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超越均势:冷战后的美国南亚安全战略
8913600000028

第28章 超越均势政策(二):卡吉尔冲突与美国的克什米尔政策(1)

1998年印巴核试验和1999年卡吉尔冲突,是冷战后美国在南亚地区遇到的两大安全挑战和政策难题。面对南亚地区核扩散的现实,美国改变冷战时期美国在南亚的不扩散目标,实现了政策上的超越。同样,在卡吉尔冲突发生后,美国调整了冷战时期在克什米尔问题上的政策,再次完成了政策上的超越。

印巴对抗的核心是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为此,双方在1947—1948年、1965年和1971年发生了三次战争,1989年以来,又有7万多人在冲突中丧生。全球冷战的结束并没有使南亚地区的热对抗(hot confrontation)停止。印巴核试验后,美国和国际社会向印度和巴基斯坦施加了更大的压力,要求他们减少在南亚的紧张对抗。

1999年2月,印度总理瓦杰帕伊乘巴士从印度的边境城市阿姆利则(Amritsar)到达巴基斯坦旁遮普省首府拉哈尔(Lahore),与巴基斯坦总理谢里夫举行峰会,双方签署了《拉哈尔宣言》(Lahore Declaration),这就是著名的“巴士外交”(U.S.diplomacy)。在宣言中,双方表示“要立即采取行动以减少意外或非经授权使用核武器的风险,并在核和常规领域讨论着眼于建立信任措施的概念和原则,目的是避免冲突”。①双方达成的“拉哈尔精神”(the Lahore spirit)被认为是打破两个南亚大国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冲突和僵局,使次大陆有更好未来的一个机制。拉哈尔进程(the Lahore process)似乎也让美国看到了南亚和平与印巴关系新时代的曙光,但1999年在卡吉尔地区发生的冲突又险些造成第四次战争。

第一节克什米尔问题

克什米尔(Kashmir)位于南亚次大陆北端、喜马拉雅山南麓,与中国、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为邻,和塔吉克斯坦仅一条狭长的瓦罕走廊之隔,地理位置极为重要,被称为“亚细亚的心脏”。它的面积约18万平方公里,人口约770万,其中77.11%的人信仰伊斯兰教,22.12%的人是印度教徒。克什米尔是喜马拉雅山中心的一块美丽富饶的地方,人们将克什米尔称作“地球上的天堂”、“东方的瑞士”。但另一幅景象是,印巴在这里争夺了55年,打了三次战争。1998年,印巴相继进行核试验。1999年,双方爆发的卡吉尔冲突差点升级为第四次印巴战争。2001年12月,印度新德里议会大厦遭到恐怖袭击后,双方关系再度紧张。

2002年5月,印度进行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军事演习,巴基斯坦则连续进行中短程导弹试验,双方在实控线附近陈兵百万,克什米尔地区再次面临战争的危险。难怪人们认为,克什米尔问题是世界上最难解决的地区热点问题,克什米尔地区成为世界上最危险、最有可能爆发核战争的地区,克什米尔是一个“火药桶”。

一、三次印巴战争

历史上,南亚地区的民族和宗教冲突从来没有停止过。最早在次大陆生活的是土著的达罗毗荼人和外来的雅利安人。他们共同创造了被马克思称为“既是和尚的宗教,又是舞女的宗教”的印度教,成为当时的统治力量。7世纪中叶,从阿拉伯半岛产生的伊斯兰教开始进入南亚次大陆。穆斯林和印度教徒为了争夺财富、土地和人口,冲突频起。经过近500年的争夺,穆斯林在南亚次大陆取得统治地位,清真寺取代了神庙。17世纪,西方殖民主义侵入次大陆,印度成为“英国女王王冠上的明珠”。当大英帝国的米字旗升起的时候,穆斯林的新月旗降下了。英国在南亚170多年的殖民统治期间,采取“分而治之”的政策,扶持印度教力量,打击穆斯林势力,进一步激化了南亚两大宗教集团之间的争端。克什米尔是当时英属印度的一个土邦。为了控制克什米尔,英国把它以750万卢比的价格卖给了查谟首领古拉布·辛格,两地合称为查谟‐克什米尔(Jammu and Kashmir)。由于土邦大君是印度教徒,而克什米尔多数居民是穆斯林,这为后来的争端种下了祸根。

