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王王都所在地旧称洛邑,即现在河南之洛阳、孟县、泌阳、偃师、巩县、温县一带。
《王风》的内容多反映“平王东迁、家室飘荡”之际社会动乱、民生倒悬的情况,如《黍离》、《兔爰》、《君子于役》、《扬之水》等。当然,《王风》中也有几首著名的情诗,如《采葛》中“一日不见,如三秋兮”的咏叹,早已脍炙人口。
《郑风》
周幽王时,郑桓公担任周王司徒,幽王被犬戎所杀,桓公同时被害,其子武公继位,仍沿用郑的国号,这时大约是公元前七百七十年,也就是和平王东迁同时。《郑风》中时代可考的有《清人》。《左传》闵公二年载:“郑人恶高克,使帅师次于河上,久而弗召,师溃而归,高克奔陈。郑人为之赋《清人》。”此事发生在公元前六六○年左右,据此可以判定,《郑风》各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东周至春秋时期。
郑国的都城在新郑,即今河南郑州一带。郑国在地理上处于苤山和山之间,夹着溱水和洧水。因为山高水险,交通不便,所以这里的人民所受到的礼乐教化的影响较少。班固《汉书·地理志》亦说:“(郑国)土而险,山居谷汲,男女亟聚会,故其俗淫。”在郑国民间一直盛行着在春暖花开的上巳节,男女在溱洧之上踏春、聚会的风俗。
郑国的地理特点和风俗特色,使郑诗在内容上多歌咏男女相悦之情,如《溱洧》、《萚兮》、《山有扶苏》、《野有蔓草》等等,都是著名的情诗。因此,郑诗从古就受到儒家的攻击,孔子排斥郑声:“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当然这里的“淫”,主要是指这种音乐有使人放纵、失去节制,不符合礼乐之道的意思。又如《荀子·乐论》说:“郑卫之音,使人心淫。”
《齐风》
齐国在山东的北部和中部,是东方诸侯中的大国。《齐风》中的《南山》和《敝笱》两篇,据说是讽刺齐襄公和胞妹文姜私通的事。襄公的同父异母妹妹文姜,出嫁前就和襄公有暧昧关系,嫁给鲁桓公之后,仍和齐襄公淫乱,鲁桓公斥责文姜,文姜向齐襄公哭诉,襄公竟然指使公子彭生杀害了鲁桓公,此事在《左传》桓公十八年中记载颇详。因此可知这两篇是春秋时期的作品。
齐国首都临淄,是春秋时的大都会,经济相当繁荣,人民精神比较愉悦,社会风气比较开放,因此《齐风》表现爱情的作品也较多,如《鸡鸣》、《东方之日》等。
齐诗的总体特点是乐调比较舒缓。班固《汉书·地理志》说:“齐诗曰:‘子之还兮,遭我乎峱之间兮。’又曰:‘俟我于著乎而。’此亦其舒缓其体也。”班固所举齐诗,乃《齐风》之《还》和《著》,这两首诗皆杂言体,而且多语气词,的确较他诗为舒缓轻柔,纡徐从容。
《魏风》
魏在周惠王十六年(公元前六六一年),被晋献公所灭,所以所有的魏诗(七篇),都是在公元前六六一年前所作的。
魏国的故地在今山西芮城东北一带,这里是黄河折流之处,国土狭小而贫瘠,自然灾害多,生产力又低下,而国君又多贪鄙,而且长期受到秦、晋两个大国的逼迫,赋税、劳役繁重,民不堪其苦。所谓“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因此魏诗的内容多揭露、讽刺居上位者。如著名的《硕鼠》、《伐檀》,都是《诗经》中最有代表性的讽刺诗歌。
