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南怀瑾谈优秀孩子的经典教育
8847800000014

第14章 必不可缺的“洒扫应对”教育

鞋子乱丢,垃圾乱丢,穿衣服没有规矩,做人也没有规矩,说话没有礼貌……这些都是儿童教育最重要的。所以中国文化讲教育啊,小时候的重点在“洒扫应对”……洒扫应对是生活,早晨起来要怎么样扫地,怎么样清洁房子,等等。

——南怀瑾《廿一世纪初的前言后语·洒扫应对的生活教育》

【精彩导读】

南怀瑾一再在演讲和书中提到,古代的孩子进入学校,首先接受的教育就是“洒扫应对”。所谓“洒扫”,是指洒水扫地,目的在于从生活的劳动教育入手,帮助孩子养成清洁整齐的习惯。“应对”则是对孩子在待人接物方面的礼节教育,积极引导孩子养成生活中的礼仪习惯。

“洒扫应对”是古代儒家教育、学习的基本内容之一。“洒扫应对”语出宋代朱熹《〈大学章句〉序》:“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元刘壎《隐居通议·理学一》:“朱氏之学则主於下学上达,必由洒扫应对而驯至于精义入神。”明王廷相《慎言·作圣》中也说:“圣人之道,贯彻上下,自洒扫应对,以至均平天下,其事理一也。”可见,在古人看来,要成为一个有用的人乃至成为圣人,“洒扫应对”是必不可缺的教育。

因此,父母应遵从古训,自己做好“洒扫应对”,才能从小教孩子“洒扫应对”。在洒扫上,可从日常的家务小事着手,比如每日的庭院洒扫、小孩自己衣物的清洗、做力所能及的家务等,都可以让孩子自己完成,这对孩子是一个很好的锻炼。

【亲子诵读】

《论语·子张》节选

子游曰:“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子夏闻之,曰:“噫,言游过矣!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焉?譬诸草木,区以别矣。君子之道,焉可诬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

解析:

子游说:“子夏的学生,做些打扫和迎送客人的事情是可以的,但这些不过是末节小事,根本的东西却没有学到,这怎么行呢?”子夏听了,说:“唉,子游错了。君子之道先传授哪一条,后传授哪一条,这就像草和木一样,都是分类区别的。君子之道怎么可以随意歪曲,欺骗学生呢?能按次序有始有终地教授学生们,恐怕只有圣人吧!”

《弟子规·出则弟》

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财物轻 怨何生 言语忍 忿自泯

或饮食 或坐走 长者先 幼者后

长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

称尊长 勿呼名 对尊长 勿见能

路遇长 疾趋揖 长无言 退恭立

骑下马 乘下车 过犹待 百步余

长者立 幼勿坐 长者坐 命乃坐

尊长前 声要低 低不闻 却非宜

近必趋 退必迟 问起对 视勿移

事诸父 如事父 事诸兄 如事兄

解析:

当哥哥姐姐的要友爱弟妹,作弟妹的要懂得恭敬兄姊,兄弟姊妹能和睦相处,一家人和乐融融,父母自然欢喜,孝道就在其中了。

与人相处不斤斤计较财物,怨恨就无从生起。言语能够包容忍让,多说好话,不说坏话,忍住气话和不必要的冲突、怨恨的事情自然消失不生。(言语为福祸之门。孔门四科有: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可见言语之重要。)

【故事链接】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提起洒扫,我们容易想到一个“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故事。这个故事是结合范晔《后汉书·陈王列传》与刘蓉《习惯说》而成的一个故事。故事是讲一个名叫陈蕃的少年,他独自居住一个房间,但他房屋前的庭院荒芜脏乱,居住的房间十分脏乱。他父亲的朋友薛勤看见这种情景,就批评他说:“你这个小子为什么不把庭院打扫干净以便接待宾客?”陈蕃回答说:“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屋?”薛勤当即针锋相对地反问:“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陈蕃无言以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