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缘巧合下,罗琳得到了一分全新的秘书工作,她即将在国际特赦组织工作一段时间。国际特赦组织又被称为“大赦国际”,是一个在全世界范围内提倡人权的非政府组织。这个组织创立于1961年,创建者是一位名字叫作彼得·本南森的英国犹太人,职业是律师,同时也是一名虔诚的基督徒。本南森之所以创办国际特赦组织,起因源于一条报纸上的新闻。
在1961年,时值葡萄牙领导人安东尼奥·德奥利维拉·萨拉查仍然实施着独裁统治的阶段,有两位葡萄牙学生因为在某间酒吧提出“为自由干杯”言论而被军政府逮捕监禁,这两名学生被判刑7年。面对这则新闻,本南森气愤无比,他当即撰写了一篇文章,名字叫作《被遗忘的囚犯》。他在文章中呼吁大家声援这两名可怜的葡萄牙学生,更希望借助舆论能令葡萄牙政府释放两名无辜学生。这一举动居然引来了来自不同国家的读者的响应,很快,本南森就与其他几个人一起在卢森堡成立了国际特赦组织。
国际特赦组织由来自世界各地的民间人士组成,作用就是监察世界各个国家的人权状况。说得通俗一些,国际特赦组织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倡导人权,尽可能地预防或者阻止一切侵犯人权的行为。
其实在全球范围内,非政府性质的国际人权组织有很多,存在的意义与目的也都大同小异,区别在于针对的人群或者地区不同。在这些国际人权组织中,以国际特赦组织的历史最为悠久,影响范围也相对比较大,这个组织曾在1977年的时候获得过诺贝尔和平奖,1978年还获得了联合国人权奖。目前他们在全球范围内有着300多万的志愿者,这些人来自于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光是英国国内,就有数万人为其提供志愿服务。
虽然在罗琳供职的那段时间,国际特赦组织的伦敦总部还没有那么多的志愿者,可是他们依旧愿意为了那些人权受到侵犯的人努力奔走。英国境内一共设立了4个分部,分别位于爱丁堡、苏格兰、贝尔法斯特以及北爱尔兰。罗琳的工作是为位于伦敦的总部提供服务。虽然工作形式与以往的经历大同小异,但是这一次的工作内容却多多少少挑动起了罗琳的好奇心。
因为这多多少少能够满足她内心深处存在着的“英雄主义”情节。那个时候的罗琳还是一个年轻的大学毕业生,她心中一直以来都只有一个偶像,那就是杰西卡·密特福德。这个内心激进、关注政治的女作家一直都是罗琳向往的心灵坐标,而在国际特赦组织的工作恰好能够或多或少满足一些她的期望。罗琳在这里接到的第一个任务就是调查非洲地区虐待人权案件。这时,她所学习的英语与法语就派上了大用场,因为那个受到调查的非洲地区恰巧说法语。这种新鲜的工作体验着实让罗琳兴奋了一把,她阅读了很多卷宗,那些卷宗中记载的东西有不少都令她瞠目结舌,她曾经并没有想过,在自己没有去过的其他地方,竟然还有这样难以置信的事情发生。
不过,这种新鲜感很快就褪去了。因为罗琳发现,虽然那些卷宗资料上的内容让她义愤填膺,但最终,她也只是一个秘书。她所能做的只有在打字机前机械地把一张纸上的内容挪到另外一张纸上,一切都跟从前没有任何变化,罗琳开始觉得失望。同时,她发现,这个办公室里的同事竟然跟之前的那些人一样,都是狂热的八卦爱好者。罗琳在没来这里之前,一直认为这里的工作场景应该是人人为了捍卫人权而热火朝天、努力忘我地工作,可惜这种场景完全不存在,有的还是闲聊与懒散。
罗琳又变回了少言寡语的人,对卷宗的内容也逐渐失去了兴趣,她继续一个人打发着午休时间,去咖啡店,去小餐馆,琢磨着自己的小说构思。只有脱离了枯燥工作的罗琳,才觉得自己的人生好歹还能有一些乐趣。只可惜,就算是在业余时间,罗琳也没法专心致志地潜心写作,因为在距离她250公里之外的曼彻斯特,还有她大学时代的男朋友在等待着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