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系统解剖学实习指导
8914700000022

第22章 神经系统(3)

9.经过眶上裂的结构有哪些?

10.控制唾液腺分泌的神经有哪些?分别来自什么核团?

11.面神经损伤后有哪些临床表现?

五、重点掌握

Ⅲ、Ⅳ、Ⅴ、Ⅶ、Ⅸ、Ⅹ、Ⅺ、Ⅻ对脑神经的纤维成分、出入颅的位置、分布和支配、损伤后的表现。

实习项目五、传导路

一、目的要求

1.掌握全身浅感觉的传导路、躯干和四肢意识性的本体感觉传导路。

2.熟悉锥体系运动传导路;视觉传导路;瞳孔对光反射通路。

3.了解非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路;锥体外系的组成及功能。

二、教具准备

运动和感觉传导路模型。

三、实习内容

利用神经传导路模型观察传导通路的行程,然后进行病例分析。

(一)感觉传导路

1.躯干、四肢意识性的本体(深)感觉传导路该传导路由三级神经元组成。第1级神经元的胞体位于脊神经节内(假单极神经元),其周围突随脊神经分布至躯干、四肢的肌、腱和关节的本体感受器,中枢突经后根进入脊髓同侧后索中上行。其中来自脊髓第4胸节以下的纤维形成薄束,来自第4胸节以上的纤维形成楔束。两束上行至延髓,分别止于薄束核和楔束核,由这两个核(第2级神经元)发出纤维向前绕过中央管的腹侧,在中线上与对侧者交叉,为内侧丘系交叉。交叉后的纤维在中央管两侧上行,为内侧丘系,经脑桥和中脑上行,止于背侧丘脑(第3级神经元),由它发出纤维参与丘脑皮质束(丘脑中央辐射),经内囊后肢投射到中央后回的上2/3和中央旁小叶的后部。

2.躯干、四肢浅感觉传导路

躯干、四肢浅感觉传导路由三级神经元组成。第1级神经元在脊神经节细胞,其周围突随脊神经分布至躯干、四肢的感受器,中枢突经后根进入脊髓上升1~2个节段后进入灰质后角(第2级神经元)。由后角发出纤维经中央管前方的白质前连合交叉到对侧。其中一部分纤维进入外侧索上行,组成脊髓丘脑侧束(传导痛温觉),另一部分纤维进入前索上行,组成脊髓丘脑前束(传导粗触觉)。两束向上经脑干止于背侧丘脑(第3级神经元)。由背侧丘脑发出纤维参与丘脑皮质束(丘脑中央辐射),经内囊后肢投射到中央后回上2/3和中央旁小叶的后部。

3.头面部浅感觉传导路

头面部浅感觉传导路由3级神经元组成。第1级神经元胞体位于三叉神经节内,其周围突经三叉神经分布于头面部皮肤和黏膜的感受器,中枢突经三叉神经根入脑桥,分成短的升支和长的降支(三叉脊髓束)。升支传导触觉,止于三叉神经脑桥核;降支传导痛温觉,止于三叉神经脊束核。由三叉神经感觉核(第2级神经元)发出纤维交叉至对侧组成三叉丘脑束(三叉丘系),上升至背侧丘脑(第3级神经元),背侧丘脑发出纤维参与丘脑皮质束(丘脑中央辐射),经内囊后肢,投射到中央后回下部。

4.视觉传导路

在视觉传导路模型上观察,结合视觉传导路的示图。视觉传导路的感受器为视网膜内的视锥和视杆细胞。传导路径为感受光波刺激→双极细胞→节细胞。节细胞的轴突在神经盘处集合向后行,出眼球组成视神经,其中来自视网膜鼻侧半的纤维在视交叉处交叉到对侧,而来自视网膜颞侧半的纤维在视交叉处不交叉,而是走在同侧,与对侧视交叉过来的纤维共同组成视束。视束纤维绕过大脑脚,多数纤维终于外侧膝状体,由它发出的纤维组成视辐射经内囊后肢,投射到枕叶距状沟上、下的皮质,即视觉中枢。

(二)运动传导路

1.锥体系

(1)皮质脑干(核)束:在大脑冠状切面上(传导路模型),可见中央前回下部的锥体细胞的轴突集合组成皮质脑干(核)束,在大脑水平切面上经内囊膝部下行至中脑,经大脑脚下行。有一部分纤维交叉,有一部分不交叉,终止于两侧的动眼神经运动核、滑车神经核、展神经核、三叉神经运动核、面神经核上半、疑核和副神经核。另一束纤维下行止于对侧面神经核下半和对侧舌下神经核。

