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传说哈密
8785300000051

第51章 回族传说

赵风连轶事

赵风连,1850年出生在甘肃省龙山镇(现张家川),妻子去世后,经人说合,找到龙山镇人氏黄员外的遗孀续弦。黄员外是龙山镇的大户,有钱人家,与黄夫人成亲后,恩恩爱爱,关系甚好,但好景不长,黄员外早逝,黄夫人没有给黄家留下后人,很是遗憾,只得改嫁,就选择了赵风连。

起初,依旧十分怀念旧情的黄夫人向媒人提出,续弦可以,但对方必须答应条件,此事可成。黄夫人的条件是:进了赵家门,如果生两个儿子,一个姓赵,一个必须姓黄,生四个儿子时,两个姓赵,两个姓黄。赵家应允,黄夫人过门。

黄夫人携带家产,以“带财寡妇”身份与赵风连成亲。赵、黄结婚后,离开龙山镇,来新疆哈密安家落户,定居谋生。

赵风连是一个非常勤快和精明的人,他以夫人家产做本钱,把“跑山”的小本买卖经营得有板有眼。春天将山区农牧民需要的日用品赊欠给老乡,秋天再将山里的毛、皮、牛、羊运回城里,以互通有无、城乡交流的形式,把“跑山”的买卖越做越大,越做越活。几年过去,收入颇丰厚,在当时的哈密,也算得上富户人家了。同时,黄夫人也为赵风连生下了四个儿子,三个女儿。赵风连不失当年许下的诺言,两个儿子姓赵,两个儿子姓黄,家庭十分融洽。

至今,一姓赵,一姓黄的两个儿子都八十多岁了,还健康地生活在人间。

赵风连老人不仅生意十分红火,而且,与人交往有亲和力,特别善于说媒,说合人家,平平安安过日子。当时,哈密回族人家,如苏家、吴家、赖家、马家、杨家等,几乎每家他都说过媒,还被别人点为“官媒”。

在说过媒的一户人家,因姑嫂不和,引发家庭纠纷,经常吵闹。小姑催着妈妈去找媒人赵风连,要把嫂子休掉。婆婆上门找到赵风连,陈述媳妇这也不是,那也不是,还说媳妇一天傻乎乎的,连后衣襟着了火都不知道,晚上钻到被窝里还啃馍馍吃。请赵风连出面,把媳妇给休了。

赵风连一听,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顺口道出:“这好办,你们拿来五百银两遮羞钱,我就去给你们办了!”五百银两,这可不是一个小钱,婆婆家也拿不出来。赵风连接着说:“灶门在前,衣襟着火也应该是前衣襟,怎么会烧到后面去呢?”进而好言相劝,说道:“狗舔油盏,你放得低。媳妇偷着吃,是她肚子饥,你给她吃饱饭,她还会钻在被窝里偷着吃吗?回去吧,一家人要好好过日子。”

从此,这家人再也不折腾了,据说他的后人现已年过八旬,定居在乌鲁木齐。

赵风连是一位虔诚的穆斯林。在日常生活中,他坚守“有官司说散,有媒说成”的原则,为多家说成媒,为多家化解矛盾和纠纷。这些都是源于他对“要想得到真主的回赐,在顿亚上要当媒公”的深刻理解和认识;他一生坚守“六大信仰”,坚守“念、礼、斋、课、朝”五大功修,特别是在朝觐方面,他克服交通不便,沿途艰险的困难,早在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就完成了第一次朝觐功课。几年以后,当他举意再次朝觐时,家属亲友为他送行,人们哭泣不止。他告诉家人:不要哭了,明日在格牙买提立行的时候,我在耶路撒冷拜吐尼木赶代斯等你们(拜吐尼木赶代斯即阿克赛清真大寺)。

赵风连老人家在二次朝觐的第三天,无常①在阿尔法山下,永远地留在人们朝觐的地方。

讲述:马毓泰 采录:马应恩

注释:

①无常:去世,死亡。

马俊杰传奇

马俊杰,字汉山,1902年7月16日出生在哈密县,1991年1月21日以八十九岁高龄离开人世。在哈密城乡,马俊杰老人的名气不小,他虽然离世二十多年,人们谈及往事,对他依旧津津乐道,对他一生从商、从政的经历赞赏有加。

纵观马俊杰老人的一生,可谓十分传奇。他从小天资过人,又勤奋好学,一口流利、地道的维吾尔语,为他后来的经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早年经商,东去敦煌、酒泉、四川,西去奇台、乌鲁木齐,南到库车、喀什等地,是旧社会哈密“万义成”商号的老板。他还从事企业经营管理,以25%的股权成为哈密“新车煤矿股份有限公司”的大股东,并出任总经理到1951年4月。弃商从政后,他官至国民党时期的中校参谋,受聘担任哈密县参议员,随同尧乐博斯赴南京向蒋介石献旗,又和共产党人亲密来往,接受革命思想教育,担任哈密民众抗日救国后援会会长,哈密民众反帝联合会委员长;他曾在哈密国民党军政人员和平起义通电上签名起义,喜迎中国人民解放军进疆,成为新政府中的留用人员,被任命为哈密行署建设科副科长。1951年因追究历史问题,以旧官吏、官僚资本家等四宗罪名在监狱中度过了十二年,刑满释放后,他接受群众监督,在街道打扫卫生。平反以后,有的子女劝父亲去北京,找与他曾经共过事,在京城当了大官的同事,讨个公道和说法,老人家以平和的心态告知家人,能活下来过光阴,就不错了,要知感真主;马俊杰平反以后,又以爱国知名人士当选为哈密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之后又被推选为哈密市第一届、第二届政协委员,直到去世。他一生为哈密各族群众做了很多好事、实事,深受广大回族、维吾尔族、汉族民众的爱戴,他离世后,葬礼中最为庄重的“站礼”,都是由哈密回城大毛拉阿不都瓦依提阿吉领拜完成的。

马俊杰一生经历既传奇,又崎岖坎坷,但他始终保持豁达、宽容、忍耐的良好心态。当官时,不欺压百姓,不作威作福;富有时,不忘周济贫民,还组织民众,捐钱捐物,支援抗战;步入人生低谷时,也以平常心面对现实,踏实生活。1980年平反时,哈密行署专员秦跃中这样评价马俊杰:新中国成立后能靠拢政府,积极工作,在伊吾解围中有立功表现。

到了晚年,老人常与子女回忆往事,据说让老人一生中最感欣慰的,是他在几起重大事件中的正确抉择。他认为那是凭着良心在作重要的决定,不违心,不伤天害理,有利于百姓:第一件事是在1945年,新疆发生了伊塔阿三区革命事件,起义部队势如破竹,把国民党的中央军打得落花流水。蒋介石为了挽救在新疆的败局,急调青海马步芳的骑五军进疆。骑五军由马步芳的外甥马呈祥任军长带队进疆,驻防在奇台、木垒、昌吉、米泉、呼图壁、玛纳斯一带。1948年年末,马呈祥经当时的新疆省政府同意,向乌鲁木齐周围和吐鲁番、哈密等各县发出通知,由各县回文会牵头,每县抽调回族兵员一个连队(一百二十人)补充部队。当时身为工作组成员的马俊杰得知这个消息后,认为这事关哈密回族乡亲们的安危大事,深感后果严重,便不断向时任哈密专员兼警备司令尧乐博斯说明哈密回族情况后,又以哈密社会贤达和回文会会长的身份到乌鲁木齐,向骑五军军长当面陈述哈密回族的情况,申明哈密回族本来人口就不太多,1931年马仲英第一次来哈密时,没有攻开老城和新城,只攻开了回城,占领了城郊等地,两军相峙到深秋,马仲英决定退回酒泉。在他撤退时,裹挟了一部分回族到酒泉去。第二年马仲英又来哈密,驻防哈密的省军得知消息后,主动放弃哈密。省军撤退时,又裹挟了一部分商团成员和回族百姓,去了奇台、乌鲁木齐等地。这两次哈密回族民众流失大半,故哈密实难完成这次抽兵任务。马呈祥无奈只好同意哈密不抽兵,使哈密回族百姓逃过了一劫。