克什米尔问题发端于1947年的印巴分治。英国撤离印度次大陆前,印度总督蒙巴顿(Lord Louis Mountbatten)提出“印度独立方案”。根据该方案,英属印度根据宗教现实分为两个自治领,印度教徒为主的地区归属印度,穆斯林为主的地区则归属巴基斯坦,土邦地区的归属则由当地的王公根据地域、邻近土邦、居民构成等因素决定。但当时最大的土邦克什米尔的地位未定。克什米尔的王公是印度教徒,而居民中将近80%却是穆斯林。1947年8月14日和15日,巴基斯坦和印度分别成为独立国家。就在印巴宣布独立的同时,克什米尔境内的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间发生大规模冲突。该地区的主要政党之一穆斯林会议的领导人成立自由克什米尔政府,巴基斯坦境内信仰伊斯兰教的普什图人也进军克什米尔,开展反对印度教徒的“圣战”。当时的克什米尔王公哈里·辛格为取得印度的支持,同意加入印度。印度政府立即派兵进入克什米尔,巴基斯坦则支持克境内的穆斯林力量,印巴两国不宣而战,双方第一次战争打响。

1948年1月17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38号决议,要求印巴两国政府立即采取一切措施,避免发表声明或采取可能恶化局势的行动;1月20日,又通过第39号决议,决定成立联合国印巴委员会(UNCIP)。同年4月21日,安理会一致通过第47号决议,要求尽快恢复克什米尔地区的和平与秩序;印巴两国应尽最大努力停止战斗;查谟和克什米尔地区归并印度或巴基斯坦,应通过自由、公正的全民公决的民主方式来决定;成立克什米尔全民公决的权力机构,以监督全民公决。1948年8月13日,联合国通过决议,要求印巴双方实现停火、撤军和举行全民公决。②1949年1月,双方在联合国的调停下实现停火,双方达成《卡拉奇协定》并划定军事停火线,克什米尔被分成两部分:印度控制的查谟与克什米尔和巴基斯坦控制的阿萨德克什米尔(Azad Kashmir)与北方领土(Northern Frontier)。但停火协定只是确认了双方的控制范围,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

1954年,印度以巴基斯坦参加东南亚条约组织和巴格达条约组织为由,宣布举行公民投票的原则已不适用。1956年11月,印控克什米尔立宪会议声明,“查谟—克什米尔是印度联邦的组成部分”。此后,印度一直坚持克什米尔是印度领土的一部分,印巴沿停火线各自实际控制的边界就是两国的边界线。巴基斯坦则认为,克什米尔归属未定,应按联合国有关决议给克什米尔人民自决权,通过公民投票(plebiscite)决定克什米尔的前途。1965年7月,印度内政部宣布“克什米尔作为印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一个不容辩论和谈判的既定事实”。巴基斯坦指责这是“基于欺骗和暴力,是不能承认的”。同年8月,数千名巴控克什米尔的“自由战士”渗入印控克什米尔,煽动当地穆斯林暴动。印度出兵镇压并越过停火线攻击巴基斯坦军队。同年9月1日,印巴爆发了第二次战争。1966年1月10日,印巴两国领导人在苏联的塔什干签署《塔什干宣言》(Tashkent Declaration),同意通过和平手段解决争端,但克什米尔问题仍然悬而未决。

1971年,印度利用东巴基斯坦出现的独立行动,出兵巴基斯坦,孟加拉国(Bangladesh)建立,巴基斯坦则出兵印控克什米尔,双方在克什米尔实控线一带频繁交手,印巴发生第三次战争。1972年7月2日,印度总理英·甘地(Indira Gandhi)和巴基斯坦总理阿里·布托(Zulfikar Ali Bhutto)签订《西姆拉协议》(Simla Accord),两国同意通过双边谈判的和平方式或双方同意的其他和平方式解决分歧;在最终解决两国的问题之前,任何一方不得单方面改变现状;在查谟—克什米尔地区,双方尊重并确定1971年12月17日划定的停火线为实际控制线。印巴双方对《西姆拉协议》有不同的解释,主要是两点:第一,印度称《西姆拉协议》已默认查谟—克什米尔地区是印度的一部分,巴基斯坦称克什米尔人民必须实行他们的自决权;第二,印度政府认为《西姆拉协议》规定克什米尔问题由两国政府双边解决,反对第三国或国际组织斡旋。巴基斯坦政府则认为,克什米尔问题仍属联合国安理会讨论的议题,双边谈判不是解决争议的唯一方式。尽管印巴两国对《西姆拉协议》有不同的理解,但两国基本上尊重实控线的现状。

