、三、四层枋上窠内,均未见花饰。殿内彩画屡经涂抹,尤经后世用土朱覆盖,原作已很难辨认,但由剥落的彩画分布看,原构件为五彩遍装彩绘。梁、枋、栱、斗之上,均有彩画的痕迹,隐隐可以看出朱、绿、黄等色彩。在平梁下驼峰上,由于后世所加平棊的遮挡,没有涂抹土朱,至今还留有清晰的早期彩画,墨色古拙,线条粗犷,至为珍贵。

二、浙江宁波保国寺大殿

保国寺位于浙江宁波西郊灵山,旧名灵山寺,唐僖宗广明元年(880)改今名。大殿位于寺内中轴线上偏北处,为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六年(1013)所建,是江南地区保存最好的宋代木结构建筑。20世纪50年代发现。

大殿面阔三间,约11.90米;进深三间,约13.36米;单檐九脊殿。清代在四周加一圈下檐,形成重檐歇山顶。其内柱高于檐柱,前后檐柱上的梁后尾插入内柱柱身,近于宋式厅堂型构架,但柱上重叠多层柱头枋,前部装平棊、藻井,又具有宋式殿堂型构架的特点。柱头铺作为七铺作双杪双下昂单栱偷心造,下昂昂身长达二椽架,昂尾与立在中平槫下的短柱相交,中间承下平槫,作用如斜梁。前、后檐当心间及山面南、中两间用两朵补间铺作,余间各用一朵。补间铺作为七铺作双杪双下昂,单栱造。昂身长一椽架,托在下平槫下。殿前檐及山面南侧一间的阑额为月梁形,其余各间用上下两层阑额。柱子系拼合而成,作八瓣瓜棱状,宋代称为“八觚”或“八混”。柱头栌斗也随柱身做八瓣,补间铺作为方形讹角斗。这些特点有的与《营造法式》所载相一致,有的属唐、五代遗制。殿内石佛坛上有北宋崇宁元年(1102)纪年铭刻,但佛像已毁。

三、江苏苏州玄妙观三清殿

苏州地处江南腹地,历史悠久,文化昌盛。但因时代变迁,遗留至今的早期建筑尤其是木结构建筑已是凤毛麟角。玄妙观三清殿为宋代遗构,颇为珍贵,是江南地区现存的唯一南宋时期的木结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