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哈利·波特”系列第二本作品的压力,罗琳也曾经有过一些担心。不过她的故事比照其他作者要有一个很大的优势,那就是“哈利·波特”的故事发展完全是按照小主人公的成长顺序来进行的,她并不需要创造太多的其他线索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哈利身边的同学差不多一直都是同一群人,很多读者都已经爱上了哈利和他的小伙伴们,他们格外关注这些人物的命运走向,他们都会迫不及待地希望下一本“哈利·波特”能够快一些面世。
将《哈利·波特与密室》的书稿交给布鲁斯百利之后,罗琳的心中又开始变得忐忑不安。人总是不断地对自己产生怀疑,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在罗琳进行第二本故事创作的过程中,她又拿出了那本自己在路边书店买来的平装版《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她想再仔细回顾一下第一本书当中的一些重要节点,以便在接下来的情节布局中避免产生不必要的纰漏。当她逐字逐句读着那些诞生于自己笔下的文字时,一种奇怪的感觉突然在罗琳的心中升起。
这真的是自己写的东西?为什么现在回过头看看,会觉得自己眼下正在做的事情十分可笑?接着,罗琳打开自己的个人电脑,把《哈利·波特与密室》的电子版书稿从头到尾又翻了一遍,越看越觉得不妥。第二天一大早,她就打电话给布鲁斯百利出版社的负责人坎宁,提出要把前几天交给他的书稿拿回来,因为她觉得那里面有一些地方十分不妥,完全不能拿来出版。坎宁在接到罗琳电话的时候心中有过一丝犹豫,他在心里悄悄怀疑,罗琳来要回书稿,是不是另有什么打算?不过事情并不像坎宁想象的那么复杂。6个星期之后,罗琳把重新修改好的书稿再次交到了坎宁的手中。直到这一刻,坎宁的心才算安稳了下来,对罗琳本人的信任也增多了几分。
第二年,也就是1998年的夏天,罗琳的第二本小说《哈利·波特与密室》出版。上架不到一周,各大书店的存货就已经基本宣布告罄,这本小说也成为了当年最火爆的畅销小说之一。
从此以后,“哈利·波特”系列小说开始席卷整个世界。越来越多的人都为这个会使用魔法、性格倔强又坚强的小男孩所倾倒。书中那些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已经不仅仅吸引孩子们的目光,成年人读者群体也对这个故事产生了极大兴趣。
罗琳用自己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构架出了一个绝无仅有的魔幻世界。她对于麻瓜世界的描写并没有耗费太多笔墨,而是更着重说明那个隐藏在世界角落当中的巫师王国。那个世界也有黑暗阴影,也有不愉快的伤心往事,也有至亲之人突然离世的不幸经历,但是罗琳更多地是想向大家传递一种信息,一种在她心中早就已经根深蒂固的信念,只有勇气与爱,才能拯救自己和别人的心灵。
故事的主人公哈利·波特有着许多同龄孩子并未经历过的悲惨童年,但是这些伤心的回忆并没有扭曲他的本性,他依旧善良、正直、爱管闲事。虽然他有时候很冲动,会犯一些错误,但正因为他的这种率直,就连世世代代为古老巫师家族马尔福一家①服务的家养小精灵②都不惜为了保护哈利而自我牺牲。这些都是信任的力量。
罗琳在出版“哈利·波特”系列故事的前半段时间里,也就是在第四本《哈利·波特与火焰杯》之前,都是以一年一本书的速度在进行创作。不过,很多读者在读完了《哈利·波特与火焰杯》之后,觉得其中有一些不太尽如人意的地方,他们都觉得罗琳的故事情节安排得有些操之过急,这难免会对今后的发展造成一定影响。于是,从第五本书,也就是《哈利·波特与凤凰社》开始,罗琳几乎每一本都要花费掉两年的酝酿与写作时间。她放慢了速度,这样就会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终于,罗琳在2007年7月21日那天出版了“哈利·波特”系列的最后一本作品——《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
在这期间,“哈利·波特”系列被翻译成了60多种文字,在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行销售。罗琳用了10年的时间给全世界的人讲述了一个精彩的冒险故事,而这10年并不包括她成名之前的写作时间。在这10年里,罗琳的读者们渐渐长大,罗琳笔下的哈利也跟读者们一起成长着。虽然这个魔法少年还是经常犯错,但他绝不犯同样的错。犯错,是每个人在成长道路上必须经历的洗礼,包括罗琳自己在内。
哈利·波特,这个响彻世界的名字曾经被多家出版商拒之门外,有关他的第一份书稿也曾经被一次次地搁置在冰冷的办公桌上无人问津。但是有句很俗气的话在这里还是不得不说,是金子早晚都会发光。罗琳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作家摇身一变成为了全英国最富有的女人之一。那个曾经无法被人理解的写作爱好帮助罗琳获得了财富与名誉。从最初《哈利·波特与魔法石》500册的印量,到如今全球发行2亿册的出版奇迹,罗琳用自己的亲身经历鉴证了“坚持”所带来的非凡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