二、克什米尔:印巴之间的“死结”

现在的克什米尔地区分为印控区和巴控区。巴控克什米尔即阿萨德克什米尔占克什米尔的三分之一,拥有自己的总统、总理和议会。印控克什米尔地区是查谟‐克什米尔的简称,包括查谟平地、克什米尔谷地和拉达克三块,为克什米尔的三分之二。克什米尔问题包括许多复杂的因素,如领土争端、教派冲突、国内政局的变化、外部环境的影响等。政治、宗教、领土、种族等各种分歧和争端纠缠在一起,克什米尔问题已成为印巴冲突和南亚动荡的根源。克什米尔也从“地球上的天堂”变为“人间的地狱”。

克什米尔对印巴双方来说都有非常重要的战略价值。对巴基斯坦来说,因克什米尔绝大多数居民是穆斯林,所以它不仅是一个领土问题,还是一个涉及宗教感情的问题,更是一个关系到国家生死存亡的问题。巴基斯坦前总统齐亚·哈克曾说,克什米尔是巴基斯坦的“生命线”。巴基斯坦首位女总理布托在一次演说中重复她父亲的话:“我们将为克什米尔奋斗1000年”。巴基斯坦认为,没有克什米尔,巴基斯坦就不是一个完整的国家。对印度而言,克什米尔更关乎其国家和民族尊严,因为这里是其国父尼赫鲁家族的发祥地。尼赫鲁说,“没有克什米尔,印度就不会在中亚的政治舞台上占据一个重要位置。”更重要的是,克什米尔地区能被用来有效地抵制分离主义倾向和恐怖主义势力,维护国家安全。

印度和巴基斯坦在解决克什米尔问题上的立场根本对立:第一,巴基斯坦认为克什米尔是国际法意义上有争议的领土;印度认为查谟—克什米尔是印度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第二,巴基斯坦一直寻求国际社会支持以执行1948—1949年间通过的联合国有关决议,在克什米尔举行公民投票,由克什米尔人民决定其前途问题;印度则认为联合国的决议已被1972年的《西姆拉协议》和一系列的地方选举所取代,坚决反对按联合国决议举行公民投票。第三,巴基斯坦努力要使克什米尔问题国际化,并要求美国在印巴间进行调停;印度则坚持克什米尔问题只能通过双边谈判来解决,反对任何第三方介入或调停,反对将克什米尔问题国际化。第四,印度指责巴基斯坦支持克什米尔地区的恐怖主义活动和分离主义运动;巴基斯坦则坚持他只是为他们的自由和反抗提供道义和政治上的支持。第五,巴基斯坦认为克什米尔问题是印巴关系的核心问题,印度则认为解决双方有争议的问题应采取先易后难的办法,克什米尔问题一时解决不了,可以先解决其他问题。

克什米尔问题包括许多复杂的因素,如领土争端、教派冲突、国内政局的变化、外部环境的影响等。政治、宗教、领土、种族等各种分歧和争端纠缠在一起,克什米尔问题已成为印巴冲突和南亚动荡的根源。

领土争端———印巴在解决克什米尔问题上的立场根本对立。巴方一直坚持按照联合国有关决议在克什米尔举行公民投票解决其前途问题。印方则认为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早已解决,1949年停火线就是国际边界。巴努力要使克什米尔问题国际化,并要求美国在印巴间进行调停。印方则反对任何第三方介入或调停。巴方认为克什米尔问题是印巴关系的核心问题,印方则认为解决双方有争议的问题应采取先易后难的办法,克什米尔问题一时解决不了,可以先解决其他问题。

民族纠纷和宗教矛盾———不同的民族和宗教信仰是克什米尔冲突的一个重要原因。克什米尔地区居民多数是穆斯林,在宗教信仰和种族问题上普遍倾向于巴基斯坦。但印度控制了该地区的大部分面积。宗教和种族问题的差异和对立使得克什米尔问题成为一个难解的结。在印控克什米尔地区,有近百个穆斯林军事组织,主要分为两派:一是以“查谟和克什米尔解放阵线”为代表的世俗民族主义组织,主张完全独立,脱离印巴的控制;二是以“希斯布尔圣战者”为代表的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组织,主张与巴基斯坦合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