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系统解剖学实习指导
8914700000008

第8章 消化系统(1)

实习项目一、消化管

一、目的要求

(一)口腔

掌握咽峡的构成、位置;舌的形态、舌黏膜特征及舌下阜和舌下襞的位置;颏舌肌的起止、作用;三对大唾液腺的位置、形态和腺管的开口部位。熟悉口腔的分部、界限及唇、颊、腭的形态;牙的形态构造,乳牙和恒牙的牙式。了解软腭的结构;舌苔;牙的结构。

(二)咽

掌握咽的位置、形态、分部及各部的形态结构和交通。了解咽壁的构成。

(三)食管

掌握食管的位置、长度、分部及食管三个狭窄的部位,各狭窄位置、距中切牙的距离和临床意义。了解食管壁的结构。

(四)胃

掌握胃的形态、分部和胃的位置(包括贲门、幽门的位置)。了解胃的基本类型及其与体型的关系,胃充盈时的变化和胃壁的构造。

(五)小肠

掌握小肠上、下端的连结关系、长度;小肠各部的位置、形态、分部特征(如十二指肠大乳头的位置、距中切牙距离)。比较空肠、回肠的位置和形态结构特点。了解美克尔憩室。

(六)大肠

掌握大肠的位置、分部;特征结构(带、袋、垂);盲肠与阑尾的位置、形态结构,寻找阑尾的标志及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结肠的分部、各部的位置;直肠与肛管的位置形态及黏膜上的各结构和临床意义。

二、教具准备

(一)标本

1.整体标本1具(示体内食管、胃、小肠、大肠形态与位置)。

2.头颈正中矢状切(示口腔、咽侧壁结构及3对唾液腺导管的开口)。

3.各类牙各1个、磨牙纵剖面(固定于木板上)。

4.游离舌。

5.完整的和切开的游离胃。

6.咽腔(后壁切开)。

7.完整的和切开的游离空、回肠(示黏膜皱襞;孤立淋巴滤泡和集合淋巴滤泡)。

8.游离直肠(切开,示肛柱、肛瓣、肛窦和齿状线)。

9.回盲瓣及阑尾。

10.游离大、小肠若干。

11.游离胰、十二指肠(示胆总管及十二指肠大乳头、胰管剖开2个)。

12.肛门内、外括约肌。

13.骨盆矢状切(男、女)。

(二)模型

胃放大模型、咽的后面观、头颈正中矢状切、牙及牙的构造、直肠肛管内腔的模型。

(三)X线片食管、胃造影片。

(四)挂图

消化系统模式图;口腔及咽峡;口腔底及舌下面;恒牙及乳牙;牙的构造模式图(纵切);舌;鼻腔、口腔、咽和喉的正中矢状切;唾液腺;咽肌和舌肌(侧面观);咽腔(后面观);咽肌(后面观);食管(前面观);胃;腹部脏器(前面观);直肠(内面观);空、回肠(内面观)及结肠(外面观)。

三、实习内容

(一)消化系统的组成消化系统由消化管和消化腺组成。消化管可分为上消化道(口-十二指肠),下消化道(空肠-肛管)。

(二)观察活体口腔

1.辨认人中和鼻唇沟。

2.查看唾液腺的位置及导管开口部位。

3.查看围成咽峡的结构和形态。

4.查看腭扁桃体的位置、形态、色泽及大小。

5.观察舌的形态、分部、色泽及舌苔;查看舌乳头、舌系带、舌下襞和舌下阜;注意观察用力伸舌时舌尖的形态与舌系带长短的关系。

6.观察牙的排列,牙冠的形态,牙龈的位置、形态及色泽,计数牙的总数和各类牙的数目。

(三)消化管

1.口腔

口腔前壁为口唇,侧壁为颊,上壁为腭,下壁为口底。前经口裂通体外,后经咽峡通咽。其以牙弓为界可分为口腔前庭和固有口腔。

(1)口唇和颊:上下唇间叫口裂,两唇结合处叫口角,上唇正中的浅沟称人中,鼻翼到口角的浅沟称鼻唇沟。

(2)腭:在头正中矢状切上观察。前2/3为硬腭,后1/3为软腭。软腭后缘游离称腭帆,其中部向下垂的突起称腭垂(悬雍垂)。腭帆向两侧分出两条黏膜皱襞,前者称腭舌弓,后者称腭咽弓。

(3)牙:在牙模型上观察。每颗牙都有牙冠、牙颈和牙根三部。牙冠表面被覆有白色的牙釉质;牙根伸入牙槽内,其尖部有根尖孔;牙冠和牙根之间称牙颈,外包着牙龈。牙内的空腔称牙腔,包括牙冠腔和牙根管,其内填充有牙髓。

(4)舌:在游离舌标本上观察。舌位于口腔底,上面称为舌背,从前向后为舌尖、舌体和舌根。体和根之间有一“人”字形的浅沟称界沟。舌下面正中有一黏膜皱襞称舌系带。舌系带根部两侧有一小的突起称舌下阜。从舌下阜向两侧延伸,可见黏膜的隆起称舌下襞。其深部有舌下腺。

舌黏膜:舌上面的黏膜有许多小的突起称为舌乳头。舌乳头包括:丝状乳头(数量最多、最小、色白)、菌状乳头(散在丝状乳头间,稍大、色红)、轮廓乳头(位于界沟前,最大、有7~11个)、叶状乳头(位于舌后部两侧缘,小叶片状)。后三者内含味蕾。

