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和“事业”必须由自己开发,而且每年要有变化和创新。这就要求每个人都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开动脑筋。没有变化和创新,就不可能实现国际化。没有自己特色的东西,到国际上竞争也是徒劳。
我们是做什么的
在日本这样一个资源极度匮乏的国家,却诞生了柳井正这样一位商业奇才,也诞生了优衣库这样一个商业帝国。而在日本,这样的商业奇才和商业帝国却并不少见。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答案很简单,那就是这些公司知道他们的地位,知道他们的目标,知道他们是做什么的。
日本的文化是中国文化和其他西方国家文化的一个混合体,这个民族之所以能屹立至今,靠的就是他们将百家之长融为一身,靠的就是他们的聪明才智。日本企业的工作风格就明显带有他们崇尚学习精神的民族性格。其中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很多日本一流企业都非常清楚自身的企业定位:我们是做什么的。只有明白这一点,在制定战略和目标的时候,才不容易出现偏差,企业运营的过程中,也能始终朝着一个方向努力。
建立企业的独特身份
企业的身份定位是非常重要的,这在本书的开头我们就说到过,客户的定位、市场的定位等都属于企业身份定位的环节。但这两样并不等于全部,想要确立企业的身份,还要确立企业的文化定位、产品定位、商场定位、宣传策略定位等。
定位不仅要强调准确性,还要讲究独特性。独特性对于现在的企业来说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因为零售业中琳琅满目的大小企业实在是太多了,就以大型超市为例,出名的就有沃尔玛、乐天玛特、家乐福等世界级零售巨头。所以,想要在诸多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就必须走别人所没有走过的道路,才能达到吸引顾客的效果。如果生产的东西、服务的内容、营销的手段都与别人雷同,恐怕绝大多数企业就会被埋没在众多默默无闻的企业中了。
优衣库就是其中一枝独秀的典范。
企业独特的身份说起来其实并不复杂,即企业具备与其他同行业对手不同的工作思想、运营手段和营销风格等,这些东西一旦确立下来,就成为该企业专属的独特身份了。
所以,当柳井在发现优衣库无论是在内部管理方法,还是营销策略上,都非常类似于佐丹奴等国外品牌的时候,就立刻采取了避免雷同的方法。
优衣库的独特身份
优衣库不但在定位方面做得极为出色,并且能够确立起企业的独特身份。
柳井正曾经说:“智慧是没有国界的,所以在国际市场上,我们的智慧是我们取胜的唯一法宝,只有独树一帜才有发展的潜力。”在优衣库诞生之初,其休闲服饰的创意其实主要来自于美国,但是偏偏这一创意在日本人的手中也同样可以发扬光大,这正是因为其独特的身份。优衣库将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生产环节都放在了中国的服装厂,然后再把生产出来的衣服、配饰等返销回日本国内,甚至是提供给欧洲、美国,这是对于休闲服饰概念的独特理解和创新,形成了优衣库自己的特殊身份。柳井正鼓励所有的员工:“把目光放远大一点,不要老是计较在国内的得失,我们的员工应该多在外面走走,有到海外发展的愿望。”
柳井正认为,如果你的思维和别人雷同,那就说明你这个人没有创新意识,企业也是如此,如果过度效仿其他企业,那么只能给别人留下一个“一直在模仿,从未曾超越”的话柄。相反,只有跳出这个圈子,才能够进一步创造财富。对于能够独树一帜的优秀企业,没有人会不竖起大拇指的。
公司当年的营销策略、管理模式等环节上,和前一年相比一成不变的话,那么这家公司一定是缺乏创新力的,更没有属于自己的独特身份,那么这家公司无论实力有多雄厚,距离失败也不会太远了。
商品、服务和作风的独特化
现在的零售业的企业身份大致可以分为两种情况。有些企业的专注性非常强,专注于商品、服务、管理方式、营销模式等其中一种手段,这样一来就很容易在某一方面实现独到的创新,甚至能够在某一领域内独占鳌头。
但仅仅如此,对于确立和巩固企业的独特身份来说,这还是远远不够的。更主要的是,专注模式显然不适合综合性极强的大型零售业,因为零售业,尤其是服装零售业,一般都是综合管理、大型生产、集体营销、批量销售的,在产品、服务、工作方式等方面,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纰漏,都会导致多米诺骨牌式的溃败,最终使得整个企业濒临危机。所以,专注模式并非不适用于服装零售业,只是在其他方面企业也不能逊色太多。
1.商品。商品可以说是与顾客接触最直接,也是最能决定顾客购买意愿的东西了。你的商品质量不过关,其他方面做得再好也是难有人问津的。比如说,有人在超市看到罐头买一送一的活动,售货员也热情地向他推荐,于是便萌发了买一个罐头的购买欲望,结果一看包装有破损或者是过了保质期,这个欲望就被直接清空了。商品需要讲究的东西太多了:生产数量根据需求情况,在每一阶段都会不同;价格定位要符合市场规律;摆放的时候要有科学依据;产品质量必须达到良好以上。
