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大明名相徐阶传
8769400000026

第26章 调和鼎鼐(5)

话说这票拟,是内阁权力的象征。票拟是代皇帝草拟各种文书、诏令,包括对六部、百司各种政务奏请的批复。票拟经皇帝允可,就由内监批红,就是依照内阁票拟的内容用朱书楷笔批复,然后颁发六部、百司。说得直白些,票拟权即代替皇帝做出决定的权力。可是因为翟銮的资历比严嵩老,票拟权就落到翟銮的手里。严嵩很不甘心,就处心积虑,要挤走翟銮,独揽票拟大权。

嘉靖二十二年(公元1543年)九月,入阁才一年的严嵩小试牛刀,害死了宿敌叶经。这叶经官居山东巡按御史,两年前曾弹劾严嵩受贿,被严嵩掩饰了过去。此次山东乡试题有《防边》一策,题中有寇屡犯边,常“饱掠”而去,应如何应对一问。嘉靖阅后突然震怒,说今年寇未深入,何来“饱掠”?这不是公然讥讽朝政吗?见此情景,严嵩策动言官上书,请逮考试官。严嵩瞅准机会对嘉靖说:“此次山东乡试,背后系御史掌控。”嘉靖怒不可遏,斥叶经“狂悖”,杖责八十,叶经伤重而死。就这样,严嵩除掉了眼中钉。这是严嵩一生中“借事激上怒以杀异己”的开端。得手以后,严嵩胆子更大,又借对官员大考核,除掉了言官谢瑜、王勰等与叶经共同弹劾严嵩的七位官员。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八月,首辅翟銮的儿子汝俭、汝孝与他们的老师崔奇勋、翟銮的姻亲焦清都中了进士。严嵩觉得这是天降机遇,便暗中嘱咐言官王交、王尧日弹劾翟銮营私舞弊。嘉靖批复命吏部、都察院协同勘查。翟銮不服,上疏为己辩护,嘉靖震怒,说:“朕已命吏部、都察院勘查,翟銮应静待结果,怎能上疏辩驳,扰乱视听!”嘉靖即下旨将翟銮及二子,连同众考官削职为民,会试及乡试主考革职囚禁。严嵩终于心想事成坐上了夏言那把交椅,独步内阁。

半年后,为取得嘉靖欢心,严嵩奏请嘉靖说:“内阁仅臣一人,实为不妥,请宣诏吏部尚书许缵、礼部尚书张壁入阁,共掌阁事。”嘉靖阅疏心喜,觉得严嵩不愿独揽大权,有度量。其实,严嵩此举只不过摆摆样子,弄几个听话的入阁,谁知弄巧成拙。原以为许缵、张壁二人老实巴交,让他俩入阁,一为自己揽誉,二来自己的主张能以内阁名义实施,不致独自承担责任。谁知许缵入阁后见严嵩独揽大权,只是把自己当摆设,就屡次上书请求致仕,而张壁不久又去世。嘉靖略一沉吟,许缵入阁后为何屡屡上书请求罢职退休呢?多了一个心思,就容易察觉问题,嘉靖终于明白了严嵩表面柔媚,实则强横的两面性格。

请求许、张入阁,名为大度,实则作秀。嘉靖最容不得手下大臣大权独揽,又想敲打一下严嵩,便又下旨,令原大学士夏言复职。

嘉靖二十四年(公元1545年)十二月,夏言重返京师。从这年起,内阁成员为夏言、严嵩两人,这一局面持续了三年。可怜那严嵩,在首辅的太师椅上屁股还未坐热,又拱手让了出来。夏言重返内阁,看透了严嵩的为人。史称所有的批复都是夏言做出的,严嵩对此不敢说一句话。严嵩没有话语权,所以对夏言恨之入骨,结果自然是斗争的尖锐化、白热化。

闲居三年的夏言再次复职,年已六十有四,士大夫们对夏言的复职都“深以为快”,因为严嵩的贪渎已经暴露,只有夏言能压制他。夏言的行事风格依然未变,勇于任事,正直廉洁,恃才傲物。但心态有了些变化,即史书所说“颇修恩怨”。谁反对过自己,就压制谁,所以吏部尚书唐龙被罢黜,其他几位官员或被戍边,或被斥逐,这些举措也使天下失望。但夏言有两件事还是处理得很好,一件是支持三边总督曾铣收复河套的主张,一劳永逸,消弭边患。为此他被严嵩诬陷送掉了老命。一件是推荐徐阶兼任翰林院学士,无意中为自己的政敌预设了一个掘墓人。

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年)朝中发生了关于收复河套的争议。河套指的是贺兰山以东,吕梁山以西,阴山之南,长城之北的一片土地,包括银川平原、鄂尔多斯高原以及黄土高原的部分地区,分属宁夏、内蒙、陕西。因为黄河流经此地时先沿贺兰山向北,受阻于阴山,折向东流,然后又沿吕梁山折向南行,再折向东,形成了“几”字形,大片土地就被黄河套在“几”字形中间,所以史称河套。明初国势强盛,河套地区纳入大明版图。土木堡之变以后,北方蒙古族势力开始南侵,大明不得不在长城以北增筑边墙防御。