由各神经核再发出神经支配相应的肌。

(2)皮质脊髓束:在大脑冠状面上(传导路模型),可见中央前回上、中部和中央旁小叶前部皮质的锥体细胞轴突集合组成皮质脊髓束。在大脑水平切面上,皮质脊髓束经内囊后肢的前部,下行经脑干在延髓构成锥体。在锥体下端,大部分纤维左右交叉后下降至脊髓外侧索中形成皮质脊髓侧束。皮质脊髓侧束在下降过程中陆续终止于各节的前角运动细胞。在锥体下端没有交叉的纤维下行入脊髓前索,形成皮质脊髓前束,逐节段经白质前连合交叉至对侧前角运动细胞。

前角运动细胞的轴突组成前根(即脊神经的运动纤维),支配躯干和四肢骨骼肌。

2.锥体外系

结合挂图和模型,认识锥体外系的组成。

四、复习思考题

1.简述躯干四肢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传导通路。

2.简述躯干四肢浅感觉传导通路。

3.简述视觉传导通路。

4.一患儿经入院检查发现,右下肢瘫痪,肌张力减退,右膝反射消失,两下肢感觉正常。请问:病变在什么部位?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表现?

5.一位68岁的老人,入院检查发现他的右边身体瘫痪,伸舌时偏向右边,右侧面下部表情肌瘫痪,上部表情肌还可以随意运动,右上肢和右下肢无随意运动,肌张力增高。请问:为什么会出现上述症状?病变在何部位?

五、重点掌握

躯干四肢本体感觉、精细触觉传导路;躯干四肢浅感觉传导路;头面部感觉传导路;视觉传导路;瞳孔对光反射传导路;皮质脊髓束;皮质核束;核上瘫;核下瘫。

实习项目六、内脏神经一、目的要求

1.掌握内脏神经区分及分布;交感和副交感神经低级中枢的位置。

2.熟悉内脏运动神经与躯体运动神经的差别;灰、白交通支;交感干的位置和组成。

3.了解腹腔神经节、肠系膜上、下神经节的位置;交感神经节前纤维和节后纤维的去向;内脏感觉的特点等。

二、教具准备

交感神经标本,脊神经标本和模型,第3、7、9、10对脑神经标本。

三、实习内容

内脏神经可分为内脏运动神经和内脏感觉神经两种。内脏运动神经又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各有中枢部和周围部。

1.交感神经

交感干成对,位于脊柱的两侧,呈串珠状,上起颅底,下至尾骨的前面两干合并,终于一个奇神经节。每条交感干各有22~24个节,各节借节间支相连。

交感干按其所在的位置可分为颈部、胸部、腰部和盆部。

颈部:有3对神经节,分别称为颈上神经节、颈中神经节和颈下神经节。

颈下神经节常与第1胸节合并形成颈胸神经节(星状神经节)。

胸部:有10~12对胸神经节。①交通支胸部各节均有交通支与脊神经相连。②内脏大神经由第5~10胸交感神经节穿出的节前纤维,向下合并而成。此神经向下穿过膈,终于腹腔神经节。③内脏小神经由第10~11(或12)胸交感神经节穿出的节前纤维,斜向下穿过膈,终于主动脉肾神经节。

腰部:有4~5对腰神经节。

盆部:有2~3对骶神经节和1个奇神经节。

2.副交感神经

副交感神经分为颅部和骶部。颅部副交感神经的节前纤维,分别随第3、7、9和10对脑神经走行。骶部副交感神经的节前纤维随骶神经的前支出骶前孔组成盆内脏神经,参加盆丛。

四、复习思考题

1.躯体运动神经与内脏运动神经在结构、功能、分布上各有何不同?

2.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在结构、功能和分布上各有何区别?