舌肌:舌肌分为舌内肌和舌外肌。舌内肌起止点全在舌内,其纤维走向有纵、横和垂直。舌外肌有颏舌肌,呈扇形,起自下颌骨体内面,止于舌内。具有伸舌作用。

观察舌乳头、舌扁桃体、舌内肌束走向和颏舌肌的位置及纤维走向。

2.咽

(1)咽的位置:咽位于鼻腔、口腔和喉的后方,脊柱前方,上达颅底,下平第6颈椎下缘,是消化道与呼吸道的共同通道。

(2)咽的形态:咽为前后较窄扁,略呈漏斗形的肌性管道,几乎没有前壁。

(3)咽的分部:咽可分为三部。①鼻咽部位于颅底与软腭之间,侧壁上有咽鼓管咽口、咽鼓管圆枕、咽隐窝。②口咽部位于软腭与会厌之间,有腭扁桃体、舌会厌正中壁、会厌谷。③喉咽部位于会厌与环状软骨下缘平面之间,有梨状隐窝。注意观察各部交通。

3.食管

(1)食管的位置:食管于第6颈椎下缘与咽相接,在脊柱前方下行,穿过膈肌食管裂孔进入腹腔,在平第11胸椎处续于胃的贲门,全长约25cm。

(2)食管的分部:食管全程分颈(较短)、胸(最长)、腹(最短)三部。

(3)食管的3个狭窄:第1个狭窄位于食管起始部,平第6颈椎下缘,距中切牙约15cm。第2个狭窄在与左主支气管交叉处,平第4~5胸椎之间高度,距中切牙约25cm。第3个狭窄在穿过膈的食管裂孔处,平第10胸椎高度,距中切牙约40cm。食管的这些狭窄是异物易停留和肿瘤好发的部位。

4.胃

(1)胃的位置:胃是消化管中最膨大的部分,其位置、大小、形态随其充盈度而改变。胃大部分位于左季肋区,小部分位于腹上区。

(2)胃的形态:①两壁胃前壁和后壁。②两缘上缘凹向右上方,称胃小弯,其最低处为角切迹;下缘凸向左下方,称胃大弯。③两口入口为贲门,上接食管;出口为幽门,与十二指肠相接。④四部胃可分为贲门部、胃体部、胃底部和幽门部,后者被中间沟分为近端的幽门窦和远端的幽门管。

(3)胃壁的构造:胃壁由4层结构构成。①黏膜形成皱襞,皱襞在贲门和幽门附近呈放射状排列,在小弯处恒定地呈现4~5条纵形皱襞,皱襞间的间隙称胃道。在幽门括约肌表面,胃黏膜覆盖形成的环状皱襞,称为幽门瓣,有阻止胃内容物进入十二指肠的作用。②黏膜下层疏松。③肌层较厚,由外纵、中环、内斜三层平滑肌组成,环行肌在幽门处增厚形成幽门括约肌。④胃壁的最外层为浆膜层。

5.小肠

小肠是消化管中最长的一段,全长5~7m,是进行消化吸收的最主要部位。其上端起自幽门,下端与盲肠相接,可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三部分。

(1)十二指肠:位于腹后壁,介于胃与空肠之间。其形态呈“C”形,环抱胰头。可将其分为四部,①上部:起自幽门,管壁较薄,其黏膜面光滑无环状襞,临床上称十二指肠球部,是溃疡好发部位。②降部:在其后内侧壁有纵形的十二指肠纵襞,纵襞的下端隆起,称十二指肠大乳头,是胆总管和胰管的共同开口处(有时在大乳头的稍上方,可见十二指肠小乳头,是副胰管的开口处)。③水平部:横过第3腰椎前方。④升部:最短,在十二指肠空肠曲处,移行于空肠。

十二指肠空肠曲处有十二指肠悬韧带(Treitz韧带)连于腹后壁。

(2)空肠和回肠:盘曲于腹腔中部,空肠主要位于腹腔的左上方,回肠位于腹腔的右下方。注意观察它们的区别。

6.大肠

大肠为消化管的末段,长约1.5m,于右髂窝续于回肠,止于肛门。全长可分为盲肠、阑尾、结肠(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直肠和肛管。在结肠和盲肠上有3个形态特征:结肠带、结肠袋、肠脂垂(阑尾、直肠无此特征)。

(1)盲肠:位于右髂窝内,为大肠的起始端,向上连于升结肠,在盲肠内侧壁上有回盲孔与回肠连通,该处有回盲瓣,可防止大肠内容物倒流入小肠。瓣的下方有阑尾的开口。

(2)阑尾:大多位于右髂窝内,但变化甚大。阑尾根部附于盲肠的后内侧壁,远端游离,形如蚯蚓。其根部的体表投影通常在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外1/3交点处,称麦氏(McBurney)点。三条结肠带均在阑尾根部集中,故在手术中沿结肠带向下追踪可作为寻找阑尾的可靠方法。

(3)结肠:位于盲肠和直肠之间,整体呈方框状围于空、回肠的周围。结肠可分为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四部分。①升结肠是盲肠向上的延续部分,自右髂窝向上,到结肠右曲(又称肝曲)向左转移行于横结肠。升结肠贴附于腹后壁,活动性小。②横结肠起自结肠右曲,在脾内侧面下份的结肠左曲(又称脾曲)转向下延续为降结肠。横结肠全部被腹膜包被,并由横结肠系膜固定于腹后壁,活动度大。③降结肠起自结肠左曲,至左髂窝处与乙状结肠相续。降结肠贴附于腹后壁,活动性小。④乙状结肠起自左髂窝,在第3骶椎平面处续于直肠。乙状结肠由系膜包被,活动性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