《唐风》
我们今天都称山西为“晋”,其实古晋地本来应该叫“唐”。历史上有个“桐叶封弟”的故事,说的是周成王有一次用桐叶剪成一个圭,送给弟弟叔虞,说:“我把这个封给你吧!”圭,是古代帝王、诸侯举行隆重仪式时所用的玉制礼器,轻易是不使用的。周公告诉成王“天子无戏言”的道理后,成王就把叔虞封为唐的诸侯。到了叔虞的儿子燮侯,因为唐地境内有晋水,就把国号改为“晋”。地域在今山西省中部太原一带,包括翼城、曲沃、绎县、闻喜等地区。不称其诗为晋风而称《唐风》,就是因为它原先是唐国。
据《左传》记载,晋昭侯封其弟成师于曲沃后,在成师的治理下,曲沃的势力渐渐超过了晋侯,于是晋侯产生了戒心和妒忌心,兄弟阋墙,手足相残。持续六七十年的内部斗争,把晋地人民拖入水深火热之中,人人感觉朝不保夕,诗歌中也就流露了及时行乐的消极思想,如《蟋蟀》、《山有枢》等。
《秦风》
周平王东迁之时,秦襄公因勤王有功,被封为诸侯,并受赐邽、酆之地,所以秦的领土从甘肃天水一带逐渐扩大到今陕西地区及甘肃东部。
秦原是游牧民族,秦地又接近戎狄,所以很有纵横驰骋、马革裹尸的尚武精神。这种精神在诗歌里的表现,就是《无衣》、《小戎》、《车邻》等诗中的慷慨悲凉之气。《秦风》中年代可考的作品有《黄鸟》、《渭阳》。《黄鸟》为秦国子车氏三子被秦穆公强迫殉葬一事而作,其时在鲁文公六年(公元前六二一年)。《渭阳》是秦太子罃送舅父晋公子重耳的诗。晋公子重耳为避骊姬迫害,先后在齐、楚、秦各国流亡。周襄王十五年(公元前六三五年),秦穆公派兵护送重耳回晋国,立为晋君。罃送别重耳时,作此诗以赠。所以《秦风》大抵是公元前七七○年到公元前六二一年之间的作品。
《陈风》
陈国的由来和舜有关系。史载周武王把女儿嫁给舜的后裔胡公满,封地为陈,使祀舜帝,其地域为今河南淮阳、柘城以及安徽亳县一带。陈地既然受封祀祖,所以向有“好巫觋祷祈,鬼神歌舞之乐”的习俗,《汉书·地理志》称:其地“妇人尊贵,好祭祀用巫,故俗好巫鬼,击鼓于宛丘之上,婆娑于枌树之下,有太姬歌舞遗风”。陈诗中《宛丘》、《东门之枌》等作品,都是这种遗风的体现。
《陈风》中《株林》一诗刺陈灵公淫于夏姬一事。此事发生在鲁宣公九年至十年,故此诗当作于公元前六○○至五九九年之间。这是目前为止知道的,《诗经》中最晚出的诗。
《桧风》
桧,也作郐。桧的故地在今河南省郑州以南、密县以东。《桧风》只有四篇。其《隰有苌楚》、《匪风》都是乱世哀苦之音。方玉润《诗经原始》说:“此必桧破民逃,自公族子姓以及小民之有室家者,莫不扶老携幼、挈妻抱子,相与号泣路歧,故有家不如无家之好,有知不如无知之安也。”“桧破民逃”,指的是西周末年,郑桓公一举消灭桧、虢等十个小国的事。
《曹风》
曹本是小国,原本是周武王之弟的封国,处于卫、鲁、宋三国之间,其地约为今山东省西南部的菏泽、定陶、曹县一带。曹国疆域不大,统治者多腐败平庸,周敬王三十三年(公元前四八七年),为宋景公所灭。
《曹风》共四篇。其《候人》一诗,《毛诗正义》和《诗集传》均认为是讽刺曹共公不用贤人僖负羁,而乘轩者三百人的事。僖负羁是春秋时与晋文公同时的人,所以可知《候人》约作于公元前六四○年左右。《下泉》一诗,据西汉焦延寿《易林》所考,约作于周敬王末年。
《豳风》