第二件事发生在新中国成立前夕。1949年五六月份的一天,国民党军统新疆工作组副组长李某某找到马俊杰称:廖咏秋向我介绍你,想发展你为情报员,并提供你电台和活动经费,对你委以重任进行长期的潜伏,为党国工作。廖咏秋是尧乐娃子的夫人,也是国民党军统特务。马俊杰听到这些优厚条件时,不为所动,并以年老、文化程度低等理由予以推辞,后来李又找过他两三次,他始终不肯答应。之后李又提出让马俊杰推荐两三名回族青年进行培养发展,马仍以回族人口少、文化程度低,没有这样的青年为由,终究没让李的企图得逞。

第三件事是1949年9月26日,马俊杰顺应历史潮流,在哈密国民党军政人员起义通电上签名起义。10月初,解放军进疆,在哈密发布《告全疆各族同胞书》,他积极主动为新政府工作,为部队首长当翻译,协助部队为军马买草买料,给部队人员买粮食磨面粉。

1950年3月初,哈密专员尧乐博斯叛逃进入天山后,到处煽动农牧民叛乱。一时间,哈密各处土匪作乱,到处骚扰社会,抢劫牛羊。伊吾县城的人民解放军驻军也被土匪团团包围,和哈密失去了联系。此时的马俊杰已被新政府任命为哈密专署建设科副科长。4月初,当新疆省政府派慰问组来哈密安抚牧区的牧民,并组成两个工作组,其中一个工作组由马俊杰、瓦依提大毛拉、一位省政府的工作人员组成,负责哈密山区的宣传慰问工作,深入到芨芨台子、乌拉台、沁城等地宣传党的政策,给群众讲形势、讲道理,希望群众相信党和政府,不要听土匪的话,更不要跟土匪跑。工作组到沁城后即感到了那里的形势很紧张,了解到沁城的解放军奉命经小堡去伊吾解围,受到很大的挫折,部队伤亡惨重。由沁城组织的十几个支前青年民工几乎全部阵亡,沁城百姓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紧张的形势给工作组带来很大困难,他们的马匹和所带的东西也被叛乱分子扣留,并限制了他们的人身自由,无法与百姓接触。过了几天,马俊杰碰到了一个原哈密回王时期的小头目,马俊杰借与其曾熟悉的关系给他讲政策讲形势,慢慢进行感化开导,使其逐步有了清醒的认识,并把自己掌握的情况告诉了马俊杰:原来伊吾的解放军仍然坚守在县城驻军营房、县政府大院和碉堡山。马俊杰了解到这些真实情况后,感到很重要,他便千方百计离开小堡尽快回哈密报告这一重要情况。

那时交通很不方便,加之到处都在闹土匪,他当时还被叛匪们限制着人身自由,冒着生命危险赶往哈密的难度可想而知。他到哈密后立即向解放军十六师四十六团团长任书田汇报了自己了解到的真实情况,受到任团长和关政委的充分肯定和表扬。那一天是1950年4月30日,任团长当即通知马俊杰参加第二天的五一劳动节群众大会,担任大会翻译。大会在西河坝广场举行。这是解放军进驻哈密后的第一次大规模的群众大会。

5月3日,十六师四十六团,十四师四十团骑兵营和六军四十七团官兵,从哈密、巴里坤和口门子向伊吾进发,配合二连向叛匪发起进攻。伊吾解围后又乘胜追击,消灭了负隅顽抗的叛匪,取得了伊吾保卫战的全面胜利。

这几件事都反映了马俊杰临危不乱,是个大事面前不糊涂的人。

讲述:马寿德马寿山 采录:马应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