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在世界尽头拈花微笑:李叔同与苏曼殊
8874300000019

第19章 桃李天下

【《茶花女遗事》演后感赋其二】

誓度众生成佛果,

为现歌台说法身。

梦旃不作吾道绝,

中原滚地皆胡尘。

——李叔同

时光悠然而过,伴着无数欢声笑语,伴着无数的光影回忆,学生们的绘画功力一天天地累积起来。李叔同觉得,是时候带领学生们走入绘画的新阶段了——人体写生。

这不仅仅是浙一师学生们的新开始,可以说,李叔同为中国的绘画历史翻开了一个崭新的篇章。他为浙一师的学生们上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人体写生课。

在那个风雨变幻的时代,中国社会正逐渐走出封建体制的雾霾。人体写生这种艺术方式对于当时的人们,的确是不小的刺激。当一个赤裸的模特,站在画室中央的时候,学生们的眼球被强烈地撞击着。阳光柔和地漫撒在模特的身上,给人一种鲜明的健康的美感。在短暂的视觉和心理冲突刺激后,学生门便开始簌簌沙沙地作画,缓缓步入绘画的美好世界。

其实,在民国时期,中西绘画结合,在当时盛极一时,然而,战火纷飞,有许多和李叔同一样富有才华的西画家,他们满腹才华,无奈地却在硝烟中寂寂弥散了。

艺术教育,并不是李叔同最初的梦想,虽然心有不甘,但是他却以十二分地用心对待,他开设艺术课程极为广泛,除了水彩、油画素描、图案,西洋美术史,还有弹琴和作曲。

在李叔同的带动下,浙一师的艺术氛围逐渐浓厚。绘画和音乐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当时学校的音乐设备并不多,钢琴仅有两架,风琴若干,每天早上天刚蒙蒙亮的时候,学生们就会到琴房去占位置,起床号吹响后,琴房内琴声齐鸣,在整个校园里悠然回响。每到下午的课余时间,学校里更是热闹,校园内琴声涤荡,画室里,挤满了联系石膏和写生和木炭画像的学生。

这样的一种艺术气氛,是让李叔同十分欢喜的,这让他觉得自己是做了有意义的事。

丰子恺在《我与弘一法师》一文中所表述的他“从来不骂人,从来不责备人,态度谦恭,同出家后完全一样;然而个个学生真心地怕他,真心地学习他,真心地崇拜他。我便是其中之一人。因为就人格讲,他当教师不为名利,为当教师而当教师,用全副精力去当教师;就学问讲,他博学多能,其国文比国文先生更高,其英文比英文先生更高,其历史比历史先生更高,其常识比博物先生更富,又是书法金石的专家,中国话剧的鼻祖。他不是只能教图画音乐,他是拿许多别的学问为背景而教他的图画音乐。夏丏尊先生曾经说:‘李先生的教师,是有后光的。’像佛菩萨那样有后光,怎不教人崇敬呢?而我的崇敬他,更甚于他人。”

李叔同,兢兢业业地工作得到了丰厚的回报,并非是金钱,而是桃李成才。丰子恺、刘质平这样一大批的优秀艺术人才,都是得益于李叔同的教诲。看着自己亲手培养的学子如同蒲公英一般飞向各处,并取得自己的成就,这对于作为教师的他是莫大的幸福。

教师这个职业,李叔同做得异常辛苦,因为他不仅仅是在浙一师任教,还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兼职。同时兼任两个学校的课,奔走于宁、杭两地之间,他通常是半个月住南京,半个月住杭州。两校都请助教,他不在时由助教代课。

据说李叔同曾经想过要离开杭州,专任南高师教职。然而,他的好友浙江第一师范舍监夏丏尊先生恳切挽留,最后便动摇了,为了不让好友和学生们难过,仍是坚持着在两地之间奔波。有时一个月要坐好几次夜车。经常来回奔波,辛苦是难免的,但是看着自己的学生,逐渐成才,他便会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格外值得。

在众多的学生中,与李叔同关系最密切的要数丰子恺和刘质平,他们分别承袭了李叔同的美术和音乐衣钵。

1914年初秋,来自浙江省崇德县石门湾(今浙江省桐乡市石门镇),16岁的丰子恺以第三名的成绩,考入了杭州的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这是一个顺理成章的选择,却是他生命中的重要一步。因为就在这所学校里,他遇上了他的恩师,李叔同先生,正是李叔同先生,唤醒了他艺术的灵魂,指引他走向艺术的殿堂。

丰子恺曾经因与一名教师发生争执,那名教师是浙一师的训育主任,平日里他对学生的态度就极为粗暴,学生们普遍对他都十分地反感。性格耿直的丰子恺一次与他发生了争执,后来事情愈演愈烈,到最后两人竟然动起手来。对于这件事情,训育主任不会轻易地放过这个忤逆他的学生丰子恺。于是,他要求校方召开紧急会议处理丰子恺。会上气氛很紧张,那主任列数了丰子恺的种种“罪行”,并在最后明确要求将丰子恺开除。众位参会教师都没有做出明确的表态,教师们并不想开除丰子恺。

