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我的家庭档案:悠悠岁月
8843600000069

第69章 考上初中

我们新家的住房虽然很小很挤,但总算结束了一家人分散借宿的打游击的日子,有了个真正意义的家。姥姥开始养鸡了,先是买了只抱窝的老母鸡,又买了20多个鸡蛋放到鸡窝里。三周后抱窝母鸡孵出了十几只小鸡,其中有七八只长成了下蛋母鸡。我们给它们起了名,什么“黑小姐”、“黄梨花”、“白芦花”、“花凤头”等等,从此小弟弟和妹妹有鸡蛋吃了。当时政府已允许百姓每户可养一头肥猪和少量鸡鸭,但不准养母猪。肉、禽、蛋也不准私自买卖,只能自食或交售给国家。

进入七月我小学毕业了,老师带我们去县城参加初中升学考试,记得语文试卷的作文题是《写给越南南方小朋友的一封信》。当时越战正酣,报刊广播天天报道支持越南抗击美帝的报道,因此我觉得这篇作文不难写。不久成绩下来,水库小学全班七人考试录取了三人,两女一男,男的就是我。那时无论升初中、高中、还是大学,考试机会只有一次。考不上就意味着学历的终止,只能进入社会谋生而没有再入学的机会。我能考上初中家人都很高兴,事先还担心如上不了初中十二三岁的孩子在家能干啥呢?

甘南中学距离水库六七里远,有个女同学住到县城亲属家了,我和另一名女同学还有一名二年级的男同学每天结伴带着午饭步行到学校上学,晚上再一起回来。那个二年级的男生叫史福元,是水库一名管理员的儿子,他大我们两三岁,来回路上由他这个大哥哥组织带领,家长也比较放心。带给我中午吃的饭通常就是煮熟的土豆倭瓜和一点咸菜,装在铝饭盒里。有时父母也会给我几角钱和几两粮票让我中午在饭店买点吃。我爱吃面条,一碗白皮面四两粮票一角三分钱,没有卤子,只是白水煮面,自己浇点不要钱的酱油吃。要想要卤子就两角钱一碗,一般舍不得要。偶尔也会忍不住要一次四角钱一碗的饺子解解馋,但绝对控制次数,四角钱能吃两次打卤面呀。

这年国家经济状况有所好转,我直接的感受是学生用的作业本由黄纸变成白纸了,再就是居民粮食供应标准也悄悄有提高。粮食定量的标准制定得非常细,原则是体力劳动者高定、脑力劳动者低定,职工高定、家属低定,重体力劳动者高定、轻体力劳动者低定,工人高定、干部低定,大人高定、小孩低定等等。比如同样是在职工食堂工作的人员,因分工不同,粮食标准也不一样。炊事员、饲养员、更夫每人每月35斤,挑水烧火清渣工就是40斤粮。我们还从当年父亲的笔记本中看到了1962年底某月城镇居民粮食供应标准明细:儿童和家属标准为:1岁7斤、2岁12斤、3——4岁16斤、5——6岁17斤、7——8岁18斤、9——10岁19斤、11——12岁20斤、13——14岁23斤、15岁以上家属25斤。职工标准为:一类工人45斤(很少有)、二类工人40斤、三类工人35斤、四类职工33斤、五类职工30斤。干部、管理人员、教师、保管员等按四、五类标准供应。对学龄前的儿童也有了一部分大米白面的细粮供应,在职工定量内还能配给点大豆,可用它换豆腐豆腐渣吃。这样的标准,在副食肉菜极缺的情况下也很难填饱肚子,但与去年冬天的极度饥饿况状比还是好多了。直到我上高中时,中学生的伙食标准才提高到36斤。一天一斤二两的饭对长身子的男孩来说还是太少。正因为如此,我的中学时代主要口粮就是倭瓜、土豆等瓜菜。特别是土豆,黑龙江人对它更是独有情钟,困难时期它即可当主食又可做菜,用它制的粉条炖酸菜、炖猪肉更是老百姓的招牌菜。说我们那代人是靠土豆喂大的一点也不过份,至少在东北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