到嘉靖时,河套失守已近百年。其时蒙古鞑靼族首领俺答,屡从河套入侵,扰得鸡犬不宁。就在嘉靖二十六年(公元1547年),俺答领兵三万进犯,狼烟四起。大明如何应对,出现了争议。总督宣大都御史翁万达,主张防御,在宣府、大同花六十万两帑银修边墙八百里,并议请与俺答实行边境贸易;而总督陕西行省甘肃、延绥、宁夏三边的曾铣则主张出兵收复河套。夏言虽年过花甲,但建功立业志未泯,主张收复河套。喜欢在脸上贴金的嘉靖,也希望收复祖宗失去的国土,永垂青史,便命内监立刻批红,以诏书形式下达,让大家出谋划策,拿出收复河套的方略,并拨修边费二十万。

诏书下达,廷臣激奋。徐阶在翰林院也兴奋异常,向庶吉士们传达皇命,让庶吉士议论收复河套的方略。一天,徐阶旁听庶吉士们的议论,发现有个身材修长,面目清秀的庶吉士只听不言,比较深沉,似乎有些像少年时的自己。不知怎么,徐阶心中有些喜欢。议论结束,徐阶便把这青年留下。“足下尊姓?”“学生姓张,贱名居正。”“春秋几何?”“二十有三。学生侥幸,今年得中进士。”“来多久了?”“不久。”“缘何不发一言?”“禀学士,学生以为,孔子论政,开口便说‘足食’、‘足兵’,可见富国强兵乃治国要义。而今国未甚富,兵未甚强,且国家失河套近百年,非不欲复套,实乃力不足也。”张居正侃侃而谈,述说了收复河套的必要,表达了准备必须充足,以期一战而定,万不可拉锯胶着,旷日持久。徐阶觉得这位庶吉士,有点意思,日后应多观察,也许是个人才,便褒奖勉励了几句,打发张居正回去了。

这一年,宣大总督翁万达在筑边墙,陕西总督曾铣也在筑边墙,而俺答再次要求开通边境贸易。鞑靼是游牧民族,缺少的是生活必需品,要求开通边境贸易,就是为了从大明换取生活用品。翁万达奏朝廷,称眼下正在筑边墙,希望朝廷同意开通边境贸易,以免俺答骚扰筑墙的工程。嘉靖不允,而曾铣却已率军打了几仗。初春一仗,明军败北,曾铣隐匿不报;第二仗,小有斩获;第三仗,俺答率大军掠延安、庆阳,曾铣营中兵员仅千,但他临危不惧,令军士以强弓硬弩射住阵脚,继以火器与俺答大军对峙,旋命副将李珍,率五百步骑,人含枚马摘铃,疾驰俺答大本营马梁山北。见明军袭其老巢,俺答大惊失色,匆忙卷旗退兵,曾铣创下了以寡敌众的战例。同时,治军严明的曾铣严惩了初春战败的副总兵肖汉,弹劾延误战机的甘肃总兵仇鸾,致仇鸾革职,投入大牢。

这一年,陕西澄城的麻陂山、界牌岭发生地震,其山“夜吼数日”之后“山脉中断移动,移走东西二里,南北五里”。这灾害古称天变,而“天变”即是上天发出的警示。嘉靖正穿宽大道袍斋天,惊闻陕西地震,连山体都断裂游走,心中大为狐疑。陕西一定发生了违背天意之事!曾铣不是正筹备收复河套吗?莫非上天不允?犹豫的嘉靖召集夏言、严嵩说:“这次出兵河套,不知师出有名否?军粮是否充足,能否必操胜券?一个曾铣不足道,生灵涂炭怎么办?”

此话一出,夏言一阵紧张,不好!圣上变卦了!严嵩迅速应变,极言“河套必不可复”,而且再三撇清,说:“前此褒奖曾铣的诏书,臣未参与票拟。”夏言立即反驳:“严嵩当初并无异议,而今怎可全推在臣的身上?”嘉靖怒极,罢曾铣,责令夏言退休。

经过大礼议之后,嘉靖中期的言官,正直敢言的不多了,多的是墙头草,见皇上变卦,主张收复河套的官员一夜之间都成了收复河套主张的反对派。

嘉靖其人虽刻薄寡恩,喜怒无常,比较冷血,但自知之明还是有一些的。他明白收复河套大计的变卦责任在己,曾铣、夏言做了自己的替罪羊,所以并无杀曾、夏之意,先罢官,时过境迁后或许仍可起用。但严嵩就不同了。他再次坐上首辅之位,并无喜悦之情,说不定何时自己的冤家对头夏言又杵在面前。要想保住首辅之位,夏言非除不可!

