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传说哈密
8785300000020

第20章 人物传说(9)

一日,他们来到一家庄园。这里是香梨之乡,这家庄园香梨正繁,心月看后赞叹不已。这家庄主看心月眉清目秀,又有文采,一定要挽留心月做女婿,这家姑娘也百般亲近。心月竭力拒绝,再三表明自己求佛之真心,才算脱身。

不觉间心月已云游了一年多,他们来到吉木萨千佛洞,心月在这里看到了千年前古人留下的遗物,并了解了这里的佛教发展历史。这里的人告诉他观音菩萨修炼于雪山,也曾修炼于博格达山,若觅观音足迹就去博格达山修炼。次年夏日,心月一行前往博格达山修炼。

博格达山终年积雪,天气十分冷,春秋冬季人无法靠近,只有盛夏之季才有人到此。心月一行历经辛苦爬山数日来到博格达山下。这里早有僧人数十人修炼,他们日爬雪山,夜宿山脚。他们要饱尝苦难才能修得正果。心月来这里要修炼四十九天,他要饱尝饥饿之苦、疼痛之苦、劳筋之苦、劳神之苦、烦恼之苦、冥思之苦、悲乐之苦。只有饱尝众生诸苦,才能普度众生。还要坐禅四十九天才能得果。坐禅有七级,七日为一级,从雪山万丈坐起,每升一级高升百丈,四十九日每日只喝一口五谷粥汤。许多僧人无法忍受这种痛苦半途而废。心月达到第七级,七天未喝一口汤,大雪把他塑成个雪人。他在雪中突然觉得浑身发热,豁然开朗。内心清明朗澈,悟出:何为佛,何为佛法,何为慈悲,何为自度,何为普度之道。又悟出:如何弘佛,如何弘佛法,如何普度众生,如何超度自己之道。他明理了,悲智双慧,感到十分清爽。听得一个声音说:“你得正果了!”顿时祥光普照。他身上的雪完全脱去。他飘飘然下了山。

心月回到镇西大庙时已过了三个年头。心月回大庙即开始施“腊八粥”,并书字张贴:“释迦佛爷出雪山,带来粥汤化人间。”

在婚嫁时新人要去大庙合婚。为什么要合婚?这儿还有一个心月和姻缘的故事。一个小农人家娶了一个媳妇,经常闹家务,搞得婆媳、兄弟、夫妻之间不和。闹得婆婆忍无可忍,去官府告状够不上,自家又解决不了,婆婆只好求佛指道,请心月过问这事。三日内化缘到此地,经闲聊得知,这家媳妇是有钱人家的姑娘,小时娇养有些懒惰,初去农家有些不惯。媳妇的所有家人又不相让,日久积怨闹出麻烦。心月知情后,依老婆婆意思普度她家。普度过后心月给了她家三张帖子,要他们挂在墙上一日各读三遍,这家人都不识字,只有媳妇识字。媳妇每天给他们念帖子,帖子上写的是《抚子忍怨宽容经》《尊老敬老慈善经》《兄弟夫妻互敬经》。日久,这家人和睦起来。

之后,心月想:民众有惑,我不普度谁普度?日后心月便在大庙合婚。合婚时心月要了解新人之家是否门当户对,新人各自是否个性相投,若是不合,就送帖子让其共读,化解隔阂成为和睦。佛曰:“有果即有因,有缘即有情,缘情即相融,因果待细寻。”

巴里坤城南街有个富人家女子,不守妇道,怕以后死了去阴曹地府受酷刑,听人说心月大师已修成佛身,只要受到他的点化,就可成佛,死后不再受酷刑。一天她来到大庙上了三炷香,就叫小沙弥叫来心月大师,娇声娇气地说:“大师爷,听说你已经得道成佛,只要受你点化就可成仙,你就点化点化我吧!”

心月看也没看她,合掌闭目道:“善哉,善哉,这位施主,佛门大开,只要从善积德即可成佛。”

那女人听了露出恶相说:“什么善呀德呀的,只要你点化一下,不成佛也行,只要我以后不受苦,死后不受酷刑就行。”

心月眼睛都没有睁说:“阿弥陀佛,因缘之果,自修自得。”

那女子看心月没有一点给她点化的意思,气急败坏地叫嚷:“什么慈悲为怀,什么修炼成佛,我看你这老和尚什么也不懂。你不点化我,我看让你成佛!”

这女人说着解下裤带在大殿门槛上甩了一下,气冲冲地走了。心月道:“罪孽,罪孽。”这个女人回去就得了个瘙痒病,终生难受。

讲述:张治义 采录:张平年

注释:

①臭脚汗:当地方言,指的是从男人袜底上抠下来的脚汗泥,民间验方作为一味药,用在姜汤里。

李溶

李溶的故事不少,但多是一些片断。

有一个故事,说是李溶当省主席时,有职无权,被人在背后骂作草包,甚至连他手下的工作人员也不例外。有一回下班前,李溶在办公室门外乘凉,有个秘书以为他已经离开,就随口说:“草包走了吧?”

