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急重症救护新概念与新技术
8915600000054

第54章 常用抢救操作技术(6)

3.面罩仅在吃饭、擤鼻涕、吐痰或呕吐时拿掉,要及时放回面部的正确位置,进食时可用氧浓度相当的鼻导管吸氧来代替。不要自行摘除鼻导管和面罩或者调节氧流量。

4.患者如感到鼻咽部干燥不适或者胸闷憋气时,应及时通知医护人员。

二、吸氧设施吸氧设施是指将氧气筒或墙式供氧系统与患者相连以提供氧气的设施。当患者使用其中一种设施进行吸氧时,应检查是否已备齐有关物品,如打开氧气筒总阀门的扳手、压力表和流量表(使用氧气筒作为氧源时)或连接吸氧设施与供氧系统的导管(使用墙式系统作为氧源时)。

所有下述的吸氧设施仅限于有自主呼吸的患者使用。当护理正在吸氧的患者时,应快速确认所使用的吸氧设施和输送系统是否处于功能状态。观察缺氧状况有无改善、有无呼吸抑制或意识水平的改变,密切监测生命体征的变化并备好吸引设施。

第三部分 与循环相关的操作

操作16:低血压患者的体位安置

【适应证】

由于低血容量、迷走神经反应或药物反应所引起的症状性低血压。

【禁忌证和注意事项】

1.有潜在的头颈部或脊髓损伤的患者应避免采用垂头仰卧位(the trendelenburg position),有专家建议对于低血压伴有神经系统损伤可能者,可采取改良性的垂头仰卧位。

2.过敏性和心源性休克患者可能无法耐受仰卧位或改良性垂头仰卧位。

【操作步骤】

1.安置患者于仰卧位。

2.抬高下肢,最高不超过45°。此即改良性的垂头仰卧位。

3.不要将患者头部置于低于身体的水平,因此位置会压迫膈肌导致呼吸窘迫,还可增加颅内压,从而对潜在神经系统损伤的患者造成危害。

【患者宣教】

1.向患者解释安置该体位是暂时性的。

2.如果有呼吸困难等不适应立即报告。

操作17:体位性生命体征的测量

体位性生命体征(postural vital sign)也可称为直立性生命体征(orthostatic vital sign),体位性生命体征的测量又称为倾斜试验(tilt test)。

【适应证】

1.安全、无创地评估患者的体液灌注状况。

2.评估患者对补液的反应。

3.评估存在呕吐、腹泻、大汗、出血、腹部钝性伤或胸部外伤、腹痛、无法解释的晕厥、虚弱、头晕或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等表现的患者是否有继发性的体液丢失情况。

【禁忌证及注意事项】

1.有低血容量的患者由卧位改为立位时,可能会出现头晕、头痛或晕厥。因此操作过程中不要让患者独自一人参与测量,应安排一名助手在旁协助此操作的进行。

2.当患者平卧位时有低血压征象、存在休克、严重的精神障碍或怀疑有骨盆、脊柱及下肢损伤时,应禁止进行该项操作。

3.一些药物如交感神经阻滞剂、利尿剂、硝酸盐、麻醉药、抗组胺药、抗抑郁药、巴比妥类、抗高血压药或副交感神经阻滞剂等,可能会产生直立性低血压的假象。此外,年龄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等预先存在的一些因素也可能影响测量的结果。研究显示约43%的正常患者(近期无血液及体液丢失史)可出现阳性反应。

4.快速及大面积出血而致低血容量的患者可能会出现反向的心动过缓现象,此时有可能影响到对结果的判断。

5.为保证测量的准确性,操作过程中应避免创伤或疼痛性操作。

【患者准备】

测量之前应静卧至少2~3分钟。

【操作步骤】

1.患者静卧2~3分钟后测血压及心率(平卧位),应测量两次并将第二次的值作为基数。此举可避免因交感反应而导致测量数值的不准确。

2.如使用三步测量法,让患者由卧位改成坐位,或从卧位改成立位。假如患者不能站着测量血压,可尝试半坐卧位,但结果的可靠性会受到影响。即由卧位到立位的测量值比卧位到坐位的测量值准确得多。

3.询问患者体位变动时有无虚弱、头晕、视力模糊等症状,观察有无面色苍白及出汗,这些症状与测量值一样重要。假如患者有非常严重的头晕而需立即躺下,或发生了晕厥,应立即中止该操作。

