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超越均势:冷战后的美国南亚安全战略
8913600000045

第45章 结语(1)

美国的南亚安全战略经历了冷战时期的均势和后冷战时期的“超越均势”两个阶段。“9·11”事件后,美国的南亚安全战略继续超越均势,但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冷战时期美国在南亚地区实行的均势战略,既有遏制苏联的目的,也有对抗中国的考虑;既有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中期支印反华的战略安排,也有20世纪60年代后期利用巴基斯坦这一渠道打开中国大门的外交手段。

冷战结束后,美国在南亚地区推行的“超越均势”战略同样是影响和制约中国安全环境的重要因素。“9·11”事件后,美国同时发展与巴基斯坦的反恐战略同盟关系和与印度的战略伙伴关系,这对中国的南亚政策提出了新的挑战。这种影响、制约和挑战主要表现在中国处理与南亚国家(主要是印度和巴基斯坦)关系时“美国因素”的上升和如何应对正在形成中的中美印战略三角(strategictriangle)。

一、中国与南亚

中国是南亚最大的邻国,与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和不丹有4000多公里的边界。这4个国家(如果再加上阿富汗)占了中国14个陆上邻国的约三分之一。

也就是说,南亚是我国邻国最多的地区。①中国与南亚的最早接触至少可以追溯到世界著名的“丝绸之路”(Silk Route),这一贸易通道把古代中国经南亚和中亚与外部世界连接起来。西方殖民者于18世纪中叶和19世纪中叶分别来到次大陆和中国,割断了中国与南亚的正常交往。西方殖民统治不仅在南亚国家之间,也在中国和印度之间留下了领土争端。印度和中国分别于1947年和1949年获得独立。但是,冷战时期的东西方对抗不仅使南亚发生分裂,也严重影响了中国与南亚国家的关系。经过10多年的友好关系后,中国与印度因边界问题而发生冲突,这造成了两国以后几十年对对方的不信任。中印之间的敌对不仅因为和表现在双边分歧,还在于对外关系上他们分别与对方的对手结成紧密关系:中国成为印度的对手(巴基斯坦)的朋友和印度的朋友(苏联)的对手,或者说,印度成为中国的对手(苏联)的朋友和中国的朋友(巴基斯坦)的对手。20世纪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早期,中国和印度都调整了对外政策,使两国关系趋向稳定和正常化。冷战的结束更为两国改善关系提供了动力和机会,双方在边界地区采取了信任建立措施(CBMs)。但是,1998年印度以“中国威胁”为借口进行核试验,加上久拖不决的边界问题使两国关系再次陷入低谷。经过两国领导人的努力,特别是两国总理于2002年和2003年的互访,两国关系已有极大的改善。现在,中国和印度作为两个崛起的经济体和地区大国更有自信以理性和理智的方式处理双边和地区问题。与中印关系的曲折变化不同,中国与巴基斯坦和其他南亚国家之间一直保持着友好和稳定的关系。

正是在这样的地理、历史和政治背景下,中国和南亚(特别是印度)互相构成不可分割的战略环境。

印巴:均势对中国最有利?

20世纪50年代,中国同时与印度和巴基斯坦保持良好关系。然而1962年中印边界战争后,中印关系就一直处于冷淡状态,而中巴关系则经受了时间的考验。

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起,中印关系得到改善,中巴友谊继续得到发展。90年代后期,伴随着次大陆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特别是1998年的核试验、1999年的卡吉尔冲突和巴基斯坦的军事政变、2000年克林顿访问南亚,印度逐渐崛起而巴基斯坦慢慢衰退,南亚的地区均势逐渐发生转变。

“9·11”事件后,南亚作为反恐前线地区再次引起全世界的关注。巴基斯坦与美国结成反恐同盟,随后又成为美国的“主要非北约盟国”,得到美国大量的经济和军事援助。印度则与美国发展战略伙伴关系,安全合作不断升温。中国在与巴基斯坦继续维持和发展传统友好关系的同时,与印度的双边关系也得到长足的发展。但是,印巴之间的关系却并未因为同时与美国和中国关系的改善而取得重大进展。印度和巴基斯坦在2001—2002年间还一度紧张对立。