在沉寂中,李叔同发言了:“学生打先生,是学生不好;但先生也有责任——没教育好。考虑到丰子恺平日遵守校纪无大错,如开除似太重。而且丰是个人才,将来必大有前途。如开除,则毁了他的前途,对国家是一损失。我意此番记一大过,我带他一道向主任赔礼道歉,不知大家是否同意?”立即,响起一片同意声。

李叔同如他所言,带着丰子恺一同向这位主任郑重道歉。这样,才算是挽回了丰子恺继续读书的机会。

正是李叔同这一次果断挽留,使得丰子恺重拾了信心,从而有了以后精彩的艺术人生。丰子恺不负恩师所望,最后成为了著名的画家。

李叔同和刘质平的关系更是情同父子,刘质平与丰子恺一样,是李叔同在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教书时的得意门生。刘质平后来成中国现代著名音乐教育家,这当与李叔同对他的早期教育休戚相关。

刘质平是一个难得的音乐天才。当初,在刘质平跟随李叔同读书不久,便创作出了第一首曲子。他将曲子奏给李叔同听,希望能得到指点。当时,李叔同的神情肃穆,刘质平心中忐忑不安,自觉作品难入老师法眼。而之后,李叔同告诉他:“今晚8时35分到音乐教室来,有话要讲。”

时值严冬,狂风大雪,但是刘质平还是如约到来,他来到教室后,却发现教室里一片漆黑,在刘质平等了十分钟之后,教室里的那灯忽然亮起来,李叔同从教室的一角走过来,他看了看表,又看了看刘质平,满意地点了点头。然后便告诉刘质平可以回去了。

这做法对于一般人来说,也许难以理解,但是这却是李叔同一种独特的考核方式。当初,李叔同在日本留学的时候曾有这样一件事:李叔同在“春柳社”的演出中扮演的茶花女成功之后,欧阳予倩便对李叔同非常钦佩,并请求拜见。李叔同应允了欧阳予倩的请求,并与欧阳相约8点钟在上野不忍池畔的住地见面。

欧阳予倩本以为这将会是一次难忘的见面,可是,不巧的是他住在离相约地很远的地方,他匆忙赶到的时候,却晚了5分钟。他本以为这5分钟不会有什么影响,但是,当他将名片递进去的时候,李叔同对他说:“我和你约的是8点钟,可是你已经过了5分钟,我现在没有工夫了,我们改天再约吧。”说完,李叔同即向欧阳予倩点点头,关上窗子。在那之后欧阳予倩再约李叔同,他均不予以回应。

李叔同如此做法,正是为了考查学生是否诚信。从此后,李叔同对刘质平格外器重和爱护。刘质平家庭境况贫寒,家中无法供他继续上学读书,这对于刘质平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打击,他感觉自己的前途断裂,现实横亘在眼前,梦想成了他永远到不了的远方。诸多痛苦,向这个充满才华的学生袭来。

1915年秋,百草凋零,秋叶枯落,正如刘质平的心情。此时的他休学住在老家,心情十分苦闷。李叔同就去信安慰、鼓励道:“‘人生多艰,不如意事常八九。’吾人于此,当镇定精神,勉于苦中寻乐;若处处拘泥,徒劳脑力,无济于事,适自苦耳。吾弟卧病多暇,可取古人修养格言(如《论语》之类)读之,胸中必另有一番境界。”李叔同不仅仅是在精神上给予刘质平鼓励,他还为刘质平解决了学费的问题。

李叔同每月在105元的薪酬中节约20元,寄给刘质平做学费,并且说明不需要还。

刘质平毕业后,在李叔同的鼓励下去了日本。李叔同在给他的信中仍殷切告诫他为人处世的准则,共有6条:(一)宜重卫生,避免中途辍学……

(二)宜慎出场演奏,免人之忌妒……

(三)宜慎交友,免生无谓之是非……

(四)勿躁等急进……

(五)勿心浮气躁……

(六)宜信仰宗教,求精神上之安乐……

李叔同资助刘质平继续留学,并且一直从未间断,也未因他1918年决意出家而置之不顾。当李叔同决意要出家时,他估算到刘质平毕业还需要几千日元,并决意要为他解决最后的学费问题。起初,他想到的办法是借款。他说:“余虽修道念切,然决不忍置君事度外。此款倘可借到,余再入山;如不能借到,余仍就职至君毕业时止。君以后安心求学,勿再过虑。至要至要!”最后,综合考虑之下,他决定延迟半年时间出家,来赚得学生的学费。

李叔同对学生,慈爱如父,他严厉的教导,他温暖的关怀,每一个学生都铭记于心。刘质平说:“‘先师与余,名为师生,情深父子。”后来,刘质平竟然“不忍以己求学之故,迟师修道之期”,他不顾学业未了,毅然返国,在李叔同皈依佛门前和丰子恺一起跟老师拍了一张告别照。李叔同,不仅仅是他们敬爱的老师、慈祥的父亲,更是他们灵魂的引路人。

为师者,最期盼的,便是桃李满天下,这也是当时李叔同最浓烈的情感。每一个学生,就如同一颗希望的种子,他只是忠心地期盼他们一切安好,成人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