严嵩在府中思来想去,思的自然不是如何抵御俺答的骚扰以保边地的安全,想的也不是怎样辅佐嘉靖励精图治,而是除去夏言。想到最后,严嵩冷然一笑:“就这么决定了。”

他跟曾铣无冤无仇,但这次只能对不起了,要杀夏言,就从杀曾铣开始,以曾铣牵连夏言,顺理成章。

严嵩秘密来到锦衣卫大牢探访了下在牢里的甘肃总兵仇鸾。严嵩知道仇鸾不是好货,却是一把好刀。他告诉仇鸾,收复河套大计已经告吹,曾铣被逮夏言被罢。“未知阁下想不想官复原职?”废话,仇鸾自然点头。“那好,本阁已代你草拟了一份奏章,你尽管提交上去,此后的一切,由本阁担当。”

于是仇鸾在狱中重抄了一通严嵩代拟的奏本,呈到了嘉靖的龙案上。奏本称曾铣打了败仗隐匿不报,克扣军饷巨万,派遣儿子曾淳通过同乡苏纲的关系贿赂夏言两万金,如此等等。这些所谓的罪名,全是严嵩的“向壁虚构”、“绝无左验”之事。但严嵩巧妙抓住曾铣和苏纲的关系,不由多疑的嘉靖不信。嘉靖阅奏自然怒不可言,便问:“苏纲何人?”旁边的严嵩慌忙说:“回陛下,乃夏阁老继室之父。”嘉靖听后,果然怒发冲冠。收复河套之举,原来是曾铣、夏言设的局,怪不得夏言如此积极!立即旨令锦衣卫驰往陕西逮捕曾铣,旨命夏言回乡。

锦衣卫头领陆炳,早已被严嵩买通,接到圣旨便带领一班缇骑,风驰电掣赶往陕西。夏言则收拾行李租辆马车,携妻苏氏、侄儿夏克承,还有侄孙尚宝丞夏朝庆悄悄出城回江西。回望皇城,夏言不禁唏嘘,他既为御寇良将曾铣惋惜,又为大明的安危担忧。

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48年)三月,曾铣被押回京城,打入大牢,曾淳、苏纲也禁锢狱中。几天后,曾铣这位善战的三边总督,没有马革裹尸,竟然被自己人砍下了脑袋。俺答兵不血刃,除掉了一个劲敌。在塞外帐篷里的俺答和在北京严府的严嵩几乎同一时间,弹冠相庆。

曾铣被斩于西市,搜其家,家无余财。不是说贪污军饷巨万吗?怎么穷得叮当?除了嘉靖、严嵩、仇鸾,普天之下都觉得曾铣冤枉啊!

嘉靖余怒未消,又命追逮夏言入狱。那夏言与妻、侄正行走在通州路上,一辆马车,些许衣被,夕阳余晖,归鸦声声,其状极惨。晚风吹拂着他的美髯。苏氏正好言相劝:“老爷一生,为国尽忠,已然几起几落,纵使朝廷再次起用,老爷也应该以年老多病为由,辞了吧。平安是福啊。”夏言苦笑说:三军易得,一将难求,可惜了曾总督,可惜了大“明江山。”苏氏嘟起了嘴:“老爷又来了不是?”“好吧,我也不操那闲心了,你我相濡以沫,安度晚年吧。”

夏言忽闻天崩地裂的马蹄声,惊回首,但见黄尘飞扬,一队缇骑急驰而来。夏言心想,不好!缇骑驰到,勒住马头,就宣布圣旨,大意是曾铣交结近侍,夏言受贿擅权之类。一听到“交结近侍”四字,夏言大吃一惊,竟跌下马车。在大明朝,最犯忌的就是边将交结近侍(所谓近侍,即皇帝亲近的大臣),里应外合。这罪名可就大了。

夏言入狱,心有不甘,就为自己分辩,称仇鸾肆意诋毁诬陷,根本就没有证据。严嵩表面上安静听话,实质是当今共工,貌似谦恭,实乃当今王莽,父子弄权,更像司马懿父子。但嘉靖置若罔闻。

嘉靖还未下杀夏言的决心。他知道夏言有能力,曾夸夏言能“发明古典”,且“才识俱优”。作为统治者,嘉靖明白处理国事的干练之臣不可少。这么拖着,严嵩却皱起了眉头,只要夏言一日不死,自己就一日睡不安稳。不知为何,他见到夏言就是怵。

夏言被拘其间,朝廷里有人传言说,夏言在狱中埋怨,支持收复河套的是圣上,罢兵的也是圣上。这话果真是夏言所说,还是政敌故意散布,谁也不知。嘉靖还是拖着。巧的是陕西那边,俺答又进兵犯境,而且来势汹汹。嘉靖召见严嵩商议对策,严嵩心中无策。只是说本来可以通过边境贸易安定边境,俺答进犯还不是夏言、曾铣收复河套激出来的。这句话提醒了嘉靖,嘉靖终于下定决心杀掉夏言。

嘉靖命法司拟夏言之罪,刑部尚书喻茂坚、都御史屠侨说:“夏言之罪应论死,但他侍奉圣上多年,卓有政绩,据大明律,符合议能议贵之条。”封建时代干练的能臣,位高的大臣犯了王法可以考虑能臣的功绩、大臣的高位,予以轻判。嘉靖不满,下旨严厉斥责。于是,夏言论死。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48年)十月的一天,夏言被押往西市斩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