克什米尔、核和导弹扩散、恐怖主义,是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间存在的三个主要问题。这三个问题产生于不同时期,但现在却紧密联系在一起。历史表明,印度和巴基斯坦的争端如果没有联合国和大国(如美国、俄罗斯、中国)的帮助是不可能得到解决的。考虑到南亚在克什米尔问题上冲突的危险性和升级为核战争的可能性,印度和巴基斯坦都应采取积极和具体的步骤以消除紧张局势,寻求解决长期冲突的各种方法。在得到最后解决之前,印度和巴基斯坦都应尊重实际控制线而不单方面改变现状。

过去,中国在南亚没有直接和至关重要的利益。相对于东亚,南亚在中国传统外交政策议程中处于次要地位。但是,随着20世纪90年代后期印度的崛起和巴基斯坦的衰退,特别是“9·11”事件后南亚发生的巨大变化,南亚次大陆事务在中国领导层决策议程中的地位大大提高。当中国在西部的安全压力大大增加时,这一点就更加清楚。南亚地区稳定和巴基斯坦的健康发展是中国在南亚的两大主要利益。美国亚太安全研究中心(APCSS)的安全分析专家莫汉·马利克(Mohan Malik)在一份报告中指出,印巴全面战争或巴基斯坦的崩溃都不符合中国的大战略目标。②此外,中国也理解并支持印度为促进南亚稳定和繁荣而发挥更大作用的意图和能力。2002年5月27日,我国外长唐家璇在与美国国务卿鲍威尔就印巴局势通电话时曾表示,国际社会应采取更加平衡和公允的态度鼓励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间的直接对话,认为这是推动南亚地区形势朝和平、稳定方向发展的最有效的方法。

事实表明,冷战后美国在南亚地区实行超越均势战略,提升美印关系而弱化美巴关系并不有利于南亚地区的稳定。对中国来说,较理想的前景是,把发展经贸关系放在大国与南亚国家关系的首位,把维护地区稳定作为安全合作的首要目标,避免形成由一个大国主导和控制南亚地区事务的局面,不论这个大国是来自地区内还是地区外。就印巴关系来说,我们不应支持一方而反对另一方,不以一方为代价来发展与另一方的关系,而应把中印关系和中巴关系建立在不同的利益基础上,分别来发展。这不仅需要学者们的深入思考,更需要政治家的政治智慧。

美巴同盟:是祸还是福?

冷战时期,美国与巴基斯坦结成同盟。但这种同盟很不稳定,在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和80年代早期美巴同盟最为紧密,而在其他时间却并不突出。这种不稳定的主要原因是美国与巴基斯坦的目标各不相同。美国是为了利用这一同盟对抗共产主义和苏联,而巴基斯坦的目的是要利用这一同盟平衡印度的力量。

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美巴同盟既是为了对抗苏联,也是针对中国的。而20世纪80年代的美巴同盟则主要是为了抵抗苏联的扩张。由于美巴同盟的主要目标是为了对付苏联(对美国来说)和印度(对巴基斯坦来说),而在冷战期间的相当长时期,中国与苏联和印度敌对,因此美巴同盟的存在客观上为中国带来了好处:减少了来自苏联的威胁和增加了与印度对立时的优势。此外,巴基斯坦还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和70年代早期中美和解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渠道。但由于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的美巴同盟主要是为了对抗共产主义国家包括中国,而到20世纪60年代中印对立时,这一同盟已徒有虚名,因此,这一时期的美巴同盟对中国来说是弊大于利。而20世纪80年代早期的美巴同盟,正是中美发展战略关系之时,三国共同面临苏联扩张的威胁,因此开展了广泛的合作。但是,一方面,中国开始调整外交政策,实行独立自主的不结盟政策;另一方面,随着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美苏缓和和中苏关系逐渐正常化,中国并没有加入美巴同盟,而美巴同盟本身的作用也渐趋消失。

冷战结束后,美国因巴基斯坦发展核项目和核试验而实施了大量制裁,美巴关系处于低潮。在巴基斯坦非常困难的20世纪90年代,中国继续给予了大量帮助和援助。但这种帮助和援助不同于冷战时期,主观上既不是为了对付印度,也不是为了对抗美国。但由于印度继续把中巴关系视为其一大安全挑战,美国也从不扩散角度看待中巴之间的军事合作,因此客观上对中印关系和中美关系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