4.在1分钟内测量坐位或立位的血压(取前次相同部位)及心率。测量血压时应将患者前臂抬高至心脏水平,以保证其准确性。

5.坐位测量完毕后,再让患者转为站立位进行测量(重复步骤3~4)(即三步法)。

6.测量后让患者躺下或坐下。

7.将测量的结果记录于患者记录单上,包括采取的体位(如躺、坐或站位)。如果成年人的心率每分钟增加30次,或有体位性血压下降导致的任何大脑血供不足的表现,如头晕、晕厥等,可判定为试验阳性。可能同时会伴有血压的改变,但因血压较易受多种因素影响产生波动而不能成为血容量丢失的可靠依据。

【与年龄相关的注意事项】

1.儿童使用该方法的意义尚不清楚,如果体位改变导致即将晕厥或心率每分钟增加25次或更多,可考虑儿童有脱水情况存在的可能。

2.老年人即使在没有低血容量的情况下也可发生体位性生命体征的改变。

【并发症】

眩晕、晕厥、虚弱或摔倒。

【患者宣教】

告知因体位改变而出现症状的老年人或其他患者,在每次下床前应先坐5分钟,或从坐位转为立位后应先站立一段时间,再进行活动。

(张悦怡)操作18:心电监护

心电监护又称为ECG 监护、ECG 监护或心脏监护。

【适应证】

持续监护心脏搏动的频率和节律,为评估病情及治疗、护理提供依据。

【禁忌证和注意事项】

1.所有装置都应有良好的接地以防止触电及对ECG 扫描的干扰。

2.牢记治疗应针对患者而非监护仪,因为患者的临床状况远比他们的节律来得重要。

3.固定好电极和导联线,尤其对于躁动患者。避免电极脱位、导线打折或缠绕。

4.定期观察黏贴电极片处的患者皮肤,定时更换电极片和黏贴位置,防止皮肤过敏或破溃。

5.正确设定报警界限,报警系统应始终处于打开状态,出现报警应及时处理。

6.安放监护电极片时,心前区必须留出一定的范围,以保证除颤时能安置电极板。

【用物准备】

1.心电监护仪。

2.ECG 导线(3或5导联监护系统)。

3.预置有导电胶的一次性电极片。

4.剃刀(必要时)。

5.酒精棉球(根据情况选择)。

6.纱布,敷料(根据情况选择)。

【操作步骤】

1.打开监护仪。

2.选择理想的导联,监护导联中最常用的是Ⅱ导联、Marriott 改良胸导联MCL1,它与MCL6一样可以用来区别QRS 波形态的不同。

3.连接导联线与电极片,并将电极片置于清洁、干燥的恰当部位,避免放置在大的肌肉组织群及骨性组织上。

4.观察ECG 的描记图形,较为理想的状态是描记时能避免过度的人为干扰并可见明显的R 波,从而有利于心率和节律的准确判断。

5.设置好心率报警限值,打开报警开关。

【心电图监护技术上的常见问题】

1.交流电干扰。

可能原因:

(1)近处有电器设备、电源线或在房间的墙和地板上有电线。

(2)区域内的电装置(电压)接地不恰当。

(3)连接患者的电源或导联线破损。

(4)电极片、导联线、电缆线等连接松动。

(5)皮肤准备不完全。

(6)电极片的导电胶已变干。

(7)连接患者的导联线被强力牵拉。

(8)室内温度过低,因寒冷而引起患者肌肉的颤动。

解决方法:

(1)患者区域的设备要保证良好的接地设置。

(2)确保电极片、导联线等连接紧密、无松动。

(3)按下列步骤准备皮肤:

a .必要时剃除局部区域的毛发。

b .用酒精棉球清洁皮肤。

c .用干纱垫擦净皮肤表面。

d .更换新的电极片。

(4)注意保暖,室温最好高于18℃。

2.低电压。

可能的原因:

(1)心电监护仪的设定值过低。

(2)电极片脱落或接触不良。

(3)导联线脱落或断裂。

(4)导联线与机器连接松动。

(5)患者体位改变而使QRS 波形的振幅过低。

解决方法:

(1)增加监护仪设置的电压。

(2)确定监护仪所有的连接正常。

(3)更换电极片。

(4)选择另一导联进行监测。

3.过多的人为干扰。

可能的原因:

(1)患者活动。

(2)电极、导联线等处连接松动。

(3)间歇性的电干扰。

解决方法:

(1)检查电极的放置是否合适,或移动电极片,置于其他有较少骨骼肌肉的部位。

(2)重新连接已松动的电极片。

(3)检查各部分的连接。

(4)保持导联线的合适位置,防止因患者活动造成导联线牵拉过紧的情况发生。

4.基线不稳。

可能的原因:

(1)因患者活动或呼吸造成导联线的移动。

(2)电极片接触不良或放置位置不佳。

(3)导线牵拉过紧。

解决方法:

(1)重新放置导联线,使其处于较少活动的位置。

(2)必要时更换电极片,选择其他部位进行黏贴。

(3)保护导联线,减少牵拉。

【患者宣教】

1.如有胸部不适、心悸、气急或其他相关的症状时应立即报告。

2.不要扯拉电极和导联线,不要移动或者摘除电极片,发现监护仪有任何连接处的脱落时应立即报告。

3.避免在监护仪附近使用手机,以免干扰监测波形。

4.指导患者学会观察电极片周围的皮肤情况,如有痒痛感,及时告诉医护人员。

(袁国萍 张悦怡)

操作19:12、15及18导联心电图

12导联心电图从12个不同的侧面提供了心脏电活动的信息,有助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诊断、心律失常的鉴别以及药物或电解质对心脏电活动影响的判断等。在标准12导联的基础上附加15导联或18导联时,可提供更多的诊断信息。

【适应证】

1.辅助进行急性心肌缺血、损伤或梗死的诊断。

15导联心电图常用于判断有无右室心肌梗死,适用于Ⅲ导联的ST段比Ⅱ导联中抬高至少1mV 时。

18导联心电图用于判断有无后壁心肌梗死,适用于12导联ECG 的胸前导联中存在ST段压低时。

2.诊断及区分心律失常与传导障碍。

【禁忌证及注意事项】

1畅通过12导联ECG 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可靠性约50%,应注意有些心肌梗死患者在心电图上并不一定能监测到异常表现,因此不能完全依赖ECG 来判断有无心肌梗死。

2.与其他电子设备一样,心电图机器也必须有良好的接地,以防触电或对心电图描记的干扰。

3.在电复律及除颤过程中,操作者及旁人不能接触心电图、导线和患者。

【物品准备】

1.心电图机,包括导线及导联。

2.电极(预置导电胶的一次性电极,吸球或电极板)。

3.导电糊。

【患者评估】

1.评估患者外周血管的搏动和其他生命体征、心音、神志情况和有无胸痛、心悸等,以便将心电图的改变与患者的上述情况相关联。

2.评估患者有无心律失常或心脏疾病史。

3.了解患者目前正在服用的药物。

4.评估并分析患者最近一次12导联心电图的结果。

【患者准备】

1.让患者和家属了解操作的过程,理解操作时患者的配合对保证心电图质量的重要性,如保持放松状态、避免交谈和躯体的移动、进行正常呼吸等。

2.协助患者平躺于床的中间,避免接触床栏、床头及床尾的金属部分。

3.为获得较好的描记结果,应尽量将床头放平(以患者能耐受为标准)。

【操作步骤】

1.洗手。

2.将电源线与接地电源相连,然后开机。

3.在心电图机上输入患者的基本信息或资料。

4.连接肢体导联。如使用电极板,需使用导电糊。肢导联通常放在下肢的内侧面,电极板及吸球放在前臂的内侧面。如使用预置导电胶的电极片,应放于上臂的外侧面。

5.放置胸前导联,将V1置于胸骨右缘第四肋间,V2置于胸骨左缘第四肋间,V4置于左锁骨中线第五肋间,V3置于第五肋间V2与V4连线的中点,V6位置于左侧腋中线第五肋间,V5位于第五肋间V4与V6连线的中点。

6.将电极与相应的导联线连接,通常导联线上已标出电极应放置的位置。

7.患者取平卧位,尽可能放松并保持静止不动的状态,告诉患者大约需坚持10~15秒时间。

8.按相应的操作键以记录心电图。

9.如果需做15导联心电图,将V4、V5、V6电极移至右侧与左侧胸部相对应的位置,称之为V4R、V5R 和V6R,在检测右室心肌梗死时V4R 有93%的准确率。

10.如果需做18导联心电图,将V7放于左腋后线的第五肋间,V8放于右后锁骨中线第五肋间,V9放于脊柱旁的左侧第五肋间。在检测后壁心肌梗死时,V9有90%的准确率。

11.重复步骤6~8以记录附加导联的结果。

12.检查心电图的走纸情况,如果干扰太大或心电图不够清晰,应重新再做。

13.撤除导联线与电极并清洁皮肤,如患者需反复检查心电图,可暂不去除预置导电胶的一次性电极片。

14.查看所记录的心电图节律、频率,有无P 波和QRS 波以及波形的宽度与形态,P‐R间期的长度,有无S‐T段的改变,Q‐T间期的长度,T波的形态等,初步确定心律失常的类型。

15.分析并评价12导联心电图上有意义的改变,并与患者的任何心肌缺血、损伤或坏死的症状相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