五、重点掌握

交感神经低级中枢;副交感神经低级中枢;交感干;白交通支;灰交通支;内脏大神经;内脏小神经;3、7、9对脑神经副交感纤维换神经元位置。

实习项目七、脑和脊髓的被膜、脑室和脑脊液、脑的血管一、目的要求

1.掌握脑和脊髓被膜的层次名称;硬膜外腔;蛛网膜下腔;蛛网膜粒;硬脑膜窦;终池;小脑延髓池的概念。

2.熟悉大脑镰、小脑幕的位置;海绵窦、上矢状窦、下矢状窦、横窦、乙状窦和窦汇的位置及汇入。

3.掌握脑室的名称、位置;熟悉脑脊液的循环途径。

4.掌握大脑动脉环的位置、组成;熟悉颈内动脉主要分支名称,大脑中动脉的分布范围。

5.了解大脑前、后动脉的起止和分布范围等。

二、教具准备

1.开颅和去椎板标本(示脑、脊髓被膜)和游离硬脑膜标本。

2.脑血管标本和模型。

三、实习内容

(一)脑和脊髓的被膜

取已开颅和去掉椎板的标本以及离体脑膜标本观察。

1.硬膜

硬膜可分为硬脑膜和硬脊膜。

(1)硬脑膜:贴附在颅骨内面,为一层较厚的坚韧致密的膜,此膜分两层,外面粗糙,内面光滑。硬脑膜在相当于矢状缝处内层折叠形成一形如镰刀状向下垂的皱襞即为大脑镰,伸入大脑纵裂中。在相当于横窦沟处的硬脑膜内层伸入大、小脑之间,即为小脑幕。硬脑膜在某些部位两层分开,形成硬脑膜窦,主要有:①上矢状窦位于大脑镰的上缘;②下矢状窦在大脑镰下缘;③直窦在大脑镰与小脑幕连接处;③横窦位于颅骨横窦沟内;④乙状窦位于乙状窦沟内。

(2)硬脊膜:是脊髓最外的一层膜,上端附于枕骨大孔的边缘,与硬脑膜相续,下端于第2骶椎水平以下变细,包裹终丝,附于尾骨。硬脊膜与椎管之间的腔隙称为硬膜外腔(隙)。

2.蛛网膜

蛛网膜位于硬膜的深面,是一层透明的薄膜,跨越脑和脊髓的沟裂。在上矢状窦两旁,部分蛛网膜向上矢状窦突入,形成蛛网膜粒。蛛网膜与软膜间的空隙称为蛛网膜下腔(隙)。此腔在两处变大,其一在小脑与延髓之间称为小脑延髓池,另一个在脊髓末端与第2骶椎水平之间的一段称为终池。

3.软膜

软膜紧贴于脑和脊髓表面并伸入沟裂之间,分别称为软脑膜和软脊膜。

软脑膜还参与脉络丛的构成,在侧脑室、第三脑室和第四脑室等处可见到脉络丛。

(二)脑室和脑脊液

1.脑室

脑室为脑内的腔隙,包括侧脑室、第三脑室和第四脑室。侧脑室位于大脑半球内,左右各一。第三脑室为两侧背侧丘脑、下丘脑之间的裂隙。第四脑室位于脑桥、延髓与小脑之间。

2.脑脊液

脑脊液由各脑室内脉络丛产生,其中以侧脑室脉络丛产生脑脊液的量最多(约95%)。脑脊液循环途径:侧脑室→左右室间孔→第三脑室→中脑水管→第四脑室→两个外侧孔、一个正中孔→蛛网膜下腔→蛛网膜粒→上矢状窦。

(三)脑的血管

1.脑的动脉

在脑的标本或脑模型的下面观察。脑动脉来源于椎动脉和颈内动脉。

(1)椎动脉:在脑桥基底沟内,左右椎动脉合成一条基底动脉,在脑桥上缘发出左、右大脑后动脉,分布于枕叶和颞叶。

(2)颈内动脉:经颈动脉管进入颅腔后分为大脑前动脉和大脑中动脉。分开大脑额叶处的大脑纵裂,可见大脑前动脉行于其内,并可见连于两者之间的小动脉为前交通动脉。大脑中动脉行于大脑外侧沟。在颈内动脉与大脑后动脉之间有后交通动脉与大脑后动脉相连。大脑前动脉、前交通动脉、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在脑底共同围成环状,故称大脑动脉环。

2.脑的静脉

脑的静脉可分浅、深两种。浅静脉位于脑的表面,收集皮质及皮质下白质的静脉血,深静脉收集大脑深部的静脉血。两种静脉均注入其附近的硬脑膜窦。

四、复习思考题

1.名词解释

大脑动脉环;蛛网膜粒;脉络丛;硬脑膜窦;硬脊膜外腔(隙);蛛网膜下腔(隙)。

2.问答题

(1)试述脑的供血情况。脑溢血常发生在哪个部位,为什么?

(2)硬膜外麻醉常在哪里进行穿刺,为什么,如何知道针刺到该处?

(3)试述脑脊液的产生和循环途径。

五、重点掌握

颈内动脉供血范围;椎动脉供血范围;大脑动脉环;硬脑膜窦;硬脊膜外腔(隙);蛛网膜下腔(隙);蛛网膜粒;小脑延髓池;终池;脑脊液循环。

(浙江中医药大学张跃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