“9·11”事件后,美巴重新恢复同盟关系,美国不仅视巴基斯坦为反恐同盟,而且宣布巴基斯坦为其“主要非北约盟国”,因此提供了大量经济和军事援助。

为了打击和搜捕恐怖主义分子,美国还前所未有地在巴基斯坦、阿富汗和中亚地区取得军事存在。这对中国的影响是非常复杂的。如果这种军事存在仅仅是为了打击恐怖主义,中国不会也无法有反对意见。但美国似乎有更大的战略考虑,即这是美国全球战略部署的一部分。巴基斯坦、阿富汗和中亚正好处于中国、俄罗斯和印度这三个转型中国家的中间地带,美国的军事存在是为了防止这三个“未来不确定的国家”的单一或联合挑战。美巴同盟也可以起到同样的作用。因此,中国在发展与俄罗斯、印度、巴基斯坦和中亚国家关系时,都应考虑美国这一因素。当然,在巴基斯坦问题上,中国与美国也第一次有了一致的目标,即帮助巴基斯坦的国家和社会转型,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使之成为一个温和的和稳定的伊斯兰国家。总之,巴基斯坦有可能成为中美潜在的冲突之源,但更有可能成为一个新的合作要素,这主要取决于美国的战略取向和中美关系的走向。

美印:从战略伙伴到战略同盟?

在美国对南亚实行的“超越均势”战略中,最突出的一点表现在美国在理念上更加重视印度的战略地位、政策上向印度倾斜、关系上不断提升和加强美印之间的安全合作。中国最为关注的是美印在南亚会不会发展成为美日在东亚那样的同盟关系。不断升温的美印关系对中国与这两个国家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和以一定方式产生重要影响。这种影响的程度和方式一方面取决于美印关系的发展方向,另一方面也取决于中国对它的看法和反应。

美国和印度有许多共同的价值观和战略利益。这些地缘政治、经济、政治和社会上的共同利益推动了双方的合作议程,即使双方在核扩散问题上的分歧也并不能阻止这一进程。③近年来,美印关系得到全面提升,双方在民主、经济、安全等领域开展全方位合作。美国比以前更看重印度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主国家的影响。印度持续高速增长的经济,特别是软件业和科技人才,吸引着美国的跨国公司的投资。在安全领域,美国领导人对印度的核试验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淡忘”,美国有意无意在承认印度事实上的核国家地位以及在南亚的优势地位。美国在导弹防御计划上的单边行动得到印度的理解,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淡化美印在不扩散领域的分歧。“9·11”事件后,反恐成为美印战略合作的新领域,与此相关的是,巴基斯坦作为美印关系发展的“障碍”变得不那么突出。

从长远来看,美国和印度在把中国视为潜在威胁和主要对手这一点上有共同认识,因此在限制中国崛起上有共同利益。如果美国和印度不能真正超越冷战时期那种以均势和对抗为中心的思维和战略,美国和印度就存在通过利用对方作为平衡中国的主要力量而建立遏制中国崛起的战略同盟关系的可能性,这在双方与中国关系发生麻烦时尤为可能。

但是,有一些因素使得这种针对中国的战略同盟关系在近期和中期不太可能形成:首先,正如美国一位研究中国与大国关系的著名学者高龙江(John W.Garver)所指出的:“美中相互关系中的利益远远超过他们与印度的利益。”④这就是说,中国或美国都不会因为印度而与对方对立,对付中国至多是美印安全合作的副产品。其次,“9·11”事件以后,中国与美国在南亚有许多共同利益,其中最重要的是维护地区安全和帮助巴基斯坦的国家建设,这意味着需要中美双方共同努力保持现状而不是改变现实,促使印度和巴基斯坦进行直接对话,在巴基斯坦的反恐行动和社会变革中开展合作。第三,中国与印度在反对美国单边主义上有共同利益。中国关于大国关系的看法和世界多极化的主张,与印度不喜欢美国在该地区过分突出的作用的想法,也非常相近。第四,美国的大多数决策者都不会反对,即与今天的印度相比,中国既代表更大的潜在的安全威胁,也代表着更多的经济合作。第五,印度在解决与巴基斯坦的对立之前与中国对抗将是不理智的。此外,就像一位学者指出的:“如果印度不参加对抗中国,中国的发展将减轻美国对印度的战略压力,但如果印度加入美国对抗中国的力量,21世纪的未来岁月将不会属于印度。”⑤

中印:天然竞争者?

不少学者认为中国和印度作为两个相邻的地区大国,不论是经济上、地缘政治上或战略上,都是“天然竞争者”。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