豳,亦作邠,豳地在今陕西省邠邑、邠县一带。周的先祖公刘最早开发了豳地。它是周民族发展、壮大的摇篮。平王东迁洛邑以后,豳地遂为秦国所有,所以《豳风》应产生于西周,是《国风》中最早的诗歌。
《汉书·地理志》称:“昔后稷封邰,公刘处豳,太王徙岐,文王作丰,武王治镐,其民有先王遗风,好稼穑,务本业,故豳诗言农桑衣食之本甚备。”豳诗的确带着较浓郁的农业色彩。如长诗《七月》,叙述了农民一年到头的农事活动。《豳风》中的《破斧》一诗,有“周公东征”之句,《破斧》即咏周公东征之事,故可知此诗当作于此时。
《雅》
《大雅》和《小雅》的作者,大部分属于周的贵族阶层,所以它们产生的地域主要是在西周的镐京和东周的首都洛邑。
《大雅》三十一篇,其中保存着被后人誉为“周人开国史诗”的五篇作品,即《生民》、《公刘》、《皇矣》、《大明》、《绵》。这五首诗歌颂了创业先祖的功业和品德,它们都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大雅》的首篇是赞颂文王崇高品德的《文王》。《吕氏春秋》曾引用《文王》中的诗句,指出此诗是周公姬旦所作。所以它的创作时间可能在西周前期。最晚的诗是《瞻卬》和《召旻》,两诗均讽刺周幽王任用小人,以致乱政亡国。因此,当为周幽王时期的作品。
《小雅》七十四篇,其中有证据说明属于最早的诗可能是作于厉王时的《大东》,传统的看法都认为此诗为谭国大夫所作(谭亦为东国),《汉书·古今人表》记谭国大夫是周厉王时人。最晚的诗是《节南山》和《正月》,因为其中提到“尹氏”和“褒姒”。尹氏是幽王时作威作福、任人唯亲,导致朝政动荡不安的太师,人们痛恨他,故作《节南山》以剌。褒姒是幽王的宠姬。可见这两首诗约作于幽王末年、平王初年,即公元前七七○年左右。
《小雅》中的一部分民歌,无论在内容和艺术表现方面,都可以和《国风》中最优秀的诗歌媲美,如《采薇》等。
《颂》
《颂》诗包括“周”、“鲁”、“商”三《颂》。
《周颂》作于武王、成王、康王、昭王时代,时间跨度约一百年。其产生地点在周京都镐京一带。
《商颂》曾被认为创作于殷商时代。但从汉代开始,便有学者提出它是春秋时期宋国的作品,如《史记·宋世家》“赞”中说:“襄公之时,修行仁义,欲为盟主,其大夫正考父美之,故追道契、汤、高宗殷所以兴,作《商颂》。”不过据《左传》记载,正考父是戴公时的大臣,戴公即位在公元前七九九年。宋襄公元年即公元前六五○年,襄公与楚争盟主之事发生在公元前六三八年。正考父如果为襄公作《商颂》,至少要活一百八十多岁。此外,《左传》隐公三年中已引用了《商颂》中的诗句,这是公元前七二○年的事,据此可以断定,《商颂》是公元前八、七世纪之间宋国的诗,其产生地在今河南商丘。
《鲁颂》产生在周的后裔封地鲁国,即现在的山东省曲阜一带。《鲁颂》里有《宫》一诗,中有“奚斯所作”之句,奚斯是鲁僖公时人。又有一诗,《毛序》认为“史克作是颂”,史克是鲁襄公时人,据此,《鲁颂》大约是春秋时期之诗。
以上是对《诗经》中各类诗产生的时代和地域所作的大概情况的介绍。因为从西周到春秋,战事不断,领土的分裂、兼并,国都的迁徙、沦没都是司空见惯之事,而古今地理的沿革,史料的散佚、错杂,更是在人们意料之中,这些都给今人的研究工作造成很大的困难,所以要提出绝对准确的时间和空间,的确是勉为其难之事。