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一有事我家准会被波及。在穆棱县刚刚安家半年多,因为国家要大上水利建设工程,我们又要搬家了。
1960年是持续跃进的一年,到处都在反右倾、鼓干劲、争上游,豪言壮语随处可见,有一首《我们有力量》的诗就很典型:“站起来能把天顶烂,坐下能把地压陷,抬脚能把山踢倒,伸手能把海掀翻,工农群众有力量,倒海翻江无阻拦,跃进跃进再跃进,向前向前再向前!”在此背景下,各项工程盲目地大上快上也就不足为怪了。
这年夏末,省里要在穆棱县抽调四名科级干部到省水利厅第一工程局工作,都知道搞水利建设要到处奔波,居无定所,比北大荒开荒还苦。有的干部宁可撤职也不去,可我父亲却又一次成了被选派对象,尽管一家老小刚在县里落脚,最小儿子才两个多月,县长找他动员时仍表示无条件服从。
父亲被抽调到第一工程局任财务科长,调令一来就匆匆离家去吉林省大赉水库工地报到去了。父亲1960年7月21日的工作日记中记载了大赉水库的情况,为再现当时的史料,把它摘记一些:这是当时在苏联帮助下我国在建的第一水利工程项目,建成后将比十三陵水库大11倍,蓄水量大100多倍。要建筑拦江大坝20华里,围江大坝200多华里,国家投资1·5亿元人民币(当时1美元约合0。7元人民币),由水利厅第一工程局承建。工程局现有行政技术干部230人,三季度要达到500人,干部人均月标准工资56元。现有固定技工145人,三季度要达到295人,人均月标准工资50元。集体支边工人961人,全部接收到位,月标准工资39。1元。民工(农民工)现有300人,三季度要达到5000人,月标准工资39。1元——44。5元(按力工级别定)。另有临时工(招待员,从家属中安排)32人,月标准工资32元。可见工程规模在当时是很大的,而且先进的机械设备不足,主要靠人力筑坝。第一工程局还同时上马了龙凤水库、甘南县音河水库、查哈阳太平湖水库等一批中小水库。即使这样,还觉胃口不大,年底又抽调一批人员转战到嫩江边的内蒙古莫力达瓦达翰尔族自治旗筹建另一座特大跨江水库——布西水库。
就在父亲调走不久,姥姥从密山八五五农场回来了。令母亲不可思议的是,她把三姨一家五口又一起带来了,问原因就说在那儿吃不饱。母亲非常生气,现在人人都在饿肚子,相比在农场还好一些。好不容易安排的工作不要了,粮食关系也没了,此时居民粮食定量已经一减再减,这么一堆老小吃什么呀!旧社会逃荒要饭还可找富户,如今家家无余粮,要饭也没有呀。从这天起,全家就不再吃干的了,爷爷从他种的园子里背回一些土豆和野菜,大人们以吃菜为主,省下的粮食给两家的孩子煮粥。三姨的三儿还是严重贫血,两岁了还站不起来,母亲带他到处求医。此时父亲已从大赉水库转到布西水库,知道这个情况后怕把母亲压垮,就写信让三姨一家去他那想办法。
到了工地后才知水库工人都是有粮本的正式职工,民工的粮食也由国家定额补贴,标准制定的非常严格,就算找个临时工干也解决不了吃粮问题。这时工程局有个局长叫丛雨时,他以前是黑龙江省讷河县的县长,对我父亲说:“老周,我看先想法去农村落户吧,在农村怎么也能有口饭吃。”于是在他帮助下三姨一家被安置在讷河县孔果公社文明大队,父亲把一个月的工资和身上的几斤粮票都给了三姨夫,他用七十块钱买了一座马架子房住进去,这种房门开在山墙上。大队又帮助解决了部分安家口粮,不够的只能自己去地里、场院里捡了。
这天,三姨三姨夫又要带老大去地里捡粮,把三儿放在炕头用被围上,三姨对五岁的老二说,“看好弟弟,娘很快就回。”又对三儿说:“在家等着,娘回来给你煮粥吃。”孩子好像很懂事,不哭不闹,望着娘的脸咧嘴笑了笑。下午回来三姨进屋就问老二:“弟弟咋样?”老二说:“睡着了。”三姨过去一看,孩子身体已僵冷,嘴角上还挂着一丝笑纹。
医生曾经对母亲说过这孩子恐怕难保,但消息传来还是让姥姥、母亲非常难过。写信告诉三姨别再折腾了。以后三姨一家在此一住十几年,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才回老家。
十一月,母亲的工作商调函也由第一水利工程局发到县里。县委书记听说母亲要调走,十分惊讶:“怎么才来就走?我的幼儿园怎么办?”当得知我父亲已经调走了时,他连连摇头,表示不知还有这层事。又说水利工程总有结束时,如母亲同意不走,他可以不放人。后来证明这位书记很有预见,母亲要是就地坚持,两三年之后父亲还会回到县里。可是对已经尝尽家人离散滋味的人来说,更看重的是团聚,全家人在一起就有温馨,就有依靠,就有力量,甜就会比苦多。可后来一家老小的遭遇又让母亲对这次选择后悔了。
穆棱是个好地方,但我们全家又要和它说再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