2.服务。企业提供的服务也非常重要,企业的员工与消费者的接触主要就体现在服务上。服务可以分为售前服务和售后服务两个部分,售前服务包括了回答顾客相关产品、企业等方面的咨询,悉心为消费者解答各种问题,排除他们关于产品的顾虑。售后服务则是对消费者提供的购买后的服务,这一点经常被企业家们忽视,因为他们觉得货财两清之后,就没必要为其负责了。然而正确的思路正好相反,且不说企业对于自己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提供良好的售后服务,还能大大增加消费者对于企业的满意度,很大程度上激发了消费者二次消费的可能性。因为良好的售后服务,成为该企业的忠实顾客也是大有人在的。
3.风格。企业的风格作风同样不可忽视,一个人最怕被别人说“作风有问题”,因为这涉及人们对其本质上的看法,这是大大不利的。一样的道理,一个企业如果唯利是图的话,恐怕也会给消费者们留下非常不好的印象,企业的作风对于企业的口碑的重要性就可想而知了。而就前文所述,企业的口碑正是企业的社会影响力,社会影响力的好坏直接决定了该企业能否长久地发展下去。企业的风格,当从内部的工作作风做起,展现为外在的工作风格,应该力求给顾客留下服务热情、亲切礼貌、智慧机敏的印象。
当然,实践和时间都是企业建立独特身份的唯一途径,只有将各方面都做到最好,用实践来检验工作的成效,处处为顾客着想,才能找出一条最适合自己的道路,而这个道理无论市场、世界发展成什么样,都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特立独行与人云亦云
特立独行的企业
在不同的人眼里,特立独行既是褒义词,也有可能是贬义词。
我们都见过身边的一些特立独行的人:他们不合群,几乎从不和别人打交道,偶有创意,便觉得自己才是世界上最聪明、最怀才不遇的人,看不起想法普通、观念保守的人。这样的企业也并不少见,偶尔的创新使企业获得发展,便觉得企业已经步入了独特创新的正轨,从而故步自封,停滞不前。
事实正好相反,其实在别人的眼中,这样的企业不过是误打误撞地搞一些所谓创新的噱头,吸引顾客的眼球。
这样的说法虽然有些偏激,但也并不能说是完全没有道理的。毕竟,一些小小的创意只能说明企业的经营方法比较独特,而不能真正地说明该企业就是具备了其独特的身份。
特立独行的企业,一般都是与其他企业(不管是竞争对手还是合作伙伴)完全分离的,根本不具备业务上的往来或者是经验交流之类的活动。他们只是埋头钻研,总想有一天一鸣惊人。这种闭门造车的方法实际上是企业家们最忌讳的。“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这句话的道理古人便已知晓,人与人只有在彼此交流、互相学习的过程中才能进步,可以省去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平等互惠的基础上展开合作交流,能让企业的发展过程少走不少的弯路。
因此,特立独行的不合群企业,走的并不是我们要找的建立企业独特身份的正确途径。
人云亦云的企业
还有些企业的行事方式恰恰与前面一种相反,他们不是特立独行,而是人云亦云。
人云亦云的企业面对市场动向、顾客定位等,从来没有过自己的主见。别人说什么是对的,他们就相信;大多数人做什么,他们就紧跟而上。人云亦云的企业有三大特征:1.盲目。在制定公司的战略和计划的时候,正常的企业都是根据企业的自身状况、市场的具体动态、顾客的需求等因素,来制定详细战略目标的,需要收集大量的信息资料,制定繁杂的统计表格,才能够最终拍板。而这一步骤对于人云亦云的企业来说,那就再简单不过了——找家类似的企业,看看他们是怎么制定方针的,我们全部照搬。不会自己创造,只会抄袭模仿,而且不论模仿对象,这就是企业的盲目性。
2.跟风。市场的走向是变幻不定的,服装零售业中,我们经常将这种变化称作“时尚潮流走向”。在消费者眼中,是否购买某品牌的产品,流行、时髦等因素占据了很大一部分地位。这就使许多企业认为:只要我们紧跟时尚的风潮,就一定能确立自己的独特身份,从而取得成功。这种想法简称“跟风”,绝对是不切实际的。企业想要成功,想要创新,必须要有自己的主见,不能市场往哪边指,你就往哪边打。且不说这种行为只是对于商品的某方面的单一改进,这一行为本身就是极为被动的,让你的公司始终落后别人半拍。
3.多变。人云亦云的企业也是多变的,他们如此“善变”,让人捉摸不透。一家日本的广告公司曾经做过统计,国内某知名餐饮品牌,在过去的一年中更改了九次宣传策略,七次更换主打商品,甚至中途还更换了一次商标。这样的企业简直不能说是在改革创新了,而是风云变幻。这样短的时间内做出多次营销方面的变动,就很容易导致企业运行得混乱,员工变得浮躁,失去了原本判断正误的标准。
所以,人云亦云的企业,也不可能建立自己的独特身份。
折中才是最好的办法
仿效别人,其实并不是不可以,不过在效仿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选择效仿的对象和效仿的程度。
1.正确选择效仿对象。首先我们要选对对象,我们需要去效法和学习的目标,应当是比我们更优秀的,而不是那些或多或少本身存在问题的企业。选择错了效仿的对象,那就是悲剧的开始,后面的行为几乎都是一错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