李溶听见了,装没听见,就没吭气。

当那个秘书看见李溶后吓坏了,就趴下给李溶磕头请罪,请求李溶饶恕。李溶却笑嘻嘻地说:“你说我是草包,我这个草包却高高在上地坐着,你说你不是草包,你却趴下给我磕头求饶———你说我们两个人中间谁是草包呀?”

据说事后,李溶并没有惩罚那个秘书,却语重心长地对那个秘书说:“年轻娃,你还年轻,世上的好多事情你不明白,谁做了官不想有所作为呢?有许多事情是身不由己呀。你要坐在我这个位子上,你又能做什么呢?我敢说你要是坐在我这个位子上,你比我这个草包还要草包得多呢。”

还有一个剃辫子的故事,在清王朝被推翻二十年之后,镇西的男爷们还依照清朝时男人们的发式,把头顶的前半边的头发剃去,后半边的辫子拖在脑后。国民革命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明确表示了一种民族革命的性质,所以,改变发式,剃去辫子,曾经作为革命的标志而盛行一时,内地在革命的时候,男爷们就纷纷剃去辫子。但是也许镇西地处偏僻,山高皇帝远,消息闭塞,或者观念陈旧,人们依然留着辫子。这种跟不上潮流的现象使当上了新疆省驻京议员的李溶看到了,心里很不好受。他上北京开会,正好路过镇西,也正好碰上三月三开庙会,李溶应庙会会长的邀请去做演讲。而他在演讲之前就在庙会旁边,让人新开了一家待诏铺①,也就是理发店,才开始了演讲。在演讲会上,李溶别的什么也没讲,就专门讲剃辫子和革命的道理,讲得头头是道,有条有理,产生了很好的效果。听演讲的人们被他说服了,想立刻剃去辫子。而李溶早就设置好的待诏铺立刻生意兴隆,为剃辫子而发表的演讲和为剃辫子而开设的待诏铺,同时在李溶的设计下产生了双赢效果。

还有一个关于李溶戏弄盛世才的传说是这么讲的,说李溶每当和作为督办的盛世才同时出席群众大会的时候,盛世才为了装点门面,总是让李溶先讲话,李溶只能做出唯命是从的选择。但是,他在讲话中除了故意装聋卖傻、颠三倒四,有时也使用一些幽默手段,达到自我解嘲,甚至暗藏讥讽盛世才的目的。比如有一次在他和盛督办同时出席的群众大会上,遵照盛督办的指示,他先讲话,他说:“父老乡亲们,我这个省主席是盛督办搁下的。”

坐在旁边的盛世才觉得这么讲不妥当,就插话说:“不是我搁下的,你是民主选举的!”

李溶马上说:“我刚才说错了,我这个省主席不是盛督办搁下的,是民主选举的。”

接着他又开始为盛督办歌功颂德,他说:“我们的盛督办是一个好督办。他贪污公款、奸淫妇女———”

讲到这里,他拉长了语气,却停顿了下来。

在场的官员一听就大大地吃了一惊,怎么会当面说盛督办是贪污公款、奸淫妇女呢?连坐在一边的盛督办也神色不安起来。会场气氛,骤然紧张。

不料李溶语气停顿了片刻说:“这些个不仁不义的勾当,一概没有!”

这么一说,才知道他是借向盛世才拍马的名义,揭露盛世才的。替他担忧的人们长出了一口气。盛督办也无奈地苦笑一下。

李溶出身平民家庭,他的老家就在现在巴里坤红山农场的李家湾,他保持着农家子弟的质朴作风,始终依恋着农家生活。还有一则民间传说,是李溶开导乡党的。说是李溶在当省主席期间,镇西的许多亲戚、朋友、老乡到首府迪化找李溶办事,或者谋个差事干干。如果李溶觉得这个人可以当差办公,就会把他大骂一顿,然后给派个差事;如果觉得这个人没有文化,又不适合办公当差,就对他好言相劝说:“娃,你听我一句话,回家去吧。农家院子三件宝,鸡叫狗咬娃娃吵,牛哞羊咩,多好听呀!”

说话间,他把自己的一双手指竖在额头上当牛和羊的犄角,学着牛羊的叫声。把求职的人也给逗乐了。

还有一个民间传说,讲的是李溶给农民让路的事。说是李溶任新疆省主席的那一年,他住在迪化道台衙门里,有一天他坐着镶着玻璃的马拉轿车去省政府上班,经过三角地转弯处,遇上安宁渠的农民正在运粮,粮车排成一串,挡住了省主席的去路。主席跟班们立刻大声吆喝,让农民给李主席让路,李溶制止了跟班说:“秋收大忙季节,农民们忙活得一个当俩,耽误了不好,还是我们绕道给他们让路好了。”

这样,李溶的轿车就多走了一段路,给农民行了方便。

讲述:张钧王儒等 采录:许学诚

注释:

①待诏:原指为宫廷服务的工匠等,后来就连理发匠也称之为待诏了,约定俗成成为民间对于理发匠的称谓。

刘华

刘华是我们①叔父。民国时期,巴里坤地方因为社会大动乱导致骆驼运输业逐渐衰落的时候,刘华却靠经营骆驼运输起家,成为全县最大的驼商。

刘华家庭在他父亲手里的时候,还是很贫困的。刘华的爷爷原来是宁夏人,白彦虎造反的时候被抓了壮丁,随白彦虎的造反军流窜新疆,牺牲在哈密。刘华的父亲来哈密为父亲收尸,没能再回原籍,就在镇西落地生根了。刘华的父亲本来也是个能下苦②的人,到了巴里坤之后,就靠吆牛车从三塘湖运煤维持生计。可惜他父亲染上了赌博的毛病,后来就变成了一个赌博轱辘子③,赢的没有输的多,运输挣来的几个钱不够他耍钱④,弄得一家五六口人吃了上顿等下顿。作为他次子的刘华不得不在十一二岁就去康乐乡旧户西村的刘家去放牛。刘华每天五更起床,到吃过早饭犁歇地的卸牛时间,要推完二斗麦子的磨,然后去放牛。晚上回来,还要给东家溜走马⑤。连中午吃饭也要把饭舀好凉着,才挑幌子⑥去唤长工回家吃饭,为的是饭不烫嘴吃得快,不耽误时间。别的长工也一样辛苦,刘华深切体会到,当农民太苦,还挣不上钱。

这时候,刘华因父亲赌博借了任贡爷的三十两白银,给债主逼紧了,不得不辞了刘家的活儿,送刘华给任贡爷家放骆驼,抵三十两银子的债。刘华为了尽快还债,自己省吃俭用。十七八岁的小伙子在北湖滩放骆驼,瞅着没人的时候把裤子脱下来搭在肩膀上,怕芨芨刷烂了裤子。在任贡爷家放了三年骆驼,刘华已成大小伙子了,可是三十两银子的账还是三十两,连利息也没有还掉。刘华为此十分苦恼。

当时有个叫韩瓜蛋的驼户,看到刘华年少却有志气,就对刘华说:“娃,你这样靠放骆驼抵债,把头发苦白染黑也还不了债。你要情愿的话,替我拉骆驼吧,任家的债我先替你还了。”于是,刘华就给韩瓜蛋家拉骆驼。几年以后,他不仅还了债,自己还便宜买了四五峰老弱骆驼养着,从巴里坤和哈密往大库连⑦贩运瓜果和面粉。他只身一人,拉上几峰骆驼,在无人烟的戈壁上穿行,白天赶路,夜里还要把瓜果和面粉卸下来摆开晾风,十分繁忙辛苦。他好不容易积攒了一点钱,好耍钱的父亲又欠一沟子债⑧,刘华只好用积蓄来为父亲补窟窿⑨。

刘华看待在巴里坤发展不大,又要不断受父亲干扰,就到迪化、伊犁等地另谋出路。他到迪化后,跟人家搭帮跑骆驼,生意不错。不久刘华的骆驼已发展到一百多峰。有一次他跑骆驼回来,发现父亲已来迪化,店主告诉刘华,他父亲在迪化赌博已输了一大笔钱,正被光棍⑩们逼得走投无路。刘华一听大哭一场,伤心自己怎么会有这样不体贴儿子的父亲。哭过之后,他要店主替他备了几桌酒饭,把光棍们请来,老的叫爸爸,小的称哥哥,说:“我父亲已经欠了你们的钱,我作为儿子的应该还钱。可是我就只有这百十峰骆驼,你们就量数分拿吧。”光棍们一听,受了感动,说:“刘华,你是一条汉子,世上像你这样做儿子的不多,我们不能一刀杀了你。行了,你仍跑你的骆驼,我们的账嘛,就从你的利润中三七或二八开还给我们吧。”这样,刘华才还清了父亲的赌债,带了父亲回镇西了。

回到巴里坤不久,刘华的父亲便去世了。刘华卸去了物质和精神上的负担,也就开始了发家致富的更大拼搏。

此时,刘华只有四十多峰骆驼,跟别的驼商搭帮跑归化城,一则慢慢挣些家资,二则跟大驼商学习商运之道。民国初,巴里坤常跑归化城的驼商有张老四、魁顺和、魁顺祥、马文焕、钱禄、韩玉、韩麻子、王定,还有康乐乡的李义、张绪德、苏清、邱英、石人子的曹家等。去归化城的驼队每帮六百峰左右。有一个领队的管家,一个管账的先生,一个抓锅的、一个帮锅的、十五个驮夫。

刘华几年后就拴起了十几链子的骆驼,跻身于驼商行列。起初,刘华的驼队多跑归化城,经过三塘湖进入蒙古草地,然后到归化城、绥远。这条道水草充足,天气凉爽,就是土匪较多,不时有商队被抢劫。当刘华的驼队发展到六百多峰时,刘华又多走东路,经伊吾过马鬃山进入甘肃,最后到归化城。这条道无匪患,但税卡多,水草不充足,骆驼容易疲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