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奖是世界上最高的科学奖赏,它是世界超级精英的标志。丁肇中以他自己的才智、勤奋和努力,终于获得了世界科学界的承认。丁肇中的父亲、妻子陪着他一起去瑞典斯德哥尔摩接受瑞典国王的授奖。
1.诺贝尔和诺贝尔奖
艾尔弗雷德·诺贝尔,1833年10月21日生于瑞典斯德哥尔摩的一个普通家庭,父亲是一个建筑工程师,母亲是一个聪明、善良、有教养的漂亮女人。诺贝尔从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他一生勤奋,致力于发明创造,奔波于世界各地,经营他的产业,终于积劳成疾,1896年12月10日逝世于意大利的圣雷莫。
诺贝尔在科学上的贡献是巨大的,他在世的时候,便已经获得世界性的声誉。他一生的科学技术发明获有专利权的就有250多项。在他的种种发明中,炸药的发明占有最重要的地位。他不仅发明了多种炸药,还直接经营了多家制造炸药的工厂,这些工厂给他带来了极大的商业利益,使他成为一个大富豪。
诺贝尔生性淡泊,一贯轻视物质财富。当他母亲去世时,他曾把继承的一部分遗产全部捐献给了瑞典的慈善事业,身边仅留下母亲的照片作为纪念。他认为:“金钱这种东西,只要能够满足个人生活就行了,若是太多了,反倒会成为遏制人类才能的祸害。对于子女,除了保证他们必要的教育费用外,留给他们更多,我认为那是错误的,这不过是鼓励他们懦怯和懒惰,使他们不能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
诺贝尔建立的工厂散布在欧洲八个国家,在瑞典、挪威、德国、法国、苏格兰、英国、意大利、俄国,拥有的资金总数达920万美元。他终生未娶,因此没有子女继承他的遗产。这些财富是以他的全部生命和智慧为代价换来的。当他出生时,家里就发生了火灾,父亲破产。他一生把科学事业当做自己的第一生命,他具有渊博的化学知识,还对生理学、医学、文学有浓厚的兴趣,精通德语、法语、瑞士语、瑞典语和俄语。他的一生是追求知识的一生,他把自己发明创造带来的财富视为身外之物,表现出一位科学巨人的伟大胸怀。
诺贝尔在他逝世的前一年,把财产中的一小部分分配给亲友,而将大部分的财产委托遗嘱的执行人,建立了诺贝尔基金,奖励对人类科学事业、和平事业有卓越贡献的人。像诺贝尔这样,把自己的全部财产毫无保留地贡献给全人类进步事业的,尚无他人。尽管诺贝尔创此先例已经过去了一个世纪,在偌大的世界上,也没发现有谁能够步其后尘,做出同样的举动。
诺贝尔逝世的前一年,即1895年的11月27日,诺贝尔请他的三位挚友充当证人,起草了那份影响了人类世界的最后的遗嘱。遗嘱中写道:所有我留下的不动产,应以下列方式处理:其资金将由我的委托人投资在安全证券上,建立一项基金,其利息以奖金的方式,每年赠予那些在最近数年来造福于人类贡献最大的人。此项利息将平均分为五份,分配如下:一部分奖给在物理学上有最重要的发现或发明的人;一部分奖给在化学上有最重要的发现或发明的人;一部分奖给在生理学或医学上有最重要的发现的人;一部分奖给在文学上创作出有理想主义倾向的最出色的作品的人;一部分奖给能使国与国之间增加友爱,能废止或裁减常备军,能维持与发起和平会谈的人。
其中物理和化学奖由瑞典科学院颁赠,生理学或医学奖由斯德哥尔摩的卡罗琳医学院颁赠,文学奖由斯德哥尔摩的瑞典文学院颁赠,和平奖的得奖人则由挪威国会选出五人委员会来决定。我特别希望,在颁赠奖金时,不要考虑候选人的国籍问题,才高者得,无论他是否为瑞典人。
遗嘱最后说:“这是我的唯一的实用的遗嘱,我死后,如发现以前任何有关遗嘱的记载,都一概作废。”诺贝尔在法国巴黎的瑞典俱乐部为这一遗嘱签了字,宣告它在法律上生效。
诺贝尔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异国他乡度过的,他的足迹遍及许多先进国家,但他仍丝毫没有减弱对自己祖国瑞典的热爱。当时他身在法国,依然指定由瑞典的权威性学术部门承担颁发奖金的主要任务。他指定挪威国会负责颁发和平奖金的事宜,是因为挪威较早地对他的科学事业给予了支持,他们是值得获得这项殊荣的。
1888年的一天早晨,诺贝尔一觉醒来,竟读到了自己的讣告。原来是诺贝尔的哥哥死了,一名法国记者粗枝大叶,把哥哥当成了弟弟。这则讣告中说他是“甘油炸药大王”,“靠制造毁灭性武器发财的大实业家”,这使诺贝尔异常震惊。当他怀着恐怖的心情读着他的“讣告”时,他当时就下了决心,要让世人明白他一生奋斗的目标和他生命的真正意义。8年后的遗嘱正是体现了他的理想和希望,其后按他的愿望颁发的诺贝尔奖,就是对世界和平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的人的最珍贵的奖励,这是对他的人生意图的真正体现。
诺贝尔的遗嘱公布以后,立即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强烈反响。当时的一位瑞典评论家撰文说:诺贝尔奖是奖给那些为促进人类的和平与进步事业做出特殊贡献的人们的最高奖赏,是以纯粹理想主义为目的的崇高的珍品。这一评价并不过分。诺贝尔奖金的真正价值不在于它可观的数额,而在于它致力的崇高目标。它不但是一笔物质财富,更是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
诺贝尔逝世后,瑞典科学院和卡罗琳医学院在诺贝尔亲属的配合下,用了五年时间,才就颁奖的组织程序和实施方法达成一致的意见,于1900年6月29日公布评选获奖人的章程,并于1901年12月12日,颁发了第一批奖金。从此以后,除了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暂时停发外,每年都颁发诺贝尔奖,已经历时一个世纪了。
至于1965年开始颁发的诺贝尔经济奖,就与诺贝尔的遗嘱无关了,它是为了纪念作为经济活动家的诺贝尔所新设的纪念奖。
丁肇中在1974年11月11日正式公布他发现了J粒子,1976年10月18日,瑞典皇家科学院通知他获得了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中间历时2年8个月,他获奖的时间是较快的。有的科学家有了重大发现后,经过30多年才被授予诺贝尔奖,例如,美国物理学家贝蒂于1938年提出太阳能来自核反应的理论,直到恒星能源理论建立后,他才于1967年被授予诺贝尔奖。丁肇中是第105位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人,又是宇宙辐射和基本粒子研究的第14位获诺贝尔奖的人。
2.“我要用汉语发表演说”
1976年10月18日,这是一个风和日丽的好日子,在欧洲美丽的城市日内瓦,丁肇中接到了瑞典科学院发来的电报,告诉了他获得诺贝尔物理奖的消息。
丁肇中得到这个消息,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他想到,多年的辛劳获得了世界最高的科学肯定,这是件值得高兴的事。他同时想到了妻子露易斯·凯薏,多年来,是妻子默默地担起了家庭重担,承担起了抚育孩子的责任,才使他得以全身心地投入科学研究之中,也才有了今天世界性的荣誉。
丁肇中安排好了工作,两天之后返回勒辛顿家中,他要和妻子、孩子分享这份快乐,他难得这样轻松一下,和家人团聚在一起,高高兴兴地享受天伦之乐。
他已经给父亲发了电报,急切地等待远在台湾的父亲丁观海的到来,然后一同去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参加诺贝尔奖受奖仪式。
举世瞩目的诺贝尔奖颁奖仪式,每年在诺贝尔逝世纪念日12月10日下午4时30分举行,届时,每一位得奖人由诺贝尔基金会的成员陪同,进入斯德哥尔摩音乐厅的受奖席位。
受奖仪式举行的前一天,丁肇中和他父亲丁观海、妻子露易斯·凯薏乘飞机来到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
斯德哥尔摩是北欧第二大城市,位于梅拉伦湖与波罗的海的交汇处,是一座宁静、优美的城市,由14个岛屿组成,它们像一把晶莹璀璨的珍珠,散落在湖、海之间。横跨海面别具心裁的大桥宛如一条条玉带将城市诸岛相连;苍翠的山冈、蔚蓝的海水和迂回起伏的街道融为一体;中世纪雄伟的建筑物、鳞次栉比的现代化大厦,与碧树红花丛中一座座油漆精致的别墅相映成趣。著名的斯德哥尔摩音乐厅面临斯维亚大街。皇后岛上有“中国宫”,这是18世纪欧洲推崇中国文化的见证,反映了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交融。更为有趣的是,位于城市以东的沙丘巴登地区,曾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维新派领袖康有为居住过的地方。康有为戊戌变法失败后,流亡国外,作环球之行,曾到过瑞典。1909年他购下这里的一座小岛,修建了一所中国式园林,并取名为“北海草堂”。
现在,又一代炎黄子孙来到了瑞典。丁肇中一行住在豪华阔气的旅馆里,受到了贵宾级的接待,服务小姐对待得奖者和他们的家属都彬彬有礼,服务热情、周到,对于他们提出的要求,总是尽量给予满足,派出小轿车为他们提供各种服务。
按照诺贝尔奖授奖仪式的惯例,在授奖时,基金会主席以瑞典语简要介绍得奖人的伟大贡献,邀请得奖人以本国语言发表演说。然后获奖人在瑞典国王面前接受荣誉证书和金质奖章。
授奖仪式举行前夕,会议主持人在与丁肇中教授商量落实有关问题时,出现了戏剧性的一幕。丁肇中提出要用汉语发表演说。
会议主持人听了为之一怔,不解地说:“您不是美国人吗?您要用本国的语言发表演说。”
丁肇中说:“我是中国人,需要用汉语发表演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